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研究进展

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研究进展

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门诊输液是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医疗操作,但输液过程中的渗漏却是一种常见并且具有一定风险的情况。

本文从门诊输液渗漏的常见原因、危害以及预防策略和护理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分析。

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了门诊输液渗漏预防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深入研究门诊输液渗漏问题,可以提高门诊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门诊输液渗漏、预防策略、护理、研究进展、原因、危害、重要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门诊输液渗漏现状分析门诊输液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方式,但在进行输液的过程中,输液管路可能会出现渗漏的情况。

门诊输液渗漏是指输液管路或输液袋中的液体通过漏孔或破损处泄漏出来,导致药物浪费、感染风险增加等问题。

门诊输液渗漏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一旦发生,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意外的不良影响。

目前,门诊输液渗漏的主要原因包括输液管路连接不固定、输液管路老化、输液泵故障等。

患者自身因素如运动、刚动过手术等也会增加门诊输液渗漏的风险。

针对门诊输液渗漏的现状,有必要加强对输液管路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日常护理中,护士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输液操作,及时发现并处理输液渗漏问题,减少患者的不适和不安。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了解输液的过程和注意事项,也是预防门诊输液渗漏的重要环节。

1.2 研究意义门诊输液渗漏是门诊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本文旨在探讨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策略及护理研究进展,以提高门诊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研究表明,门诊输液渗漏的发生率较高,容易导致药物浪费、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引发感染等严重后果。

开展门诊输液渗漏的预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门诊输液渗漏的常见原因和危害,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在国内外研究进展方面,已有一些学者对门诊输液渗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预防策略和护理措施。

恶性肿瘤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恶性肿瘤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及 胃癌 2例 、 淋 巴瘤 1 例系化疗后 白细胞减少 , 使用粒细胞集 落刺激 因子后发生 ,肺癌 2 例化疗后血小板减少 ,使用 白介 素一 1 1 后发 生。 临床特点 : ( 1 ) 进行性加重 的水肿 , 呼吸困难 , 尿
少; ( 2 ) 血压下 降 , 体重增加 , 皮肤 可 凹性 水肿 , 两 肺 闻及 湿 哕
道医 堂 2 Q 1 生
鲞筮 6期 Me d J o f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s , 2 0 1 3 V 0 1 . 2 7 . N 0 . 6

6 5 5・
[ 文章编号] 1 0 0 6 — 2 4 4 0 ( 2 0 1 3 ) 0 6 — 0 6 5 5 — 0 2
亡; 1 例并发急性呼 吸窘迫综合征行气 管插 管 , 呼 吸机辅助通 恶性 肿瘤 致 毛细 血管 渗漏 综合 征 1 1例患
气未能逆转病情 , 最终 死亡 。
2 讨 论
1 . 1 一般 资料
者, 男 5例 , 女 6例 , 年龄 2 5 ~ 7 6岁 , 平均 5 8岁 。毛细血管渗 漏综合征发生原 因 : 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2例 , 发生于使用 维 甲酸治疗后 白细胞升高 阶段 ,恶性黑色素瘤 1 例使用大剂 量 白介素一 2后发生 ,乳腺癌 1例使 用多西他赛化疗后 发生 ,
1 . 2 方法 一旦诊断毛细血管渗漏 综合 征 ,立 即给予抢救 ,
措施 包括 : ( 1 ) 立 即停 止化疗 , 停 服维 甲酸 , 停用 白介 素一 2 、 粒 细胞集 落刺激 因子 、 白介素一 1 1 ; ( 2 ) 高流 量吸氧 8 - l O l J mi n , 必 要 时面罩给氧 , 行 气管插 管后机械通气 1 例; ( 3 ) 羟 乙基 淀粉 、 血浆 、白蛋 白 2 0 #d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 4 ) 甲基强的松龙 4 0 1 2 0 mg / d或地 塞米 松 5 - l O m# d改 善毛 细血管通 透性 ; ( 5 ) 积极 补充 容 量 的 同 时使 用 多 巴胺 等 药 物 维 持 血 压 于 9 0 / 6 0 mmH g以上 ; ( 6 ) 在密切监 护下使用 呋塞米 2 0 ~ 4 0 m ̄ d ; ( 7 ) 心

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基因异常及治疗进展

儿童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基因异常及治疗进展

132·综述·中国医刊 2021 年第56卷第2期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是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征的血栓性微血管病,1955年由Gasser首先报道。

早期临床上根据有无腹泻分为腹泻后HUS和无腹泻HUS,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替代途径相关调节基因突变或存在补体H因子(complement factor H,CFH)自身抗体是HUS的新致病因素,故目前临床上通常将HUS分为典型HUS与非典型HUS(aHUS)。

典型HUS占HUS的90%,与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感染有关,多数为儿童,预后良好;aHUS占HUS的5%~10%,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为5/10万[1],临床表现重,病情易反复,预后不良,急性期病死率高达25%,且超过50%的患儿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2]。

aHUS可分为原发性aHUS、继发性aHUS,一些指南所述aHUS主要是指补体介导的原发性aHUS [3-5]。

近年来对aHUS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aHUS被认为是多因素疾病,由基因易感性(补体调控蛋白基因突变等)与感染或细胞毒素等环境因素共同激活补体系统,引起aHUS发病[6]。

aHU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确定为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活化所致。

本文就导致儿童aHUS的补体基因异常及治疗原则做简要综述。

1 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的基因异常致病机制补体系统由补体固有成分B因子(complement factor B,CFB)、C3、补体调节蛋白CFH、补体I因子(complement factor I,CFI)、CD46、补体受体成分组成。

其活化主要包括经典途径、凝集原途径和旁路途径,正常机体内补体旁路途径处于低度活化的平衡状态,当补体旁路途径调节蛋白和/或补体成分基因缺陷及自身抗体形成时,会使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促进膜攻击复合物形成,导致aHUS发病。

重组人白介素-2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分析

重组人白介素-2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分析

科学护理重组人白介素-2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分析*连巧来,刘东康,毕勇志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河南开封 475000)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白介素-2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急救与护理措施,并分析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0例重组人白介素-2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急救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抢救效果。

结果:20例患者经急救与护理干预后,16例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恢复;4例患者抢救失败,抢救成功率80.0%(16/20)。

结论:对重组人白介素-2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抢救措施并配合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病情、提升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关键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重组人白介素-2;急救;护理措施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 CLS)临床发生率不高,但诱导该病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重组人白介素-2用药剂量过大是诱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1~2]。

重组人白介素-2为临床上治疗肿瘤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在改善肿瘤患者病情中发挥积极作用,但若药物剂量使用不当则可能会诱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3]。

虽然重组人白介素-2所致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发生率不高,但危害较大,发病后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与护理措施,以稳定患者病情,提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为此,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20例重组人白介素-2所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救与护理措施,并分析抢救效果。

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20例重组人白介素-2致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5~79岁,平均(62.93±3.04)岁;均伴有程度不同的尿量减少、水肿症状;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内容,并同意;肝肾功能正常。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进展2024(全文)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进展2024(全文)

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治进展2024(全文)摘要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是儿童不明原因晕厥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一种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很少威胁生命,但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部分患儿甚至出现躯体意外伤害,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血管抑制型、心脏抑制型以及混合型,其中以混合型和血管抑制型为主。

该文主要针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儿童VVS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晕厥在儿科急诊就诊量中占1%~2%,是儿童时期常见急症之一,国内报道在5~18岁儿童和青少年中有20%~30%至少经历过1次晕厥,反复晕厥发作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心理健康,也会降低其学习生活质量[1]。

儿童晕厥常见的病因有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neurally mediated syncope,NMS)、心源性晕厥、不明原因晕厥等,其中NMS最常见,占70%~80%[2]。

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VS)在NMS中最为常见。

VVS 是由于在一定诱因刺激下出现周围血管扩张,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生一过性意识丧失和肌张力不能维持随即晕倒。

根据患儿在直立倾斜试验(head-up tilt test,HUTT)中的阳性反应类型VVS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1)血管抑制型(vasoinhibitory type,VI);(2)心脏抑制型(cardioinhibitory type,CI);(3)混合型(mixed type,M)[3,4]。

对VVS 及时诊断及精准的治疗尤其重要,现就国内外对VVS患儿的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1 儿童VVS的诊断1.1 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根据《儿童晕厥诊断指南(2016年修订版)》[5],儿童晕厥的诊断流程如下:首先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其次行卧立位血压及心电图监测,行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血糖等血化验检查,行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视频脑电图或头颅MRI等检查排除心源性、神经源性等原因导致的晕厥,最后经HUTT进一步诊断分型。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护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护理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2年5月3例术后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3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均对糖皮质激素敏感,多浆膜腔积液症状改善,无明显后遗症。

结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较少见的危重症,难以预防。

早期发现、正确诊断、行之有效的护理对治疗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护理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广泛的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身性水肿,可伴有低蛋白血症、多浆膜腔积液、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为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较少见的早期并发症之一,一般好发于造血干细胞输注或造血重建过程中,因其表现复杂,病期之间的界限模糊,常规补液、输注白蛋白等治疗无效,且可能加重全身水肿。

只有做到早期识别、正确的诊断、准确的分期、细致的监测以及恰当地选择液体治疗的时机和种类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

我院于2019年3月~2022年5月共行造血干细胞移植32例,其中3例术后并发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率为9.38%,并对这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患者予以综合护理,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3例病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22~54岁,平均(33.25±5.03)岁。

基础疾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费城染色体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移植方式:标准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1例,无关供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URD-HSCT)2例。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发生时间为移植术后+20~+400d,2例发生在+30d内,l例+400d。

儿童Batter综合征诊治进展

儿童Batter综合征诊治进展

儿童Batter综合征诊治进展
冯仕品;谢敏;王莉
【期刊名称】《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Batter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又称为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962年由Bartter等[1]首先报道。

临床特点为低血钾、低血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及血肾素及醛固酮系统水平增高而血压正常或偏低,无水肿,伴肾小球旁器细胞增生,故也称为先天性肾小球旁器细胞增生综合征。

至20世纪90年代已报道200余例[2],国内已报道几十例,但更多病例可能被漏诊。

【总页数】5页(P185-189)
【作者】冯仕品;谢敏;王莉
【作者单位】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成都601014;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成都601014;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肾脏内科,成都60101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 程雪;徐之良
2.儿童肿瘤溶解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 蒋理
3.儿童肿瘤溶解综合征高尿酸血症的诊治进展 [J], 蒋理;郑胡镛
4.儿童周期性呕吐综合征诊治进展 [J], 左都霜; 周小勤; 詹学
5.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J], 邱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lpor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Alpor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1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JAN. 2022, Vol.29, No.1, Total No.150Alpor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袁 昶 黄文彦*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 (上海 200062)第一作者:袁 昶,男,住院医师,主要研究方向:Alport综合征基因型与表型关系。

E-mail:*****************通讯作者:黄文彦,男,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分子调控机制。

E-mail:*****************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是一种遗传性肾脏疾病,其特征是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 以及包括眼和耳在内的其他组织基底膜的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患者通常会出现进行性肾功能丧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各种眼部异常[1]。

AS的患病率估计约为1/10000~1/5000,占成人新发终末期肾病 (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 病例的0.5%[2]和儿童的12.9%[3],是继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之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第二大常见单基因病。

AS儿童时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后期多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不全。

本文将对Alpor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诊治延误,延缓病程进展。

1 发病机制 Ⅳ型胶原网络是肾小球基底膜的结构基础,由六种基因(COL4A1~A6)编码IV型胶原的六条不同的α链(α1~α6)。

每一条α链可分3个结构区域:N端7S区、胶原区和C端的非胶原区[4],它们以异源三聚体(α1-α-1-α2、α3-α4-α5和α5-α5-α6)的形式出现,构成三螺旋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国41』L急煎匡堂垫!!生!旦笠!!鲞筮!翅垦堕!墼ii璺堕里型!堡丛鲤:旦堂!!!!:∑!!:!!:垒堕:!儿童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临床诊治进展冉杰(综述)严超英李玉梅(审校)【摘要】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是小儿时期较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多由于感染、创伤、休克、窒息、体外循环、缺血再灌注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严重的水肿、低蛋白血症、低血容量,甚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进而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临床经过,对于合理用药、更好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JL童Diagnosisandtreatmentofcapillaryleaksyndromeinchildren尼W.1ie,yAⅣChao-ying,LI砘一mei.DepartmentofPediatics,FirstHospitalofJilinUniversity,Changchun130021,China.Correspondingauthor:LIYu—mei(E—mail:liyumeil988@126.corn)【Abstract】Capillaryleaksyndrome(CLS)isacommonandlife-threateningdisorderinchildren.Thecommonpathogeniesaresepsis,severetrauma,shock,asphyxia,extracorporealcirculation,ischemicalreperfu—sioninjuryandSOon.Itischaracterizedbyshockresultingfromleakageofplasma,whichisrefectedbyac-companyinghemoconcentration,hypoalbuminemiaandedema,sometimesfollowedby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Cliniciansshouldconsiderthediagnosisinpatientswithunexplainededemaandhypoten—sion.Toknowthepathophysiologyandclinicalcoursewillbebenefittopropermedicinechoosen.【Keywords】Capillaryleaksyndrome;Children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leaksyndrome,cLs)早在1960年首先被Clarkson等¨1提出,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SIRS)的严重并发症,由于不同病因引起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大量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主要是白蛋白)渗漏至组织间隙,很快出现低蛋白血症、血液浓缩、低血容量乃至休克,由于各器官都可以发生间质性水肿,临床表现往往复杂多样旧1。

检索国内的相关文献,经历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打击后发生CLS有较多报道,而儿内科相关疾病引起CLS鲜有报道,提示儿内科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

本文就CL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CLS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为脓毒症口],在内毒素及炎症介质的作用下使毛细血管内皮受损,通透性增加,形成第三间隙液体引起组织水肿(如肺水肿),造成组织氧交换障碍。

有研究表明血管内皮损害和CLS的发生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有密切关系M。

1。

严重刨伤、烧伤虽然为局部病变,但均可使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激活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一仪、白细胞介素一1、白细胞介素_6、血小板活化因子、磷酯酶A等促炎症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进一步激活多形核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等效应细胞,释放氧自由基、蛋白酶等炎症介质,形成瀑布效应并介导免疫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2.01.036基金项目:吉林省卫生厅科研课题(20102006);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15158)作者单位:130021长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通信作者:李玉梅,E-mail:liyumeil988@126.tom・91・・综述・反应参与引起SIRS帕J。

在炎症介质作用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细胞连接分离、出现裂隙,血管通透性增高…。

毛细血管通透I生增高后不能阻留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00×10:,的分子,严重时相对分子质量为900X103的分子也不能阻留哺J,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渗漏到组织间隙,导致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血管内水分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全身水肿和有效循环血量下降,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

同时肺内出现不同程度的渗出导致低氧血症,组织缺氧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CLS的危害是从局部炎症改变到不能有效控制的大范围炎症病变,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一o。

文献报道,体外循环激活补体和其他炎症介质导致的SIRS造成内皮损伤是引起CLS发病的关键归。

…。

此外经历了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可能导致低血压、发热、组织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都可促进SIRS,而致CLS。

2临床表现及分期参考Lucas等∞1对严重失血性休克的分期及Tahirkheli等¨纠对系统性CLS的分期,可将CLS分为两期。

第l期为强制性血管外液体扣押期,又称渗漏期,此期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有效循环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全身水肿、体重增加、液体潴留、胸水、腹水、肺水肿、低蛋白血症、低血压、少尿等,此期如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及时,可因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第2期为血管再充盈期,又称恢复期,此期毛细血管通透性逐渐恢复正常,大分子物质逐渐回吸收,组织间液回流人血管内,血容量增加。

临床上表现为全身水肿逐渐消退、体重减轻、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回升、不使用利尿剂的情况下尿量自行增加等,此期若治疗不当,很容易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和万方数据・92・急性肺水肿¨1。

3诊断诊断CLS的方法为输入白蛋白后测定细胞外液菊粉分布容量和进行生物电阻抗分析,观察胶体渗透浓度的改变[12|。

但此方法因价格昂贵不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全身CLS临床表现独特,涉及多个重要脏器。

早期诊断依据归纳为:(1)存在CLS的高危因素(如脓毒症、严重的创伤、体外循环术后等);(2)非出血性原因导致低血容量的情况下,胶体用量增加;(3)全身皮肤黏膜严重水肿、球结膜水肿、眼泪溢出增多呈血浆样,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少尿,体重增加,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包积液等;(4)低氧血症;(5)x线胸片示肺内呈间质渗出性改变;(6)实验室检查示血浆蛋白降低。

4治疗4.1治疗原发病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控制CLS最根本的措施,如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早期集束化治疗¨3|,对创伤失血的患者及时止血、输血治疗等。

4.2液体治疗液体治疗的目的是恢复血容量,改善血流动力学,保证器官灌注。

根据CLS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特点选择恰当的液体种类进行治疗是维持组织器官灌注并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4.2.1液体种类的选择临床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长期以来,CLS时给予晶体液还是胶体液还存在争议¨“。

晶体液可迅速进入细胞外液,既补充血容量,也补充组织间质容量的缺失,但晶体液的半衰期短,往往需要补充失液量的4~6倍且重复使用才能维持血容量。

CLS渗漏期,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大,晶体液更容易渗漏到组织间,血容量难以维持,因此不作为首选o“。

胶体液包括天然胶体液和人工胶体液。

天然胶体液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

CLS时白蛋白也能渗漏到组织间隙,维持血容量的效果欠佳,因此CLS扩容时要少用白蛋白。

新鲜冰冻血浆主要用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不应作为常规扩容剂使用¨“。

人工胶体包括明胶制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

右旋糖酐和明胶制剂在体内的半衰期相对较短,扩容作用较弱,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

羟乙基淀粉是一类带有羟乙基基团的支链淀粉,通常其分子质量越大,扩容效果越好。

羟乙基淀粉分子质量较白蛋白分子质量大,在CLS时不易渗漏到组织间隙,扩容效果良好且维持时间长¨“,故将其作为CLS液体治疗已被大多数学者接受。

4.2.2分期治疗CLS分为渗漏期和恢复期,此两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均存在明显差异,有的方面甚至截然相反,因此液体治疗应根据病理生理过程而有所区别。

渗漏期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管内液体进入组织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此时的重点是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维持机体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

液体的种类一般选用红细胞悬液、新一代羟乙基淀粉等,结合一定比例的晶体液,此期不主张用白蛋白扩容。

另外,此期常会出现少尿甚至无尿,由循环血量不足造成,不应使用利尿剂。

恢复期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大量液体自组织间隙回到毛细血管内、有效循环血量增加,应警惕脑水肿发生,限制补液,适当利尿以减轻器官水肿。

4.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具有广泛的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机制包括:(1)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促进磷脂酶A2抑制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膜上磷脂代谢,减少花生四烯酸的合成及磷脂酶A2的产生。

(2)减少溶酶体的产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0【、白细胞介素-1等炎症介质。

(3)抑制多形核白细胞及血小板聚集,减少氧自由基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产生。

使用相当于生理剂量的小剂量激素治疗对炎症介质介导的血管内皮损伤有效,并可避免激素诱发的高血糖和相关的免疫抑制ⅢJ。

4.4呼吸支持毛细血管渗漏在肺部的表现类似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间质渗出使肺血管阻力和气道阻力均增高,肺顺应性下降,为了保证组织供氧,机械通气宜参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原则,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应用较高浓度吸氧及适当水平的呼气末正压,并延长吸气时间。

4.5利尿与腹膜透析对于渗出较轻的患儿,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基础上早期加强利尿治疗,促进肺水的排出,可明显提高动脉氧合。

目前提倡早期选择呋塞米静脉维持,有助于匀速利尿,控制进出液量负平衡,避免电解质和血容量过大波动。

重症CLS患儿,早期的利尿容易造成有效循环血量的波动,加重循环的不平稳,强制性利尿多推迟。

利尿效果不好时,应尽早腹膜透析。

4.6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抑制或促进某一位点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或促进某些促炎因子或抗炎因子的产生,使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如抑制前炎症介质、前凝血因子和血管活性基因的表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