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也称对立词、反义合成词或反义相成词。
反义词表示的是相反或相对的意义,突出的是事物具有的对立特征,而当两个长期连用的反义词词汇化为反义复合词之后,它所突出的便不再是对立特征,而是事物内在的统一性。
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汇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中文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在反义复合词中,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约占95%以上。
学术界对数量很少的偏义反义复合词关注较多,至今尚未见到系统研究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成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这一术语是我比照偏义复合词这一名称独创的。
据我的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双音节反义复合词有近三百个。
除了近十个偏义复合词以外,其余的词都是非偏义反义复合词。
这些词是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百多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深入研究,我发现了这类词的词义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词义都不是其构词语素意义的简单合,也就是说,这类词在语素生成词的过程中词的意义发生根本性的质变。
例如:“左右这个非偏义反义复合词中所包含的“身边跟随的人”这项意义与其构词语素“左”和“右”的本义比较相去甚远。
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在词义生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这一变化不同于偏义反合词,偏义复合词中总有一个语素的意义被完整保留下来;也不同于某些近义复合词,它们的词义往往是两个语素义的简单汇合。
我所关注的这类词,当它们的语素凝结为词以后,几乎都会产生全新的义位。
我把这一现象称为“非偏义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变异特征”。
为了清楚地揭示这一语义变异现象,采用了义素分析法。
分析的结果是:少量的非偏义反义复合词,其词义的构成义素与语素义的构成义素相比较,部分义素发生了变化。
这类词约占我所统计的反义复合词的四分之一。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作者:齐红飞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02期在现代汉语词汇中,有一类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叫反义合成词。
汉语之所以能产生反义合成词这种比较特殊的词汇现象,那是因为:一、由于词汇系统自身的历史性调整,促进了双音节词的大量发展。
而双音节词的发展则为反义合成词的形成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这是反义合成词产生的内部条件。
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这就告诉我们,词的复音化是“由语言的表义功能来决定的”。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和同音多义的负担,而且也是词语表义准确精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人类的思维随着社会的进步趋于严密化、复杂化,这就要求作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主要是词义)提高准确性和丰富性。
而词义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势必要求词的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汉语双音复合词的大量产生,为汉语词的结构形式多样性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交际任务与交际手段之间矛盾推动的结果。
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是社会进步所引起的交际需要的增加。
用反义语素组合造词的能产性很强,这与词汇复音化的趋势有关。
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但它们意义所概括的是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关系十分密切。
人们要揭示矛盾对立,就往往兼而用之。
反义词的性质决定反义词必然经常以对举的形式出现,而连用对举是反义合成词的直接过渡形式。
由于经常对举使用,便逐渐凝固成为复合词,以表示更加概括的意义,甚至衍生出一种新的抽象意义。
二、从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角度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因此,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语言的构词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并列关系构词使汉语的复合词构成别具一格,无论从构词格式还是从语义关系,其复杂程度远非英语并列复合词所能及。
英语中只有由and 或or 连接两个反义词构成的词组来对应汉语中的反义合成词,而且英汉反义组合的习惯顺序不同,如right and left (左右), fire and water (水火), old and new(新旧), sooner or later(迟早)。
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及相关问题

29
90年代以后,学界对复合词构词语素间的 语义关系越来越关注
周荐《复合词词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 》 (1991)对《现汉》中32346个双音复合 词作了大规模穷尽性分析。
一级类:定中格、状中格、支配格、递续格、 补充格、陈述格、重迭格、并列格、其它
二级类、三级类
30
定中格:n+x、v+x、a+x n+x:中的 “处所+事物/动物”,设处所是
第一个准则: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来造 新词?
词汇材料式、语音材料式、混合材料式
第二次分类在各式当中进行,分类准则不 尽相同。
9
词汇材料式:处理词汇材料的方式?
结合法:把多个不同的词汇材料按一定关 系原则排列在一起
叠连法:用一个单音节词汇材料重复出现 并先后连接
改造法:对现有词汇材料进行删减、合并 等改造
11
改造法
换素型
促进——促退、人格——国格、文盲——科盲 功劳——苦劳
倒序型
争斗——斗争、臂膀——膀臂、整齐——齐整 争论——论争、粮食——食粮
变调型
风(N)——风(V)、冠(N)——冠(V) 好(A)——好(V)、转(上声)——转(去声) 男人——男人(“人”轻声) 肚子——肚(上声)子
1 引子
构词法·造词法
构词法与造词法是很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因为“构”“造”同义。
在构词法研究的早期,构词法系统中除了 对词语作结构分析外,还常常包括对造词 手段的探讨。
2
薜祥绥《中国言语文字说略》(《国故》 1919年第4期)汉语的“复合之法”
叠语:肃肃(杂雍)、莺莺燕燕 连语:以相当之字,连之而成新词
上场:演员或运动员出场。 雷害:农业上指由于雷击引起的植物体的破坏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语法化及其认知分析

反义合成词“早晚”的语法化及其认知分析孙悠夏【摘要】现代汉语中,“早晚”是由表反义关系的名词“早”和“晚”的结合而固化成词。
从语法功能看,“早晚”具有名词性和副词性,存在着一个由实到虚的连续统,为语法化的引中。
本文重点讨论“早晚”在共时层面的语义分化特点,并解释其各个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和认知规律。
通过语言事实的分析,指出重新分析为其语法化机制,隐喻与转喻及认知经验是其演变的认知规律。
%"Zaowan" is composed of an antonymic pair "zao" and "wan" in Chinese. Grammatically, "zaow- an" can function as a noun and an adverb, being a notional - functional continuum as a result of the extension of grammaticalization.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zaowan" in its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behind that. With a corpus analysis of "zaowan", the conclusion is reached that reanalysis as the mechanism contributes to its grammaticalization, and metaphor, metonymy and cognitive experience lead to its semantic changes.【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5【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早晚;语法化;转喻;隐喻;iX知经验【作者】孙悠夏【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4“早晚”一词古已有之,且在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使用频率极高。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辨析

现代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辨析
随着语言对社会发展的不断影响,社会中使用的汉语也在不断演变。
其中,汉语中大量使
用了复合词,从而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汉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复合、拆分、抽象。
一是汉语复合方式。
汉语中的复合词指由两个或以上的词组合而成的新的词汇,通常可以
看出其中的相同或不同的构成部分,其中又以两个词语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
例如,“医药”,“肉馅”等都是复合词,它们是由“医”、“药”、“肉”和“馅”4个词构成的,每一部分都可以单独表达意思,但能更全面更直观地表达意思当组合在一起时。
二是汉语拆分方式。
拆分法是从一个现有的复合词中把原词拆分成多个语义部分,依次组
合起来层层叠叠构成具有更确切、更完整的意思。
例如“人民币”,他可以拆分为“人民”和“币”两个语义部分,这样组合起来就可以更准确、更清晰地表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
货币形式。
三是汉语抽象方式。
抽象方式是把抽象概念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复合词,最典型的就是把
两个形容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及物动词的构成方式,例如“沉静”,他把“沉”和“静”两种抽象概念组合起来,表达出了“静下来”的意思,而且比用一个词“静”表达的意思更为地道、具体。
以上三种汉语中复合词的构词方式都是汉语中复合词构成的主要方式,虽然复合词结构复杂、变化多端,但只要学习者能用恰当的构词方式来准确理解复合词,就能获得汉语里信息量最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

汉语反义语素合成词的产生及其文化探析一、反义语素合成词产生的原因在汉语产生之初,字词一体,单音节词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语言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词所容纳的意义也开始逐渐增多,用法更为多样化、灵活化。
这时仅靠数量有限的单音词己经无法满足语言交际的需要了,一个词负担的意义与用法过于沉重,造成义项的模糊和用法的混淆,在实际运用中一词数义、同音异义词大量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语言终究是为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发展的。
某一语言特征影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时,它就将在语言的发展中逐渐得到改造。
在单音词的使用之于语言的发展显得力不从心、捉襟见肘时,改造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在单音节词基础之上开始形成复合词,汉语词汇朝着双音化的方向迈进,这也是词汇发展的历史必然。
正如荀子在《正名篇》中所说:“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汉语词语的双音节化可以减轻一词多义、同音多义的负担,这也是汉语词语表义准确化精密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由此可见,双音节化是语言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根本的推动力量源自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扩大的交际的需要。
汉语中的双音复合词的产生从根本上说就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反义语素合成词也就是在这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早在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常常出现两个具有反义关系的词用来对举的情况,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反义对举现象也越来越多。
两个反义词虽然意义相反,却能概括完整地揭示出事物正反两面的现象,意义相对关系却极为密切,二者相反相成,在人们揭示矛盾对立时往往兼而用之。
随着汉语双音化趋势的不断增强,表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成为反义词对举并走向复合的逻辑基础。
早期的经常性的反义对举现象成为反义语素合成词的雏型。
由于经常的对举使用,其意义密切统一,在双音化的大势下,两个原本较为松散或是只用于习惯性对举的反义词结合而成了汉语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双音复合词,表示着更为概括的意义,有的还在原有构成成分基础之上产生了更多更新的引申义。
从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看汉语教学本位观

首先,从语 言类型学 的角度来说 , “ 反义构词”是汉语 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构词方式。西方语言诸如英语 、德语 中虽然
也存 在 此 类 构 词 方 式 ,如 英 语 中 的 “ b i t t e r s w e e t ” ,德 语 中 的 “ b i t t e r s U B ” ,但 数 量 极 少 , 远 不如 汉 语 常 见 。考 察 反 义
11 7
动 动
2 4 6 5 0 O 0
5 : 出入 、来 回 、生 死 、 收发 、
9 4
死 活 1 0 :长 短 、大 小 、多 少 、 高
形 形
代 代 总 计
4 4
O 1 7 9
1
0 6 4
1
0 1
1
l 2
关键 词:教学本位 反 义复合词 构词 结构 语 义
一
、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界, “ 教学本位 ”的问题一直是学者们 讨论 的热 点。 目前 ,学界共提出了三类 教学本位观 : “ 词本位
观” “ 字 本位 观 ” 以及 “ 混 合 本 位 观 ” 。主 张 这 三 类本 位 观 的学 者 都 大 有 人 在 ,且 短 期 之 内无 法达 成共 识 。我 们 认 为 ,与 其 从 宏 观 角度 论 争 哪种 教 学 本 位 更 合 适 ,倒 不 如 从 微观 角度 出发 ,考 察 哪 一 种 教 学 本 位 在 某 一 具体 词汇 类 聚 的教 学 上 更 有 用 武 之地 。按 照这 一思 路 ,我 们 可 以选 取 某 一 类 词 汇类 聚 ,考 察 它 们 的构 词 规 律 , 如 果 能 证 明 它们 的构 词 在 结构 和 语 义 上
反义合成词的产生原因探析

准 确性 和丰 富性势 必要 求 词 的结 构 形式 的多样性 。汉语 双 音复 合 词 的大 量产 生 ,为 汉语 词 的结 构 形 式 多 样 性 发 展 提 供 了 重 要 条 件。 由此 可见 , 双音 节化是 语言 内 部 矛盾— — 交际任 务 与交 际手 段 之 间 矛盾推 动 的结 果 。其 根本 的
说 词论句 I
在现代 汉语 词 汇 中 ,有 一类 由两 个意 义相 反或 相对 的单 音节 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 叫反义 合成词 。汉 语之 所 以能产 生 反义 合 成 词 这 种 比较 特 殊 的 词 汇 现 象, 那是 因为 : 由于词 汇 系统 自身 的历
一
2 1 ・ 00 2
、
合一 成
反 S. t
词 的 产 生 原 因 探 析
史性 调整 ,促进 了双 音节 词 的大 量发 展 。而双音 节词 的发 展则 为
推 动力 量是 社会进 步所 引起 的交 际需要 的增 加 。
反义合成词的形成提供了广阔而
肥沃 的土 壤 ,这 是反 义合 成 词产 ・ 生 的内部 条件 。 苟子在 《 正名篇 》 中说 :单足 “ 以喻 则单 , 不足 以 喻则兼 。” 单 这 就告诉 我 们 , 的复音 化是 “ 词 由语 言 的表义 功能来 决定 的”汉 语词 。 语 的 双音 节化 可 以减 轻 一词 多义 和 同音 多 义 的负担 ,而且 也是 词 语表 义准 确精 细化 的一个 重要 手 段 。人类 的思维 随着 社会 的进 步 趋于 严密 化 、 杂化 , 要 求作 复 这就 为思 维工 具 的语 言 ( 要是 词 义 ) 主 提高 准确 性和 丰富性 。而词 义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是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 中的反义 复合词组合规律的统计 :
·419 ·
2008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6 期
对双音并列复合词的研究 , 传统的词汇学主要关 心其语法结构以及词与词组的特点及其区分 , 很少从 词义构 成 和 变 化 的 角 度 进 行 讨 论 。丁 邦 新 ( 1969 , 1975) 、陈爱文 、于平 ( 1979) 等从声调序列的角度研究 汉语联合式双音复合词的构词规律 。他们通过调查统 计发现 ,大部分联合式复合词都是按照平上去入四调 的顺序排列 ,这是受发音生理影响而形成的序列特点 。 这一研究解释了许多不遵守义序规律的现象 。朱彦 (2004) 根据认知语言学理论 , 尤其是框架语义学理论 , 对汉语复合词进行了系统研究 ,提出了复合构词的“框 架压模说”,该理论揭示了汉语复合词 ,特别是主谓 、动 宾复合词的组合规律 , 解释了一些汉语复合词的特殊 现象 ,但该研究对双音并列复合词没有特别关注 。
(2) 大小准则 反义复合词中有一类反义语素是同一维度数量特 征向相反方向变化的结果 ,一组语素表数量多 ,如“多 、 快 、宽 、肥 、高 、深 、大 、粗”, 另外一组语素表数量少 , 如 “寡 、少 、慢 、窄 、瘦 、低 、浅 、小 、细”等 。由这些表相反意 义构成的复合词一般按照“大小”原则组合 , 表“大”的 语素在前 ,表“小”的语素在后 ,如 :多寡 、多少 、快慢 、宽 窄 、肥瘦 、高矮 、深浅 、大小 、粗细 、岁月 、尺寸 、巨细 、修 短 、高下 、高低 、长短 、浓淡 、松紧 、远近等 。 (3) 先后准则 在对时间先后顺序的描述方面 , 我们倾向于遵循 从先到后的时间顺序 。在对动作的描述方面 , 我们倾 向于把先发生的事情置前 , 后发生的事情置后 。在对 事物的描述方面 ,我们倾向于按照事物的成份关系 、因 果关系 、等级关系等排列 。如 :
1) 空间和时间准则 (1) 空间方位准则 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是汉民族空间定位的习惯 , 这
不仅体现在对方位的描述顺序上 , 如“上下 、左右”, 而 且体现在其他对具有方位属性事物的描述顺序上 , 如 我们一般会先说“天”,后说“地”,先说“手”, 后说“脚”。 类似的例子还有 :手足 、被褥 、天壤 、拳脚 、项背等 。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 5 版) 的并列复 合词为语料 ,从认知的角度对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 和复合词的语义变化予以描述和解释 。
二 、双音反义复合词的排序规律
1 . Pollya na 原则 并列双音反义复合词由两个句法性质相同但意义
相反的词素组成 ,从句法上讲 , 两个词素的排列顺序无 关紧要 。但实际上 , 两者的排列遵循非常有规律的先 后原则 。并列反义复合词的词序排列总体上遵循了 Pollya na 原则 。Pollya nna 为 Elea nor H. Porte r 小说 Pollya nna (1913) 中的女主人公 ,因为其乐观的性格而 被心理学家用来解释相关的语言心理现象 , 如具有积 极联想意义的词比具有消极意义的词更受人们欢迎 , 这一现象被称为 Pollya n na 原则 ( L eec h 1983 : 147 ) 。 L eec h (同上) 曾用这一原则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说好 话”,如“委婉语”等现象 。这一原则也可用来解释汉语 反义复合词中义素排列偏向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 , 人 们倾向于更喜欢具有正面或积极意义的事物 , 不大喜
形成后 ,一般都会经历一个概念合成过程 ,形成语义变化 ; 变化的类型包括 :综合化 、单极化 、隐喻化或转
喻化 ; 4) 这些概念整合引起的语义变化与人的整体思维和隐喻思维以及情感偏向等有关 。
关键词 : 汉语 、反义复合词 、排序规律 、语义语法 、认知
[ 中图分类号 ] H136. 2
2 . 节律原则 Pollya na 原则所包含的几个准则都是从意义角度
出发的 。但根据上面的各项准则 , 以下例子中的后一 个就无法得到解释 :
早晚 :迟早 ; 胜败 :输赢 ; 聚散 :离合 ; 主客 :宾主 ; 收 支 :出纳 ; 贵贱 :贫富 ;
甘苦 :苦乐 ; 公母 :雌雄 ; 生死 :死活 ; 表里 :里外 ; 褒 贬 :毁誉 (陈爱文 、于平 1979)
耻 、优劣 、喜丧 、褒贬 、奖惩 、赏罚等 。
3) 自我中心准则 以自我为参照点来描述空间 、时间和事物也是反
义语素组合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 。汉语反义复合词中 一般以“我”为参照点定位前后 、左右 、内外 、中心2边缘 等关系 ,例如“中外”以“中国”为中心 , 其他国家为“外 国”。“来回”、“往返”、“升降”也是以“我”所在的位置 为参照点来定义动作的方向 。在时间上 , 一般以“我” 所在的时间 —现在为参照点 ,将将来描述为“后”, 将过 去描述为“古 、往”。这类复合词有 : 中外 、中西 、今后 、 前后 、今昔 、内外等 。
2008 年 11 月 第 40 卷 第 6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 a nguage Teaching a nd Researc h ( bimont hly)
Nov. 2008 V ol. 40 N o. 6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 束定芳 黄 洁
表 1 . 反义复合词语素排序规律统计
词性 排序规律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代词 总计
空间 方 位 数量
原则
百分比
数量 大小原则
百分比
数量 先后原则
百分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数量 利弊原则
百分比
自我 中 心 数量
原则
百分比
数量 等级原则
百分比
数量 节律原则
百分比
其他
数量 百分比
总计
数量 百分比
16 2
1
2
0
21
76. 19 9. 52 4. 76 9. 52 0
提要 :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2005 年第 5 版) 的双音并列复合词为语料 , 从认知角度对反义复合
词的排序规律和语义变化予以描述和解释 。本文提出 :1) 反义复合词的词序排列总体上遵循了 Polly2
a na 原则 ,即先“好”后“坏”的原则 ; 2) Pollya na 原则在一定情况下受到语音规律的制约 ; 3) 反义复合词
9
88. 89 11. 11 0
0
0
100
49 10 6
3
0
68
72. 06 14. 71 8. 82 4. 41 0
100
212 61 7
6
1
287
73. 87 21. 25 2. 44 2. 09 0. 35 100
三 、反义复合词意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我们发现 ,反义复合词一旦形成 ,其意义并非完全 是两个语素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们会经历一个意义整 合和变化的过程 。根据反义复合词的语义特征 , 我们 可以把由反义语素联合而成的双音复合词分为四种类 型 :并义类 ( 综合化) 、偏义类 ( 单极化) 、综义类 ( 综合 化) 、变义类 (隐喻化和转喻化) 。
100
33 0
0
0
0
33
100 0
0
0
0
100
27 29 0
1
0
57
47. 37 50. 88 0
1. 75 0
100
24 13 0
0
0
37
64. 86 35. 14 0
0
0
100
6
6
0
0
0
12
50. 00 50. 00 0
0
0
100
49 0
0
0
1
50
98. 00 0
0
0
2. 00 100
8
1
0
0
0
但是 ,对比两组词的读音 , 我们可以发现 , 后一组 的反义词复合词都是按照平上去入四调的顺序排列 , 也就是说 ,这些排序违反了一般的意义排序规律 ,是出 于语音和韵律上的考虑 。汉语韵律方面的要求可以压 倒或者推翻意义方面的排列规律 。同义 、反义复合词 都遵循这一规律 。因此 , 我们说“朋友”, 不说“友朋”, 说“死活”, 不说“活死”。
所谓并义类复合词 , 就是两个反义语素的语义简 单相合 ,其语义合成可表示为 A (语素 1) + B (语素 2) ≈AB (复合词) ; 例如 :
父母 、兄弟 、姐妹 ……
偏义类复合词的语义偏向于两个组成语素中的其 中一个语素 ,即 A + B≈A/ B ; 例如 :
(a) 名词 :安危 国家 廉耻 教学 今后 女儿 ( b) 动词 :操纵 借贷 没有 漂泊 松绑 忘记 (c) 形容词 :紧张 异常
束定芳 黄 洁 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理据和语义变化的认知分析
欢负面或消极的事物 。在日常交往中 , 人们也尽量避 免提到消极的事物 。在必须同时提及正面和负面两类 事物时 ,人们也自然会选择先提及正面的事物 ,然后再 提及负面的事物 。也就是说 ,人们的求好 、求正面的心 理也反映到了提及两个对立事物的顺序上 。例如 , 如 果必须提到“好”和“坏”两个事物时 , 人们一般会先提 “好”, 然后再 是“坏”。许 多 语 言 中 也 反 映 了 人 们 的 这 种认 知 规 律 。如 英 语 中 的“good a nd bad”、“up a nd dow n”( up 一 般 被 认 为 是“好”的 ; L a koff & J oh ns on 1980) 等 。在汉语反义复合词的构成原则中 , 在总的 Pollya na 原则之下我们又可分出具体的“空间和时间 准则”“、利弊准则”“、自我中心准则”和“等级准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