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英汉被动句的对比研究

英语 中存 在大 量 的被动 句 , 事 物代 替 人 , 用 以加 重
语 气 的间接性 、 观 性 。被 动 句 的应 用 能 更 突 出 客
结果 和状 态 , 少 了主观 色 彩 , 突 出 主要 论 证 , 减 能
收 稿 日期 : O O O — 3 21— 1 O ,
系多在 上下 文 中已经加 以暗示 。 3 英语 重抽 象思 维 , 语 重形 象 思 维 。抽 象 . 汉 思维 和形 象思 维是人 类 思维 的两种 基本 形式 。抽
第 3 卷第 2 O 期
21 0 0年 3月
孝 感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XI A0GAN UNI VERS TY I
V 0L. N 0.2 3O M A R. 2O1 O
英 汉被 动句 的对 比研 究
曹桂 花
( 感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北 孝 感 4 2 0 ) 孝 湖 30 0 摘 要 : 英 语 和 汉 语 中均 存 在 表 达 被 动 意 义 的形 式。 由于 思 维 方 式 、 言 习惯 的 差 异 , 汉 互 译 中 常有 在 语 英

语法 、 结构 、 表达 方式 等方 面 的截 然不 同。被 动语 态是两 种语 言 中都 存 在 的语 言 现 象 , 英 汉 语 言 从 对 比的角度讲 , 英语 中 被 动语 态 使 用 范 围 比汉 语 广, 数量 比汉 语多 o]1 国著名 语言 学家伦 道夫 ・ i2 英 l1 夸 克也 曾指 出 , 动语态 在英 语 中 的广 泛应 用 , 被 是 英语 区别 于汉语 的一大特 点 。  ̄ f7 z0 由于两 种 语 言 思 维方 式 、 达 习惯 等 方 面 的 表 不同, 英语 被 动句 比汉 语 被 动 句 的 使 用频 率 要 高 得多 。只 有首先 了解 两种 语言 中被 动 语态 的异 同 点, 掌握 规律 , 能在 翻译 和教学 中根据 具 体情 况 才 对被动 句进行 适 当 的处 理 和转换 。以下 就从 两 种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来源:英语专业论文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在形成、句式及意念模式、功能上进行的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阐述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被动句;英汉比较;差异性当思维选择了动态事件中的客体作为参照点时,就产生了被动意念。

各个民族都有表达这种意念的句式,被动句应此而生。

一般来讲,英汉对比都认同两者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使用被动句时,英语比汉语的机会更大一些。

若往深处探究就会发现在两种被动句的背后存在着许多对立面即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1.英汉被动句的形成和意义被动句主要是从动词上来看的,从动词的形成和意义上的关系来看,英语和汉语被动句中大都存在着不相统一的现象。

英语的被动句是用动词的被动式结构形成被动句。

汉语的被动句是“被”字结构形成。

例如: The glass was broken.汉语虽然没有英语那样丰富的动词形式变化去表达被动句,但是并不能说明汉语的被动句的表现手段贫乏。

由于汉语的特点,汉语中有大量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句,既有表形式的又有词汇的。

并且主动形式被动句的使用比被字结构的更常用。

例如:她很受大家喜欢。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正不断提高。

1.1英语、汉语被动句的形成1.1.1英语被动句的形成从语言史上来看,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首先出现的词类是原始动词,然后从原始动词中产生出名词、形容词等等。

再以后就出现了英语中所谓的分词。

分词的本质在于它是从动词演变出来的形容词,用以说明事物由于运动而具有的性质和状态。

分词的出现在英语语法结构上引起了一场革命,由此产生了英语的时体系统、语气系统和被动语态。

最初分词只是用来表示事物由于运动产生的性质或状态,可以用作定语和表语。

当做表语时句子结构为主系表结构表示静态。

例如: The glass was broken. 以后随着时光飞逝,由此产生了被动句。

例如: The glasswas broken by my sister. 这里的介词“by”本来是“靠近,在⋯⋯旁”的意思。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着重从语用习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字】汉英语言被动句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汉语被动句和英语被动句在本民族语言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Quark(夸克)说,“语态是一个语法范畴,它可以使我们从两种角度的任何一种来看句子的动作,而所说的事实不变”[1](1989)。

所以,在英语中虽然主动句的使用频率要比被动句的使用频率高,但大多数的主动句(谓语动词为不及物的动词的句子除外)都有对应的被动形式,所以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被动句。

而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则完全不同。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不具有曲折变化,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语态等的曲折变化,因此汉语中没有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只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也不是所有的被动句都能转换成主动句。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是先产生了主动句,然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描述越来越精准,思维逻辑越来越缜密,主动句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表达的需要,句式开始渐渐有了发展变化,这时产生了被动句。

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前,主动句形式就可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初,也还没有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逻辑上的被动关系,因为那时的主动和被动关系都比较简单,通过意义可以判断出来,被动思维的发展与复杂化,要求语言有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它,于是被动句应运而生[2](1999)。

被动句是在主动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主动句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要求。

被动句产生以后,我们可以从句子形式上清楚地判断出主语与动词间的主被动关系,表义更加清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发生在旧有的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与新生的被动句之间[3](1990)。

英语是讲究形合的语言,要求每种语法概念的表达都应在形式上有明确的标志,例如人称,数,时态等,同样它也要求语态在形式上有标志,因而逐渐从系表句中分离出一种句式,它以BE加过去分词构成的被动结构作谓语,表明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便是英语被动句[4](1994)。

基于事件体的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基于事件体的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

基于事件体的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易强;谭立重【摘要】Gehrke(2010)与曹道根(2009)把被动句看成是利用操作算子BECOME 对结果状态事件的投射,这种处理方式无法解释英汉被动句的众多差异.设定把被动句看成是'遭受'关系的凸显投射才导致结果事件移动到主语位置.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凸显'遭受'关系时,对词汇体与句法体的依赖性并不相同,所以它们在句法上采用不同的方式产生被动句.英语的被动词缀-ed与词汇体联系更密切,所以主要依靠词汇体投射被动句;而汉语的'被'与词汇体的联系并不紧密,主要依靠词汇体与句法体的组合投射被动句,所以汉语在投射被动句时灵活性比英语更大.【期刊名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5)005【总页数】8页(P33-40)【关键词】事件体;被动句;词汇体;句法体;凸显投射【作者】易强;谭立重【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佛山52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4.3Gehrke(2010)曾把被动的事件结构看成是结果事件向句首的移动,所以被动结构被看成是利用操作算子BECOME对结果状态事件的投射。

曹道根(2009)从Croft的致使力关系出发分析了汉语被动的事件结构,也认为被动结构主要是采用操作算子BECOME截取结果状态子事件。

基于他们的这种解释,所以只要有BECOME算子的事件结构就能生成被动。

如果只是把被动结构看成是结果事件的投射,这种解释力并不强,因为只有‘致使’关系比较明显的事件语义才会产生清晰的结果状态,这很难能够解释一些致使关系并不明显的事件语义所投射的被动结构。

英语有一些致使关系并不明显的动词,例如,know,own,等,它们的词汇体只是表征一种状态,并不包含BECOME算子,但是它们仍然可以被动化。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英汉科技语篇中被动结构的比较研究

英汉科技语篇中被动结构的比较研究

英汉科技语篇中被动结构的比较研究摘要:被动结构作为几乎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构,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它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从形式、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三个方面分析对英汉科技语篇中被动结构进行系统的对比分析,探讨英汉科技语篇中被动结构的异同,有助于改进英汉科技翻译、英语科技写作以及相关的翻译和写作教学实践,解决此类实践活动水平不高或效率较低的问题,还有助于弥补英汉翻译、英语写作以及相关的翻译和写作教学研究中缺乏实证性和精细性研究的不足,解决认识较为笼统和模糊的问题。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被动结构;科技语篇一、引言被动结构作为几乎所有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重要结构,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它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近几十年,英汉被动结构得到了广泛研究,其中有学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理想认知模型等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有学者从句法学的角度,运用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对其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进行分析;有学者从符号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元语言功能对其进行研究等。

但是这些研究都暴露了一些问题,如句法学角度的研究,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语用意义和功能;符号学和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注重意义、功能而忽略了形式问题等。

构式语法的出现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当代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其中,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等方面,科技文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被动结构在英语和汉语当中都存在,而且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英语科技文本中的一大特点是大量使用被动句,因为科技英语重在描述客观事实,强调所论述的事物。

在英文科技文本的翻译中,被动句的翻译至关重要。

对英汉被动句进行翻译之前,我们需要系统的了解英汉科技语篇中被动结构有何异同。

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改进英汉科技翻译、英语科技写作以及相关的翻译和写作教学实践,解决此类实践活动水平不高或效率较低的问题,还有助于弥补英汉翻译、英语写作以及相关的翻译和写作教学研究中缺乏实证性和精细性研究的不足,解决认识较为笼统和模糊的问题。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摘要: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对比在范围、形成、语言功能、句法结构上进行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差异性,阐释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字:被动;英汉比较;相异性;相同性;互译1.相异性1.1 英汉被动句的范围1.1.1 汉语被动句的范围现代汉语被动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 有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字句,称为“汉语结构被动句”。

这种句子除了有“被”字标志外,还有些以“由”、“受”、“给”、“让”、“叫”、“为……所”作为被动标志;2. 无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因主语受事而称为“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的主语多为无生命的事物。

这类句子的形式比较多样化,结构限制较少,使用也很灵活。

在日常使用中,第二种被动句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数量远远超过结构被动句。

下文中将对这两大类被动句与英文中的被动句进行具体比较。

1.1.2 英语被动句的范围尽管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式,但英语被动句式的使用范围特别广,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重大差异之一。

凡是在不需要或不能指出行为主体的场合,或者需要突出行为客体的场合,英语都采用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即Passive V oice,这种语态与主动语态对应构成英语中的两大语态。

其中被动语态是动词的被动形式,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宾语是受事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受事关系。

此把被动语态又被称为英语中的第一大类被动句,即“英语结构被动句”。

英语结构被动句又可以被次范畴化为核心被动句(core passive)、半被动句(semi-passive)、虚被动句(pseudo-passive)等。

1.1.2.1 核心被动句这三种不同被动句的被动性质逐级下降,核心被动句最强,其中不带有施事短语的“主语(受事)+BE+V-EN分词”形式是最常见的被动句,可以称为被动句的原型形式。

如:This chair was made by my father. (1)The problem could be avoided. (2) (1)(2)两句均为核心被动句,然而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施事短语,[1]句中的施事短语即可以成为与此句相对应的主动句的主语,与[1]句相对应的主动句为My father made this chair. 然而[2]句中的施事者没有表达出来,因而无法转换成相应的主动句形式。

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纵观

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纵观
Ab t c : T i p p rma e u v y o o t s v t d e fE g i n h n s a sv si h n , o n s sr t h s a e k sa s r e fc n r t e su i so n l h a d C i e e p s i e n C i a p i t a a i s o t h r b e ft e f r rsu isa d p o o e o u g s o sf rf r e t d e . u e p o lmso o me t d e n r p s ss me s g e t n o t rsu is t h i u h Ke r s y wo d :En l h p s ie ; Ch n s a s e ; c nr sie su i s g i a sv s s ie ep si s o t t tde v a v
收 稿 日期 :2 1 0 2—4—1 7
作者 简介 :张 月洁 (9 8一) 17 ,女 ,江 苏武进人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 学院讲师。
第3 期
英汉被动句对比研究纵观
l9 2
使 用频率 的对 比。英语被 动句 因其具 有体现 客观性 的语义 特 征 ,得 到 了广泛 的使 用 ,尤其是在 科学 文献和新 闻报道 等要求 客观地表达事 实 、追求更 高可信度 、准确度 的文体 中 。而 汉语 被动句 因为有表达 消极 意义 的倾 向,使 用频率 远 不及英语 被动句。 三、英汉被动句对 比研究存在 的问题 与展望 如上综 述可见 。国内学者最 近十多年来 对英汉 被动句 进行 了大量 的对 比研 究 ,取得 了许 多研究 成果 。但 是我们 也应该 看到 ,这些研究 还存在着一 些 问题 :从严格 学术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作者:张红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张红娟(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900)摘要:本文从表现形式、语用功能和使用频率三方面比较分析了英汉被动句,指出英汉被动句之间存在的差异,然后根据这些差异,重点探讨了英语中的被动句翻译成汉语中的主动句的情况。

关键词:英语;汉语;被动句;比较;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92-02语态是语言借助动词表示主语与谓语关系的一种形式,可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执行者;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谓语动词动作的承受者。

被动句在英语中属于语态语法范畴,是有标记式的,而在汉语中不属于语法范畴,可用多种手段来表示。

因此,英汉被动句之间就存在着很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

一、英汉语中被动句的差异比较(一)表现形式上的比较被动语态分为形式被动与意义被动。

所谓的形式被动是指句子中含有明显的表示被动意义的标志特征;而意义被动则是指句子中虽然没有明显的表示被动意义的标志,但是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表示被动含义的。

形式被动和意义被动在英汉两种句式中都存在,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讨论两种语言在形式被动句式上的差别。

英语的被动语态有语法标记,通常是由系动词be加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即be型被动态;或由get+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这类型被动态被称为get型被动态。

其时态通过be或get的变化形式来体现,而动作的执行者常可省略。

如果说话者要指出执行者来,那就在谓语结构后面加一个由介词by引导的短语。

如:Our house was built in 1996.The children are being taken care of by their aunt.汉语中的被动句表现形式要复杂得多,可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没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汉语表示被动的语言手段有:被、受、把、挨、遭、给、叫、由、让等。

如:他的谎言被揭穿了。

我们的计划给打乱了。

汉语除了用上面提到的语言手段表示被动含义外,许多时候,当主语是动作承受者时,也可以不用表示被动的标志词语,在口语中尤其如此。

如:大桥修好了。

信已经寄出去了。

(二)语用功能上的比较在英语中,当句子的重心是事件本身而非施动者或施动者不明或不提及施动者,都可以用被动语态。

英语被动句不仅可以避免指出施事者,减少主观色彩,表示客观的态度,而且更能突出说明对象。

而汉语虚词“被”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遭受”。

按传统的用法大多数是表示不如意或不愉快的意思,如:“被捕”、“被腐蚀”、“被欺骗”等等。

这也是“被”字句曾被称为“不幸语态”的原因。

现代汉语受古代汉语的影响,只有在表示负面意义的句子中才使用表示被动的“被”字句或其它表示被动的句式。

另外,从修辞的角度讲,英语被动语态还有另外三种语义价值:衔接、礼貌和加强说服力。

首先,与汉语相比,英语句子结构较为严谨,为了前后连贯,常用被动语态衔接句子。

其次,在英语中,出于礼貌原则,说话者常用被动句式避免将自己置于中心位置或对对方表示客气。

最后,突出语言表达的客观性、公正是性是英语的一大特征,为了减少主观色彩,英语通过使用被动语态达到增强说服力的目的。

而汉语的表达习惯是认为自己亲身经历更具感染力,说服力更强。

(三)使用频率上的比较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是英语区别汉语的一大特点。

与汉语相比,英语被动句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

因为英语被动句具有间接、客观和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特点,从而大量应用于科技、新闻、公文及论述文体等。

在汉语中,被动句大多数是用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不愉快的事,如“他的房子被人占了”、“小林被他的父亲说了一顿”,因此被动句使用较少。

尽管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用法已不再局限于此,如“他被提名为下届主席候选人”等,但是这方面的用法所占比例不大,故而使用频率大大低于被动句在英语中的使用。

二、英语被动语态的翻译技巧中国人和英美人,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

同一个意思,英语用被动语态表示,汉语用主动语态表示。

因此,翻译时,首先可考虑将英语被动句译为汉语主动句。

英语中的被动结构的句子译成主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原句中的主语在译文中仍做主语(1)The hull of the ship if often protected against corrosion with a coat of special paint.船舶的外壳通常涂以一层特殊的漆以抗腐蚀。

(2)Lucy resumed practicing two weeks ago and is exp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xt season’s games.露西两个星期前重新开始训练,有望参加下一个赛季的比赛。

(二)原文主语在译文中做宾语(1)Much has been said about the complication of the nuclear power station reactor.有关原子能电站反应堆的复杂性已经谈得够多了。

(2)Departments in char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re authorized by the government to ban speculation and profiteering.政府授权工商部门严厉取缔投机倒把活动。

(三)译成带表语的主动句(即:“是……的”结构)“be”这个词在构成被动语态的时候是助动词,无意义,主要起语法作用。

而它具备“是”这个意义的时候是一个系动词,这可视为一个词的不同用法和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英语中某些被动句译成汉语中的“是……的”结构。

(1)The programme was designed by ourselves.这个程序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2)How can a series of motionless, or still, pictures be blended on a screen to produce motion pictures?一组不动的即静止的图片是怎样在银幕上连到一起合成电影的呢?(四)根据句意,添加适当的主语英语句子采用被动结构从而避免指出施动者,减少主观色彩,表示客观态度,突出说明对象。

其中某些被动结构的形式和句式已相对稳定下来,成为固定的表达方式,如:It is reported/supposed/said/ believed/known/asserted that…在这类句型中,that引导出的是主语从句,为了避免“头重脚轻”,故采用it做形式主语。

在翻译这类型的英语被动句时,可使用汉语中概括、泛指性的词(人们、有人、人人、大家、我们)等充当主语,有时也可译成无主语的汉语句子,并酌情加上汉语介词“据”、“根据”。

(1)It has long been known that there is a 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rt and liver.长期以来,大家知道心脏和肝脏的关系是最重要的。

(2)It is said that the coming Band 4 English Examination is to be rather difficult.有人说即将举行的四级考试很困难。

下面是一些常用固定被动句型的习惯译法:It is hoped that... 希望……It is reported that… 据报道……It is said that… 据说……It is supposed that… 据推测…It is must be admitted that… 必须承认……It is asserted that… 有人主张……It is believed that… 有人相信……It is well known that… 众所周知……It is told that… 人们曾说……除了以上讨论的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主动句这种最常见的方法外,也可以将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被动句。

当然,除了用“被”字以外,还可以用“让、叫、给、遭、受、挨、加以、予以”等字眼,甚至还可以译成含有“把、使、让”或者“由”字等字眼的汉语句子,这里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再详加论述。

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一般情况下,英语的主动语态可以用汉语的主动语态表达,被动语态也可以用汉语的被动语态表达。

但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和结构上,以及中国人和西方人在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以及它们的表达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

以上对被动句在英汉语中的差异比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讨论的英语被动句的汉译方法也不够全面,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了解英汉被动句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1〕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黎兴桥.被动句在英汉语中的差异比较与翻译[J].吉林大学学报,2007(5).〔3〕潘宏碧.浅谈英语被动语态的汉译[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0).〔4〕蒋华,夏宏伟,蔡进,戚江朋.试论英汉被动句的比较与翻译[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10).〔5〕张先刚.英文被动语态的汉译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3).〔6〕蔡薇.英语被动式的翻译[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责任编辑张海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