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三峡宜昌平湖半岛旅游新区总体概念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

三峡宜昌平湖半岛旅游新区总体概念设计及核心区城市设计一、总体概念设计三峡宜昌平湖半岛旅游新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依托长江三峡旅游资源和湖北省千岛湖旅游区,将其作为发展依托,打造成以旅游为主导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总体概念设计包括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
1.旅游资源调查通过对三峡旅游资源和千岛湖旅游资源的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资源,明确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
2.规划定位基于旅游资源调查的结果,确定新区的规划定位,即以旅游为主导,兼顾文化、生态和休闲度假等多个方面的功能。
新区的发展要紧密结合长江三峡和千岛湖的特色,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3.发展目标根据规划定位,确定新区的发展目标,包括旅游接待量、游客满意度、旅游收入等方面的指标,并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和时间表。
4.空间布局根据新区的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进行空间布局,包括核心区、功能区和交通组织等方面。
核心区是重点发展的区域,需要设计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形象,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
核心区是新区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旅游资源最为集中和丰富的区域,因此在城市设计上需要突出其独特性和吸引力。
1.城市形象在核心区的城市形象设计上,应融入三峡地域特色和千岛湖水乡风貌,建立独特的城市形象。
可以借鉴三峡的奇峰怪石和特色建筑,以及千岛湖的山水相映和人文风情,打造出一个集景观、建筑和文化为一体的宜昌风貌。
2.交通组织在核心区的交通组织上,需要考虑游客的便捷性和景点的连通性。
可以设计出一个便于游客自由游览的交通网络,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游船等多种方式。
3.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方面,需要满足游客和居民的需求。
特别是供水和供电等方面要保证可靠性和稳定性,以确保旅游业的正常运营。
4.景区开发核心区的景区开发要充分发挥三峡旅游资源和千岛湖旅游资源的优势。
可以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包括观光、游船、水上运动、民俗体验等等,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供多样化的旅游服务。
宜昌市白洋工业区总体规划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控制指标解释与规定 (3)第三章土地使用性质分类及控制 (6)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 (7)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8)第六章场地和道路竖向工程规划 (9)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0)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 (10)第九章环境保护规划 (12)第十章综合防灾规划 (12)第十一章“四线”管制规划 (13)第十二章城市设计控制与引导 (13)第十三章街区编码 (14)第十四章规划实施建议 (14)第十五章附则 (15)附表一:城乡用地汇总表 (16)附表二: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 (16)附表三:土地使用强度一览表 (17)附表四:市政公用设施一览表 (24)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1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进一步更好促进沿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现,作为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支撑,适应宜昌市白洋新城的建设发展需要,提升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统筹引导该区域范围内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序建设,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内规划管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特编制《宜昌市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下称本规划)。
第2条本规划适用于规划范围内各类用地的土地使用、建设和规划管理等工作,并为下层次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设计等提供依据,但不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依据。
第3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图则、规划说明书共同组成,本文本与分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且两者同时使用,不可分割。
第4条本规划是指导宜昌市白洋新城一期起步区用地建设和管理的法规性文件,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必须遵守本规划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履行法定程序均无权随意更改,确需调整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相关法定程序进行。
第5条规划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1.1)(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6 .4.1)(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4)《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5)《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6)《湖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1998)(7)《宜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8)《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9)《宜昌市中心城区道路网专项规划》(10)《宜昌市中心城区绿道系统规划》(11)《宜昌高新区空间发展规划》(12)《宜昌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1-2030)》(13)《宜昌市白洋新城总体规划(2014-2030)》(14)规划区现状调查的统计资料和国家、省市其它相关法规和规范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1、契合上位规划的各项要求坚决落实《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和《宜昌市白洋新城总体规划(2014-2030)》对该区域发展的各项要求与部署,综合考虑该区域的现实发展需求及其在白洋新城建设中起到的突出示范效益,以实现规划区内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并重点解决好起步区内村民安置等民生问题;2、以低碳、可持续原则推进区域开发本起步区作为白洋新城最先开发的区域将承担起重要的示范作用,提倡生态网络化、空间紧凑化、资源循环化、复合有机化等原则,以规划区的开发建设不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充分保护现有水体、山体、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合理引导功能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持地区生态平衡,确保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
湖北省宜昌市未来应该重点发展哪些区域?

湖北省宜昌市未来应该重点发展哪些区域?
宜昌是湖北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
宜昌是湖北省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拥有多个交通动脉,同时还是世界水电之都。
宜昌目前常住人口402万,GDP为4261亿元。
宜昌目前下辖3个县级市、5个县,今后将重点发展哪些区域更为合理呢?
宜昌东部地区:这片区域包括了当阳市和枝江市。
这两个县级市主要是宜昌连接荆门和荆州的重要通道,交通非常便利。
目前当阳市常住人口43万,GDP为493亿元,枝江市人口约50万人,GDP为581亿元(2019年)。
当阳市和枝江市是宜昌人口和经济较强的城市,也是未来应该重点发展的区域。
宜昌沿江地区:这片区域包括宜都市、秭归县、长阳县。
这三个地区主要是围绕长江进行发展,航运、旅游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特色成为这片区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其他区域:远安县、兴山县、五峰县,这三个县地理位置偏一些,且交通不算很方便。
这些区域重点要开发一些优势产业,发展交通,让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些地区中,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来看,宜昌首推东部地区的发展,其次是沿江经济区,最后是周边山区县。
你认为宜昌的发展应该怎么进行呢?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吧。
宜昌13个城市组团

宜昌13个城市组团构成特大城市城市格局似深圳宜昌有独特的山水,有闻名世界的三峡。
到2030年,宜昌将被打造成具有山水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宜昌更为时尚现代。
“一线串珠”的大城格局《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称,到2030年,宜昌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有300万人左右,建设用地达3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将形成以西陵、伍家岗、点军、小溪塔、猇亭、白洋、坝区、龙泉、鸦鹊岭、安福寺、顾家店、红花套、高坝洲等“沿江带状多组团”的空间结构,长江犹如一根银线,将似珍珠的13个城市组团串连起来。
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说:“宜昌是一个组团式城市,组团与组团间通过生态廊道分割、用快速交通系统连通。
城市实景格局类似深圳和珠海,协调美丽。
这是宜昌特有的山水特色赋予的魅力。
”夏文翰表示,今后,居住在每个组团的居民,出门步行5分钟,即可到达公园、广场或大型公共绿地。
未来的宜昌,将通过平行和垂直长江的3条轨道交通,快速通达长江两岸和一些重要组团。
宜昌的战略地位更为凸显省政府在批复中明确指出,宜昌未来20年的使命是: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国际著名的风景名胜旅游及休闲旅游目的地;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经济中心、科教文化中心、交通及流通中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湖北省重要的金融、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因此,全市将重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资源,认真处理好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主城功能区、产业功能区和旅游功能区各组团有序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将生态文化旅游服务功能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区路网,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景观绿地建设,优化长江两岸的城市建设布局,预留城市公共空间,营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城市的组团布局纵深拓展据介绍,规划宜昌的布局结构为:中心城区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宜昌市伍家岗沿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宜昌市伍家岗沿江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地开发伍家岗沿江片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地位,保证伍家岗区和谐发展,顺利实施宜昌市伍家岗分区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年)》、《宜昌市近期建设规划》以及其他有关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编制。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宜昌市伍家岗沿江片区规划范围内各街坊、地块以及各类用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并作为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规划范围为西起港窑路,东至白沙路,北以东山大道为界,南临长江;用地面积为265.96公顷。
第五条宜昌市伍家岗沿江片区开发策略1、根据《宜昌市伍家岗分区规划》的要求,对伍家岗沿江片区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强化山水型居住功能,完善城市配套设施。
2、充分利用该片区滨江、背靠青山的地理特征,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性质和开发强度,精心构筑城市空间形态,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3、完善城市交通体系,形成多元化的路网结构和公共交通系统,改善整体交通环境。
4、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提供齐全的现代居住生活条件和配套设施,形成合理完整的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系统。
5、强化沿江景观特色,塑造宜昌市山水城市景观特色。
第六条规划建设目标以创造“生态人居”为目标,凸显背山滨水、渗透绿化、人文社区、环保系统、人性空间等特色,全面体现21世纪宜昌城市居住区发展的新理念。
第七条规划区性质宜昌市的生态滨水居住区,是以居住为主,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居住片区。
第八条规划区规模规划提出控制伍家岗沿江片区人口密度,适当提高该区人口总量的原则。
规划总用地265.96公顷,严格控制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和总量,人口净密度控制在187人/公顷以内,人口总量控制在5万以内,增加人口1万人。
第二章土地利用规划第九条规划原则1、合理确定沿江片区的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制定分区控制要求。
宜昌市全域规划概要

目录1编制背景 (1)2规划范围与层次 (1)3 发展目标 (2)3.1总体发展目标 (2)3.2 阶段划分 (2)3.3国民经济发展目标 (2)3.4社会发展目标 (3)3.5生态环境发展目标 (3)4统筹路径 (3)5战略思路 (4)6规模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 (5)7市域空间规划 (5)7.1空间结构 (5)7.2城乡体系规划 (7)7.3交通一体化规划 (8)7.4产业空间结构 (9)8重点协调区规划 (10)8.1生态空间管制 (10)8.2建设空间分区 (11)8.3土地利用规划 (13)8.4大宜昌都市区规划 (14)8.5沿河廊道协调规划 (18)8.5.1香溪河廊道协调规划 (19)8.5.2沮漳河廊道协调规划 (22)8.5.3清江廊道协调规划 (27)8.5.4渔洋河廊道协调规划 (31)1编制背景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下,宜昌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完成《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后,进一步提出了《宜昌市全域规划》的编制要求。
通过全域发展,实现宜昌在中部地区实践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思想的城乡统筹,提升宜昌在区域中的综合实力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项目编制在“四化同步”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围绕“生态文明”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关键词展开。
2规划范围与层次本规划分为市域和重点协调区2个层次。
宜昌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点军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县,总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
以六普数据为基础,2010年宜昌市域常住人口40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98.5万人,市域城镇化率为53.6%。
本次规划依据发展条件分析和生态敏感度分析,参考《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划定重点协调区范围作为城乡统筹的工作重点,包括宜昌市规划区和香溪河、沮漳河、渔洋河、清江4条沿河发展的主要廊道,总面积约7299平方公里。
宜昌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设计任务书.doc

宜昌市全域规划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宜昌市全域规划二、项目概况(一)ﻩ城市概况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中上游接合部、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对外开放口岸城市。
它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
东部与荆州市与荆门市毗连,西部与恩施州接壤,南邻湖南省石门县,北靠襄阳市和神农架林区。
宜昌,古称夷陵。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形象地反映了宜昌河谷丘陵地形特征。
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改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是一个有着2400多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城.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中国古代民族团结使者王昭君的故乡.宜昌市是举世闻名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所在地,三峡大坝坝址距城区仅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与南北大动脉—焦柳铁路在境内交汇。
沪渝、沪蓉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纵贯全境。
现辖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五个县,当阳、枝江、宜都三个县级市,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五个城区.近几年来,宜昌市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综合功能日益增强,相继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二)项目背景为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的发展理念,实现市区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统筹城乡空间、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格局.针对宜昌市的具体情况,在《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的基础上形成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宜昌市全域规划。
三、设计范围宜昌市域五县三市五区的行政范围,国土面积21227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规划的期限为2012~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5年,远期为2015~2030年。
五、规划基本要求1、统筹城市化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城镇特别是各级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城镇的规模效应、集聚效益。
宜昌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

宜昌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第一篇:宜昌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宜昌市城市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任务书一、项目背景(一)城市概况宜昌是世界水电之都、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
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景观特色,根据新一轮宜昌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宜昌中心城区将形成“沿江带状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城市主要沿长江城镇聚合带布局,形成沿江分布、垂江拓展的发展格局。
(二)项目概况当前,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为“突出园林城市和共生城市理念,优美的山水环境和历史文化特色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共同培养产业同步发展,使城市各项功能达到一个综合平衡,构建“山环水绕多组团,天然图画新宜昌”的未来城市风貌;为适应我市建设特大型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中心城市的目标,促进生态保护势在必行。
二、规划范围规划设计范围: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2840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规划的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5~2030年。
四、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版)及实施细则;3、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5、其它相关规划、法规、文件。
五、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度要求本次规划应突出实用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贯彻落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和战略思想,结合城市功能对城市土地和公共开放空间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其内容和深度应达到以下要求:生态景观规划:以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为依据,确定自然山水的保护范围;以现代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和依据,通过一系列景观生态设计手法营建生态功能、美学功能和游憩功能的良好景观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年)
文本
宜昌市人民政府 2012.9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文本
1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1 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策略.......................................................................................................... 3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5 第一节 城镇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战略 ................................................................................. 5 第二节 市域资源与环境保护 ............................................................................................. 8 第三节 市域城镇结构与经济区划 ................................................................................... 10 第四节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 13 第五节 市域旅游规划 ....................................................................................................... 15 第六节 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 16 第四章 规划区规划 ............................................................................................................... 18 第五章 城市性质与规模........................................................................................................ 21 第六章 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2 第七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24 第一节 对外交通规划 ....................................................................................................... 24 第二节 城市道路系统 ....................................................................................................... 24 第二节 公共交通系统 ....................................................................................................... 26 第三节 公共停车场 ........................................................................................................... 29 第八章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 30 第一节 布局原则............................................................................................................... 30 第二节 公共设施规划布局 ............................................................................................... 30 第九章 居住用地规划 ........................................................................................................... 34 第十章 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35 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规划 ................................................................................ 37 第一节 景观系统规划 ....................................................................................................... 37 第二节 绿地系统规划 ....................................................................................................... 40 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环境功能区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污染物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 文本 1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规划目的 为落实中部崛起战略,适应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建设的需要,实施湖北省“一主两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战略,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适应宜昌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修改原《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编制《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下称“本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年12月29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 (6)《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 (7)《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2010-2030年)》; (8)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第3条 规划层次 本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三个层次。 1、市域:宜昌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夷陵区、点军区5区,宜都市、枝江市、当阳市3市,秭归县、兴山县、远安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县,总面积约21230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枝江市、宜都市陆城街道、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家店镇、五眼泉镇、枝城镇、秭归县茅坪镇等地的行政辖区,总面积约4331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包括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小溪塔街道、三峡坝区、乐天溪镇、三斗坪镇、太平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白洋镇、安福寺镇、顾家店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行政辖区,总面积约284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