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合集下载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各自独特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英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结构,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则相对较少。

本文将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英文中被动句的构成方式。

英文中的被动句是通过将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和助动词“be”或其他状态动词连用来构成的。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Tom”中的“was written”就是一个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通常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词的执行者则常常由介词“by”引出。

被动句的使用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也可以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相比之下,在汉语中,被动句的构成则更加简单直接。

汉语的被动句通常是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构成的,“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中的“被解决”。

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情况下更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

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文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更加普遍,可以用在多种场合和语境中,能够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一般倾向于使用主动句来表达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这说明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句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偏好。

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常常用于强调行为的对象而不是执行者,也可以使得句子更加客观和正式。

“The cake was eaten by the kids”相比于“The kids ate the cake”更加客观和正式。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通常用于特定情境下的强调。

“这个问题被他解决了”则强调了问题的解决者。

这表明了英语和汉语在被动句的使用上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和影响。

英汉被动句差别

英汉被动句差别

• 2 无被动助词 • 看似主动,但在主谓关系上却有被动含义, 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大量存在。 • 例句: • 那里讲什么语言? • What language is spoken there? • 这个任务必须按时完成。 • This task must be fulfilled in time.
• • • • • • •
3 无从说出动作的实行者是谁 She was seen to go out of the room. 人家看见她走出了那个房间。 You’re wanted on the phone. 你的电话。 This rubbish is being disposed of. (有人)正在处理这些垃圾。
• 英汉语言语态上的差异 • 英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 汉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
• • • • • •
英语被动语态使用的情况: 1 不知道或是没有必要说明行为的实行者 The audience are requested to keep silent. 请观众保持肃静。 She was offered a job in a middle school. 人家给她一个中学里的位置。
• • • •
5 出于礼貌,使措辞得当,语气委婉 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来宾请出示入场券。 Passengers are requested to fill in the customs declaration form here. • 请旅客在此填写报关表。
• • • •
4 为了加强上下文的连贯、衔接 John actually loved Mary and was loved in return. 约翰真的爱玛丽,而玛丽也爱约翰。 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 • 他出现在台上,观众热烈鼓掌欢迎。 • Language is sthought. • 人的思想形成语言,而语言又影响了人的思想。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在一定的语境下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这种使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比较,希望读者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比较英汉被动句的异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由助动词“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is eaten”、“was seen”等。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是由“被”字加上动词的完成式或者动词的结构来构成,例如“被吃掉”、“被看到”等。

这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是通过主动句的转换来实现的,即主语变为被动句中的宾语,而主语则一般由介词“by”或者“被”所引导。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汉被动句在句子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被动句往往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同时也可以使得主语更加模糊或者省略,常常被用于科学文献、新闻报道以及正式的书面语体中。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也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但是由于汉语中主语的省略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被动句更常用于口语中和书面语体中,用以避免一些语法上的歧义,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无论是在英文中还是在汉语中,被动句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而存在的。

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汉被动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灵活运用,以确保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清晰和得体。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用得比较频繁,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却相对较少被使用。

本文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有何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通常由“be+过去分词”构成,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通常使用“被/给+动作的承受者+动词+了/的/得+其他成分”,例如:“这本书被他写了”。

就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更多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下常被使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被动句可用来凸显句子的客观性,增强叙述的权威性;在科技文献中,被动句则常被用来描述实验过程和研究结果。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下的表达。

比如在公告或规章制度中,被动句的使用可以表达一种权威性和严肃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被动句通常强调行为的承受者,而汉语中被动句则强调动作的发出者。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语言的特点,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且受到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希望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有所帮助,能够为学习者们在使用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
P roduction co sts have been g rea tly reduced. 生产成本已经大大降低了。 (2) 通过增加“得到”、“受到”、“获得”、“有了”等动词, 使英语的谓语动词变成汉语的宾语。
Don’t w o rry, everyth ing w ill be a tended to in good tim e.
·108·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年第 4 期
这架飞机是飞往重庆的。 (三) 英语被动句子译成汉语无主句 1. 某些表示事物存在、出现的被动结构译成汉语无主 句。
T he ca llig rap hy of Cha irm an M ao’s w a s hung on the w a ll.
2007 年 8 月
JOU RNAL O F HU A IB E I PRO FESS IONAL AND T ECHN ICAL COLL EGE
A ug12007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
闫新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电大工作部, 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 言 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都要借助
O ver- sea s Ch inese a re no longer looked upon. 海外华侨现在再也不被人轻视了。 2. 译成“遭……”、“受……”、“挨……”
H e shou ld be criticized by h is ca relessness.
他如此粗心大意, 应该受到批评。 (五) 作形式主语的被动动句的译法 1. 加上表示泛指的逻辑主语 It is w ell know n that 大家知道, 众所周知 2. 加上“据”字 It is sa id (repo rted estim a ted suppo sed ) tha t 据说 报 导 估计 推测 3. 译出原句中情态动词的意思 It can’t be den ied that 无可否认 4. 加上“已经”等副词 It is ou tlined that 概括地说 四、综合译法 总的来说, 在翻译英语被动语态时应该记住英语和汉 语中被动语态使用的异同, 掌握其规律在翻译实践中, 在忠 实原文的基础上, 我们应根据汉语表达习惯灵活多样, 同时 又要规范自然地来表达。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

汉英被动语态的差异英语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十分广泛,就类型来讲,可分为结构被动句和意义被动句。

结构被动句又包括显性被动和半显性被动,比如说“The flower vase was broke by me yesterday.”这就是一个显性被动的句子。

而“The stain of history must be cleared.”则是半显性的被动;意义被动式用主动意义来表达被动意义,它是用来描述事物具有的性质或目前处于的状态,动作意义相对弱一些,比如说“The icecream tastes very go od”、“The building is near completion.”都是主动表被动的句子。

然而,汉语中大多数被动意义不用结构被动句来表示,因此,与英语相比,汉语主动句使用较多,被动句使用较少,并且在汉语的被动句中,意义被动式使用较多,结构被动句使用较少。

汉语中被动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标志词有“被”、“给”、“让”、“叫”、“由”。

例如:他被刀割伤了(He was hurt by a knife.)。

这场大火是由吸烟引起的(The big fire was caused by smoking.)。

2.使用一些词汇手段来表示被动句,如“受到”“遭到”“挨”“得到”“给予”。

例如:他们在工厂受到欢迎(They are welcomed in the factory)3.意义被动句,例如:这种菜闻起来很香(The dish smells wonderful)英汉被动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动结构。

英语的被动句有非常严格的形式标志,即“be+V-ed”形式,如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而汉语则借助一些词来体现,如“被”、“给”、“让”、“叫”等,如孩子应该被教育尊重老人。

英语句子主要是在说不出、不愿说或不必说出施动者时使用被动句,因此,英语被动句中经常都不出现施动者,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我国的语言学家王力在总结“被”字句的使用时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是表达被动意义的一种句型。

在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英汉被动句的不同之处。

英语中的被动句是通过把主语转化为句子的对象来表示被动。

通常是由“be”动词加上过去分词构成。

例如,我们可以把这个主动句子:The boy kicked the ball.转化为以下被动句子:在这个句子中,“the ball”是对象,而“was kicked”是被动的形式。

下面是更多的例子:主动句子:The teacher gave the students an exam. 被动句子:The students were given an exam by the teacher.主动句子:She will bake a cake. 被动句子:A cake will be baked by her.他吃了一个苹果。

主动句子:他收到了一封信。

被动句子:一封信被他收到了。

英汉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

首先,在英语中,被动句主要是由“be”动词加上过去分词来表达被动,但在汉语中则是通过加上“被”字来表达被动。

这是因为汉语中没有像“be”这样的动词。

其次,在英语中,被动句常常用于客观事实的陈述,而在汉语中则更注重于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

例如,英语中可以说:The house was broken into last night.但在汉语中,可能会表达出更强的情感,如:昨晚我的房子被人破坏了,这真让人生气。

这个例子中,汉语句子表达出了说话人的愤怒和强烈情感,而英语句子则只是简单地陈述了一件客观事实。

此外,英语的被动句中,礼貌语气比汉语更加普遍。

例如,在英语中,一个能够被看作是礼貌用词的被动句是:而在汉语中,使用被动语态的时候,则不需要添加这种礼貌用语。

总结英汉被动句在表达方式和用法上有一些不同。

英语中的被动句主要是通过“be”V-ed 来表示,而汉语中的被动句则是通过添加“被”字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在形成、句式及意念模式、功能上进行的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阐述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被动句;英汉比较;差异性当思维选择了动态事件中的客体作为参照点时,就产生了被动意念。

各个民族都有表达这种意念的句式,被动句应此而生。

一般来讲,英汉对比都认同两者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使用被动句时,英语比汉语的机会更大一些。

若往深处探究就会发现在两种被动句的背后存在着许多对立面即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1.英汉被动句的形成和意义被动句主要是从动词上来看的,从动词的形成和意义上的关系来看,英语和汉语被动句中大都存在着不相统一的现象。

英语的被动句是用动词的被动式结构形成被动句。

汉语的被动句是“被”字结构形成。

例如: The glass was broken.汉语虽然没有英语那样丰富的动词形式变化去表达被动句,但是并不能说明汉语的被动句的表现手段贫乏。

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中有大量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句,既有表形式的又有词汇的。

并且主动形式被动句的使用比被字结构的更常用。

例如:她很受大家喜欢。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

1.1英语、汉语被动句的形成1.1.1英语被动句的形成从语言史上来看,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首先出现的词类是原始动词,然后从原始动词中产生出名词、形容词等等。

再以后就出现了英语中所谓的分词。

分词的本质在于它是从动词演变出来的形容词,用以说明事物由于运动而具有的性质和状态。

分词的出现在英语语法结构上引起了一场革命,由此产生了英语的时体系统、语气系统和被动语态。

最初分词只是用来表示事物由于运动产生的性质或状态,可以用作定语和表语。

当做表语时句子结构为主系表结构表示静态。

例如: The glass was broken. 以后随着时光飞逝,由此产生了被动句。

例如: The glasswas broken by my sister. 这里的介词“by”本来是“靠近,在⋯⋯旁”的意思。

玻璃是打碎了的又是靠近我妹妹的,因此玻璃是我妹妹打碎的,不是别人打的。

以前认得逻辑是这样理解的。

英语中的被动句至今仍是静句与动句的混合体。

1.1.2汉语被动句的形成由于词汇功能的有限,言语的语态就变成了一种隐性的范畴,即使用主动形式被动句。

但一直以来主动与被动形式在句子形式上失去了明显的区别性标志。

在远古时期,这个问题就普遍存在,“被”字在古汉语中有“遭受,加以”的意思,为及物动词。

东汉以后,语法化成为汉语被动句的主要标志。

“被”字结构形式化主要是受佛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显示在各个方面,经过种种发展,“被”字结构变得形式化和复杂化。

1.2英、汉被动句的意义1.2.1英语被动句的意义英语被动句的意义在于英语被动句是动句和静句的混合体,这一点上文已经阐述过。

“The glass was broken. ”此句表示的是一种静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结构被演变成为被动句,“The glasswas broken bymy sister.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被动句是动句和静句的混合体,是一种弱强式结构,用来强调句中的状语。

1.2.2汉语被动句的意义汉语被动句是借助词汇手段来表现的,汉语的被动句就其形式来说是通过词汇手段来表达意义,汉语的语态是一种隐性的范畴,故汉语被动句也含有这一特点,比较模糊地表达被动意思。

2英汉被动句的异同点英汉对比在句法及特征上一直被视为很难理解的课题之一。

在这里,我们就其异同点进行逐一的分析。

上文已经列举除了各自的形成和意义,接下来将两者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以达到对比分析的目的。

2.1英汉被动句的相异点2.1.1结构不同(1)英语被动句是由主系表结构而来的,在很多情况下是表达静态事件,因此同汉语中表达静态事件的“是⋯⋯的”句式相同,但同汉语被动句式“被”字句不相同。

例如: Jennywas introduced into the new class by Tom. 珍妮是通过汤姆进入班级的。

(2)汉语中没有有灵动词被动句。

汉语动词中有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之分。

有灵动词不能由表示无灵物的词作为主语。

例如:他朋友的去世把他投入到极度悲伤中。

汉语中这样的句子是不成立的,当然也不可能存在与这句相对应的被动句。

例如:他被他朋友的去世投入到极度悲伤之中。

英语中,有灵动词与无灵动词的界限不甚分明,因此在英语中,既有有灵动词又有无灵动词的被动句。

例如: He was throwninto grieved by the death of his friend. 他由于朋友的去世而陷入悲伤之中。

2.1.2句式不同英汉被动句在语句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性。

例如: His lifewas cut short by illness. (直译) 他的生命被疾病缩短了。

( ×) (意译)他因疾病而夭折。

( √)上述举例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在语句式上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在翻译时,不能由英语直译为汉语而是应该分析其语意,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方能达到好的效果。

2.1.3句法意念模式不同一般来讲,英汉对比的研究都认为两者有一个显著区别:在使用被动句方面,英语比汉语的机会要大得多。

若往深处探究就会发现在这些句子背后也体现了两种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即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对立。

因此,很多英语被动句必须翻译成汉语的主动句方能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汉语中有一种受事主语句,又称为“意念上的被动句”,实际上是以受事性名词置于句首的句子。

这类句子句首的名词在先行汉语语法体系中看做是主语但在中国人的心理或语感上总觉得不像。

同时,两种语言所体现的不同思维方式也正体现在此,这就是英语的客体意识与汉语的主体意识的差别。

前者表现为被动结构,后者则体现为隐含真正施动者的主动结构。

这两个句式构成了“话题—说明”结构句式。

这点更符合汉语。

2.1.4功能不同2.1.4.1英汉被动句充当的成分对比由上述论证我们不难发现英汉被动句在句中的语法功能也有不同之处。

英语被动句中动词可以用来作定语、状语、补语、宾语、表语、主语等。

而汉语被动句中动词在句子中的用法要比英语被动句的动词复杂。

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被动句中动词不但在句子中可以做一定的语法成分,而且还能和其他结构构成更为复杂的被动句。

主动形式被动句在英汉语中的限制性主动形式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而在汉语中不受什么限制,表现了汉语语序的灵活多样性,也是汉语普遍使用的原因之一。

英汉被动句使用中的差异还说明了被动语态的使用以更适合英语表达习惯。

汉语语序中处于句首的可以是几种不同的语法成分,这样就把受事、施事、行为三者以线性方式列举出形成汉语句首重心,表达方式更多样。

因此,可以说从被动句功能上看,英语被动形式被动意义句子的使用比汉语要频繁些,而以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义句子的使用比汉语要少得多。

英汉被动句的相同点英汉被动句的相同点就其形式及意义相同甚少,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1)两者就表达主动和被动意思来说英汉语并无实质性区别。

英语的表被动的含义与汉语的被动含义相同,都有被动的意思,都是被动意义句。

(2)两者就其结构来说都有施事者与受事者。

英语的施事者与受事者虽然不如汉语那样明显,有些甚至可以省略,但就其固定结构来说,都存在施事者和受事者。

3、英汉被动句比较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我们研究英汉被动句的异同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英汉语言学的相似和差异,对外语教学经验从理论上作出解释,为英汉互译方法和技巧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英汉被动句比较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法英汉翻译时,有时可以将英文的被动句译成中文的被动句,但译者应该认识到,被动句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将英语被动句照样转译成中文被动句,并不是想保留被动结构,只是汉语有这个结构,并且用在上述情况下也恰到好处。

3.1.1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主动句一般情况下,英语被动句转换成汉语的主动句有以下几种情况:(1)英语中的主语在汉语中仍做主语。

(2)英语中的主语在汉语中作宾语。

(3)英语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

(4)常用于被动句的固定句式。

3.1.2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英语中的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是许多初学者和初译者根本的译法,就其本质来说这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汉语的被动句主要是强调被动的动作,有些英语中的非动作的被动句用汉语是无法表达的,这一点要注意。

下面介绍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的几种方式:(1)译成含有被动意义的词、词组。

如果有意侧重被动的动作,可用具有被动意义的词来表被动,如:“被⋯⋯”,“受⋯⋯”,“给⋯⋯”,“为⋯⋯所”等。

(2)略去被动句,译成主动句。

3.2汉语被动句的英译法汉语被动句形式并不是很多,所以它的英译法也不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汉语中的被字结构直接译成英语的被字结构。

(2)汉语中的不含被字的被动语态译成英语中的被动结构。

被动结构在汉语中的活动空间显然没有英语中那么大,所以译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翻译方法,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是英汉比较语言学中的重要方面,同时与英汉语法的研究始终密切相关。

英汉对比的研究侧重于英语,这有助于英语的研究,以便给英语翻译技巧和方法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英汉被动句对比是对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系统进行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于两种语言被动句的研究有些方面在此文中并没有阐述清楚,英汉被动句的对比诸方面值得我们以后更加深刻地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