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_1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阿房宫赋教案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阿房宫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bf55b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a.png)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教案篇1:《阿房宫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
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
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文人耿介,不屑逢迎。
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
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
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
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优秀

《阿房宫赋》教案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阿房宫赋》一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阅读、解析和鉴赏《阿房宫赋》全文,详细讲解第一、第二自然段,重点分析骈文的韵律美、修辞手法以及作者通过景物描绘所抒发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阿房宫赋》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文章的基本结构。
2. 鉴赏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3. 体会作者通过对阿房宫的描绘所表达的历史感慨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2. 教学重点:阅读与鉴赏《阿房宫赋》,学会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建筑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a. 学生观察图片,谈谈对阿房宫的了解。
b. 教师简要介绍阿房宫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杜牧。
2. 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结构。
a. 学生朗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精讲第一、第二自然段。
a. 学生自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标注难点、疑点。
b. 教师详细讲解骈文的韵律美、修辞手法。
c. 通过例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随堂练习:分析第三、第四自然段的艺术特色。
a. 学生独立分析,相互讨论。
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骈文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阿房宫赋》2. 板书内容:a. 作者:杜牧b. 结构:总分总c. 艺术特色:韵律美、修辞手法d. 情感:历史感慨、现实反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阿房宫赋》第五、第六自然段的艺术特色,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答案示例:第五、第六自然段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阿房宫的奢华与衰败。
作者在描绘阿房宫的同时,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现实的反思。
《阿房宫赋》公开课教案

《阿房宫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能够分析并欣赏《阿房宫赋》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能够默写《阿房宫赋》的重要段落和名句。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朗读、背诵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理解历史教训。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阿房宫赋》的文学特色和修辞手法。
《阿房宫赋》的重要段落和名句的理解和欣赏。
2.2 教学难点:《阿房宫赋》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汉语用法。
对《阿房宫赋》的深层含义和作者观点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阿房宫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阿房宫赋》,理解文意,标记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3.4 讲解与分析:教师对《阿房宫赋》的文学特色、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进行讲解和分析。
3.5 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阿房宫赋》,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学生背诵重要段落和名句,提高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阿房宫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以及对《阿房宫赋》的韵律和情感的把握。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5.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制定相应的教学改进计划,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和参考资料:准备《阿房宫赋》的文本,以及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文章。
有关《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0篇)

《阿房宫赋》教案有关《阿房宫赋》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房宫赋》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房宫赋》教案篇1教学目的:1、感受课文丰富瑰丽的想象,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今的目的;3、掌握“一”、“爱”、“取”、“族”、“焉”、“而”、“夫”等词的意思。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
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
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1.杜牧简介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
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
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
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
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
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2.简介“赋”“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阿房宫赋》教案(5篇)

《阿房宫赋》教案(5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2.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3.了解秦亡的原因及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预习学案1.了解与写作背景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
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
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
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
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2、了解文体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二、赏析学案1、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2、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3、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4、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阿房宫赋 优质课教案

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教案标题:《阿房宫赋》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阿房宫赋》,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和韵律,理解文中所描绘的阿房宫的壮丽景色。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学习《阿房宫赋》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受《阿房宫赋》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意境。
2. 分析和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阿房宫赋》的复印件。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阿房宫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导入问题(5分钟):老师提问:“你们听说过《阿房宫赋》吗?它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你们对阿房宫有什么了解?”引导学生进行回答,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
3.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阿房宫赋》,理解诗中的内容和意境。
然后,老师提问:“阿房宫的景色如何描绘的?你们能从诗中找到哪些描写手法和修辞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4. 分析讲解(15分钟):老师通过PPT或黑板,详细讲解《阿房宫赋》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同时,结合诗中的具体描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5. 诗歌鉴赏(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歌鉴赏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和解读。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提问。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理解。
6. 创作写作(15分钟):要求学生以《阿房宫赋》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运用所学修辞手法和意象进行写作。
老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和示范作文。
7. 总结反思(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高一上册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高一上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阿房宫赋》全文。
1.2分析《阿房宫赋》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1.3掌握《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古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阿房宫赋》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难点:把握《阿房宫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阿房宫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1.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讨论《阿房宫赋》的写作特点。
2.理解文本2.1学生自读《阿房宫赋》,理解文章大意。
2.2教师针对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分析修辞手法3.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阿房宫赋》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3.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4.课堂实践活动4.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阿房宫赋》中的某一修辞手法,进行创意改编。
4.2各组展示改编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5.挖掘文化内涵5.1教师引导学生从《阿房宫赋》中挖掘秦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秦朝历史文化的认识。
6.2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提出拓展性问题。
四、作业布置1.背诵《阿房宫赋》全文。
2.写一篇关于《阿房宫赋》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阿房宫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在课堂实践中,学生充分发挥创意,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3.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环节显得紧张。
下次教学应调整时间分配,让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六、教学资源1.《阿房宫赋》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如秦朝历史文化、作者简介等。
3.网络资源,如《阿房宫赋》视频讲解、音频朗诵等。
阿房宫赋 教案(7篇)

阿房宫赋教案(优秀7篇)阿房宫赋教案篇一导标显示屏幕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2.学习借鉴本文借古讽今,叙议结合的构思和写作特点;3.积累掌握“一”“爱”“取”“毕”“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探海导航】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学习时,可参照课文注解和查找资料,先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这篇赋讽喻现实的思想意义的认识;通过对本文赋体特点的认识将这篇“赋”和本单元学过的其他三篇“古文”作一些比较,掌握赋在描写、叙事、议论等方面的铺陈排比、想象夸张、正反述说的特点,为熟读背诵打下基础。
本文在写作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如炼字的精当、详略的适宜、比拟的写法,用韵、不堆砌典故等,要结合字词的理解和句法的分析,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词语方面要重点辨析一、爱、取、族、霁、杳、妍、焉、而、夫等的意义和用法。
认真做一做后面的跟踪试题。
【思路结构】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
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
因此,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
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
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
结构图:原因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疑难指津】·本文在描写和议论中是如何运用“赋”的表现手法的?所谓赋的表现手法就是铺陈排比,言尽意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房宫赋》教案www.5ykj.com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了解秦灭亡的原因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了解本文借古讽今的写法和一些重点字词的含义或用法。
3、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说明:本文含有很多知识点,相关的历史知识,写作知识,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句式类型等都有比较新的知识,尤其是对秦灭亡的原因的分析既要照顾到文本,又要兼顾到历史事实。
因此这篇课文的知识含量十分丰厚,课内外都需要花较多时间。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这样一篇高深的赋体散文,学生的自学有很大困难,怎样使学生对这篇散文感兴趣,帮助学生自学并迁移能力是一个难题。
课堂上要合理适度地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
为了避免学生学习因难度而造成的学习性疲劳,教师要设计一些较浅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机械性疲劳,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要多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本文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理解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难点:了解赋的特点。
了解“钩心斗角”、“鼎铖玉石”、“函谷举”等词句的含义或用法。
说明:本文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对历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缺乏辩证的唯物的认识方法,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方法,同时也必须指出秦灭亡的诸多原因和根本原因。
对于阿房宫是否真的如赋中描述的那样,只需简单说明,关键是说明写作目的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了解赋本身的特点。
由于是赋,语言就十分精练形象,比喻、夸张等手法的作用也应该是重点,但可设计在练习中加以强化。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教师根据学生拥有的相关资料布置预习作业或补充预习作业,可较为详细地发给学生。
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文。
圈点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课文,找出问题。
或分组解决谈论题。
要求了解写作背景。
目的在于使学生整体上对课文有所了解,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可激发听课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检测预习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检测,也可发放印刷的练习题。
也可让学生口述有关题目。
教师可适当评价,可先不置可否,先设置一个课堂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例如:这个学生对“赋”的认识是否正确,我们现在不轻易下结论,等我们把课文学完后再来评论,将更合理些。
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口述对“赋”的理解;解释一些加点的字词;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以检测促预习,是一贯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便于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可根据前一课的内容导入,也可借助预习情况导入,也可利用时事导入。
例如:根据现在的考证,阿房宫只留下了一个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现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台基。
(也够大的了,两三年里堆起来也不容易。
)根本就没能造成。
杜牧对阿房宫的描写又是怎样的呢?根据预习时分组完成的任务,学生介绍作者有关情况和所知的杜牧的诗句。
教师可补充。
读第一个注解,初步了解写作目的。
吸引学生了解课文与事实之区别,了解文体特点。
整体把握听朗读。
请大家边自读边概括课文每一段落的内容。
1.描述阿房宫之壮阔规模。
2.描述宫中的奢靡生活。
3.夹叙夹议秦之灭亡。
4.议论点明原因和写作目的。
根据老师的要求做。
先个别完成再集体交流汇总。
注意“描述”“议论”这些词。
培养语感。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第二课时分步分析导入第二课时:本文每一小节的内容是什么?请个别学生朗读第一节。
第一节从哪些方面描述阿房宫的壮阔?翻译“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阿房出”。
集体朗读第二节。
给第二节分层,看看写了哪些内容?写宫女的目的是什么?请个别同学翻译“燕赵只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注意,第三节在表达方式和内容上与上两节有何不同?请翻译“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戍卒指谁?谁攻克函谷?楚人指谁?“可怜”一词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对阿房宫的焚毁只用了这么八个字而已?自由熟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中出现的几个“后人”具体指哪些人?(秦以后的人;特指唐朝人,主要是统治者;唐以后的人)联系这一节,能否为“可怜”一词添一点含义?复述段落大意。
总写空间之广宫室之多结构之复杂1.宫女之多及其生活情况(奢侈而又寂寞)2.珍宝之多。
和物一起只是摆设,都表现出秦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学生交流后推荐回答。
可怜:可惜作者用这两个字有着无穷的感慨: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中化为灰烬。
神奇瑰丽的阿房宫被烧固然让人惋惜,显赫的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令人叹息。
只用八个字来写其毁灭,更突现其崩溃之快。
唐王朝又大起宫室了,不免使作者忧心忡忡,“可怜”一词中流露出作者的不安和忧愤。
有详有略地按段落分析课文,以免遗漏有关字词,也突出了课文的中心内容和有些重点的字词。
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发表见解的精神。
以讨论促思维,同时避免形式单调而造成的乏味。
为下文的分析留下余地,等分析到借古讽今时,再谈“可惜”一词的含义。
以“可怜”一词为本段分析重点,解读作者的感情及用意。
总结归纳1.根据上面的分析,请为四个自然节分段落。
第一部分:铺叙阿房宫建筑之宏伟,宫中生活之奢靡。
第二部分:议论分析秦灭亡原因,点明写作意图。
2.前一课时我们说过,阿房宫其实只完成了台基,根本就没有造成,那么是否等于说秦统治者并不是奢靡的?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杜牧为何极力铺叙其豪华和奢靡?请先思考确定理由,再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请你谈谈“赋”的特点。
(介于韵文和散文间,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思考问题。
交流感受及理由。
回答要点:秦的奢靡是无疑的。
这可以有其他作佐证。
阿房宫的地基很大,说明本来的确是想造一个宏大的宫殿。
作者极力铺叙阿房宫建筑之精良,宏大,宫女之多,生活之奢靡,珍宝之多,突出说明秦统治者生活之奢侈腐化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维持这种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导致它覆亡的根本原因。
点明:借古讽今注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客观的认识方法。
让学生组织好语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试着欣赏赋的特点。
复习巩固再次朗读课文。
注意几个关键词布置课后练习。
注意:赋:铺陈夸张借古讽今奢靡、横征暴敛招致灭亡。
加深记忆。
预习内容1、朗读课文,查词典为生字注音。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口译,把不一致的翻译或解释不通的句子纪录在作业本上。
3、分组查阅资料:A组查杜牧的生平及其年代背景;B组查杜牧的诗句;c组查秦灭亡的原因;D组查阿房宫的资料。
检测预习1、为下列加点字词注音mànyìngchénglǐyǐpiāochuán缦立妃嫔媵嫱鼎铖玉石弃之逦迤剽掠其人架梁之椽yánqǖnqūnniǎnjiànzīzhù檐牙高啄囷囷焉辇来于秦直栏横槛锱铢2、解释下列加点词缦立缦回辇来于秦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钩心斗角鼎铖玉石金块珠砾思路点拨1、阿房宫在哪里?2、为什么在介绍阿房宫之前先写“六王毕,四海一。
蜀山兀”?注意“六王毕”的意义和“蜀山兀”的含义,及“一”、“兀”的用法。
3、整个蜀地的山林都变得光秃秃的了,建立起来的阿房宫具有什么样的规模?4、写它的规模和妃嫔以及阿房宫中的生活、珠宝的目的是什么?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中“一人”指谁?解释这句话。
6、第三节内容和写法上与前两节有何异同?注意带进赋的特点。
同:都是大胆想象,铺陈夸张,都突出了秦统治者生活的奢靡。
不同:前者较少议论,铺叙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
后者铺叙时更多的是对比,在内容上侧重于分析秦灭亡的原因。
7、称秦始皇为“独夫”表现出作者对他怎样的态度?对阿房宫的毁坏,作者又是持什么态度?8、从“嗟乎”到“呜呼”,再到“嗟夫”,作者一连串地用了三个语气叹词,表现了怎样的心情?注意引出作者对唐王朝的又爱又忧的复杂心情,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练习举隅第一课时课后作业1、翻译下列句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鼎铖玉石,金块珠砾。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四海一蜀山兀辇来于秦朝歌夜弦鼎铖玉石骊山北构而西折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不霁何虹未云何龙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简单论述秦亡的原因。
(200字左右)www.5yk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