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对三国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_宋杰

合集下载

陕西汉中有名的历史故事

陕西汉中有名的历史故事

陕西汉中有名的历史故事
在陕西汉中,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名为华阴。

这座城池曾经是秦始皇巡游的起点,也是《红楼梦》中贾宝玉流落的地方。

然而,在这座城池的北面,还有一座更为古老的城池——陈仓。

据说,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在陈仓策划了一场大胜利。

当时,他派出军队攻打魏国,并设下了一个天罗地网般的阵法。

魏军被困在其中,无法逃脱。

然而,魏国将领司马懿并不甘心失败。

他派出了自己最得力的将领——张郃,前来突破蜀军的阵法。

张郃果然十分英勇,在战场上杀敌如麻。

可是他却无法突破天罗地网。

诸葛亮看到张郃身边只有几名亲信护卫,并没有其他大军支援。

他便想出了一个计策:放走张郃!于是他命令士兵们故意漏出缺口,引诱张郃趁机逃脱。

张郃看到了希望,便立刻率领亲信冲出了阵法。

但是,他并没有逃脱成功。

因为诸葛亮早已设下了埋伏,等待着他的到来。

张郃被诸葛亮的军队包围,最终不得不投降。

这场战役被后人称为“陈仓之战”。

它不仅是三国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光辉而又悲壮的篇章。

如今,在陕西汉中的陈仓城遗址上,还能看到当年战斗的痕迹和遗物。

据说,在这里还有一座古老的墓穴,里面埋葬着一个神秘而伟大的人物。

他就是当年策划“陈仓之战”的诸葛亮。

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他留下来的故事和传说依然在人们心中流传着。

汉中在三国鼎立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汉中在三国鼎立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摘要 :汉中作为三国鼎立的战略支点 ,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之战前 ,汉 中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隆中对策 》是各方对汉中战略地位认识的升华总结 ; 赤壁之战后 ,汉中是 各方争夺的焦点 ,汉中归蜀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地理基础 ; 赤壁之战前后 ,汉中是西汉遗产继承的 焦点 ,刘邦的统一战略和文化遗产对蜀汉有直接影响 ;赤壁之战后 ,汉中是三方人才汇聚的焦点 , 诸葛亮北伐期间 ,进一步提升了汉中的文化地位 ;赤壁之战前后 ,汉中是民族宗教文化的焦点 ,张 鲁在汉中创立的五斗米道 ,标志着中国道教的产生。总之 ,汉中是无可争辩的三国文化圣地 。
刘备在三方势力中最弱小 ,但最终能够鼎足一方者 ,关键在能将战略要地与人谋之力完美结合起来 , 而这一结合的开端则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刘备为了摆脱寄人篱下的困境 ,实现“欲信大义于天下 ”的 理想 ,问计于诸葛亮 ,亮答曰 :益州险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闇弱 ,张鲁在北 ,民 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国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 ,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 、 益 ,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 ,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 , 将军身率益州 之众 出于 秦川 , 百姓 孰敢 不箪 食壶 浆 以迎将 军 者乎 ? 诚如 是 , 则霸 业 可成 , 汉 室可 兴 矣 。”[ 1 ]《诸葛亮传 》在这一名满天下的对策中 ,诸葛亮的智慧之光主要集中在四点 : 其一 ,预见了天下三分的蓝 图 ,虽然没有鲁肃 、张纮 、甘宁等人的预见早 ,但比他们更全面深刻 、更清晰科学 ; 其二 ,强调了“人谋 ”,突 出了在以弱胜强过程中人的进取精神 ,激励着刘备在困境中崛起 ;其三 ,强调了荆、益二州的战略地位 ,指 出了这两大战略基地联手互动的巨大威力 ; 其四 ,指明了刘备集团由弱变强的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 ,明确 了汉中在天下三分进程中的战略点作用 ,即要刘备效法汉高祖刘邦 ,以巴蜀为基地 ,从汉中出兵 ,据秦川而 虎视天下 。可以说诸葛亮的对策 ,是赤壁大战前天下三分的战略规划 ,是三大集团中取用汉中战略最明确 的一方 ,是战前各方对汉中战略地位认识的升华总结 。

蜀汉前期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蜀汉前期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蜀汉前期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宋杰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4)001
【摘要】刘备攻占汉中后将主力撤回益州,任命魏延率偏师留守.诸葛亮执政后领十万大军进驻汉中,将府营设置在沔阳,并在赤崖(岸)储备军资.后又徙府营于南山原上,筑汉、乐二城,实施更戍制度,并屯田于黄沙,造斜谷邸阁,使诸军运米,粮饷筹备充足后进兵关中.由于汉中位于蜀魏接壤的中间地带,道路四集,险阻难攻,蜀汉将主力驻扎此地既能保国门不失,又可威胁曹魏的几个战略方向,所以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总页数】9页(P31-39)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6.1
【相关文献】
1.蜀汉时期汉中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的分析 [J], 刘丹睿;
2.蜀汉前期汉中兵力部署之演变 [J], 宋杰;
3.刘备集团精英尽出汉中之战:蜀汉王朝的奠基礼 [J], 郭晔旻
4.明清三国戏曲"蜀汉中心"的历史框架和情感脉络 [J], 张红波
5.明清三国戏曲“蜀汉中心”的历史框架和情感脉络 [J], 张红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

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

汉中得名于秦惠文王,既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又是魏、蜀的主战场汉末三国时期的“汉中”地区,以其特殊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那段激荡的历史年代,留下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传说及名胜,是汉末三国时期魏、蜀两大集团倾尽全力在益州地区争夺的主战场,被后世称之为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那么,为什么汉中地区在当时如此重要呢?笔者结合相关史料及文献中的记载,对古汉中地区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汉中”一词的由来;“汉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早期。

据《史记·秦本纪》中的记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秦国的国君赵驷率部攻打楚国,秦军一路势如破竹,略其属地六百多里。

战役结束后,秦惠文王为了方便管理攻占的土地,在该地设置了汉中郡。

这即是“汉中”一词出现在史料中的最早记载。

据唐代的《括地志》载,初设汉中郡的治所,位于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以东的南郑县,该地正好处于汉水的中游,所以,以水、地为名,取名为“汉中”。

汉中郡初始的地域非常广,其辖境除了如今陕西省的汉中、商洛、安康等三个地市之外,还包括了湖北省十堰市及甘肃省陇南、宝鸡等地市的部分地区。

由此可见,汉中郡最初的地域,相当于如今的一个省级单位。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汉中郡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治所及辖境在两汉时期曾出现过多次变动。

西汉时,汉中郡的治所移到了如今的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西汉武帝时期的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中郡划归益州管辖,至东汉时,汉中郡治所又移回了南郑县。

此外,汉中郡的辖境也在两汉时期逐渐萎缩,至汉末三国时期,其辖境已经变为了如今的汉中市地区,即夏、商、周时期的“褒国”全境。

汉中地区的地貌及水系;北魏时期编撰的地理类书籍《水经注》中,以汉中地区的古沔水为线索,按照该水系的源头、流经地域及沿途的人文、地理、经济、民俗、古迹等各方面,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记述。

据该书载,古沔水的源头,即是如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玉带河”。

汉中对蜀国的重要性到底多大 为何刘备会拼命去争夺呢

汉中对蜀国的重要性到底多大 为何刘备会拼命去争夺呢

汉中对蜀国的重要性到底多大为何刘备会拼命去争
夺呢
本文导读:汉中对蜀地来说至关重要。

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之时,刘备因为孙权攻荆州长沙、桂阳、零陵三郡之地,因此屯兵公安,令关羽屯兵益阳,准备和孙权拼命。

但是,当刘备听闻曹操拿下汉中之后,《三国志》记载刘备反应;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

刘备迅速与孙权和好,准备攻打汉中。

建安22年,公元217年,这里有《三国志》和《资治通鉴》中记录法正对刘备说的一段话:「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

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之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这段话详细的说明了汉中对于刘备的重要性。

上策;如果实力强盛,可以向北进攻魏国,剿灭敌寇,恢复汉室江上。

中策;可以慢慢蚕食雍凉领土,蓄养实力,等待机会。

下策;实力弱小的话,也可以凭借汉中地势险要从而固守,这样最次也可以保有蜀地。

等待时机。

综合来说汉中对于曹操和刘备都很重要,不过汉中和蜀地的距离更近,如果曹操想占有汉中,需要翻过秦岭山脉,付出的代价过于巨大,而刘备保有汉中所需的代价要小很多,刘备也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拼死去争夺汉中。

蜀吴统治下江陵军事地位之演变

蜀吴统治下江陵军事地位之演变

蜀吴统治下江陵军事地位之演变
宋杰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刘备、关羽统治下的江陵是蜀汉西征北伐的后方基地,又是荆州战区的指挥中心、主将驻节之所.凭借附近财赋人力的支持,刘备集团在出征益州和襄樊的战
役中获得过巨大胜利.孙权袭取荆州后,在“限江自保”的战略指导下后撤北部防线,移民江南,并将战区军队主力和都督治所迁往南岸的乐乡,使江陵成为孤悬江北的军
事堡垒,防御态势相当被动,再未给曹魏、西晋造成严重威胁,其战略地位显著下降.【总页数】17页(P5-21)
【作者】宋杰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008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6.2
【相关文献】
1.诗书敬重吴荀芷共赏苍松倔性情——与第七届湖北省政协常委、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吴丈蜀先生
2.论神木在明朝军事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3.论吴挺复起经营陇
蜀与南宋保蜀战略的政争——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文献为中心4.论南宋对陇蜀的文武经略及预想实现\r——以《世功保蜀忠德之碑》(《吴挺碑》)铭文为中心5.吴蜀往来信使考——入吴蜀使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巧取汉中主要内容

巧取汉中主要内容

《巧取汉中》是一篇关于三国时期蜀汉夺取汉中的战争故事。

主要内容包括:
1. 背景: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刘备在荆州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势力逐渐壮大。

当时,汉中地区由张鲁统治,曹操欲夺取汉中,以实现对蜀汉的威胁。

2. 战争起因:曹操率兵攻打汉中,张鲁不敌,投降曹操。

曹操得到汉中后,对蜀汉构成威胁,刘备决定趁机夺取汉中。

3. 战争过程: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展开激战,双方各有胜负。

在战争中,刘备采用诸葛亮的计谋,成功击败曹操。

4. 战争结果:刘备成功夺取汉中,巩固了蜀汉的北边防线,为后来的蜀汉繁荣打下了基础。

5. 战争影响:汉中之战使刘备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了有利地位,也为后来蜀汉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同时,战争中展现出的英勇善战的将领和智勇双全的谋士,也为后世传颂。

“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

“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

封面“立国之役”:汉中争夺战中的“得与失”│文本刊全媒体记者章梦晗发自陕西汉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问诸葛亮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以“跨有荆、益”“外结孙权”等一系列战略为答复。

以此为据,刘备在短短十年之内迅速崛起,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之一。

为实现“跨有荆、益”,刘备集团首先凭借赤壁之战在荆州取得立足之地。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集团占领益州,使这一战略布局有了基本成果。

但接下来能否占领汉中,决定了这一成果能否被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也关系到未来北伐中,两路夹击中原的策略能否实现。

然而,作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汉中岂能轻易占领?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就亲率大军西征,击败了割据汉中将近三十年的张鲁,占领汉中。

刘备随后也率军北上,与曹操军队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局面。

这场汉中的争夺战持续两年多时间,最终以曹操撤军、刘备称汉中王画上句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两方的“得与失”耐人寻味。

对汉中势在必得的刘备为何出师不利?战局在何处出现转机?曹操为何发出“鸡肋”之叹?称王后,汉中又是否为刘备集团实行北伐带来实质性助益?带着这些问题,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走进汉中,对话多名专家,了解“汉中之战”背后的动机、转折以及成果。

险要之地,曹刘必争如今,坐高铁离蓉向北,仅需2个多小时即可抵达汉中。

“在古代,汉中历来都是四川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必争之地。

”汉中市文史学者、汉中市档案局原局长孙启祥多年以来在研究汉中相关的历史时,都将地理作为重要载体。

据孙启祥介绍,作为四川北部屏障的汉中位于关中(今西安地区)以南,秦岭为关中的南面屏障,大巴山脉为四川的北面屏障。

而汉中就正好夹在秦岭和大巴山脉之位于陕西汉中市以西的勉县旧州镇曾因刘备在此称汉中王而被称为“兴刘寨”,后人在此立碑纪念。

(章梦晗/摄)22间,古有“天汉”之称,因其粮草丰盈,更有众多险关庇蔽,地形呈现出一种“南北胶着,东西延展”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2004年第1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156期) 古史考辨汉中对三国蜀魏战争的重要影响宋 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089) 摘 要: 三国时期,汉中因地处关中、巴蜀两大经济区域之间,道路汇集,地形险要,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于驻兵镇守或向对方出击,所以是蜀魏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但是汉中对蜀魏双方的影响是不均等的,汉中之得失对蜀汉政权是生死攸关,而对曹魏则是“鸡肋”。

蜀汉曾根据其对魏战略屡次调整汉中兵力配置。

姜维在景耀元年放弃汉中外围,退守汉、乐二城,部署严重失误,促成了北线防御体系的崩溃和蜀汉的迅速灭亡。

关键词: 汉中;蜀汉;曹魏;诸葛亮;姜维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4)01-0005-09收稿日期:2003-08-01作者简介:宋杰(1952-),男,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在三国时代的长期混战中,汉中是蜀魏双方频频用兵、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从公元214年刘备占领成都、统治益州开始,到公元263年蜀国灭亡,在这50年里,蜀汉对魏的多次大规模进攻行动都和汉中有关。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公元217~219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夺取了汉中。

此后蜀汉便常以该郡作为北伐的屯兵基地。

据《三国志》记载,自建安二十四年刘封占东三郡,至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姜维兵出骆谷抵渭滨,共计8次由当地发兵进攻曹魏。

在此期间,魏国方面对汉中地区也很重视,曾经五番出动大军进攻汉中,兵力多在10万以上。

这一地区为什么会引起蜀魏双方的争夺?蜀国在汉中的军事部署前后发生怎样的演变?这些变化给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带来哪些影响?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汉中郡的地理特点及战略作用秦汉时期的汉中郡地域辽阔,它西起沔阳的阳平关(今陕西省勉县武侯镇),东至郧关(今湖北郧县)和荆山,绵延千里。

秦、西汉时其郡治在西城(今陕西安康市),属下有西城、锡、安阳、旬阳、长利、上庸、武陵、房陵、南郑、成固、褒中、沔阳12县;东汉时裁至9县,郡治移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张鲁割据汉中,改称汉宁郡。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兵入南郑,逐降张鲁,复设汉中郡;但划出该郡东部的西城、安阳二县设西城郡(后称魏兴郡),割锡、上庸二县及武陵地设上庸郡,另设房陵郡,此三郡纳入荆州版图,时称“东三郡”。

至此,汉中郡的管辖范围大致与今汉中地区相同,仅余南郑、褒中、沔阳、成固四县。

公元219年刘备夺取该郡后,增设若干县级辖区,数目说法不一,据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补注〉》考订,蜀汉汉中郡有七县,为南郑、褒中、沔阳、成固、蒲池、南乡、西乡。

汉中地区之所以受到蜀魏双方的重视,成为军事要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汉中处于蜀魏两国的交界地带三国时期,政治力量的地域分布态势是南北对峙,南方的吴蜀联盟与占据北方中原的曹魏相互抗衡。

关中平原是魏国西部的经济、政治重心区域,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占有此地后,设置卫觊等良吏,招抚流亡,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大兴屯田,又多次从临近地区迁来人口,使当地生产迅速恢复,军事力量逐步增强,成为对蜀作战的强大基地。

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

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中间地带,蜀魏两国为了保卫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把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以阻止对方军队入境践踏劫掠,同时也可造5成己方陈兵敌方边境的有利态势。

所以说,占据汉中具有防御入侵和准备出击的双重作用,因此这一地区成为割据战争当中两方尽力争夺的前哨阵地。

如顾祖禹所言:“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1](卷56《陕西·汉中府》,p.392)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后,曹操立刻意识到关中所受威胁,为了不让刘备抢先夺得汉中,进逼秦陇,他迅速于次年率军西征,打败张鲁,控制了这一战略要地;并派遣张领兵侵入巴中,“割蜀股臂”。

刘备随即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倾注全力争夺汉中,经过岁余反复交锋,终于迫使魏军撤退,获得了这块宝贵领土。

此后数十年内,该郡的防御为蜀国的安全提供了切实保障。

如乐史所称:“汉中实为巴蜀捍蔽,故刘先主初得汉中,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是以巴蜀有难,汉中辄没。

自公孙述、刘备、李雄、谯纵据蜀,汉中皆为所有。

氐虏接畛,又为威御之镇。

”[2] (卷133《山南西道一·兴元府》,p.229)(二)汉中是道路汇集、通往几个战略方向的交通枢纽汉中之所以受到蜀魏两国重视,另一原因是该郡四通八达,川陕之间多条交通路线经过此地,并且可以东出襄樊,西抵陇右,是兵家所谓“衢地”,即现代军事学所说的战略枢纽。

关中平原通往四川盆地的道路,较为近捷的是穿越秦岭山脉的几条通道,即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到达汉中后,再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分别进入川西(成都平原)和川东(巴地)。

这五条道路汇集在汉中盆地,以南郑为中心。

下面予以详述:1.雍州方向 在汉中之北,通往关中平原;主要有三条道路,分别为:(1)褒斜道 以南循褒谷、北走斜水而得名,路程500余里。

由南郑出发,向西北行至褒中县(今陕西褒城县),进入褒水(今黑龙江)河谷北行,过石门、三交城、赤崖(又称赤岸),抵达褒水源头。

此处和与它对应的斜水(今石头水)河谷有分水岭相隔,古称五里坂。

出谷便是魏国扶风郡县五丈原,面临渭水。

这条道路在秦岭诸道中旅程最短,省时省力,故汉代关中通往巴蜀的驿路就设在此道。

就传世金石铭文来看,两汉时期多次修筑褒斜道路,反映其往来利用的频繁性和重要性。

如《史记》卷129《货殖列传》所言:“(巴蜀)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

”(2)傥骆道 由汉中盆地东端的成固(今陕西省洋县)入傥水河谷,过分水岭后,再沿骆谷进入关中平原。

傥骆道路程虽短,但是中间绝水地段较褒斜道为长,山路险峻,通行困难。

(3)子午道 该道在长安正南,沿子午谷入山后转入沣水河谷,翻越秦岭,经洵河上游,南过腰竹岭,顺池河到汉江北岸池河镇附近陡转西北,大致沿汉江北岸,绕黄金峡西到成固县东的龙亭,此处与傥骆道南口相近,两条道路在成固汇合后,再西行至盆地中心南郑。

2.益州方向 在汉中之南,通往四川盆地;主要有两条道路:(1)金牛道 又称“剑阁道”、“石牛道”,即传说中蜀王受秦国欺骗,遣力士为运送石牛所开之道。

自汉中盆地西端古阳平关(今陕西勉县武侯镇)西南行,穿越巴山至葭萌(即蜀汉之“汉寿”,在今四川广元市老昭化北)与陈仓道会合,南行穿剑门山,即天险剑阁,经梓潼、涪(今四川绵阳)、雒(今四川广汉市)到达成都。

这是巴山通道中较为重要的一条,也是历史上联系长安和成都的主要交通动脉。

《读史方舆纪要》卷56《陕西五·汉中府》曰:“自秦以后,繇汉中至蜀者,必取途于此,所谓蜀之喉嗌也。

”(2)米仓道 自南郑向南行,溯汉水支流濂水而进,穿越巴山山脉的西段———米仓山,再沿宕渠水(今巴水河上游)而行,即到达巴中。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兵入汉中,张鲁南逃时就是走这条路线。

由此向西可达巴西郡首府阆中,取道西至成都。

若继续顺流而下,则能抵达宕渠(今四川渠县)、垫江(今四川合川),汇入西汉水(嘉陵江),南入大江。

张鲁归降后,曹操命张南徇三巴,曾由此途进军至宕渠之蒙头、荡石,为张飞所败,逃回汉中。

此外,关中入蜀的另一条重要路线———陈仓道(又称故道、嘉陵道),也和汉中有密切联系。

陈仓道由长安沿渭水西行至陈仓(今陕西宝鸡市),翻越秦岭山脉西端,向西南过散关,沿着嘉陵江北段而下,经河池(今甘肃徽县)、武兴(今陕西略阳)、关城(今陕西阳平关)、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至葭萌(汉寿)与金牛道汇合入蜀。

陈仓道迂回遥远,不若褒斜道近捷,但较为平坦易行,又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所以历来颇受重视。

汉代四川的物资北运秦陇,除走褒斜道外,也经漕运至沮县(今陕西略阳),再走陈仓道进入关中。

这条道路虽然未入汉中境界,但是其途中要枢———沮县(即蜀国之武兴)濒临汉中西陲要塞阳平关,并有水路可通漕运。

曹魏军队如果未占汉中,想走陈仓道入蜀,会受到东侧蜀军的严重威胁,很容易被其出击阻截;蜀军还可以先放魏师通过,随后切断其补给供应,造成魏师乏粮的窘境。

6另一方面,巴蜀政权向关中进军,也可以从汉中出发,经阳平关、沮县北上,走陈仓道穿越秦岭。

例如汉高祖刘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诸葛亮的二次北伐,都是经过这条道路。

3.凉州方向 由汉中西行,出阳平关至武兴后,除可沿故道北上陈仓,南下关城之外,还可经多条道路通往凉州地区:(1)武都、阴平 这两郡位于汉中之西,在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土地险阻,有麻田、氐叟,多羌戎之民”[3](卷2《汉中志》,p.155)。

东汉中叶,武都太守虞诩曾动员吏士,开通自沮(今陕西略阳)至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的嘉陵江支流航道。

再往西南即到达阴平。

二郡北与曹魏的天水、南安、陇西等郡接壤,南临益州的梓潼郡,阴平有景谷道(又名左担道)通往江油和涪县,是蜀汉政权西北的侧门,后来邓艾灭蜀便是经由此途。

武都、阴平若是落入敌手,蜀地和汉中西境都会受到威胁,故此刘备曾遣吴兰、雷铜领兵争夺该地,但是败于曹洪。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派陈式自汉中起兵,攻占二郡。

汉中和武都之间有水路可以相通,孔明再出祁山时,便由此途以舟船运送兵员粮草。

参见《华阳国志》卷7《刘后主志》。

诸葛亮病逝后,武都、阴平又成为姜维北伐的主要屯兵基地。

(2)祁山、天水 由武兴至下辨(今甘肃成县)或河池(今陕西徽县)均有陆路北行,经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一带进入陇西天水郡界。

这组道路可以绕过秦岭西侧,避开其险峻难登的不利地形。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初次北伐,未听魏延“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的建议,就是采用了这条较为安全的进军路线。

4.荆州方向 在汉中之东,自盆地东端成固沿汉水而下,可以从秦岭、巴山之间的缺口向东到达西城(今陕西安康),后人称为“西城道”。

循汉水东进过旬阳、锡县(今陕西白河)至郧关(今湖北郧县),东去陆路可入南阳盆地,抵达名都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史称“旬关道”。

从郧关东南顺流而下,则到达江汉平原的北方门户———重镇襄阳。

自西城东南陆行,还有一条支路可达上庸(今湖北竹山)、新城(今湖北房县),然后能够南下秭归,或东去襄阳。

三国时期,这一战略方向也发生过几次军事行动。

如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夺取汉中后,为实现“隆中对”制订的“跨有荆益”战略计划,曾令关羽北攻襄阳,又命刘封乘汉水东进,与孟达配合,占领了东三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