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朱光潜

合集下载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PPT(36页)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PPT(36页)

06.
课堂小结
作者在文中用大量事实论证了“咬文嚼字”的重 要意义,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语言文字与思想情 感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从而对更能准确表情达 意的“炼字”给予足够重视。
朱光潜先生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 我们的阅读写作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 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 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YA O W E N J I A O Z I
咬文嚼字
朱光潜
讲师:XXX
20XX.X
01.
古今名人学士阅读和写作时往往 字字推敲,反复研究。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贾岛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课前讨论
然而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有人会认为这是对 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行为的极大讽刺。
⑫ 我们可以从文章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 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一字 之差,就能品味出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告诉我们,无论 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 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03.
生字词
jiáo
咬文嚼字
学富五车

尺牍
zī zhū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zhēn zhuó
斟酌
陈言务去
援例


阅读全文,思考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
1.文章的段落划分

咬文嚼字——咬一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

咬文嚼字——咬一咬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释义”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内涵
目录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概念
03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内涵
04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应用
05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影响
06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价值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咬文嚼字”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
深入分析: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挖掘内涵: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深层意义,揭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
批评与评价: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评价,指出其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启发思考:通过"咬文嚼字"的方式,启发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4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应用
“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深入理解词语的含义,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增强语言理解能力:通过对词语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培养语言审美能力:通过对词语的品味和欣赏,培养对语言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提高语言文化素养:通过对词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了解,提高语言文化素养和底蕴。
“咬文嚼字”的意义
朱光潜先生认为,"咬文嚼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精细研究和深入理解,是对语言文字的尊重和热爱。
"咬文嚼字"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研究,更是一种对文化、历史、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咬文嚼字"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审美追求,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艺术化处理。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
然而,我也意识到过分咬文嚼字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晦涩难懂。因此,在追求精确表 达的同时,我也注重文章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强调了语言文 字的精确性和严谨性,认为“一字之差 ,意义迥异”。这种对语言的敏锐洞察 力和对表达的严格要求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过分咬文嚼字有时可能导致过于 纠结于细节而忽略整体意义,甚至产生 误解。因此,在追求精确表达的同时,
也需要考虑语境和读者的理解能力。
朱光潜提倡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和写作 中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度批判可能导致 对文本的过度解读或误读。因此,在运 用批判性思维时,需要保持适度和客观
03
写作技巧与表达手法探讨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表达效果
01
02
03
比喻和拟人
通过比喻和拟人手法,将 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 ,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 受。
排比和对偶
运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使 语言更加整齐、有力,增 强表达效果。
夸张和反复
适当使用夸张和反复手法 ,可以突出重点,强化表 达力度。
巧妙安排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
朱光潜强调对语言文字的尊重和保护,反对滥用和误用语 言文字,这体现了对传统语言文字的敬畏和传承。
当代社会价值观念在文本中反映
1 2 3
时代精神的体现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关注当代社会现实,通 过语言文字的分析和解读,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 值观念和精神风貌。
对语言文字的规范要求
朱光潜强调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反对滥 用和误用语言文字,这体现了当代社会对于语言 文字的规范要求和尊重。
朱光潜《咬文嚼字》课件
目 录
• 引言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写作技巧与表达手法探讨 • 文化内涵及价值观念挖掘 • 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拓展延伸 • 课堂互动环节与小结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课文主要内容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一篇随笔短文。

他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人们,无论在阅读或写作中,都应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具体来说,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朱光潜认为,咬文嚼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更恰当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朱光潜还通过举例来说明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他引用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的例子,分析了他们的作品和言论,指出了他们在咬文嚼字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总的来说,《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强调了咬文嚼字在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人们更好地运用语言,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

朱光潜咬文嚼字读后感朱光潜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

其中,《咬文嚼字》是朱光潜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了汉字的魅力和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以独特的角度解读了汉字的魅力。

他指出,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寓意。

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分析,朱光潜让读者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博大精深,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在书中,朱光潜还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对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进行分析,朱光潜让读者了解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以及汉字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除了对汉字的魅力和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外,《咬文嚼字》还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生动的语言,让人深刻地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

朱光潜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分析,让人感受到了汉字的美丽和魅力。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博大精深,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通过阅读《咬文嚼字》,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朱光潜通过对汉字的解读和分析,让我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也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咬文嚼字》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视角的书籍,通过对汉字的魅力和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让人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

朱光潜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揭示了汉字的博大精深,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汉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好书,它不仅让人领略到了汉字的美丽和深刻,也让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

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赏析朱光潜先生认为一篇文章的精要在表述思想。

那么,如何表述就尤其重要了。

他膺伏于桐城派所倡导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有序”,因此,睿智的思维须借之于明晰的思路与娴熟的技巧了。

他说:“就写作技巧来说,好文章的条件都是一样的,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

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高华不至浮杂。

”①他的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极为简洁明了,但所阐述的思想则极为深刻而清晰。

这则归之于他执着而求真的精神。

这是事先须明确的。

他说:“一番话在未说之前,我必须把思想先弄清楚,自己先明白,才能让读者明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表面堂皇铿锵,骨子里不知所云或是暗藏矛盾,这个毛病极易犯,我总是小心提防着它。

”②《咬文嚼字》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除此之外,我以为至少有三点颇值得称说。

因为我特别注意到,有些人至今还在为韩愈的“推”字鸣不平,其实这是意气用事,却是错解朱先生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了。

作者持论公允,且较能深入浅出。

这是其一。

他的论述之所以令人叹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不著空文,例举详赡,并以细腻的笔触注意对语言的品味,注意展示思索的过程,因而在心灵深处很能打动人。

我们读他的文章,总时时有这样的感觉,他的例子信手拈来,从容不迫,意态祥安。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同样可见朱光潜先生沉潜学术,为人显示其渊博扎实的一面。

如对郭沫若先生的用例,作者既引书证又依据事实的经验,因而他的论述的涵盖面极广,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者在论述语言文字对文学创作与文学欣赏的重要性时,没有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作高深的陈述,而是在一开首便以生动的实例吸引着读者。

在读者深服其思想的过程后,他从容不迫,娓娓道出“咬文嚼字”对于文学创作与阅读的重要性。

但他对此也没有死死不放地大讲特讲,而是轻轻一带,即转入下一例的分析与品味。

因而他的说理点到为止,生怕读者的厌倦。

他的说理给人以理性的认知而不抽象,于生动的例证中恰是一种精当的概括与小结,故而能见出归纳与理性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喜悦。

优秀语文课件《咬文嚼字》朱光潜

优秀语文课件《咬文嚼字》朱光潜
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关系,更动 了文字,同时就更动了思想情感。(在 文字上推敲,实质上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字的联想的意义运用好了,可以使意蕴 丰富。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卢梅坡《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七、课外拓展
“咬文嚼字”示例
酒桌上,同学们高谈阔论,相互交流,个个兴 致蛮高。
我一直很矜持,很礼貌。问什么就回答什么。 当然能不回答的也不回答。因为我清楚我是坏同 学,我不能破坏他们的雅兴。
三、筛选信息
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 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四、梳理文脉
全文可分为几个大的层次?
四、梳理文脉
一、(第1-5段)
1、郭沫若改剧本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2、王若虚改《史记》 字数不同,情感不同
一个女同学说,阿成变了,变得文雅了。 我听了,用脸笑了一下。
(阿城《周同学》)
四、梳理文脉
一、斟酌语言,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情感。 二、要努力使用避免俗滥的语言和思想情感。 三、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力争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五、把握主旨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咬文嚼字》——欣赏就美――朱光潜的美学观
 朱光潜先生介绍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让中国人知道了什幺是西方美学。

朱先生早期肯定美是主观的。

后期的美学观有所改变――融合了马克思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观点,不再说美是主观的,而是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不过关于美感起因的看法,朱光潜的观点还是没有变,那就是:美感是直觉到,审美无需功利考虑,主观情趣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

如果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概括朱光潜的审美观,那就是:欣赏就美。

这是我总结的。

 克罗齐着名的美学观是:美是“成功的表现”,“是得到胜利的表现活动”。

(【3】,288-297)表现有两种意思,一是艺术家把自己头脑里的意象用文字或艺术作品形象地表现出来,表现成功就是显示美。

还有一种意思就是欣赏者借助于艺术作品或外物的形象,在自己脑海里“表现”出意象,这后一种“表现”就是审美。

克罗齐也强调情感,认为“艺术活动只是直觉,艺术作品只是意象……使本来错乱无形式的意象变为有整一形式的意象,要有一种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情感。

艺术就是情感表现于意象。

”情感表现于意象从而得到美感,这才是朱光潜最为欣赏并大肆发挥的。

 朱光潜的美学观之所以很有市场,就在于它和日常审美经验――“喜欢就美”相当一致。

但是朱光潜否认美感和人的现实需求有关,所以其观点应该说是:“欣赏就美”。

由“喜欢就美”可以推断出“欣赏就美”,但是反过来并不成立。

因为在朱光潜看来,现实中的美的事物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艺术品――不考虑功利,不顾及概念,只注重形象――来欣赏,他们才会是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朱光潜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安徽桐城人。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

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

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

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光潜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

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关于朱光潜的治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我解剖,不断批判。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

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这一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以后,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

二是寻求真理、学风端正。

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

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三此主义”,忘我精神。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朱光潜(1897.9—1986.3)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

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

这些著作对西方美学思想的介绍是较为详备的,对于美学基础知识、基本观点的阐述也较系统。

《文艺心理学》从美感经验的分析开始,深入到美的本质的讨论,然后联系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创造,最后阐述美的范畴。

书中还将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观点,纳入各章加以介绍,旁证博引,沟通中西。

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

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
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

《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

”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经过对自己以前的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自我批判,提出了“美是主客观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并以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的实践观点”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美学思想,形成了一个颇有影响的美学流派。

粉碎“四人帮”后,朱光潜又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对一些译文提出了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他为我国现代美学建设,为建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黑格尔《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崇高声誉。

他的数量众多的译著和译文为我国的美学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关于朱光潜的治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自我解剖,不断批判。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批判和美学辩论中,朱光潜勇于解剖自己,严肃批判了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特别是他自己曾经宣扬过的唯心主义。

作为一位成就斐然的名教授,他的这一行为实在是难能可贵。

这以后,他不断地批判自己,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问题,堪称学者的楷模。

二是寻求真理、学风端正。

朱光潜通过批判唯心主义认识到以往自己是在“迷径里使力绕圈子”,以后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原著。

他在近六十岁时开始自学俄语,并用各种文本(中、德、俄、法、英)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人云亦云,晚年的《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就是他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

三是“三此主义”,忘我精神。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光明日报》2001年4月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