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者学案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故事三篇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3故事三篇习题含答案第一篇故事:《寻梦师》1. 下面哪个词最能概括这篇故事的主题?- [ ] A. 梦想的坚持- [ ] B. 友情的重要性- [ ] C. 金钱的魅力答案:A. 梦想的坚持2. 故事中主人公小晖想要成为什么?答案:小晖想要成为一名寻梦师。
3. 小晖通过怎样的方式寻找自己的梦想?答案:小晖通过制定计划、努力研究和勇敢面对挑战来寻找自己的梦想。
4. 故事中小晖的好友小林对他的梦想有何态度?答案:小林支持小晖的梦想,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帮助和鼓励。
5.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寓意?答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梦想并努力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二篇故事:《水中的言语》1.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答案: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小陆。
2. 小陆为什么沉默寡言?答案:小陆因为小时候曾发生一次意外事故,导致他失去了听力。
3. 故事中小陆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答案:小陆通过书写和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4. 故事中小陆的家人和同学对他的态度如何?答案:小陆的家人和同学非常理解和关心他,给予他温暖和支持。
5.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寓意?答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无论身体上有何缺陷,我们都能通过其他方式表达自己,追求真正的幸福。
第三篇故事:《追寻阳光》1.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答案: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小明。
2. 小明的父亲为什么经常工作到很晚?答案:小明的父亲经常工作到很晚是为了赚更多的钱,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3. 小明通过什么方式寻找到阳光?答案:小明通过关心家人、与朋友交流和积极参加社区活动的方式寻找到阳光。
4. 故事中小明的家人对他的行为有何看法?答案:小明的家人对他的行为非常支持和赞赏,认为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孩子。
5.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寓意?答案:作者想要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我们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积极的心态去追寻阳光,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寻梦者

1
授课班级
综高班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章节名称
寻梦者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领悟诗中所蕴育的作者梦中丰富的感情及对理想目标的追求。
2、掌握诗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
3,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体会音律美以及奇特的艺术构思。
教学重点
1、对丰富意象的把握。
2、把握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对诗人主观情感的把握以及表现手法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戴望舒及相关作品的介绍
课外作业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三:听范读,谈感触。
四:欣赏音律美,结构美。
五:把握全诗结构
六:揭示写作背景
七:品读
八,讨论
九: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师生交流: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学了好多涉及?
一、抒情气势跌宕起伏。
二、意象异彩纷呈,意境高远。
三、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
金色的贝:象征着梦的珍贵难得,突出梦的静美与炫丽。美丽炫丽
桃花的珠:象征着梦的美好诱人,突出了梦的静美炫丽。
冰山、潮海:象征着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艰辛与磨难。
海水、天水:象征着养贝的艰难。
云雨声、风涛声:象征着贝的丰美和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陶醉的美好世界。
两鬓斑斑,眼睛朦胧:代表着寻梦的代价与沉重。
第一部分(第一段):全诗的引子,宣告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为全诗做铺垫。----做梦
第二部分(第2---6段)写寻梦的过程。----寻梦
第三部分(第7—8段)写实现美好梦想时的幸福与快慰。----再次入梦
寻梦者 教案,DOC

诗歌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诗中的象征本体是诗人自己,能开出“娇妍的花”的美丽的梦是象征的中介物,象征喻体则是那“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诗人找到了这个理想的象征物,在它身上寄寓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东西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本文
学生了解作者,指导学生看注释和课件上的作者资料
引入本文所学
讲授新课
(35分钟)
1、朗读诗歌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目标
(1)读准字音,注意诗歌音韵美。
(2)读出节奏,标出停顿和重音。
(3)读出情感,把握诗歌的基调。
2、课堂探讨
全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诗歌的引子。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节):寻梦的过程。
教材分析
《寻梦者》是戴望舒所作的一部诗歌,全文感情真挚,艺术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光明、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教学条件
教材,教师用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诗歌线索,把握抒情脉络
2、理解诗歌意象、象征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情感教育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
作品运用多种意象,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请找出诗歌中与“梦”有关的意象,并体会其含义和作用。
示例:第一部分中的诗歌意象是“娇艳的花”,象征梦的美好绚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
寻梦者-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

寻梦者-北师大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本课程通过讲解和分析《寻梦者》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1.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和技巧,包括情节分析、人物分析、语言表现和主题阐述等方面;2.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写作技巧,如叙事手法、描写技巧、语言运用等;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本节课的标题是《寻梦者》,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经历。
请自由讨论一下以下问题:•你们梦到过什么?有没有一个梦境特别深刻?•你们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记录自己的梦境?•你们觉得梦境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分析文章情节(20分钟)1.先请同学们快速读一遍《寻梦者》的内容,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谁?他有什么梦想?•故事的结局是什么?2.在同学们有了一个大致了解后,可以让同学们开始详细分析情节。
可以让同学们自由讨论,或者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同学们分析:•故事的起点是什么?主人公经历了什么?•在主人公寻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困难?•主人公在经过一番探索后,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人物分析(20分钟)1.分析主人公: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安迪是怎样一个人?他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安迪为什么要寻梦?他的梦想有何意义?•安迪在探索梦境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心路历程?他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2.分析其他角色: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置问题,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进行分析。
语言表现(20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将会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语言表现方式:1.文章中有哪些描写形象的语言?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烘托气氛?3.文章中用词有哪些特点?主题阐述(20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将会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1.故事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2.故事中主人公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与你有何关联?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同学们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寻梦者何

编号:QMSD/JWC-13-10 授课日期第十二周授课班级1221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新授授课章节名称寻梦者使用教具一般教具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线索,把握抒情脉络,体会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2.学习象征手法,体会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抒情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学习时应理解意象及意象群的的特点和含意,把握作品所表达的“寻梦”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跌宕起伏的抒情气势。
学习时可在梳理作品抒情脉络的基础上,把握各部分之间情感的起承转换,深入体会作者通过抒情意象传达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趋向。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文体知识课外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与练习册教学后记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寻梦是人生的精神苦旅,蕴涵着复杂的人生况味。
但只要付出心血,用一生去追求和守候,梦终究会来到。
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有梦想,人生才不会苍白无力。
因此在拓展部分设计了你的梦想是什么的问题,让同学们畅所欲言。
同时让学生清醒的认识梦想是理想,不是空想。
实现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坐享其成。
你未来的职业就是你最实际的梦想。
作业布置结合学生实际,为职业做一个近景或远景规划,为梦想插上翅膀,让梦想成为可能。
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寻梦者第一教时一、导入《寻梦者》是一首唱出寻梦者美丽灵魂的歌。
诗中,诗人以“寻梦者”自喻,通过“做梦—寻梦—再次入梦”的描述,唱出了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板书)二、作家作品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工作,是现代派最重要的诗人。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
寻梦者教案2

它有天上的云雨,有海上的风涛,会让人心沉醉。喻示着贝的丰美与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5、但艰苦寻求的获得并非就是寻梦的终点,还需继续寻求,即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
“在海水里养九年”,“在天水里养九年”,如此精心呵护,才能在“一个暗夜里开绽”。
2、意象异彩纷呈、意境高远
诗人善用多种意象构成诗歌独特的意境。
3、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
诗每节三行,节奏大体整饬,每节一二句或重复、或排比,先起后承,第三句则做一升华。形成全诗每节中起势---蓄势---升华的诗格形式,不仅有意象纷沓而至的美感效果,也有和谐而富于音乐美的听觉境界的满足。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实践(语文)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师生互动
情境导入
暮春的江南,在一条修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雨巷,走近这位《寻梦者》。
唤醒学生情绪,导入新课。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
探究新知
1、作者介绍
原名:戴梦鸥,笔名:戴望舒,浙江杭州人。是30年代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20世纪著名诗人。其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中学毕业就开始文学创作。最早的创作是小说,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1924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1936年,戴望舒和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了《新诗》月刊。抗战爆发以后,1938年春来到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1941年底,日本侵占香港。日本宪兵以从事抗日活动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他以狱中生活为题材,写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1949年6月底,戴望舒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调至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2月25日,逝世于北京。
寻梦者导学案

现代诗歌阅读之一—寻梦者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意象特点和情感特点,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2.把握本诗赞扬讴歌寻梦者的意义。
3.了解本诗作为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1和2。
教学难点:3。
学习过程一、活动导引1.了解诗歌这种文体的一般特点,并作摘要;2.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特点;3. 搜索名家诵读其代表作《雨巷》的音频,引起对诗歌的兴趣。
二、活动流程(一)导语同学们,人类的审美活动,如果说是人们用感情观照的方式来把握现实美的话,那么,诗歌,这一古老而又高级的文学样式,便是最集中而强烈地体现了这种审美特点。
谈到诗歌,你们感觉它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呢?总结归纳诗歌特点:情感美,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
(二)研究诗歌,理解内容1.引导学生理解、概况每节内容。
提示:戴望舒的这首诗歌,形式上有人说是圆圈式结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照应,形成了浑然一体的美丽花环,但要注意的是,结构上是回应,但内容和情感上,却是沿着两条线索交错纵深发展的。
明确:第一节,扣题写梦,把梦喻为“无价之宝”。
号召人们去“求宝”,即求“梦”;二节,点出寻找宝贝的地点和名称;第三节,写历尽艰难,终于逢到了贝;第四节,写贝的不同寻常,惹人心醉;第五节,写贝经过时间的孕育磨砺,终于开绽;第六节,写贝在寻贝人年老时,终于结了桃色的珠;第七节,写由珠而升起的梦;第八节,写梦终于开出娇妍的花。
梳理归纳线索:诗歌内容由“去求宝”而“得宝”而“宝之开绽”而“宝之结珠”而“升起梦”而“梦开花”,如此层层递进,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
这就是寻梦追梦梦之成真的线索。
而与这条线索相对照的则是人生各个阶段的历程。
寻梦之始,也许我们还青春年少;寻梦之中,也许我们正年富力强,风华正茂;而到贝之结珠,梦之开花时,我们已鬓发星星,年老眼花。
这大凡是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这条人生线索,戴望舒先生在诗里以形象的语言概况了。
2.探究主题和技巧(1)提问:作者把这两条线索交错对应,尤其是最后把衰老的容颜和梦之开花相对照,有何深意?明确:人生只要有梦,只要有追求梦想的激情和勇气,尽管到了风烛残年,但依然心灵有寄托,依然娇妍美丽,全然没有人生老去的哀伤和凄凉。
戴望舒《寻梦者》阅读理解(二)

戴望舒《寻梦者》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梦者戴望舒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它有海上的风涛声,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当你眼睛蒙眬了的时候,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有改动)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了“梦”的奇妙与绚丽,揭示了人们向往“梦”的原因,并总结了“梦”的特点。
“无价的珍宝”让读者体会到“梦”的可贵和重要性。
B.“金色的贝”,绚丽夺目,令人珍爱;“桃色的珠”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鬓发斑斑”则使人叹息。
C.诗人说梦在一个“暗夜里”开绽,可见梦的来临是不可预知的,但是只要付出心血,梦终究会来到盼望它的人的面前。
D.“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旱海”两句,“九”极言寻梦岁月的短暂,“冰山”“旱海”说明道路的难行,可见寻梦的艰难。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用亲切的日常说话的语调,将复杂精微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B.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的手法,将虚幻的“梦”写成了“金色的贝”,构思新颖奇特。
C.“金色的贝”深藏在“青色的大海”里,富有神话色彩;“桃色的珠”映着“鬓发斑斑”,诗人如此用心地描绘色彩,足见其对美的追求。
D.“开出花来了”“开出娇妍的花来了”,这两句像画家在画一幅妍丽的画,一层层地将色彩涂抹上去,很有层次地渲染了诗人要表达的意思。
3.请简要赏析“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4.有人说这首诗的内容具有“哀而不伤”的特点,为什么?【答案】1.D2.B3.①这两句话在含意上是递进的,“大海里”已是难寻的了,“大海的底里”更加难以寻找,给人一种纵深感,形象地写出寻梦的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梦者【学习要求】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仍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3.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
【学时安排】2学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主要任务:了解作者;熟读全诗,标出停顿及重音,反复诵读,体会感情;理清结构。
一、课前学习(一)学法指导: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戴望舒及其作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全诗,把握诗文感情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涵作铺垫。
(二)尝试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词:娇妍.注音:释词:瀚.海注音:释词:开绽.注音:释词:鬓.发斑斑注音:释词:2.文学常识填空:(1)戴望舒(1905—1950),原名,又名,人,中国现代著名。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其中《》一首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
代表诗集有《》、《》、《》等。
(2)《寻梦者》发表在1932 年11月出版的《》第卷第期上。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笼罩着戴望舒敏感的心灵。
3.思考答问(1) 题目为“寻梦者”,谁是寻梦者?寻找什么梦?(2)根据抒情脉络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二、课堂探究(一)问题探究1.反复朗诵诗歌,标出诗歌朗读的停顿和重音,体会其思想感情。
(划在书上)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抒情脉络是什么?3.根据抒情脉络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二)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娇妍.(yán)瀚.海(hào)B.鬓.发(bìng)苍穹.(qióng)C.朦.胧(méng)黯.淡(àn)D.梦.想(mèng)氛.围(fèn)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风滔珍宝意乱情迷B.沉醉蒙胧丰富多采C.辫证开绽眼花缭乱D.衰老和谐荒谬绝伦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壮阔)。
B.老兵说,你本末倒置....了(吧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C.它会使你的心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沉浸在某种境界里)。
D.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两鬓有很多白发,形容人衰老)。
4.下列依次填在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你的梦开出____的花来了。
(2)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_____了。
(3)然后你______到那金色的贝。
(4)_____着金色的贝一枚。
A.娇妍开绽逢深藏B.娇妍绽放逢掩藏C.娇美开绽拣珍藏D.娇艳绽放拾存放5.下列关于本诗作者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人,中国近代著名散文家。
B.《寻梦者》发表于30年代,诗题“寻梦者”是作者的自喻。
C.1929年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望舒草》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D.1936年戴望舒与卞之琳等人创办《现代》杂志,是现代派最重要的诗人。
6.试标出下列诗句的停顿和重读,并反复诵读,体会其感情。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你的梦开出姣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仍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一、学前尝试(一)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诗歌,找出诗文中选取的意象并加以归类,理解各组意象的涵,体会其作用,把握诗歌主旨。
2.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全诗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合作探究,互相补充,领悟诗句蕴涵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课前尝试1. 反复朗读诗歌,找出诗文中选取的意象并加以归类。
2.诗中用了哪些色彩感极强的意象来渲染梦的美好,加深诗的情绪表达?二、课堂探究1. 这首诗运用多种意象,构成了诗歌独特的意境。
请根据示例,找出诗中与“梦”有关的意象,并体会其在含义和作用。
2. 诗中用了哪些色彩感极强的意象来渲染梦的美好,加深诗的情绪表达?3. 开篇写“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为全诗作出铺垫。
这梦是什么?“梦会开出花来”,“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梦给你怎样的感受?又激发你怎样的欲望?4.这样美丽的梦到哪里去寻找?寻找“金色的贝”有怎样的历程,要经历什么?5.要真正实现这个梦,还需付出怎样的努力?6.诗人在寻梦过程中,写了四个“九年”,有什么用意?7.诗中写到“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含义?8.何时梦才会降临?9.这“桃色的珠”还需如何呵护?10.经历了重重艰辛,付出了滴滴呵护,“桃色的梦”会让我们获得怎样的心灵震颤?11.“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诗句中“放”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2.谈谈你对诗歌题目“寻梦者”的理解。
13.诗中充满了矛盾的两极:梦想的激情与人生的衰老、梦想的魅力与追寻的艰辛、憧憬与失望、收获与失去……理想对于人生究竟意味着什么?传达出作者对于理想怎样的心态?14.归纳分析各诗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并体会其作用。
三、课堂检测1.下列各组意象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A.娇艳的花、青色的大海、金色的贝B.九年的冰山、九年的瀚海、天上的云雨声、C.海水、、海上的风涛声D.金色的贝、桃色的珠、娇妍的花2. 下列对于这首诗意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娇妍的花”,象征梦的美好绚丽。
B.“桃色的珠”,象征着梦的珍贵难得。
C.“金色的贝”,象征着梦的美好诱人。
D.“青色的大海”,象征着梦的忧郁动荡。
3. 下列关于本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寻梦者》感情真挚深沉,艺术精熟圆润,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而困顿彷徨、知难而退的心路历程。
B.该诗以做梦—寻梦—再次入梦来开启情绪律动的闸门。
C.本诗中采用的是每节“蓄势—起势—升华”的诗格形式。
D.诗人以寻梦为线索,用珍珠、冰山、瀚海、海水、、两鬓斑斑、眼睛朦胧、暗夜、衰老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寻贝养贝的艰难画面。
4.下列关于本诗的特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抒情气势跌宕起伏B.取材自然风光C.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D.富于民族色彩5.这首诗意象纷呈、意境高远。
按要求写出有关色彩和意象。
①渲染梦的绚丽美好的意象色彩②描绘寻梦艰难画面的意象四、课堂小结1.课文主旨2.艺术特色五、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作者说“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其中“娇研的花”指的的是()A.美好的梦就像是娇妍的花,作者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梦的美好动人。
B.象征梦境的美好绚丽,让对有一场好梦无比向往。
C.象征梦的美好绚丽,让人无限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
D.在梦中作者看见了一朵娇妍的花,令他印象深刻,所以记录下来。
2.下列关于“云雨声”“风涛声”的象征意义及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象征着贝的威力和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奇幻世界。
B.象征着贝的丰美和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C.象征着贝的丰美和威力,描绘了一个令人炫目的神话世界。
D.象征着贝的力量和地位,描绘了一个令人沉醉的幸福世界。
3.下列关于金色的贝“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的含意,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暗示梦想只有在夜晚才能生成。
B.暗指梦的生成具有不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
C.说明梦想必须经过“暗夜”的磨练才能开绽。
D.说明虽然梦的生成不可预知,但只要你能在“暗夜”等待,终能等到它的“开绽”。
4.下列能够表现“寻梦”艰难的意象,错误的一项是()A.冰山瀚海B.海水C.鬓发斑斑眼睛朦胧D.金色的贝桃色的珠5.下列关于“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强调了美好梦想实现的艰难。
B.强调了梦想的可望而不可即。
C.说明只有等到年老之后才能实现梦想。
D.强调了寻梦者结局的悲哀。
(二)简答题1.“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试着体会其中“放”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具有一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试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这首诗意在告诉我们什么?你对此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六、拓展延伸:每个人都是有梦想的,有梦想,人生才不会苍白无力。
那么你的梦想是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
六、资料索引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创办工作,是现代派最重要的诗人。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等人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的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名篇。
代表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寻梦者》发表在1932 年11月出版的《现代杂志》第二卷第一期上。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面对黑暗的现实,作为被“五四”科学与的洪流震醒的知识分子,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笼罩在他敏感的心灵。
诗题“寻梦者”是作者的自喻。
这首诗歌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取,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
中国现代派诗歌是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的诗歌流派,是新月派和中国早期象征诗派诗歌发展的结果。
该流派的诗歌普遍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在风格上不受韵律和格律限制,手法上多用象征暗喻等表达方式,诗歌的容以自我心灵的感受为主。
《现代》、《新诗》、《小雅》、《诗志》杂志是20世纪30年代刊登现代派诗歌的主要载体。
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江帆、南星、徐迟等。
时代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的洪流震醒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的激烈矛盾,笼罩了他们敏感的心灵。
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更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寻梦者”群。
从鲁迅无数痛苦的梦结出的果实《呐喊》,到何其芳在精美中浸满了热情的《画梦录》,虽然个人的心同现实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是,寻求美好的梦境变为现实的愿望与他们执著艰辛的寻求精神,却大体是一致的。
戴望舒就是其中一位由现实世界转到诗的世界中最忠实的寻梦者。
寻梦者(答案)【学习要求】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仍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3.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