咬文嚼字(朱光潜)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

朱光潜咬文嚼字知识点总结一、“咬文嚼字”理论1.概念内涵朱光潜提出的“咬文嚼字”理论是指对文字进行深入的品味和品鉴,深入剖析文字的细微之处,领悟其中的内在含义。
他认为,只有“咬文嚼字”,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深层次的把握。
2.方法论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咬文嚼字”的方法论应该是“入微处发现伟大”,意即在微小的细节中找到伟大的意蕴。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细小的文字、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品鉴,才能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做到精准。
3.意义价值“咬文嚼字”所要表达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全面审美和深入领悟。
通过“咬文嚼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够提高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水平。
二、“知识点”理论1.概念内涵朱光潜提出的“知识点”理论是指文学作品中的点睛之笔、亮点所在。
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所在,往往是在细小的“知识点”中体现。
只有发现并把握住了这些“知识点”,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2.方法论朱光潜在《文艺与审美》中指出,“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需要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剖析。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节、情节、人物性格、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把握,才能找到文学作品的“知识点”,从而领略到其真正的魅力。
3.意义价值“知识点”理论的意义在于,提醒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者注意细节,关注点睛之笔,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同时,也可以通过“知识点”的发现和把握,进行更深入的文学批评,促进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展。
三、朱光潜的文学批评风格1.重视细节朱光潜在文学批评中非常重视细节,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品味和品鉴,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2.注重全面朱光潜在文学批评中注重全面,他认为只有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把握,才能全面地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
《咬文嚼字》朱光潜

2、第七段中作者是怎么评价“套板反应”的?作 者认为如何避免?说明什么道理?我们在写作中 有没有这种现象?
套板反应使感情俗滥
`
生必贫困,女必贤淑;先订朱陈,而 女家毁盟。当其时,必有一富豪公子, 见色垂涎,设计杀生。女父母转许公子, 而生卒得他人之救,应试及第,奉旨完婚, 置公子于法,然后当场团圆。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避免套板反应
做到了“咬文嚼字”会怎样
达到艺术的完美
拓展迁移: 一位同学某次作文的观点和论据: 中心论点:经历挫折可以使人成功 论据:
1、霍金
2、海伦 ·凯勒 3、贝多芬
与本文进行比较,说说这位同学的文章在论据 使用上有没有问题 。
拓展迁移
(一)、比较《清明》原诗与修改后的诗,哪个更好? 为什么?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进入
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等。 其作品《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
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 此地。 座右铭: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
以做入世的事业。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 字眼而不注重实际内容) 作者贬词褒用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 那就是阅读或写作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 的谨严”精神。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咬文嚼字——朱光潜》

语滥调,毫不斟酌的使用它们。
用词用句——运思布局——人生态度
套语滥调,毫无新意
例子
分析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人”一句的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段的改写
文字和思想 情感关系密 切 ,对文
“僧推月下门”一句 用字不同,不同意味 的推敲
《惠山烹小龙团》三、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四句的剖析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C )
是什么?
朱光潜在文中所论述的“咬文嚼字”指 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但是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在阅读或写作上对字句斟酌锤炼。
为什么?
朱光潜为什么提倡大家要“咬文嚼字”?
请阅读课文,找出他所列举的事例,并说说它 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剥啄 岑寂
qìn
清沁
yùn jiè
蕴藉
làn
俗滥
bà
zĭ
灞桥 付梓
qiáng
王嫱
dú
尺牍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解析 :
A.过分地斟酌字句(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
文嚼字 。( A)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
绘 景 象 点作用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 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 的流水流向远方。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随笔短文。
他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无论在阅读或写作中,都应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具体来说,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更恰当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朱光潜还通过举例来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他引用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的例子,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和言论,指出了他们在咬文嚼字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总的来说,《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咬文嚼字朱光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 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 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 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 比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的“绿”就经过多次推敲。 这种推敲, 在古诗文里称为“炼字”,在今天,有 位美学家称之为——
重点字词
咬文嚼字(jiáo) 岑寂 (cén)
烟榻 (tà) 付梓 (zǐ) 下乘 (chéng)
没镞 (mòzú) 锱铢必较 (zīzhū) 蕴藉 (yùnjiè) 尺牍 (dú) 倒涎 (xián)
一、咬文嚼字 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 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从这三个例子中,我们明白为什么 要“咬文嚼字”了吗?
?文字和 思想感情
不同句式(“你这”“你 是”)
文字增减(李广射虎)
不同字眼(推、敲)
阅读第六七段回答问题:
课文6、7段写了什么内容?举了什 么例子?
事例:“烟”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苏轼写诗(正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 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 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的,难以控制的。 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 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能在含混 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结
一(1-5)、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 切关系 (共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
构 度论述)。
二(6-7)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 负两面(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三(8)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养成创作和 欣赏作品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知识点精讲

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咬文嚼字》作者是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背景:《咬文嚼字》主要是想告诉别人,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生字词整理:【深恶痛绝】:(shen wu tong jue )厌恶、痛恨到极点。
【逻辑】:(luo ji )【锱铢必较】:zī zhǚ bì jiòo 锱、铢:都是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较:计较。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比喻气量狭小。
【咬文嚼字】:(yao wen jiao zi )指过分地斟酌字句。
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
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斟酌】:(zhen zhuo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恰当。
【索然无味】:(suo ran wu wei )形容枯燥乏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鲁莽】:(lu mang )【清沁肺腑】:(qing qin fei fu )文学常识咬文嚼字,也许有的人认为是语文学习中的事。
其实,在学习生物时也要注重“咬文嚼字”,这里所说的“咬文嚼字”,是对所学的内容认真进行分析、推敲。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从而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1.阅读时要“咬文嚼字”1.1“咬文嚼字”能挖掘出隐含的关键如:“……在没有授粉的茄匣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子房就能够发育成果实。
只是因为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形成种子,这样的果实就是无籽果实……”上述叙述的是利用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培育无籽果实的原理。
如果“咬文嚼字”地仔细推敲,可以从中联想到这个实验的操作及其原理:要确保经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的果实“无籽”,关键在于必须保证雌蕊不被授粉,方法是去掉雄蕊(两性花)和遮罩(单性花)。
优秀语文课件《咬文嚼字》朱光潜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关系,更动 了文字,同时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在 文字上推敲,实质上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的意义运用好了,可以使意蕴 丰富。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卢梅坡《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酒桌上,同学们高谈阔论,相互交流,个个兴 致蛮高。
我一直很矜持,很礼貌。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当然能不回答的也不回答。因为我清楚我是坏同 学,我不能破坏他们的雅兴。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 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四、梳理文脉
全文可分为几个大的层次?
四、梳理文脉
一、(第1-5段)
1、郭沫若改剧本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2、王若虚改《史记》 字数不同,情感不同
一个女同学说,阿成变了,变得文雅了。 我听了,用脸笑了一下。
(阿城《周同学》)
四、梳理文脉
一、斟酌语言,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二、要努力使用避免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 三、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五、把握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朱光潜)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姢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
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
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LA),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
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
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
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
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
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
“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
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
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
“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
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
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
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
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的
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
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
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
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
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
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
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
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
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
梓”“杀青”。
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
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
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
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
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
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
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