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森林之歌》作品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分析

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分析

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分析作者:唐诗扬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9期摘要:目前,我国的生态纪录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以《森林之歌》为代表的生态纪录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拉开了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序幕,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史的空白。

文章以《森林之歌》的视听语言为基础,归纳和总结了《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审美特征长期以来,生态纪录片的界定一直比较迷糊,它不同于一般的科普纪录片,生态纪录片是以生态思想为核心,以敦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反映人和自然、人与环境的生存依赖关系的纪录片。

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化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的工具,生态纪录片既可以通过视听语言无形影响人们的环保意识,又可以利用本身独特的艺术特质和高品位的影视形态,传达给受众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人文关怀。

《森林之歌》是由国家财政部、林业部全额投资,作为宣传我国生态文明的窗口,中央电视台历时四年,向世界系统地描绘了我国的森林版图。

以真实的纪录视角,生动、美丽、精美的画面镜头展现了人与森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画卷。

一、《森林之歌》生态之音苏格拉底说过,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按照和遵循美的规律进行艺术创作的。

《森林之歌》的创作正是以审美的视角,遵循美的规律,用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生态纪录片的艺术魅力。

在生态纪录片里,声音元素产生的作用十分重要。

画面需要声音抒发情感,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和审美性。

在《森林之歌》里有大量真实、动听的来自大自然的原生态的声音,自然界清脆的鸟叫声,潺潺的流水声,植物脱落入水声,等等,不需要任何修饰,只要观众听到画面里的声音就能完全理解画面表达的意思。

例如,画面上一只小鸟落在枝头,观众最希望听到的不是背景音乐,也不是解说词,而是小鸟真实的叫声。

而这些真实的声音正是生态纪录片的同期声。

它们来自大自然,是大自然优美的交响乐。

森林的秘密 ——《森林之歌----容颜》赏析

森林的秘密 ——《森林之歌----容颜》赏析

森林的秘密——《森林之歌----容颜》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赏析,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了中国生态纪录片与其在法国发展的艺术角度上的区别于联系,论证了生态纪录片对于国民的生态意识有巨大作用的观点,得出了中法之间的生态纪录片在艺术上有着极大的区别,生态纪录片对于人们的生态意识有着强大的教化功能,促使人们跟随生态纪录片的角度去保护生态的结论。

关键字:生态纪录片保护一次奇妙的发现之旅:四年光阴,伴随着晨昏的交替,寒暑的更迭,探访中国仅存的原始森林。

在熟稔的人类社会之外,在被忘却的自然世界,生命在欢唱。

那人迹罕至的森林中,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与严酷,聆听最原始的歌声,记录生命的寂寞与灿烂、精彩与艰难、身前与身后,这是一个国家的森林版图,一个国家绿色的容颜。

作为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从南到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每个不同的温度带,受水热和地区自身条件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森林植被景观。

从穿越北回归线到达海南尖峰岭:这里没有四季的区别,动物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雨季作准备。

到四月的西南山地,亚热带阔叶落叶林中,春天的气息已经非常浓郁;森林居民们已经察觉到了水热的变化。

接着是秦岭北坡玉兰花的花苞刚刚露出苗头——暖温带阔叶落叶林中的动物们还处于食物短缺期。

最后雪花还在飞舞的长白山,中国东北寒温带的针阔混交林的草木还未曾苏醒。

《森林之歌》为观众展示了一幅绝妙的中国森林画卷,从南向北,从东向西,不同温度带上的森林植被都呈现在观众眼前。

从冰原,到大漠,从海洋,到高山,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森林里的居民,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奇妙适应性,这让它们经历了比人类历史长得多的时间,依然生机勃勃。

这部总时长550分钟,花费4年完成的纪录片,是我国生态纪录片的杰出代表之一。

从纪录片的制作方面来看。

《森林之歌》是一部鸿篇巨制、大型的影片。

这也是我国生态记录电影在影片类型选择上的一个特点。

赏析《森林之歌》系列生态纪录片

赏析《森林之歌》系列生态纪录片

赏析《森林之歌》系列生态纪录片“二月,毛竹林让被积雪覆盖。

幼小的笋已经在地下休眠了三个月。

远离灌木丛的竹梢,是碧凤蝶的安身之所。

在化蛹成蝶的前夕,它们将身体藏匿在枝叶间隙。

竹笋和蝴蝶,都在黑暗中等待光明的召唤。

”这是《森林之歌》第十集——《清影竹语随风》的一段解说词。

影片的开头,镜头聚焦在我国福建省的武夷山的一片毛竹林里。

竹子密密麻麻,翠绿、挺拔,同样碧绿的碧凤蝶的蛹高高地挂在竹梢上,十分幽静的,春风拂过,随着竹子摇晃,让人分不清是叶子还是蛹。

这是我第看《森林之歌》的第一个镜头,它记录的景象非常美丽,竹笋在白雪下,孕育着勃勃生机,蓄势待发,盼望着白雪融化后的第一场雨的降临,拔地而起,直追成年的毛竹;而竹梢上的蝴蝶蛹,也同样在等待着冬雪化尽、破茧成蝶的时刻。

白色和绿色为背景,蕴涵着生机和盼望;寂静中,悄悄地准备着热闹的开始,只看一眼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森林之歌》是由中国拍摄的550分钟的纪录片,花了摄制组长达4年的时间,共11集。

,前3集总体描述我国的森林分布、面积、生物多样性等情况,后面8集各指向一片有地域特色、气候带特征的森林类型:秦岭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红松针叶林、新疆胡杨林、藏东南高山林地、南海热带雨林、云贵高原山地森林、武夷山竹林、海上红树林。

这些地方大致反映出中国原始森林的版图构成。

它拍摄的每一个森林类型都以该森林中的特色植物为主角,以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特色动物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展现它的生存环境,以及动植物生态链,建构一个动物与植物和平共生的神奇“家园”。

在海南岛的陆地尽头生长着一种叫海桑的红树,树根扎在柔软的滩涂里。

泥沼中的招潮蟹在退潮后活跃在红树根下,以泥中的有机碎屑和凋落的叶子、花朵为食。

鹭鸟生活在树上,用凋零的枝叶搭建了一个简陋的窝。

在小鹭鸟还不会飞的时候,鹭鸟父母们每天都在海边捕食鱼虾,然后回到鸟巢把经过嗉囊消化的食物吐出来喂给幼鸟。

滩涂、大海、红树、招潮蟹、鹭鸟、鱼虾是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奇妙的生态系统,彼此之间有着微妙的平衡,一旦打破这样的平衡,等待它们的都是灾难。

《森林之歌》用电视语言描绘的生态画卷

《森林之歌》用电视语言描绘的生态画卷

内涵。

创业需要创新的理念来支撑,没有创业就没有就业,没有就业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

采用这一主题既融合了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又提升了节目的格调。

一般来说,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金奖励额度相对较低。

同时,还往往用等值的实物、特殊机会、创业基金、培训机会等软化奖金的金钱性。

《赢在中国》的嘉奖目标就是一家公司的经营权和该公司20%的股份。

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奖金主要用于对志愿者参与态度和效果的鼓励而不具备太多的博彩性质。

相比之下,《学徒》在每一期商业实战之后还特别设置“富豪生活体验”的奖励形式。

如:高级俱乐部用餐、乘坐豪华游艇深海钓鱼、享受顶级设计师的形象设计服务、乘坐专机游览纽约城、与歌坛天后仙妮亚唐恩骑马郊游并共进晚餐等。

灯火辉煌的纽约夜景、鳞次栉比的曼哈顿高楼、金碧辉煌的别墅设计、极其奢华的富豪体验等画面元素强烈地刺激着普通民众的眼球和情绪。

《学徒》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着现代都市生活:人们尽情享受都市文明带来的丰富物质和文化生活,但在拼搏中却感受到竞争残酷、精神空虚、人情淡漠、身体透支的阵痛。

以学徒》让商界白领们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然而,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和民情,一味地渲染大都市的金碧辉煌、纸醉金迷,显然不符合大多数人还是农民的中国社会。

因此物质享受渲染在《赢在中国》中降到了最低点。

奢华的物质刺激画面在《赢在中国》里没有也不可能有。

四、竞争之外的教育启迪作用在中国娱乐伦理和竞争规则中,纯粹的娱乐和赤裸裸的竞争难免低俗和残酷,所以,中国的竞赛型真人秀节目不仅承担着娱乐大众,还要担负起教育启迪大众或参与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

如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时,选手走进幼儿园教孩子们唱歌、走进医院鼓励病患与病魔斗争。

不仅树立了其栏目和选手充满爱心的公众形象,同时也体现出节目帮助弱势群体的媒介责任。

这类公关事件在《学徒》中则极少见。

《赢在中国》的教育启迪作用体现在节目本身。

它的引入之处不仅在于与现实社会的零距离,还让观众领略到竞争中的情感与道理。

论《森林之歌》的故事化创作

论《森林之歌》的故事化创作

论《森林之歌》的故事化创作
2004年6月,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央电视台,投资1000万人民币,用以
拍摄一部反映中国森林之美,以及中国林业工作的纪录片。

2007年12月1日,历经了3年多艰苦的拍摄、制作,11集自然类电视纪录片《森林之歌》终于“修成正果”,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响起”。

这部由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是第一部系统纪录我国森林版图的自然类纪录片,被称为“中国的人与自然”。

除了前三集总论,其余八集属于自然篇,各指向一片原始森林:秦岭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红松针叶林、新疆胡杨林、藏东南高山林地、海南热带雨林、云贵高原山地森林、武夷山竹林、海上红树林。

这些原始森林,代表着各自地域和气候带典型的森林类型,综合起来,大致反映中国森林的版图构成。

《森林之歌》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的自然类纪录片,它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从影片内容本身进行分析,通过对选题阶段、拍摄阶段及后期制作过程中《森林之歌》故事化拍摄手法的运用,来探究《森林之歌》的成功所在。

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的成功原因探析

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的成功原因探析
层林 尽染 , 南迦 巴瓦峰 冬季 的皑 皑 白雪 , 这
四季 的色调 配合 了四季 发生 的不 同故事 。
三、 人 文化 的叙述 方式

摄制 “ 有 血有 肉 、 充 满人 文 情 怀 的森 林 ” 一 直 是 主创 人 员 孜 孜 以求 的 目标 。同时在 脚本创 作 时坚 持 所 找的 故 事肯 定 要 与人 的 经 历有 关 。让 观众 透过 森 林 故 事 , 看 到 生和死的悲壮, 爱 和 恨 的缠 绵, 欢聚与别离的刻骨铭心 , 希望与绝望 , 欣喜与仇恨交织的人类情 感。 ” 这 是总 导演 陈晓 卿对 这 次创 作 的总 结 。节 目开 播 后 , 央 视 网 站 的调查 中 , 占参与调 查人 数 3 4 . 5 7 %的人 认为 《 森林 之 歌 》 的最 大 价 值是 用 亲切 动人 的方 式增 强 了人 们 的环 保 意 识 。“ 这 是 一 次 奇妙的发现之旅。《 森林之歌》 摄制组用三年的时间 , 伴随着晨昏 的交替 , 寒暑 的更迭 , 探访 中 国仅 存 的原 始 森林 。 我们 进 入人 迹 罕 至的森 林中 , 感受大 自然 的 严酷 和 恩赐 , 聆 听 最原 始 的歌 声 。我 们 记录生命的寂寞与灿烂 , 精彩与艰难 , 记录它最初与最后的身影 , 记 录 一个 国家 的森 林版 图 。 ” 这 是 影 片《 容 颜 绿 满 天涯 》 开 头 的 解 说 词 。或 许人们 看到 躺在积 雪 中的 眼 睛还 是 睁着 的 小猴 子 小 圆 的尸 体 会落 泪 , 看 到平 时不 曾见 的动 植物 而 新奇 , 但 是 我们 不 仅 仅是 在 拍摄动植物 , 更是在平等基础上与它们进行交流 , 与它们和谐相处 , 它们是我们审视自己的一扇窗口, 其实片子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是在 展 示 生命的状 态和 过程 , 搭建 了人与 自然 的一个 对话 平台 。

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分析

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的审美特征分析
以来 , 生 态 纪 录 片 的界 定 一 直 比较 迷 糊 . 它 不 同 于 一 般 的科 普 纪 录片 , 生 态 纪 录 片 是 以生 态 思 想 为 核 心 , 以敦 促 人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为 主题 , 反 映 人 和 自然 、 人 与 环 境 的生 存 依 赖 关系的纪录片。 纪 录 片 作 为 一 种 特殊 的艺 术 表 现形 式 , 在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宣传 、 教 化 方 面 有 着 不 可 比拟 的 优 势 。 作 为 一 种 大 众 文 化 传播 的 工 具 .生 态 纪 录 片 既 可 以通 过 视 听语 言 无 形 影 响 人 们 的 环 保 意 识 。又 可 以利 用 本 身 独 特 的艺 术 特 质 和 高 品 位的影视形态 , 传达给受众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人文关怀。 《 森林之歌》 是 由 国家 财 政 部 、 林 业部全额投资 , 作 为 宣 传 我 国生 态 文 明 的 窗 口 , 中 央 电视 台 历 时 四 年 , 向 世 界 系 统 地 描 绘 了我 国的 森 林 版 图 。以真 实 的 纪 录 视 角 , 生动 、 美丽、 精 美 的 画面镜头展现了人与森林 、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和 谐 画 卷 。 《 森林之歌》 生 态 之 音 苏格拉底说过 , 美 就是 由视 觉 和 听觉 产 生 的快 感 。 一 部 优
歌》 的 审 美特征 。 关 键 词 :生 态纪 录 片 《 森林 之 歌 》 审 美特 征
1 3 0 0 0 0 )
秀 的 艺 术 作 品 一 定 是 按 照 和 遵 循 美 的规 律 进 行 艺 术 创 作 的 。
《 森林之歌》 的 创 作 正 是 以审 美 的 视 角 , 遵 循 美 的 规律 , 用 艺 术

十年树木已长成

十年树木已长成

十年树木已长成作者:蒋文杰赵令宸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8期摘要:2008年《森林之歌》开播,有人评价它为“国产自然纪录片的突围”,“开创了中国大型自然生态纪录片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记录森林版图的自然类纪录片,填补了我国生态纪录片领域的空白”。

[1]《森林之歌》在记录森林现状的同时,潜藏着一种对生命的思考。

十年后再次回顾它,这颗闪烁绿色之光的种子已成长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参天大树。

关键词: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递“正能量”的国家形象是中国纪录片乃至中国对外传播事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2]生态片不同于其他题材的纪录片,它介绍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生命环境,是除了人类自身以外的鲜活生命。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十年前的《森林之歌》并没有过时。

这首来自森林的乐曲,传播着中国故事、倡导着生态建设,同时也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一、内容一体首先,《森林之歌》讲述了一个物种的一生。

无论是《竹语随风》,还是《大漠胡杨》,无论在竹影潇潇,还是流沙飞尘,我们全方位的见证了一个物种立体且鲜活的一生。

从竹笋的破土萌芽,到顶天立地的一瞬;从随风而行的胡杨种子,到傲然于沙漠的生死永恒。

在镜头下,我们见证了不同的生命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旅程。

大部分的画面通过选择仰角度拍摄,率直的表现着森林原始的样貌。

风雨后越发的坚韧竹子,“断臂”后重获新生的大树,这些克服困阻的灵魂触动了我们。

其次,《森林之歌》讲述了不同物种的共同生存。

碧凤蝶与毛竹相随的一生,尺蠖与胡杨的相互依存,竹节虫躲藏在叶片间的身影,黑鹳飞回胡杨林的本能。

各种生命的交织,既让人领略了环环相扣的生存之道,也俨然折射了万物与共的自然之本。

虽然每一集有固定的主角,但那些不同的过客,让原有的一种生命姿态呈现出璀璨多变的不同时分。

简单的介绍一种植物称不上是森林,千姿百态的物种交替才能唱出最响亮的森林之歌。

最后,《森林之歌》连接了自然与人类。

竹叶包裹出的粽子,奎麦奇中揉进的胡杨泪,最简单的饮食透出了人与自然最浓厚的羁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森林之歌》作品特色分析
摘要:《森林之歌》是我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历时四年时间精心打造。

该片系统的记录并介绍了中国的森林版图,本文从其影片类型选择、叙事手法以及视听效果等方面对《森林之歌》的作品特色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森林之歌》;影片类型:叙事手法:视听效果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
-03-00-01
历时4年拍摄的《森林之歌》是我国首部大型自然生态类纪录片,它让我们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我国原始森林的版图构成以及了解
了珍稀动物、植物风采。

之前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自然类记录片都是由国外拍摄,翻译后引入中国。

记录片《森林之歌》打破了这个局面,并获得了一致好评。

一、影片篇幅宏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永恒话题,也是文化领域一个长盛不衰的创作主题。

自然记录片作为一种通过纪录影像来表现和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创作形式,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主流题材之一,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然电视纪录片在选择影片类型上往往趋向大型的电视纪
录片,《森林之歌》也不例外。

大型记录片的包容量大,一般篇幅在3小时以上,这样的篇幅有助于系统的表现记录片的主题。

《森林之歌》共550分钟,分为11集;前2集属政论篇,后9集属自
然篇。

其中第一篇是总论,其余8篇描述一种森林类型:秦岭自然保护区、长白山红松针叶林、新疆胡杨林、藏东南高山林地、海南热带雨林、云贵高原山地森林、武夷山竹林、海上红树林。

与篇幅较短的电视纪录片相比,大型电视纪录片更能达到完整的传播效果,而对于自然纪录片而言,丰富的材料、画面、内容更加容易给人真实性,更能够达到震撼人们心灵的效果以及唤醒人类保护生态的意识。

二、故事化的叙事手法
纪录片是一种叙事的艺术。

自然纪录片要在一集几十分钟时间之内介绍一种或几种生物,这需要把对象当作戏剧角色来塑造,截取它们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细节片断,使观众接受到创作者要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森林之歌》鲜明的特色就是采用了故事化的叙事手法,津津有味地讲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该片几乎每一集都由一个故事组成,其中有对王位的争夺,有对爱情的忠贞,有残忍的厮杀等。

每个故事都能够深深地打动观众。

由于其纪实性的性质,纪录片所讲述的故事不同于影视剧,一般没有虚构故事中跌宕起伏的情节。

但是纪录片如果仅仅平铺直叙,就激发不了观众的兴趣,于是在纪录片中设置兴奋点这一观点应运而生。

设置兴奋点就是在真实题材的基础上,合理加入细节、铺垫、悬念、高潮等戏剧化元素,使观众对记录片产生期待情绪,使得其更具故事性和观赏性。

《森林之歌》中得典型的例子是《云横秦岭》一集中的猴群的故事。

猴群作为故事的主体,第一个兴奋点是猴王
甲板与母猴园园的孩子小园出生,之后小园误闯毒蛇地盘制造了第二个兴奋点。

正值壮年的流浪公猴八字头觊觎猴王宝座,它对猴王的第一次挑衅是又一个兴奋点,可惜它大败而归。

之后故事到达了高潮,甲板引起了家庭成员的不满,八字头趁机夺取了猴王宝座。

猴群的故事中每隔几分钟就会出现的悬念、意外,这样就把观众的情感因素调动起来,紧张、感伤、同情或是会心一笑。

在纪录片中,故事并不是吸引观众的最终目的,它只是一种形式,是承载创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

《森林之歌》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作者的思想化为纪录片的内容呈现给观众。

通过全片11集中的众多故事,向观众呈现了一片片生机蓬勃的森林,让观众领略到在神秘的森林中还蕴藏着妙趣横生的故事。

三、意境优美,打造视听盛宴
视听艺术是电视媒体的优势,也是自然纪录片讲述故事的基础。

只有画面、声音先吸引住了观众,所讲述的故事才能被观众认可继而感动观众。

在《森林之歌》中,为了营造意境,创作者用精心选取的画面配以音乐,有时也配上简短的解说,来触动观众的联想。

如“秋天来了”几个字说完之后,并不急于讲故事,而是先把森林里秋季的美景用几个远景、全景镜头配上优美的音乐尽情展示,给观众以遐想的空间,然后才回归正题。

相比西方自然纪录片中大量采用动感较强、视觉冲击力鲜明的中近景,《森林之歌》更擅长使用较长的远景或全景镜头配上舒缓深情的背景音乐作为一集或者
一个段落的开始或者结束。

中国自然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别重视对背景音乐以及旁白的运用。

《森林之歌》的背景音乐就让观众在欣赏森林画面的同时,情绪也伴随着音乐起伏。

雄浑甚至含有几分悲凉伤感的音乐融汇于画面中,将瑰丽壮美的森林风光优雅地展现,达到了视听的同步震撼效果。

《森林之歌》还大胆尝试加入大提琴优雅舒缓的音乐类型、还有波澜壮阔的交响乐、更不乏有如芭蕾舞乐般的轻快的曲调,在此基础上还创造性地融入中国古典音乐,渲染出一曲曲动物们的爱恨情仇。

还有的音效来自京剧,当画面上的招潮蟹扛着大螯的时候,黄猄蚁悄悄出现在竹节虫身边的时候,恰到好处的京剧鼓点,营造出悬疑和恐怖气氛。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为与画面上不同地域的特色相配合,片中还采用了地域特色浓郁的音乐,如西北的打击乐,不同的音乐展示给观众不同的风情。

《森林之歌》以其多样的镜头、创造性的剪辑,融合同期声、现场声、解说和极具中国特色的音乐,受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在被唯美的画面所震撼,也接受着一次次心灵的洗礼。

四、结语
作为我国首部自然类商业纪录片,《森林之歌》充分认识到了宣传我国真实的生态文明、迎合本国观众的观影习惯、融入本民族音乐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外的观众对中国将会更加感兴趣,中国广阔的自然地貌、悠久的文化遗产都可以作为纪录片的表现对象,中国的纪录片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1]韩玉萍.看中国电视人讲述中国森林的故事.中国艺术报.2009年6月5日第006版.
[2]杨玉洁.森林故事——对大型自然生态纪录片的纪录.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2).
[3]王海兵.客观纪实和主观情感——电视纪录片〈回家〉创作谈.声屏世界.199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