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择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有增多趋势,由于该病呈进行性加重过程,一旦诊断明确,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近年来治疗技术也有了发展,本文对国外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法选择进行综述。
1.病因和自然发展过程颈椎病常在中年开始发病,伴有颈椎间盘进行性退变性改变,这种退变会导致顶部运动异常、椎间盘高度丧失、钩椎关节和小关节病。
钩椎关节病和椎间盘退变形成的骨胬,会引起从前向后压迫脊髓,小关节病与黄韧带肥厚,会引起从后向前压迫脊髓。
这种对脊髓所形成的环形压迫会导致颈椎管狭窄,称为静力性脊髓受压。
由于颈椎伸展引起黄韧带打折与屈曲引起椎间盘膨隆产生脊髓受压,称为动力性脊髓受压。
尸体解剖研究表明:椎管内径在屈曲位比伸展位大。
颈椎的屈伸活动和不稳定,可引起脊髓前方软骨与骨性骨胬和后方增生的小关节与肥厚的韧带对脊髓产生钳夹形压迫。
其他病因还有:椎板内陷、齿状突肥大以及后纵韧带增生。
脊髓型颈椎病的自然发展过程表明:75%的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过程,20%缓慢加重后又形成相对稳定期,5%突然加重后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功能不全期,预后较差的危险因素是:①病变到中期;②症状持续时间较长但目前对颈椎病自然发展结局的研究资料,对其进展和减轻尚无可靠指标。
2.手术指征与禁忌证主要的手术指征是经体检与影像学诊断证实有脊髓型颈椎病。
成功的治疗取决于临床诊断与病例选择,当确定手术时,手术重点应在引起症状的部位,同时应防止医源性损伤。
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基础功能、症状、体征来综合考虑。
对体征中等至严重的患者,不可能发生明显的自然改善。
由于脊髓型颈椎病未治疗者病情有进行性加重趋势,确切的发病原因仍未明了,在治疗上还有争议。
但较为一致的意见是:手术治疗可改善或至少可防止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
我们体会,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采用保守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经长期随访疗效肯定。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术对一或二平面无椎体后缘改变的颈椎病是最佳选择。
颈椎手术不同术式麻醉方法选择

准评定 ,结果优 29 例 ,良 10 例 ,可 5 例 ,优良率占 88. 6 %。 4 讨 论
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的目的是 : ①受压神经组织减压以 缓解疼痛 ; ②增强腰椎的稳定性 ,阻止椎体滑脱进一步加重 。 但对滑脱椎体是否复位尚存争议 。本组病例在安装 RF 和 DF 时进行提升复位 ,治疗及随访效果良好 。复位的优点是 : ①防 止畸形进一步发展 ; ②增加融合率 ; ③减少融合节段 ; ④纠正 腰骶后凸 ,消除腰椎过度前凸及骨盆倾斜 ,获得姿态和步态的 改善 ; ⑤恢复椎管的形态和容积 ,纠正神经孔的狭窄 ,避免腰 骶韧带紧张 ,保护神经根不被牵拉 ,有利于神经减压 。
适用的麻醉方法 ,保证术中的安全 ,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对
全身干扰最小 。
5 参考文献
〔1〕 郑友之 ,陈亚军. 前路颈椎手术神经阻滞麻醉探讨〔J 〕. 临床麻醉 学杂志 ,2000 ,16 (6) :311.
〔2〕 陈为民 ,吴秀英 ,崔健君 ,等. 颈椎手术患者全麻下翻身时循环功 能的变化〔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8 (5) :231.
3 结 果
本组 365 例 ,364 例均顺利完成手术 ,1 例因局部麻醉下不 能耐受 ,术中改换麻醉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 。应用乌 拉地尔降压者共计 21 例 ,应用麻黄碱升压者共计 15 例 。全 麻患者术中维持呼气末 CO2 分压在 30~40 mmHg 之间 。137 例全身麻醉患者 109 例术毕 20 分钟内各种反射恢复 ,完全清 醒 ,术毕拔管后安返病房 ;28 例合并高位截瘫患者进行延迟拔 管 ,术毕送入重症监护病房 ,平均带管时间 8 小时 ,其中 26 例 顺利出 ICU 病房 ,1 例合并严重肺部感染 ,1 例合并严重酸碱 平衡失调 、电解质紊乱 ,10 天后死亡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术式的疗效比较

期管理 []实用骨科 杂志,9954 : 8 4. J. 19 ,()2 - 9 42
3 何仁亮 , 苏健 , 振刚. ,L 詹 4 J 漏斗胸 畸形术麻 醉有关 问题
探讨 [] 中华麻醉学杂志 ,9 31 () 13 J. 19 ,3 2 :0 .
按 日本 骨科学 会 (OA) J 颈椎 病 评定 标 准 评 分 , 情 病 分 四级 :~4分 为严 重 、~8分 为重 度 、~ 1 为 0 5 9 2分 中度 ,3 1 分 为轻 度 。A组 J 1~ 6 OA评 分 2 2 1. . ~ 35 分 , 均 9分 ; 度 2 , 平 轻 例 中度 7例 , 度 9例 , 重 3 重 严
1 徐启 明 , 李文硕 , 主编. 临床麻 醉学 [ M] 北京 : 民卫生 人
出版 社 ,0 0 363 7 2 0 . 0—0 .
2 李 晓兰 , 李晓红. ,L 斗胸 畸形手术的麻醉处理 及围术 4J漏
胸大肌 , 显露腹直肌, 切断肋软骨 , 伸手至胸骨后分
离胸 膜 , 断胸骨 , 切 带腹 直 肌 血 管 蒂 翻转 胸 骨 10 , 8。 加 之手 术切 口较长 , 使得 手术创 伤 大 , 中失血 多达 术
6 李 国志. 小儿漏斗胸胸 骨翻转 术 2例麻 醉处理 体会 [] J.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0 4 2 (3 :7 20 ,0 1 ) 5.
7 徐启明 , . 主编 临床麻 醉学 [ . 2 北京 : 民卫生 M]第 版. 人
出 版 社 ,0 5 3 6 20 . 0 .
外, 该例 患儿 在胸 骨切断 时发生偶 发 室性早 搏 , 我们
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

第 50 卷第 1 期2024年 1 月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Vol.50 No.1Jan.2024DOI:10.13481/j.1671‑587X.20240127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分析王理想1,2, 李春根2, 柳根哲2, 赵子义2, 赵思浩2, 陈超2, 祝永刚2, 李伟1,2(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北京100029;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骨科,北京100010)[摘要]目的目的:分析颈椎前路Hybrid手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OD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
方法方法:对2017年7月—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手术治疗的 70 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前路组35 例和后路组 35 例,前路组患者行 Hybrid 手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联合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后路组患者行EODL。
记录2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通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JOA改善率、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满意度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结果: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明显减少(P<0.01),术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末次随访时,与后路组比较,前路组患者JOA评分和JOA改善率明显升高(P<0.01),NDI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
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JOA评分明显升高(P<0.01),NDI 和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
脊髓型颈椎病不同手术入路的疗效比较研究

化趋 势 。因此 , 病一 旦 确诊 , 及 时进 行 手术 治 疗 , 该 应 以解 除
C MR 检查 而 确 诊 。术 前行 各 类 保 守治 疗 均治 疗 无 效 , T、 I 且
具有 明确 的手术 指征 并排 除手 术 禁忌 证 。 人选 的 10例脊 髓 0 型颈椎 病患者 中 , 5 男 8例 , 4 女 2例 ; 龄 3 ~ 2岁 , 均 年 57 平 (65 3 ) 。按 日本 骨 科学 会 (O 颈椎 病 评 定 标 准评 分 5 .+ . 岁 5 J A) 病 情分 4级 : 0 4分 为 严重 , 9例 ; - 共 5 8分 为 重度 , 4 例 ; 共 l 9 1 为 中度 。 3 ~ 2分 共 3例 ;3 1 为轻 度 , 1 。将 10 1 ~ 6分 共 7例 0 例
评 分均 与 术前 比较 , 异有 统 计学 意 义 (< . )且 术后 A组 J A评 分 改善 明显优 于 B组 , 异有 统 计 学 意义 (< 差 P 00 ; 5 O 差 P
00 ) .5 。结 论 : 颈椎 前路 减 压植 骨融 合术 、 椎后 路单 开 门椎 管 成形 术 治疗 脊 髓 型颈椎 均 具有 较 好 的疗 效 , 理选 择 颈 合 好 手术 适 应证 , 对提 高 C M 患者 的 J A评 分及 优 良率 , 少并 发症 的发 生 至关 重要 。 S O 减
后路单开门 Centerpiece 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后路单开门 Centerpiece 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胡勇;董伟鑫;赵红勇;袁振山;孙肖阳;马维虎;徐荣明【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ty of posterior 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combined with Centerpiece titanium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for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Methods From May 2010 to May 2012,32 patients with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unilateral open door laminoplasty combined with Centerpiece titanium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There were 20 males and 12 females,with a mean age of(60. 4 ± 7.6)years(ranged 49 to 77 years). The neuro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Japan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score. The cervical curvature angle(α)was demonstrated by the cross angle between posterior vertebral body margins of C2 and C7 on cervical radiographs. Calculated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he angle of α between hyperex-tension and hyperflexion cervical radiographs. Calculated shoulder and pain VAS scores assess the range of axial symptoms.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ere respectively 140min(100 ~ 160 min)and 460 mL(250 ~ 800) mL.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12 to 38 months with an median of 22 months. The JOA scores was(9. 26 ± 3. 16)be-fore surgery and(12. 95 ± 2. 35)at 1 week after surgery,which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 0. 05). The improve rate of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scores was(56. 4 ± 9. 3)% . The JOA scores was(13. 30 ± 2. 46)3 months after surgery and(13. 16 ± 1. 39)1year after surgery,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JOA scores at 1 week after surgery(P ﹥ 0. 05). The cervical curvature angle were(18. 1 ± 3. 8)° before surgery an(16. 7 ± 5. 4)° 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re were no significient differences(P ﹥ 0. 05). The cervical range of motion was(35. 46 ± 11. 54)° before surgery and(30. 65 ± 8. 95)° 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re were no significient differences(P ﹥ 0.05). The VAS scores were ((3. 8 ± 1. 8)before surgery and(1. 6 ± 1. 5)3 months after surgery,which had significient differences(P ﹥ 0. 05). Conclu-sion Posterior 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 combined with Centerpiece titanium plate internal fix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neuro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and conserve cervical curvature and activ-ity. It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for multi-segmenta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结合 Centerpiece 钛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前路手术

手术疗效(clinical outcome)
①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② JOA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 ③ SF-36 score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 ④ 颈椎失状位曲度重建(sagittal alignment)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Fusion ACCF)
前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Hybride Decompression with Fusion HDF)
Surgical TechniqSuuergical Technique
Liu,Y., M.Qi 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reconstructive techniques following anterior decompression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J].Eur Spine J (2012) 21:2428–2435
并发症(complication)
各家报道不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约在20%—30%
植骨区并发症:移植物移动,脱出等 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C5神经根麻痹 术后植骨不融合 伤口感染(感染发生率不高,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脑脊液漏
一至两个节段:前路减压融和 多节段: 前路?后路?前后联合?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

手术目的:解除 脊髓压迫恢复颈 椎稳定性改善神 经功能
手术效果:术后 症状缓解明显神 经功能得到改善
手术效果和并发症
手术效果:有效 缓解脊髓型颈椎 病症状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并发症:感染、 神经损伤、术后 疼痛等
康复和预防措施
章节副标题
康复训练
颈椎稳定性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 柔韧性训练 平衡与协调性训练
病例分析和讨论
病例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病例以便更好地说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病例分析:对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以便更好地了解患 者的病情。
经验分享:分享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的经验包括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治疗效果 的评估等。
病例讨论:对病例的治疗效果进行讨论包括治疗方法的改进、治疗周期的调整等以便更好地提 高治疗效果。
诱发电位检查:通 过刺激神经并记录 相应电位评估神经 功能和传导通路是 否正常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 :检测皮肤、汗腺 、心血管等自主神 经功能评估脊髓和 周围神经病变
非手术治疗方案
章节副标题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非手术治疗方案中的一种主要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来缓解疼痛和消炎。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消炎药、糖皮质激素、脱水剂等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药物治疗的优点在于起效快、使用方便但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如依赖性、肝肾损伤等。 药物治疗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可自行用药或更改用药方式。
体格检查
颈部活动度检查
感觉检查
肌力检查
病理反射检查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了解颈椎间盘突 出的程度和位置
X线检查:观察颈椎的生理 曲度和骨质改变
MRI检查:显示脊髓受压的 程度和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
【编者按】颈椎病作为中老年最常见的疾患,对其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特别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本期邀请了相关专家对该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原则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以便读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入路与术式。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
袁文(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200003上海市)
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通过数十年对疾病的治疗、总结,对于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已达成共识。
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争议,手术治疗可能存在减压不彻底、影响颈椎活动性、植骨不融合等问题。
决定手术方案的要素包括:如何彻底减压,融合率,术后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发症以及患者的花费。
而这些问题最终集中体现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
由于颈椎手术的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决定了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式。
前路或后路手术具有各自优缺点,但近年的研究和临床趋势更多倾向于采用前路手术。
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支持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文献均有[1-3。
支持后路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后路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且术后植骨塌陷、不融合的比例较低。
但后路手术最主要的缺点在于其为间接减压,长期疗效较差;还存在并发症较多(如轴性痛、后凸畸形、减压槽边缘继发压迫、C5神经根病)等问题。
前路手术的突出优点是直接减压,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其他优点还包括: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减少轴性疼痛。
临床对照研究表明,前、后路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无显著性差异,合并OPLL时前路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后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后路轴性痛比例高于前路。
文献中总结的前路手术缺点主要包括:手术风险大、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后植骨不融合比例高(前路3节段植骨不融合比例可达50%-70%)以及颈椎活动受限。
随着颈椎手术器械和技术的不断精细,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良,前路手术的风险在降低。
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主要集中于椎间隙的特点,我们改良了传统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在术中保留部分椎体后壁4-6。
这一方法可在脊髓前方提供坚强保护,避免术中医源性损伤和术后植骨块、钛网后移进入椎管;同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保留椎体后壁还可减少出血和提供植骨融合面;较之椎间隙减压有更好的手术视野,可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针对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植骨不融合比例高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分节段减压的手术方式7。
多节段颈椎病退变严重,经椎间隙减压常较困难且易导致医源性损伤;而连续多个椎体次全切除对颈椎完整性影响大,术后易发生植骨不融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对椎间隙明显狭窄、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节段实施椎体次全切除,而在相对较轻的节段经椎间隙减压。
这样既可充分减压,又尽可能多地减少了对颈椎正常结构的破坏,可以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切实植骨和应用可靠内固定可以有效减少颈椎前路手术的缺点而充分发挥其减压彻底的优点。
对于一个充分掌握前路手术指征和方法的医师,多数多节段颈椎病都能够通过前路手术获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前路手术中还需考虑或注意的问题包括: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特殊患者(高龄、吸烟、骨质疏
松、合并骨代谢疾病)植骨塌陷的可能。
对于植骨融合后颈椎运动的丧失和补偿,以及这一现象对患者实际生活的影响,尚在进一步观察和随访中。
参考文献
1.Sodeyama T,Goto S,Mochizuki M,et a1.Effect of decompression enlargement laminoplasty for posterior shifting of the spinal cord[J].Spine,1999,24(15):1527—1531.
2.Wada E,Suzuki S,Kanazawa A,et a1.Subtotal eorpectomy versus laminoplasty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over 10 years[J].Spine,2001,26(13):l443-l447.
3.Edwards CC 2nd.Heller JG.Murakami H.Corpectomy versus laminoplasty for multilevel cervical myelopathy:an independent matched—cohort
analysis[J].Spine,2002,27(11):1168—1175.
4.Yuan W ,Zhang Y,Wang XW ,et a1.Cervical corpectomy with preserved posterior vertebral wall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a randomized control clinical study[J].Spine,2007,32(14):1482-1487.
5.袁文,张颖,王新伟,等,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6):1087—1090.
6.袁文,王新伟,陈德玉,等.保留椎体后壁的椎体次全切除扩大减压术[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11):667—670.
7.袁文,徐盛明,王新伟,等.颈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3种方法移植骨融合率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7):9595—9598
484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第l9卷第7期 Chinese Journal of5pine and Spind c0 ,2009,Vo1.19,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