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结构比较论文
《英语、法语及汉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范文

《英语、法语及汉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中,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的句法结构,用来强调动作或行为的执行而非执行者。
在英语、法语及汉语这三种广泛使用的语言中,被动语态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
本文将针对这三种语言的被动语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及使用特点。
二、英语被动语态的特点英语被动语态的构成通常由助动词“be”的形态变化(如am, is, are等)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构成。
其使用特点包括:1. 强调动作或行为本身而非执行者,常用于描述客观事实、科学论述、新闻报道等。
2. 在需要隐去主语或需要突出某个行为时,使用被动语态较为常见。
3. 动词形式的变化需要掌握时态、语态、单复数等语法规则,较为复杂。
三、法语被动语态的特点法语被动语态的构成通常由助动词“être”加上过去分词形式构成,与英语被动语态相似。
其使用特点包括:1. 强调客观性,常用于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客观状态和过程。
2. 在需要突出动作本身或隐去主语时,使用被动语态较多。
3. 助动词“être”的形式变化根据人称和时态的不同而变化,较为复杂。
四、汉语被动语态的特点与英语和法语相比,汉语的被动语态表达方式较为特殊。
汉语中虽然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来构成被动语态,但可以通过特定的句式和词汇来表达被动意义。
其使用特点包括:1. 常用“被”、“受”、“遭”等词汇来引导被动意义的表达。
2. 句式结构相对灵活,可以通过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句子的被动含义。
3. 在描述遭受不幸或不利情况时,使用被动语态较为常见。
五、英语、法语与汉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1. 形态变化:英语和法语的被动语态都有明显的形态变化,需要掌握助动词和动词形式的变化规则;而汉语则通过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被动意义,形态变化相对较少。
2. 使用频率:三种语言都使用被动语态来描述客观事实、科学论述等,但在具体使用频率上可能因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3. 强调重点:英语、法语和汉语的被动语态都强调动作或行为本身,但具体强调的程度和方式可能因语言特点而异。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英汉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在一定的语境下是非常普遍的,而且这种使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这三个方面对英汉被动句进行比较,希望读者能够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比较英汉被动句的异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由助动词“be”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is eaten”、“was seen”等。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是由“被”字加上动词的完成式或者动词的结构来构成,例如“被吃掉”、“被看到”等。
这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都是通过主动句的转换来实现的,即主语变为被动句中的宾语,而主语则一般由介词“by”或者“被”所引导。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汉被动句在句子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中,被动句往往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同时也可以使得主语更加模糊或者省略,常常被用于科学文献、新闻报道以及正式的书面语体中。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也可以用于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但是由于汉语中主语的省略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被动句更常用于口语中和书面语体中,用以避免一些语法上的歧义,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在语法结构、句子效果和使用频率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无论是在英文中还是在汉语中,被动句都是为了更加准确地传达信息,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或者强调行为的执行者而存在的。
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英汉被动句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灵活运用,以确保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清晰和得体。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

汉英被动句的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摘要】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
汉语和英语的被动句之间既有差别又有相似之处。
本文着重从语用习惯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被动句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字】汉英语言被动句语用习惯对比研究汉语被动句和英语被动句在本民族语言中的地位并不相同。
Quark(夸克)说,“语态是一个语法范畴,它可以使我们从两种角度的任何一种来看句子的动作,而所说的事实不变”[1](1989)。
所以,在英语中虽然主动句的使用频率要比被动句的使用频率高,但大多数的主动句(谓语动词为不及物的动词的句子除外)都有对应的被动形式,所以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被动句。
而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则完全不同。
汉语是一种孤立语,不具有曲折变化,汉语的词汇只有一种形式而没有诸如复数、词性、词格、时态、语态等的曲折变化,因此汉语中没有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只有主动句和被动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也不是所有的被动句都能转换成主动句。
无论是在汉语中还是英语中,都是先产生了主动句,然后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描述越来越精准,思维逻辑越来越缜密,主动句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表达的需要,句式开始渐渐有了发展变化,这时产生了被动句。
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前,主动句形式就可能满足表达的需要,在主动思维和被动思维形成之初,也还没有特殊的语言形式来表达逻辑上的被动关系,因为那时的主动和被动关系都比较简单,通过意义可以判断出来,被动思维的发展与复杂化,要求语言有特殊的形式来表达它,于是被动句应运而生[2](1999)。
被动句是在主动句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主动句发展变化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要求。
被动句产生以后,我们可以从句子形式上清楚地判断出主语与动词间的主被动关系,表义更加清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种冲突,这种冲突发生在旧有的表示被动意义的主动句与新生的被动句之间[3](1990)。
英语是讲究形合的语言,要求每种语法概念的表达都应在形式上有明确的标志,例如人称,数,时态等,同样它也要求语态在形式上有标志,因而逐渐从系表句中分离出一种句式,它以BE加过去分词构成的被动结构作谓语,表明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便是英语被动句[4](1994)。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汉被动句的比较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很多情况下用得比较频繁,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经常会遇到。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却相对较少被使用。
本文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使用情况,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用法有何不同。
在英语中,被动句通常由“be+过去分词”构成,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这本书是他写的)。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则通常使用“被/给+动作的承受者+动词+了/的/得+其他成分”,例如:“这本书被他写了”。
就在实际使用中,英语中的被动句更多用于写作和口语表达中,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下常被使用。
例如在新闻报道中,被动句可用来凸显句子的客观性,增强叙述的权威性;在科技文献中,被动句则常被用来描述实验过程和研究结果。
而在汉语中,被动句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下的表达。
比如在公告或规章制度中,被动句的使用可以表达一种权威性和严肃性。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被动句通常强调行为的承受者,而汉语中被动句则强调动作的发出者。
在翻译时需要注意被动句的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语言的特点,确保表达的准确和流畅。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使用方式有所不同,且受到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希望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被动句有所帮助,能够为学习者们在使用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英语、法语及汉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范文

《英语、法语及汉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篇一英语、法语与汉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一、引言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拥有着丰富多样的语法结构。
在三种主要的世界语言——英语、法语和汉语中,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被动语态的广泛应用使其在各种语言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对英语、法语和汉语的被动语态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
二、英语被动语态的特点英语被动语态的构成通常由助动词“be”的形态变化以及过去分词形式的动词构成。
其句式结构清晰,语态明确,常用于需要强调动作而非主语的情况,或者需要突出动作的接受者。
此外,英语被动语态还可以用于客观地描述事物,不强调人的主观感受。
三、法语被动语态的特点法语被动语态的构成较为复杂,涉及到助动词“être”的不同时态以及过去分词形式的动词。
其特点在于语态丰富,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和人称变化来表达更为精细的意义。
此外,法语被动语态常用于正式场合,以表达客观、精确的信息。
四、汉语被动语态的特点汉语的被动语态相对较为特殊,没有明显的形态变化,主要通过介词“被”、“受”、“让”等以及相应的动词来表达。
由于汉语的句式结构较为灵活,被动语态的使用相对较少,更多时候是采用主动语态来描述事件。
然而,在需要强调动作而非主语的情况下,汉语也会使用被动语态。
五、三种语言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1. 形态差异:英语和法语的被动语态有明显的形态变化,而汉语则主要通过介词和动词来表达。
这反映了三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差异。
2. 表达方式:英语和法语的被动语态更为常见,可以用于各种场合;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主动语态。
这可能与三种语言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关。
3. 语义侧重点:三种语言的被动语态在语义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英语和法语的被动语态常用于客观地描述事物,而汉语的被动语态则更多地在需要强调动作而非主语的情况下使用。
六、结论通过对英语、法语和汉语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和语义侧重点上的差异。
英汉被动句对比论文

英汉被动句对比摘要:通过对英汉被动句对比在范围、形成、语言功能、句法结构上进行对比,证明了英汉被动句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语言的差异性,阐释了英汉互译中被动句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字:被动;英汉比较;相异性;相同性;互译1.相异性1.1 英汉被动句的范围1.1.1 汉语被动句的范围现代汉语被动句主要可以分为两种:1. 有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字句,称为“汉语结构被动句”。
这种句子除了有“被”字标志外,还有些以“由”、“受”、“给”、“让”、“叫”、“为……所”作为被动标志;2. 无明显被动标志的被动句,因主语受事而称为“受事主语句”,这类句子的主语多为无生命的事物。
这类句子的形式比较多样化,结构限制较少,使用也很灵活。
在日常使用中,第二种被动句的使用范围相当广泛,数量远远超过结构被动句。
下文中将对这两大类被动句与英文中的被动句进行具体比较。
1.1.2 英语被动句的范围尽管英语和汉语都有被动句式,但英语被动句式的使用范围特别广,这也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上的重大差异之一。
凡是在不需要或不能指出行为主体的场合,或者需要突出行为客体的场合,英语都采用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即Passive V oice,这种语态与主动语态对应构成英语中的两大语态。
其中被动语态是动词的被动形式,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而宾语是受事者,两者之间存在着受事关系。
此把被动语态又被称为英语中的第一大类被动句,即“英语结构被动句”。
英语结构被动句又可以被次范畴化为核心被动句(core passive)、半被动句(semi-passive)、虚被动句(pseudo-passive)等。
1.1.2.1 核心被动句这三种不同被动句的被动性质逐级下降,核心被动句最强,其中不带有施事短语的“主语(受事)+BE+V-EN分词”形式是最常见的被动句,可以称为被动句的原型形式。
如:This chair was made by my father. (1)The problem could be avoided. (2) (1)(2)两句均为核心被动句,然而两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有无施事短语,[1]句中的施事短语即可以成为与此句相对应的主动句的主语,与[1]句相对应的主动句为My father made this chair. 然而[2]句中的施事者没有表达出来,因而无法转换成相应的主动句形式。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

英汉被动句比较研究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他们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
然而被动语态是两种语言中都有的语言现象。
本文就英汉语言被动句的不同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在翻译和教学的过程中,应了解其不同,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英语被动句;汉语被动句;意义被动句;由于两种语言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英语被动句比汉语被动句的使用频率要高得多。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伦道夫夸克也曾指出, 被动语态在英语中的广泛应用, 是英语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点。
只有首先了解两种语言中被动语态的异同点, 掌握规律, 才能在翻译和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被动句进行适当的处理和转换。
一、英语的被动句英语常用被动句,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结构被动句在英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尤其在科技语体、公文语体和应用语体中,更是大量使用。
英语中常用结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施事原因。
在施事未知、或施事不如受事重要、或施事在上下文中是不言自明、或说话人出于某种目的、委婉和得体等,不愿说出施动者时,英语常用被动句。
Children should be taught to respect the old. (应该教孩子们尊敬老人。
)(2)修辞和结构的需要。
有时,为了更好地连接上下文,避免变换主语,英语常常使用被动句。
如:The teachers should respect students first, and thenwill be respected by the students.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然后才会受到学生的尊重。
(3)语体的需要。
某些语体较多使用被动句,以迎合表达的需要。
这些语体主要指信息性的语体,它包括科技语体、新闻语体、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等。
科技语体注重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
新闻语体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冷静;公文语体和论述语体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口气客观、正式等。
A new interim Iraqi government was formed onJune 1.The government is expected to take over powerafter the US-led coalition authority transfers sovereigntyto Iraq on June 30 this year, and rule the country untilnationwide elections in January 2005. (新闻语体)伊拉克新的临时政府于6 月1 日成立。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分析

英漢被動結構比較分析分類:英語論文論文> 外語翻譯論文(定做論文) 作者:趙智楠時間:2010-3-19 10:47 瀏覽:11259 次、【摘要】本文通過對英漢兩種語言被動結構的幾個典型方面的比較論述來分析和比較英漢被動結構。
【關鍵詞】被動結構英漢被動結構對比被動結構是語言表達的一種十分常見的結構,不論是在英語表達中還是在漢語表達中,被動結構都占有其一席之地。
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英語和漢語的被動結構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比較。
一、應用的廣泛程度比較在英語中被動結構用的要比在漢語中廣泛,尤其是在科技英語中,被動結構的使用可以說是隨處可見。
同一個語境,同樣的含義,英語往往用被動語態表達,漢語卻習慣於用主動語態,主要原因是英文考慮的重點是事情,即受動者,而漢語考慮的重點則是人,即施動者。
雖然漢語中有“被”字可用來表示被動,但是在更多情況下我們並不執著於主語與謂語之間究竟有什麽關系。
因而一般使用主動形式。
比如,我們時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但我們從來不說“人不可被貌相,海水不可被鬥量”,因為我們知道動作的執行者是人。
而英文要說:As a pers on cannot be judged by his appearance , so can the sea not be measured with a bushel.英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廣泛,漢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少. 英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廣泛主要是因為不必說出主動者、不願說出主動者、無從說出主動者或便於連貫上下文等原因。
漢語中結構被動句用得少, 是由於漢語往往將賓語提前作為說話的主題, 而在動詞上暗示被動語氣, 即用詞匯的手段表示被動, 從而呈現為意義被動句。
另外, 漢語使用結構被動句時,大多數情況下要求施動者同時出現, 否則用主動句結構。
二、時態比較英語被動語態有時態的變化, 是時態清晰句, 它的時態主要體現在助動詞to be 的不同變化形式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被动结构比较分析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被动结构的几个典型方面的比较论述来分析和比较英汉被动结构的区别,进一步清晰英汉语法差异,为英汉翻译的科学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被动结构英汉被动结构对比英汉翻译
被动结构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语法结构,不论在英语
表达中还是在汉语表达中,被动结构都占有其一席之地。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被动结构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一、应用的广泛程度比较
在英语中被动结构用的要比在汉语中广泛,尤其在科技英语中,被动结构的使用随处可见。
同样的语境,同样的含义,英语往往用被动语态表达,汉语却习惯于用主动语态,主要原因是英文考虑的重
点是事情,即受动者,而汉语考虑的重点则为人,即施动者。
虽然汉语中有“被”字可用来表示被动,但在更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执着于计较主语与谓语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因而一般使用主动形式。
例如,我们时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但我们一般不说“人不可被貌相,海水不可被斗量”,因为我们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是人。
而英文要说:as a person cannot be judged by his appearance , so can the sea not be measured with a bushel.
二、时态比较
英语被动语态有时态的变化, 为时态清晰句, 其时态主要体现在助动词to be 的不同变化形式中。
汉语是时态模糊句, 即汉语在
“被”字句中, 没有特定的时态变化形式, 其时态关系主要靠时间副词或上下文来体现。
例如: 我没有被邀请, 但我还是来了。
i wasn’t invited, but i’ve come anyway.
英语时态很清楚“我”是过去(wasn’t) 没被邀请的, 但“现在”我已经来了。
汉语句的时态就不如英语句那样清楚了, 只能根据句义: 既然已经来了,来推断“没被邀请”肯定发生在过去。
三、语义含义比较
汉语中“被”是从“承受”“、遭受”的含义演变而来,因而曾被认为是“不幸语态”(ineffective voice) ,主要用以表达对主语而言是不如意或不希望的事, 如“被捕”、“被剥削”等。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该含义已逐渐淡化,“被”字句也可用来表达主语所希望发生的事情, 如“她被评为三好学生”。
尽管如此,大多数情况下被动意义仍然不使用“被”字句, 按照汉语的习惯, 如句中无须指出施事,主动意义与被动意义又不致发生混淆, 一般就不用结构被动句,而用当然被动句。
试比较: it was done. 这件事已做了。
it was well done. 这件事做得好。
it was poorly done. 这件事做得不好/ 这件事搞坏了/ 这件事被弄坏了/ 这件事给弄糟了。
英语中,以上三个句子都可用被动句来表达,但汉语却可用主动式,只有第三种意义才用被动句式。
与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几乎没有情感意义上的限制,其所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合乎规范。
英语的主动句和被动句所表达的乃对同一件事的两种看法,强调受事
者,使它处于中心位置,但并不涉及说话人和当事人对整个事件的
评价和受事者是否遭遇不幸。
例如:
john ate three apples just now.
those apples are eaten by john just now.
句一侧重的是当事人的动作和状态,它是对“what happened to john just now ?”这一问题的回答,“约翰刚吃了三个苹果”,而句二的信息重点就发生了转移,它应该是对“what happened to those apples ?”这一问题的回答,询问的重点是苹果的状况,“苹果刚被约翰吃了”,只是在讲述一个客观事实,并未夹杂说话者的主观感情。
四、翻译上的比较
部分英语学习者在做英汉互译时,往往认为汉语中带有“被、遭、受、由”等字的句子,应该译成相应的英文被动句;而英文的被动句则应译成汉语的被动句,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英汉互译时未必都用与其相应的形式来表示,这究其原因是中英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模式) 不同。
试比较下列句子:
ⅰ汉语被动句译成英语的主动句
①“把”、“将”句型译成英文的祈使句
把门关上。
不说the door is closed. 而说close the door.
②“把”、“受”、“被”句型译为英文的其他主动句型
他应该受到责备。
不说he is to be blamed. 而说he is to blame.
ⅱ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主动句
①英语被动句中的主语在汉语译文中做主语
he was fully occupied in writing letters. 他被写信充分占据了。
(直译)
他忙于写信,一点空儿也没有。
(意译)
②英语被动句译成汉语的无主语句
nothing can be done without money. 没有钱就无法做事。
五、结论
本文通过论述及列举实例,对英汉被动结构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对比。
英语与汉语的被动结构之间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着不同。
作为英语学习者,只有熟悉和掌握两者的异同,方能更好地理解与
掌握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
[1]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2]唐燕玲. 英语动词被动语态初探[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1993.
[4]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研究[m].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
[5]王福祥. 对比语言学集[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