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之僧教案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 (2)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贺兰一小刘梅一、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5.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悟文言文。
(二)揭题,释题,学习识记生字。
1.出示课题:蜀鄙之僧。
2.齐读题目。
说题目的意思。
3.板书“蜀鄙之僧”,让学生识记这几个字。
4.默写课题,校对,更正。
(三)初读,读通全文。
1.出示学习目标。
2.请同学们放开声音把这个故事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交流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1)开火车认读易错字。
(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3)指名逐段读课文,注意学生读音,读完后集体正音。
4.教师范读课文,总结读文言文的技巧。
5.出示标有节奏的原文: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细读,知古语之意。
1.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生自学。
(2)指名逐段说说文章的意思。
(师及时强调重点字的意思)3.用文言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此文讲蜀鄙有贫富二僧,皆,终,贫者富者。
板书:贫者至富者未至(五)品读,悟文章之情。
1.同桌分角色练读。
2.选派同桌代表分角色朗读课文。
3. 体会“子何恃而往?”和“子何恃而往!”(1)第一个“子何恃而往”中的问号表示什么呢?(2)第二个“子何恃而往”为什么又用叹号?(3)你认为叹号里包含了富和尚怎样的情感,你就怎样读。
(齐读这两句话)(六)总结,揭示道理。
1.二僧都想去南海,为什么富僧没有实现,贫僧却实现了?(1)请问富和尚,子何恃而往?请问穷和尚,子何恃而往?(用课文中的原句来回答)(2)认为不足的同学,说说你的理由。
出示资料(略)2.认为“足矣”的同学请举手,说说你们的理由。
3.想象从南海回来后,穷富和尚的对话。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蜀鄙之僧》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能通顺地朗读课文,读出重点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故事的主要意思,尝试借助多种途径,推测重点词句的意思,增强文言文知识和语感的积累。
3、对本文蕴含的道理略有感悟。
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意、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怎样读出文言文的语感,把握贫富二僧态度的不同。
教学准备:《蜀鄙之僧》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生以文言文对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1、听老师范读课文。
2、检查初听情况。
3、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通读顺。
4、生反馈读,及时评价。
三、聚集精读,基本读懂1、师再次范读一段,学生比较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的朗读有何不同之处。
2、小结①语速偏慢②注意节奏,把握停顿③注意语气,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3、学生自由诵读,读出古文的韵味。
4、理解古文的意思。
四、自主质疑,研读课文1、学生自主读文,思考有何疑惑之处。
2、共同释疑。
3、分角色有感情讲文言文故事。
五、小结,下课教学反思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媒介。
《蜀鄙之僧》就是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
语文版的教材将其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学习。
我想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虽然前面有学习《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等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仍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节课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
在朗读时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首先学生听老师范读,老师读时做到读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欠缺),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然后指导学生读通顺。
此阶段的练习,我采取带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我理解我读等多种形式。
蜀鄙二僧教案

蜀鄙二僧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布置学生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导学案并初步掌握课下注释,能较为准确地
翻译文章词句
3.小组讨论,各自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选出三句翻译疑难句子(6’)
二、导练
1.解答学生翻译疑难句子(5’)
2.句型讲解(8’)
(一)省略句
以(之)告富者
(二)倒装句
子何恃
..而往
(三)取消句子独立性
西蜀之.去南海
3.温故知新,总结重点词(10’)
请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课文,归纳文中在过去已学字词的用法和意义,看哪个小组举出的字词最多
.实味不同/及其.日中如盘盂:代词,它
教师举例:其及其.家穿井
其一贫,其一富
学生可能总结: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子将安之/吾欲之南海
于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宋之丁氏
贫者语于富者之蜀之鄙
告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
西蜀之去南海
何以也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以者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富者有惭色以告富者
三、导发展
(1)为什么富和尚没有去成南海而穷和尚到达了?请用原文回答。
(2)贫者从南海归来,你作为他的一个友人,要送一张贺卡给他表示祝贺,请你为贫者写贺词。
(3)在这篇文章之前,还有一段删减内容:“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也。
”请结合你生活所感,举一个“难者亦易”和“易者亦难”的例子。
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学案第二课时

《蜀鄙之僧》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2.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部同学。
读课文
1.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揭示了中心?
2.读完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写一写。
3.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蜀.( )之鄙.( ) 二僧.() 一瓶一钵( ) 自南海还.( ) 何恃.( ) 语.( )于富者日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子何恃.而往( ) 西蜀之去.南海( )
犹.未能也( ) 语于.富者( )
4.朗读课文。
(1)读一读。
自由朗读课文,谁读得好!
(2)说一说。
下列句子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并翻译句意。
富者日:“子何恃而往?”语气: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语气:
5. 比一比。
用自己的话讲出本文的故事,看谁讲得生动有趣。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教学设计

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教学设计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河北省保定市铁路第一小学胡瑞兵执教内容:语文版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课文内容见附件)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
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
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
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
(大屏幕出示课题)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蜀,指四川;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2.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学生读音和对古文言词语的理解,随机正音和释义。
如“语”的读音yù,“恃”、“钵”的释义等(并将该字至于语言环境中练读)。
蜀鄙二僧教案精编版

蜀鄙二僧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鄙”、“买”、“恃”、“语”、“犹未能”等词语的意思。
2、能借助字典、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中心。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及翻译。
教学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课前导学1、作者简介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
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2、背景资料本文是节选,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目的在于教育后辈首先要立定志向,特别是要落实在行动中,这是针对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而言的。
因此本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蜀鄙..二僧贫者语.于富者子何恃.而往一瓶一钵.自南海还.( )( ) ( ) ( ) ( ) ( )2. 用“/”在句子中标注朗读停顿。
小提示: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示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A、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B、吾一瓶一钵足矣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译句接龙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 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越.明年()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译句接龙。
《蜀鄙之僧》教案

•••••••••••••••••《蜀鄙之僧》教案《蜀鄙之僧》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鄙之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蜀鄙之僧》教案1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讲述的是蜀鄙之贫富二僧皆欲往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至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付诸于行动,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
富者言语中充满了怀疑与轻视,而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以及在困难面前坚忍不拔的意志表现了出来。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经过一笔带过,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
文章主要阐明天下事“为之”方能成功的道理。
学生依托“注释”和“大意”理解文意相对不难。
因此,教学中坚持“诵读为线,释意为珠”的策略,让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为之”才能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意、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志向坚定并付诸于行动才能成功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物对话时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解题,学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请清朝一位名叫彭端淑的老先生用文言文给我们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蜀鄙之僧。
(大屏幕出示课题)2.看题目,你能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讲的是什么人的故事?解释课题,板书“蜀鄙之僧”(蜀,指四川;鄙,这里是指偏远的地方,僧,指和尚。
)3.“蜀、鄙、僧”是这课要求掌握的三个生字,请大家拿起笔在书上工工整整写下来。
(二)通读,知古语之意。
1.自己试着把这个故事读一读,要求把每一个字都读准确。
最新语文A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蜀鄙之僧》学案1(精品)

《蜀鄙之僧》学案1
一、学习目标
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
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
2.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加强诵读,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义、文义。
3.理解故事的深刻涵义,感悟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三、导学问题
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看标题,猜猜,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它的偏远地方?
2.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我们该怎么学习文言文呢?说说你的方法。
四、参考资料
游中岩
彭端淑
上岩欲倚天,下岩欲拔地。
中岩尤突兀,横插两崖际。
溪泉直复纡,流韵幽以邃。
苍藤仗老树,近绿将日蔽。
咳唾有猿惊,拍手观鱼戏。
钟磬度杳冥,断续出烟寺。
山奇赤亦古,径僻罕人至。
吾慕苏髯公,千载见遗字。
赤壁走龙蛇,不随风雨替。
探奇兴不穷,访古性所嗜。
回首觅归途,谷口白云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篇被人们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
文章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从而告诉人们,有志者事竟成。
对比鲜明,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
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
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
富者的唯条件论暗藏在轻视的语言中。
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念表现出来了。
这段对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
至于去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媒介。
我们应当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儿文言文。
选编《蜀鄙之僧》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足够的估计。
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根据译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建议] 1.导入。
在导入阶段,教师就要注重营造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如“蜀、鄙”二字的意思就可在此时疏通。
2.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应树立“诵读第一”的观念。
指导学生诵读可采取如下步骤: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
指导文言文的诵读方法:一要把诵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
此阶段的练习,不但可采取带读、齐读、指名读等方式,还应注重对长句、难句的反复练习。
如让学生说说会读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读起来还有困难,榜样从学生中来,问题也从学生中来,练读效果会更好。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要读出二僧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不同句式(如反问句)的语气。
本文的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
贫者主动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富者,并征求他的意见;富者则表示怀疑:“子何恃而往?”这个疑问,表明富者的观点是唯条件论,他对贫者的志向不但不表示敬佩,反而很不以为然,很有点儿轻视的心理。
贫者的回答,不说“吾恃一瓶一钵”,而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语气中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为下文“自南海还”打下了伏笔。
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子何恃而往?”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
“僧富者”和“僧贫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要指导学生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两个“子何恃而往”的标点不一样,强调读的语气应不同。
本文诵读时,句中可做如下停顿(可据个人理解调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宜采取逐词逐句讲解对译的方法,更不必讲古汉语知识。
教材在课文后给出译文,就是希望让学生从整体入手理解文言文,这比从字词入手琐碎地理解文言文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
这样编排也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对照译文,自己尝试弄懂重点词句的大概意思,遇到困难教师给予帮助。
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四步:第一,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在读通课文的过程中,有些较容易的词、句能自己解决。
第二,根据译文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
还可以要求学生课文中的句子作答的形式,来促使学生思考每句话的意思,同时也能帮学生梳理故事。
第三,在学生交流和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再点拨指导难词难句。
第四,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释词: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
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去:距离。
至:到。
4.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第一,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尤其是读二僧的对话中理解。
故事通过对话,把物质条件极为悬殊的贫富二僧在困难面前的完全相反的态度鲜明地揭示出来了。
分角色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读中感悟人物的精神。
第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这里明写贫者去了南海,暗写富者到底未能去南海。
又一次通过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教师可拿富僧所说来反衬贫僧的不畏艰难。
第三,遭到嘲笑之后,贫僧用事实作了最好的回答。
而他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都含蓄地表现在“自南海还”一句之中,简练之至。
引导学生在文章留白处想象,能帮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内心世界。
富僧态度的改变,也是对贫僧这种精神的进一步肯定。
引导学生在此处想象,也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5.拓展延伸。
①可将故事改编成小话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②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面得出不同的理解。
并联系自己的实际说感受。
③在文章留白处想象、练笔。
④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向学生推荐几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故事,如《郑人买履》《鹬蚌相争》《橘逾淮为枳》《关尹子教射》《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等,让学生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6.识字与写字。
①本课要求学生会认“蜀、僧、恃、钵”4个生字,要注意提醒学生“恃”的声母是“sh”,不是“s”。
②要求会写“蜀、鄙、僧”3个字。
三个字笔画都比较多,且易写错,可通过范写、交流识记方法等加强记忆。
[参考资料] 1.作者简介: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丹棱人。
幼而颖异,十岁能文。
雍正十年(1733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顺天(现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
他文学造诣很深,著作有《白鹤堂诗文集》等。
2.背景介绍本文是节选,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目的是教育他们树立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附:为学一首示子侄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
背诵课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问号袋、标有停顿的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1.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板题:蜀鄙bǐ之僧2.这个故事是清代人彭端淑写的,用的是文言文。
看标题。
猜猜,老师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
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3.对,齐读标题。
注意“鄙”的读音。
4.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二、整体感受,讨论文言文学法1.想知道,快读读。
(各自试读)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难读,难懂等。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词、句与今天的意思常有不同。
今天我们读文言文,难度较大。
那怎么学呢?说说你的办法、打算。
预设及教师引导要点:①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②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三、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1.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2.师范读,同时用课件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yù语shì恃bō钵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
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
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
大家一起练。
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四、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结合第二个方法——对照译文学习,你会懂得更多。
2.生自读自悟。
3.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小组内交流。
交流弄懂后,请组长拿出问号袋(见下面交流内容),试用文中句子回答。
4.全班交流。
①交流问号袋中的问题。
同时相机学习重点词语,并板书故事主要内容。
A.贫富二僧立下何志?(欲之南海)相机理解“之:去”。
B.结果如何?(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相机理解“至:到”。
C.你知道他去的地方多远吗?(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相机理解“去:距离”。
②自由交流质疑。
预设要点:语,告诉(动词)。
子:你。
恃:依靠。
买舟:此处为租船。
5.明白了意思,现在我们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
试试看。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找同伴练习分角色读。
第二课时一、回顾故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人皆欲之南海,最终,贫者至,而富者未能至,何也?(相机板书)生齐读。
二、在朗读中感悟1.分角色朗读。
对待同一件事,僧富者和僧贫者的态度截然不同,他们说话的语气也大不相同。
请同桌二人分别来扮演富者和贫者,看看谁能读出他们当时的神情和语气。
指名2人读。
2.师生点评,在点评中关注两个“子何恃而往”的语气。
以此为切入点研读课文。
3.聚焦“子何恃而往”:①读译文,再次理解“子何恃而往”的字面意思。
同时可相机点出学文言文的一个小技巧——换词序理解(针对词语倒置句式)。
②分别问贫者和富者:子何恃而往?强化朗读三句对话。
(根据学生交流随机板书:一瓶一钵、欲买舟而下)③研读:两处“子何恃而往”语气上有变化吗?④从四川到南海要经过很远,这其中既有海拔4000多米,空气稀薄的高原,也有杳无人迹的原始森林,更有一望无际的大海,贫者只身前往,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