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樵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纸匣赋原文概述赏析第四部分【清代】陈子升骈体文

THANK YOU!
正文 ▍text
• 繼苦其心,以觀利害。察於神鬼,而左右不礙。通乎造物, 而青黃胥配。故臣之匣精微敦厚,不撄於物,使物長壽, 窮綺返素,知新尚舊。伯鸞不憎,西施自陋。苟非其人, 業不輕授。帝大喜,乃匣美玉,號布衣為韫玉。先生以為 藏器之善,惟布衣獨也。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陈子升(1614-1692年),字乔生,号中洲。南海 沙贝村人。陈子升是陈子壮之弟,明万历四十二年 (1614年)出生,“善鼓琴,能吴歈,九宫十三调, 曲尽其妙”,岭南琴曲《水东游》即其作品。永历 时以诸生授兵科给事中,在广东九江起兵抗清。事 败后,陈子壮被佟养甲命人锯开身躯,陈子升携母 匿藏深山。入清不仕,晚年贫困,出家于庐山。著 有《中洲草堂诗》23卷、《砚集》1卷等。
国学 骈体文
纸匣赋
第四部分
清代 陈子升概述 ▍su来自mary•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了如今众人皆知的故事:“楚人有卖其珠于郑 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 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 西汉时期已使用粗质竹麻纸来包装青铜镜了。改进后的纸很快被应用于包装上, 用以包裹各种日用物品、食品、医药等。此后历代,纸成为最普遍和最重要的 包装材料。宋代印刷术发明后,包装印刷技术也随之得到开发应用。造纸术与 印刷术的结合,加之诗书画印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运用,使传统包装在造型 和装潢方面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
《赤壁赋》教案范文五篇

《赤壁赋》教案范文五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赤壁赋》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法教学设计:个性设计教学过程一、检查学生翻译、朗读背诵课文况导入本节课教学。
二、学习课文结构及鉴赏(一)研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2、在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3、你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4、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二)研讨结果展示、总结。
附:参考答案要点1、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因何引发的?答:第一段写友人相聚、泛舟江上。
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引发了喜悦之情有。
第二段因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产生“喜”。
但喜极生悲,客人的萧中透出了极“悲”之情。
第三段回答了“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第四段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
程廷祚《骚赋论》赋学观探微

程廷祚《骚赋论》赋学观探微程廷祚,南宋抒情诗体诗人,明代文学家孔穆先生充分认可他“抒情思想流淌无穷”的诗思,列为“南宋骚客三杰”之一,也是诗体诗的代表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骚赋论”,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部论著,探讨“骚体”的创作特点,为研究诗体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观点。
诗体诗大行其道,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骚赋论”则是深入探讨诗体诗的著作。
程廷祚认为,诗体诗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特色,其中包括联想、情感、形象和表达,在创作中要有条理,不仅要注重思想内容,还要讲究语言表达,充分体现诗人内心的情感。
程氏在《骚赋论》中提出了关于“骚体”文学独特精神的几个重要观点。
首先,诗体诗应该有深刻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因此,要完善的结构手法,结构要合理,必要时可以用象征手法来支撑。
其次,要使用大量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此外,程氏还强调,文章的内容要有逻辑性,能达到表述思想的目的,而且用词要准确、简洁,以充分展示文章的艺术美。
“骚赋论”涉及整个诗体诗的思想内容,让我们从宏观角度观察诗体诗文学的特点。
它不仅提出了诗体诗的创作特点,还提出了读者要求的诗体文学内容的要求:要求文章具有内容的逻辑性、类型的丰富性、语言的优美性和技巧性,因而在诗体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程廷祚的《骚赋论》系统地提出了诗体诗的思想观念,其中涉及诗体诗文学的本质、结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等内容,体现出诗体诗文学思想的进步和定位,对当代诗体诗文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程氏在《骚赋论》中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提出了关于诗体诗的观点,如表达要精雅、抒情要深刻、结构要完善等,这些观点在当今的诗文创作中仍极具启发性,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艺术模式。
因此,程廷祚的《骚赋论》具有广泛的文学价值,对当代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总结而言,程廷祚的《骚赋论》具有特殊的文学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它为当代诗体诗文学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给读者提供了富有洞察力和深刻思想的文学享受,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将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结合起来,加强当代文学的创新,实现古今文学的新结合。
对比前后赤壁赋

对比前后赤壁赋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作品,由东晋文学家曹操所作。
这篇赋诗以其豪放的笔墨、辉煌的词藻和独特的抒情风格,吸引了许多后人的赞美和追随。
经过历史的沉淀,赤壁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文学史上,赤壁赋被誉为“白马非马之争”的经典案例之一。
意思就是有人发现了孔子的关于白马是非马的论述,便质问别人举例白马是非马,一问,显然不成立。
这种文学学术争论从不断深入地吸引着学者的关注。
赤壁赋又与苏东坡弹词《赤壁赋》有着格外的密切联系。
是苏东坡因着找遍古籍文献,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策马埭天旷"的字句,被他紧紧地抓住了。
身用赤壁赋为韵,居高而临下,凤目对景所思,忠于前贤,心醉于风月之间,便在秋石递眠,轻怀翰苑于心胸,豁然相识。
由此苏东坡状化了赤壁之痴景,传奇了赤壁之壮歌。
东晋文学家曹操的名篇《赤壁赋》至今已传诵千年,它虽然素称“赋诗之冠”,但苏东坡的《赤壁赋》可谓是天下名赋。
前后赤壁赋在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两篇赋诗在表现手法和艺术表达方面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下面将就两篇赋诗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赤壁赋并欣赏其艺术魅力。
首先从内容上来对比前后赤壁赋。
在内容方面,前赤壁赋以曹操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通过大量的描写和议论,生动地表现了赤壁之战的宏伟壮观和激烈激荡的场面。
而后赤壁赋则以苏轼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通过对赤壁景色的描绘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世事的深切思考。
两篇赋诗都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前者更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还原和对战争场面的生动描述,后者更注重对历史意义的体察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可见,前后赤壁赋在内容上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亮点。
前后赤壁赋在内容和艺术表达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欣赏和赞美。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和特点,使得前后赤壁赋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论陈樵及其诗歌

・
7 6・
洛阳师范学 院学 报 2 0 06年第 6期
论 陈樵及其诗歌
柴研 珂
( 阳师范学院 文学
要: 陈樵是元末浙东理 学家 , 他终 身不仕, 隐居著述 . 以振 兴程 朱理 学为 己任 , 惜其学术著 作皆遗 , 惟存诗
不关 心世 事, 极封 闭 , 消 而是 淡 泊 自守 , 善 乐施 。陈樵家 好
“ 世为衣冠巨族 ” 而且“ , 素饶于资” 但是 他“ , 痛惩 膏粱之习 , 恶衣菲食 以终其身。遇 岁俭 , 辄竭粱 娠里 闾 , 自取来 年以续 其食 ” 。在 陈樵的墓志铭 中, 宋濂 还特意记叙 了一个 细节说 明他 的君子风度 : 尝发所藏锡 为器 , “ 工人持 归乃 白金也 , 悉 易之 , 或以告君子 , 子一笑而 已。 可见陈樵 的确无愧 于宋 君 ”
同的“ 述” 志 , 删 之 有共 勉 的 意思 。友 人 李 裕 赠 诗 称 其 为 “ 野
师从 乡人李 直方 。李 直方 在宋 末举 进士 不第 , 元 隐居 教 人
授, 躬耕 自给 , 以高寿终 。陈樵 受到 李直 方 的影 响 , 学成 之 后, 隐居圃谷 , 以种药 、 著述为乐 。
陈樵有强烈 的社会责 任感。他身在山林 , 不忘世事 , 交游
广泛, 忧心百姓疾苦。他 和当时的名士虞集 、 黄滔 、 柳贯 、 阳 欧 玄、 杨维桢 、 宋濂等都有诗文 往来 , 黄酒在< 陈君采》 寄 一诗 中 称赞他有“ 淹文采” “ 江 , 潘岳 才华” 柳贯有< 赠陈君采 。 寄 二 首> 其一称颂 了陈樵优游 的隐逸之趣 , , 其二表 明了两人共
陈樵是元代后期江南典 型的隐逸 文人 。他 出生的 17 28
年 。 当南宋谢太后草 签降表之后两年 , 时 。 正 此 江南汉人 面对 异族 的入 主, 在仕 与隐的问题上经历 了一场思想 的动荡。与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

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赤壁赋是苏轼的经典名作,流传千古留下的依然有很大的文学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赤壁赋的哲学思想解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愈是优秀的作品,愈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
前人对该赋主旨有着多种不同理解。
宋代晁补之《续离骚序》:“公谪黄冈,数游赤壁下,盖忘意于世矣。
观江涛汹涌,慨然怀古,犹壮瑜事而赋之。
”明代杨慎《三苏文范》引文征明语:“言曹孟德气势皆已消灭无余。
讥当时用事者。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评语:“予尝谓东坡文章仙也。
读此二赋,令人有遗世之想。
”清代乾隆编《唐宋文醇》评语:“盖与造物者游,而天机自畅。
并无意于吊古,更何预今世事?”上列怀古、讽今、遗世、畅游四说,是前人对该赋主旨的不同理解。
对此,今人亦聚讼纷纭。
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咏物寄慨,阐述人生哲理。
如“旷达”(王水照《苏轼》)、“空漠”(李泽厚《美的历程》)等。
另一种看法认为:主旨是托事寓情,抒写贬谪心情。
如“豁达”(牛宝彤《三苏文选》)、“苦闷”(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讽今”(朱靖华《苏轼新论》)等。
其实,今人的两种看法是可以相互融通、并行不悖的。
历来普遍认为,苏轼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人世,道家的避世,释家的超世。
三者原有矛盾,但苏轼却以外儒内佛、外儒内道的形式将其统一了起来: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
以儒家的兼济对待现实,以道家的超脱宽慰灵魂,以释家的智慧调整心态。
据苏辙为苏轼撰写的墓志铭中说:贬谪黄州后苏轼“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关键原因在于,“他往往以对现实有意的忽略和弃置乃至于鄙视,去抵制来自各个方面对自己的迫害”。
这时苏轼已经基本形成自己的人生哲学,也是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受到普遍认同的人生哲学,简言之,就是李泽厚所说的既希望“兼济天下”、建功立业,又希望“独善其身”、远祸避害、归隐江湖的“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
随着具体环境的变化、不同,这种人生哲学中儒道释的比重可能此消彼长、有所变化,其感情基调也会相应有所变化(试比较《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大江东去》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其间区别可以真切感受得到)。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

浅析《赤壁赋》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赤壁赋》寓情于景,借景明理,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文章重在抒发人生感慨,辩论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赤壁赋》文章思想内容及文章的艺术特点,欢迎大家阅读借鉴!思想内容:非悲剧无以成就诗人。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得到了无数次的证明。
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的“可怜白发生”无不令人心如刀绞。
苏轼的名篇确有不少也是在受贬谪的时候写成的。
但他在困境中的诗作却与别人显得有所不同。
黄州这样邋遢的小镇丝毫没有影响到苏轼的雅兴。
他以诗人独到的眼光将一切事物都诗化了,又用博大的胸怀将它们融为那几篇流传千年的文字。
苏轼一生的信仰是儒与道的结合。
所以他不仅仅是个游离于人事之外,独享山川之乐的诗人。
在苏轼与他弟弟中进士时,仁宗曾高兴地连呼物色到了宰相之才。
苏轼也曾因政见不同与王安石明争暗斗。
最后,他因为乌台诗案受迫害遭贬黄州。
到黄州以后,苏轼一改原本尖锐讽刺的文风,陶冶于山水之中,过着道家的生活。
他对自然的博大胸怀也得以体现。
一次夜游,苏轼沉迷于夜色之中,喝酒赏月吟诗,回到家中时天色甚晚,“家童鼻息以雷鸣,敲门都不应,依仗听江声”。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与心情下,他写下了《赤壁赋》。
那是七月十六日的仲夏夜,苏轼和他的朋友杨世昌,驾着小舟,在水中漂流,欣赏夜色。
他们饮酒作诗,杨世昌还吹起萧来。
萧声本就本凉,他更是吹得无比凄婉,弄得旁船的寡妇都啜泣起来。
接着便是他们主客的对话。
苏轼问他为什么要吹得这么悲凉。
杨世昌说是想到了曹操。
他当年在赤壁大败。
威武的战船在火中毫无用武之地,疯狂的东风掠过,百万大军兵败如山倒,场面惨烈。
那样浩大的战争发生过,而这里却还是这样安静。
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称霸一方,却随历史消失,早已不在。
他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呢。
想想我们两个人在茫茫宇宙之中真是太渺小了,好生悲凉。
苏轼被这充斥着宇宙的悲观感受感染了。
试想,茫茫的天地之间,只飘着一叶小舟,旁边隐隐一个寡妇,几条潜鱼,而萧声那样悲凉,伙伴也被悲观的色彩笼罩,再想想自己悲苦的境地,苏轼怎能不动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 洛不类” 而洙泗伊洛之学 , , 至其始得大明。 宋濂曾拜访陈樵 , 陈樵亦 曾贻书宋濂 , 对宋濂谆谆以文 相勉励 。据 传 陈樵 生前 曾著 书 稿 数 百 卷 川 而 今谨 存 《 皮 子 集 》四卷 。其 中第 一 卷 为 赋 , 收赋 l , 鹿 共 5 篇; 另外三卷 均 为诗歌 , 共计 25首 。《 7 四库 全书 ・ 鹿皮子 集》 言认 为 , 序 陈樵“ 所作 古赋 , 落有 奇 气 。 ¨ 落 ”
第3 2卷 第 3期
21 02年 5月
绍
பைடு நூலகம்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o . 2 No 3 13 .
M a . 01 v2 2
j URNAL O HA0 NG I O FS Ⅺ UN VER I Y ST
论 陈樵 赋 的思 想 内容 及 艺 术特 色
铁 晓 娜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东 阳 32 0 ) 2 10
收 稿 日期 :0 2一 3—2 21 o 7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 2 1 0 1年课题《 陈樵及其思想研究》 阶段成果之一( 目编号 :1C 0 Y M) 项 1J WH 2 B 作者简介 : 铁晓娜 (9 8一) 女 , 17 , 回族 , 辽宁沈 阳人 ,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 师, 士。 博
“ 落” 落 于此 形容 陈樵赋 表现 出 的其 人举止 的潇 洒 自然 , 为人 的豁 达 与开 朗 。鉴 于其文 章 整体 呈 现 的清新 超逸 的创作 风格 , 陈樵 又为人 喻为 “ 挺立 孤松 ” 。
陈樵生 于 17 , 27年 当时正 当宋元易代之交 , 其逝世 时约 16 , 35年 距离朱元璋建立 明朝 仅隔三年 。陈樵生 活的年代 , 基本涵 盖了元 朝整个历史 时期 。解 读陈 樵 的赋 作 , 以帮助 我们 理清元代 赋作 发展 的大 致情 况 。 可 同时 , 作为一 位理 学家 , 陈樵诗赋也 流露 出一定 的理学 意 向。通 过对 陈樵赋 作 的个 案考 察 , 由对其 赋作 思 经
究 陈樵诗 赋时 , 也大 多把 终身未 仕 的陈樵视 为隐逸 诗人 。但 细读其 赋 , 我们 可 以明确 : 陈樵 隐居 不仕 , 其意 不在 归 隐 自适 , 仅在 于独 善其身 , 砺德 行 。历 史 事 实 也证 明 , 樵 貌 似归 隐 , 则 专 意治 经 , 研 理 学 。 砥 陈 实 钻
第 3期
铁 晓娜 : 陈 樵 赋 思 想 内容 及 艺 术 特 色 论
7 1
上 , 隐生 活真 正 吸引陈 樵 的 , 归 是大 自然 的 幽静 秀美 , 予赋 者 的一 份 闲适 自得 的心态 。毕 竟 , 对 自然 , 赋 面
赋者可以“ 好纷华” “ ,挹清风” 可以“ , 玩世遗荣 , 放情高蹈” 《 ( 月庭赋》 , ) 可以“ 目视云汉 , 志倾金石” “ , 安
摘
要: 陈樵 终身不仕 , 专意治经。其赋表现 出对 隐居生 活的歌 咏 , 对理 学思想的张扬 , 对君子 品格 的赞颂 , 对皇帝 明
治的歌颂 。具有托物寄情 , 以物兴 , 情 言辞 清丽雅正的 艺术特 色。其 创作 又受有时代 影响 , 现 出元代 浙 中文 学与理 学相 体
互联 通 、 响 及 浸 润 的 历 史风 貌 。 影
关键词 : 陈樵 ; ; 想 内容 ; 术特 色 赋 思 艺
中图分 类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X(02)3— 0 0— 4 10 2 3 2 1 0 0 7 0
陈樵 ( 2 7—1 6 ) 字居采 , 17 35 , 元代 婺州 亭塘人 ( 今浙 江省 东 阳市 亭塘社 区) 。其“ 负经济 才 , 介特 自守 ,
隐居 固谷 间 , 鹿皮 , 衣 自号 ‘ 皮子 ’ ” ” 宋 亡 , 丞 相伯 颜欲 用 之 , 鹿 。¨ 元 坚辞 不 赴 , 专意 著 述 。陈樵 著作 甚
丰, 而尤 长 于说 经 , 黄 浯 、 贯 、 与 柳 杨维 祯 等 相友 善 。其 研究 经学 , 以为 “ 淳熙 以来 , 儒 之说 尤 与 洙 、 、 群 泗
想 内容及艺 术特色 的理析 , 可初步窥 见元 代浙 中地 区理学 与文学 的相互联通 、 浸润及 影响的历史风貌 。
一
、
陈樵 之赋 的思想 内容
宋 濂 曾 以“ 临流玩 飞 花兮 , 与烟 霞 冥 。清 风逸 气 兮 , 绝 宇 宙 中 ” 心 横
评 价 陈 樵 。后 世评 论 者 在 研
( ) 余 乃起 而为扣舷之歌 , 日 :世 冥 冥兮 尘污人 , 歌 ‘ 慕前 烈兮 凌青 云 。食 有 鱼兮 蔌 有 莼 , 愿投
老兮 守丘 林 。座客 闻之 又称歌 日: 卉 服兮 舟居 , 为屋 兮荷 为祛 。宿 沙子之 徒欤 ?江 上 丈人 之 ‘ 荷
徒 欤? ( 闲牺赋》 ’《 ) 其 中, 青云 ” “ 老 ” 守丘林 ” “ 沙子 之徒 ” “ 上丈人 ” 系 隐指 归 隐及 隐居 者 , “ 、投 以“ 、宿 、江 均 而促 使 “ 者 ” 歌 归
隐的直 接原 因 , 在于 世情 的混浊 与凡尘 的污 浊及纷 扰 。 却 陈樵 隐居 的 目的在 于 “ 善 ” 内仁 外义 千 载金 言 。 弥动 弥静 , 哲 所敦 。愿 以小人 之 腹 为君 子 之 独 。“ 圣
心” 《 ( 卧褥香 炉赋 》 ,寂寞 ” )“ 陈樵 , 身未 仕 , 终 保持 着 最谦 卑 的君子 惭 德 之心 , 固 谷 问专 意 注 经 。事 实 在
同时 , 其赋 作对 君子 德行 赞颂等 内容 , 表 现 出理 学思想 对其 文学创 作 的影 响 与浸润 。 也
1 歌 咏 隐居 .
《 闲牺赋》 与友人依 偎 于池 上小 阁 , 闲休憩 , 夏纳凉 的 经历 。结 尾一 段 , 客扣 船舷 而 应和 的歌 写 悠 消 主
咏, 描绘 出一 幅清新 、 雅 、 淡 幽静 的隐居 图画 , 折射 出陈樵 与 友人对 于归 隐生 活的赞 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