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绿》名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本四年级下册)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第1篇】《绿》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3. 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水瓶、拥挤、指挥”等词语。

2.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不同的绿色,再说说大自然的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自然有哪些颜色吗?(预设:赤橙黄绿青蓝紫······)嗯,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你知道每一种颜色又可以细分为多少种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艾青笔下的《绿》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圈出标注不理解的词。

(2)小组朗读互相纠正、交流词语的含义。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眼中的“绿”是什么样子的。

(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促成的词。

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进行朗读。

(2)朗读中,重点指导“挤、叉”等词语的读音。

(3)指导“瓶”的写法和笔顺。

(4)课文写了绿到处都是,各种绿色充斥着整个世界,整齐、有节奏的飘动,很美。

(5)说说你最喜欢那部分内容,简介原因。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课文描写了那么多绿色,你最喜欢哪句?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在有感受的地方做上标注。

1. 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取长补短4. 全班交流,引导提升。

预设一:到哪儿······绿得出奇。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1. 教材分析。

《绿》创作于1979年,作者是艾青。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有着丰富绘画经验与丰厚艺术修养的现代抒情诗人。

他独特的艺术创作经历与体验,为其诗歌风格带来别样的特征。

他在巴黎的绘画学习经历,无疑让他直接探触到西方现代艺术精神和艺术特色,尤其是印象派艺术对于“光”与“色”的强调,对其诗歌创作影响更为鲜明。

在艾青的诗歌中,强烈而细腻的色彩描写,充分发挥了艺术视觉效果的审美功能,构成鲜明生动的画面,为文本带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绿》中,艾青用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春回大地,到处都是绿色,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以虚写实,诗人将自己的感觉与景色的描写融为一体,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意象,却能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和想象。

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感受诗歌的具体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感受诗歌的具体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教学PPT、音频、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激趣导入。

(2分钟)师: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让大家看一段小视频,看完之后,请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绿”视频)预设:生1:我看到了绿色的亮点,特别的炫,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生2:我还看到了一片梦幻的绿色丛林,特别像我读过的一本书《绿野仙踪》里的场景,这种场景让我感到特别的舒适,感觉特别美。

生3:我感觉一片绿色向我扑面而来,我想这个时候如果再戴上一副3D眼镜的话,那肯定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是啊!多美的场面啊,老师看到这副场景感觉有种被绿色包围的感觉,那如果将这样的场景写进诗里,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艾青的诗歌《绿》,请大家齐读课题“绿”。

(二)课题释疑,激发想象。

(2分钟)师:看到这个题目“绿”,你们会有些什么想法呢?生1:乍一看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的奇特,这首诗怎么会以一种颜色做题目呢?生2:“绿”这个题目让我感觉眼前浮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一堂课,实现“教好书”这一目标,而且需要教师细心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学生“学好书”这一终极目标。

而我作为一名新近教师,每讲一次公开课,就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只有吸取教训、保存优势,我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我教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

一课一反思,一思一进步,这便是我写下这篇教学反思的目的。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

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

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

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

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反思第3篇】看了课例分析和教学视频后,对新课程教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结合这次培训我讲授了《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回顾这堂课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因此我让学生读得不够充分。

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尝试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第【1】篇〗《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三、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1、由《背影》中父子间的爱引出对大自然的爱2、观看朱自清的生平介绍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扬州人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朱自清虽在“五四”运动后开始新诗创作但是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一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3、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朱自清在浙江温州省立第十中学教书他写了一组总题为《温州的踪迹》的散文《绿》是其中富有特色的一篇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没有投身到革命激流中但他对于中国社会的前途刻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只是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我们便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4、立意谋篇(1)立意绿是生命的象征青春的标志希望的所在作者以“绿”命题意义何在这固然在于写实抓住了梅雨潭景色独具的特征同时也是作者明快心境的反映作者第二次游梅雨潭时已是秋天一般文人笔下的秋景大都悲切凄凉而朱自清却把梅雨潭的秋色写得“不是春光胜似春光”而且文中用了大量充满生命的词语描写绿如“少妇”、“碧玉”、“女儿绿”等(2)谋篇全文不足千字,由四个自然段组成,结构小巧,布局精美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交代了游梅雨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四周景色和潭名由来第三自然段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生字词踞(jù)薄(bó)绺(liǔ)棱(léng)角穹(qióng)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3、思考问题:文章以个词为文眼点题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三、合作学习理解课文1.第二自然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两个观察点作者观察到了什么2.为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写梅雨瀑和梅雨潭周围的环境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个观察点看到了些景致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对梅雨潭水绿的审美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4.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明确:1、第一观察点:山边;观察到了梅雨瀑;第二观察点:梅雨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环境;2、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3、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点是梅雨潭边观察到了梅雨潭的绿对绿的总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1)拟人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色、深度)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2)比喻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荡漾)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软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清澈)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太淡)(3)对比杭州虎跑寺的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河的波(太暗)裁你为带赠给那轻盈的舞女作用:写梅雨潭的绿美到极点作者用对比来衬托说明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实在恰倒好处(4)联想挹你为眼赠给那善歌的盲妹4、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衬到联想再到转换人称、直接呼告感情逐渐转浓直到不能自已中心意思:这篇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写作特点:1、功运用烘托和衬托手法2、语言准确生动具有很强的抒情性3、运用了许多叠字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有一种音韵美4、新鲜贴切的比喻运用增强文章的美感和表现力四、探究学习拓展思维参照课文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你认为最为精彩的语句用适当的符号标示出来五、作业阳光习题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案与反思第【2】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四年级下册《绿》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绿》的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绿》的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

(一)情境创设,引导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绿”。

例如,在导入环节,我展示了一系列大自然中绿色的景象图片,从碧绿的湖水到翠绿的树林,从嫩绿的草地到深绿的山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绿色的丰富与美丽。

这种情境创设为学生理解诗歌中各种各样的“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二)朗读教学,体会情感。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等。

在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节奏、语调的变化,体会诗人对“绿”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律美,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许多学生在朗读中能够自然地流露出对绿色的向往和热爱,这表明朗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字词教学,扎实有效。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字词的学习仍然是基础。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字词教学。

对于生字,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字形、分析结构、结合生活实际等方式进行记忆。

例如,“瓶”字,我让学生观察它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并”,右边是“瓦”,并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花瓶来加深记忆。

对于词语,我注重通过语境来理解词义。

如“重叠”一词,我让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写“绿”重叠的句子,通过句子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通过扎实的字词教学,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时遇到的障碍较少。

二、不足之处。

(一)对诗歌意象的挖掘不够深入。

虽然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中“绿”的美,但对于“绿”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理解不够。

在教学中,我只是简单地提及“绿”代表着生机与活力,而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艾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赋予“绿”的特殊含义。

这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体会诗歌的思想性。

(二)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现不足。

在课堂上,我更多地是引导学生按照我的预设去理解诗歌,而没有充分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个性化阅读。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绿》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以绿为主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感受到春天的美好,理解绿的内涵,提高对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春天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绿的深入理解和诗歌的欣赏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绿的丰富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3.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课堂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春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对春天的认识。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同时,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他们心目中的春天。

可以采用写作、绘画等形式进行展示。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天的美好和绿的内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绿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理解、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精美的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品读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作业(1):课前反复诵读,积累字词踞(jù)在薄(bó)阴几绺(liǔ)穹(qióng )门棱(léng)角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挹(yì)掬(jū)你入口明眸善睐(móu)(lài)2)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三、导学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点评。

2、展示目标。

3、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

4自学过程:根据朗读要求,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内反复品味其妙处,并个别展示,由学生互相点评。

5合作探究:整体感知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跳读课文,思考问题,找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感情。

)(1)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2)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它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什么写法?(3)第一、四段在行文中有何作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4)看景就要有观察点,就是观赏景物所处的位置,请找出文中表明观察点的词语,看看观察到的景物是什么?(5)写景也要有顺序,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绿》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10绿文本分析艾青的诗歌《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大地中的树木、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整首诗也是绿色的,读后,我们深受感染。

教学目标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叉、挥”4个生字,正确读写“墨水瓶、墨绿、嫩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像诗人一样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激情导入。

导语:大千世界,五彩缤纷。

有人喜欢红色,因为它浓烈热情;有人喜欢蓝色,因为它宁静悠远;有人喜欢紫色,因为它神秘莫测。

还有一些人,他们热爱绿色,例如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等,当然他们也留下了不少千古名句,你能举一些例子吗?(生背诵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艾青也喜欢绿色,在他的笔下,绿是多姿多彩的,绿是铺天盖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歌——《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

他的成名诗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后又陆续出版了诗集《北风》《火把》《黎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是艾青诗的一贯特点。

《绿》是诗人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一首抒情小诗。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墨水瓶pínɡ 挤jǐ 交叉chā 指挥huī◆需注意的字音、字形:“瓶”是后鼻音,读“p ín ɡ”,不要读成“p ín ”;书写时倒数第二笔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青《绿》名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本四年级下册)
艾青《绿》名师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部编本四年级
下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

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

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2316;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

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

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

说主要内容,一是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

指名读。

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

【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

【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公园里。

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

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

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

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

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
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