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信息_xls

合集下载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补充报送2018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补充报送2018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的通知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补充报送2018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8.06.20
•【字号】川经信办技创函〔2018〕146号
•【施行日期】2018.06.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正文
关于补充报送2018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的通知
川经信办技创函〔2018〕146号
有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我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经研究,现就补充报送2018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类别
2018年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

二、申报条件
(一)项目单位在我省登记注册、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已认定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三、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登录省级工业发展资金项目管理平台
(http:222.211.87.210:8080/scjm)和四川省技术创新项目申报系统
(),根据要求填写申报书,并将项目申报书(一式两份)汇总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技术创新处并抄送财政厅。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技术创新处何梅
联系电话:86265730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2018年6月20日。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12.26•【字号】绵府办函〔2018〕122号•【施行日期】2018.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设工程合同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绵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绵府办函〔2018〕122号科技城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有关部门:《绵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已经市七届政府第5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12月26日绵阳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我市制造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根据《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137号)《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16〕273号)、《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功能和定位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独立企业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其主要任务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以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再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以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为导向,以集成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为手段,整合配置各行业优质创新资源,以企业为主体,打造贯穿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办法(2019版)》的通知-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办法(2019版)》的通知-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办法(2019版)》的通知正文:----------------------------------------------------------------------------------------------------------------------------------------------------关于印发《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办法(2019版)》的通知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经安局,各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经过前期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现将《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办法(2019版)》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19年5月10日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办法(2019版)第一章总则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领域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为鼓励制造业技术类、产业升级类、体制机制类等领域的创新示范应用,做好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工作,制订本办法。

第一条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是指依法在我市范围内登记注册,在研发、制造、应用等环节体现“协同、示范、应用”效应,以制造业或服务制造企业为主的独立法人(对于2018年已获批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的(需提供证明文件),可在提交市级认定材料后,在终审环节自动视为成都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

第二条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市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认定。

第三条符合认定条件的制造业创新示范机构(企业),自愿向所属地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

第四条区(市)县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机构(企业)的申请进行初审,并将初审合格的认定申报书及相关申报材料上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并配合市级部门对制造业创新示范中心建设开展指导和服务工作。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方案编写目录

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方案编写目录

附件2: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方案编写目录一、编制依据.............................................................二、建设背景............................................................2.1 XXX产业发展概况..................................................2.2 XXX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2.3建设XXX创新中心的必要性....................................三、现有基础.............................................................3.1牵头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3.2共建单位的基础优势..............................................3.3现有设备和工程基础..............................................3.4组建创新中心开展的前期工作................................3.5各级政府对创新中心工作的重视.............................四、建设目标和内容...................................................五、4.1建设目标........................................................4.2建设内容...............................................................4.2.1研发设计能力......................................................4.2.2测试验证能力......................................................4.2.3中试孵化能力......................................................4.2.4行业服务能力......................................................4.2.4.1测试验证服务能力.............................................4.2.4.2人才培养能力...................................................4.2.4.3对外合作能力...................................................4.3技术路线...............................................................4.3.1 XXX......................................................................4.3.2 XXX......................................................................4.3.3 XXX....................................................................4.3.4 XXX......................................................................五、组建方式............................................................................5.1组建原则...........................................................................5.2组建方案.........................................................................5.3创新中心组织框架.................................................................六、运营机制与考核方式............................................................七、6.1运营机制...........................................................................6.1.1市场化运行机制.....................................................................6.1.2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6.1.3知识产权共享机制........................................................6.2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与融资能力.............................................6.2.1加快建设技术创新能力.................................................... 6.2.2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6.2.3提高资金保障程度..........................................................6.3运营考核...............................................................................6.3.1年度目标任务计划.............................................................6.3.2目标设定与考核方式............................................................七、风险分析与控制...................................................................7.1技术方面..........................................................................7.2财务方面............................................................................7.3管理方面....................................................................八、建设周期及经费预算.......................................................8.1建设周期......................................................................8.2建设资金经费预算.....................................................8.2.1投资估算.....................................................8.2.2资金来源...........................................................8.2.3效益分析......................................................................8.2.4当年投资计划...........................................................8.3研发资金经费预算.........................................................8.3.1经费支出估算.........................................................8.3.2资金来源..........................................................8.3.3当年研发经费支出计划..................................九、附件..........................................................................9.1股东合作共建(意向)协议...................................................9.2股东出资(意向)协议........................................................9.3研发人员聘用(意向)协议....................................................9.4专利成果..............................................................................9.5 xxxxxxx............................................................................。

《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条件(2017年版)》解读

《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条件(2017年版)》解读

《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条件(2017年版)》解读
佚名
【期刊名称】《四川冶金》
【年(卷),期】2017(39)5
【摘要】当前四川制造业转型升级进入关键阶段,建立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变得尤为重要,为加快和规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立,推进四川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省经信委于2017年9月5日正式印发了《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条件(2017版)》。

【总页数】2页(P9-1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民族观"问题商榷
2.四川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文件(2020年版)解读
3.2017年版FIDIC银皮书(EPC)业主主要义务条款解读
4.四川省核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5.统计局解读前5月投资数据:制造业如何? 房地产又如何?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王宝滨解读2017年1-5月份投资数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报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知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报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知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报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日期】2018.07.12•【字号】川经信技创函〔2018〕614号•【施行日期】2018.07.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关于报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情况的通知川经信技创函〔2018〕614号有关单位:根据《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川经信技创〔2017〕283号)《四川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条件(2017年版)》(川经信办技创〔2017〕122号)要求,为加强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管理,及时跟进掌握创新中心建设最新情况,促进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健康发展,创新中心需向我委按期报送建设及运行情况,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报送内容(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

包括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中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场地建设、自身能力建设情况,各股东单位资金到位、股权结构优化情况,以及政府扶持财政资金的到位和使用情况。

(二)创新中心的研发力量。

包括创新中心拥有固定研发队伍和本领域行业技术领军专家的情况、从事研发和相关技术创新活动的科技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例、创新中心研发资金投入以及年度研发费用总额占成本费用支出总额的比例等。

(三)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的情况。

包括创新中心按照建设方案中明确的技术目标取得关键共性技术突破情况、新增专利申请数量,以及围绕行业共性技术需求,自主或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承担所在领域的国家级项目的情况。

(四)汇聚本领域创新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

包括创新中心聚集本领域各类创新主体的情况(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聚集本领域内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情况,以及对成员单位现有的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利用的情况。

(五)市场化导向情况。

包括创新中心依托公司的股东所占市场份额情况、包含本领域排名前十的企业情况以及创新中心依托公司的股东中是否包括金融机构或社会资本等。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0年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通知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0年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通知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0年省级备案众创空间
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公布日期】2021.02.20
•【字号】川科高〔2021〕3号
•【施行日期】2021.02.2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文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0年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名单的
通知
川科高〔2021〕3号
各有关市(州)、扩权县(市)有关科技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创新创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根据《四川省众创空间备案工作指引》(川科高〔2016〕17号)相关要求,对我省2020年12月31日前通过省级备案的155家省级众创空间进行了核定。

经复核,141家众创空间符合省级备案资格,14家众创空间取消省级备案资格。

现将众创空间名单(见附件)予以公布。

附件:1.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名单
2.取消省级备案众创空间名单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2021年2月20日。

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申报指南(2020—2022年)

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申报指南(2020—2022年)

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申报指南(2020—2022年)按照省委、省政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依据《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川发改全创〔2019〕548号,以下简称《指引》),制定四川省产业创新中心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组建省产业创新中心应把握以下重点要求:一是注重关键共性技术研发。

面向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材料、设备、工艺、检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单个企业、高校、院所解决不了的突出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共性技术支撑。

二是建立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资本为纽带,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分担的技术创新机制,实现股权多元化。

三是突出产业培育壮大。

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扩散新技术、推出新产品、孵化新企业、培育新业态,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新发展。

二、重点领域四川省16个重点产业(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新一代网络技术、大数据、软件与信息服务、航空与燃机、智能装备、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农产品精深加工、优质白酒、精制川茶、医药健康、新材料、清洁能源、绿色化工、节能环保)和数字经济,以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2017年第1号)明确的产业领域。

三、申报条件拟组建的省产业创新中心应符合以下基本条件:(一)牵头组建单位。

由在行业中具有显著创新优势、较大影响力、较强投资实力和快速产业化的创新型领军单位牵头组建,充分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充足的技术、人才、资金支持及其他条件保障,构建行业高效协作创新网络。

(二)建设目标。

催生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创制一批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标准,支撑保障产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推进相关产业规模在3—5年内实现较大规模增长;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行业专家和研究团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壮大一批千亿级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