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教案精编版
《蜀鄙二僧》教案

《蜀鄙二僧》教案授课人:郑赟教学目标:一、积累文言词语。
二、背诵全文,疏通文意,增强文言语感。
三、教育学生要立志,懂得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一、指导学生疏通课文。
做到翻译正确、通顺,朗读、背诵流利,感受真切。
二、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启发学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这节课我们带着求知的精神继续前行。
请大家关注大屏幕,齐声朗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要求齐读)1、巩固重点文言字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3、探讨“蜀鄙二僧”故事内涵,启迪人生。
二、巩固所学:译句接龙,巩固所学1、目标清晰,先请大家朗读全文,要求读时联系上下文,思考句子的翻译。
2、认真学习后的成果应该是丰硕的,我们要展示学习的成果。
要求逐句翻译。
(老师指定和学生之间互相指定)翻译要求:(1 )正确读句子(2 )指出此句关键词,翻译关键词。
(3 )流利通顺地翻译句子。
3、全班齐读齐译大家的朗读和翻译都做到了流畅,可见大家学得很扎实。
请大家把这个经验保管好,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三、内容探究:走进人物,探究故事1、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好好的继承它。
首先要读好,怎么读?文中有四句对话,贫穷的和尚怎么读?富有的和尚怎么读?其他用什么语气读?我们来听一听,读一读,重现当年的故事。
(学生自读,四人小组讨论,一个大组思考一句话)找到相关句子,让学生分析并试读,强调哪个词语能明显的表现这种语气。
2、大家对人物的语气分析的很透彻,那么我们试着模仿文中人物语气,再现当年的故事一幕,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和故事内容。
要求:(1)四人小组合作,在小组内将本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演绎出来。
一个人扮演穷和尚,一个人扮演富和尚,加上适当的面部表情,有肢体语言更好。
一人当旁白,一人当观众评价。
小组内修正。
(2)请一组代表上台表演。
4、故事演绎得很精彩,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故事的欣赏中。
依据我们的经验,作者讲故事的目的应该是什么?讲道理小组讨论,文章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要立志,更要有行动四、拓展延伸:联系自我,启迪人生1、文章告诉我们要立志,更要有行动,我们学以致用,思考下面两个问题任选其一思考。
语文A版六上《蜀鄙之僧》教案设计

语文A版六上《蜀鄙之僧》教案设计借助《蜀鄙之僧》的注释,联系上下文揣摩字义,感悟文字中蕴涵的人物情感。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语文A版六上《蜀鄙之僧》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正确断句。
2、读熟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3、读懂课文,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教学重点:1、诵读,增强文言语感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揣摩字义,感悟文字中蕴涵的人物情感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2、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会初步地运用文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揭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三、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读准)2、指名连读(读通)3、全班齐读(试着把自己的理解读进去)4、教师范背(边听边找,边找边划,蜀鄙之二僧各有什么目标?他俩的目标相同吗?)四、精读课文(一)目标同,而志坚程度不同1、扣“欲”(1)抓句蜀鄙之二僧的目标相同否?乃是?贫者曰?富者曰?(男女生分角色读)“吾欲之南海”“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其间弄请“之”即“去”,比较“吾欲之南海”与“吾之南海”的不同,理解“欲”还在计划之中,思考之中。
)(2)比较贫富二僧皆欲之南海,但富者之“欲”与贫者之“欲”又有何不同?(a、买舟而下与一瓶一钵买舟即租舟)(b、数年来——想得久、犹豫了很久、思考了很久……)(3)猜想想想,富者因何而犹豫?他担心一路上可能会如何?用四字词语来说!看来,富者是被可能出现的困难怎样?“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去”即“距离”)2、品“语”贫者语于富者曰(1)引出:富者在担心、犹豫中度过了数年,那贫者在说出自己的'计划时,也在犹豫、徘徊吗?看他怎么说出自己的计划的?(2)释词:“语”即“告诉”(3)引读(4)品析:“何如?”明明是“贫者问于富者曰”,却说“贫者语于富者曰”呢?3、人物立向学到这儿,子以为“蜀之鄙此二僧,其一,其二。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整理

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整理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蜀鄙之僧》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语文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蜀鄙之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共享。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借助解释,读懂课文大意,感悟课文中所讲的“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3、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增加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比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朗读1、老师将课文抄在黑板(或小黑板)上,同学边听老师范读课文,边领悟如何停顿与断句。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指导读准“蜀、僧、恃、钵”字音)、齐读。
重点是断好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朗读停顿是: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二、猜读1、投影出示解释语:告知。
欲之南海:想去南海。
之,去。
子:古时对对方的尊称。
何恃:恃何,凭借什么。
买舟:租船。
买,这里是租、雇的意思。
犹:尚且。
越:至、到去:距离。
至:到。
2、对比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意,先默读思索,自己说一说,再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最终在全班说。
(老师准时赞扬擅长理解的同学,鼓舞大胆试说意思。
)3、小结方法:把解释的字词意思放在句子中,逐句读懂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三、对读1、翻开书,自由朗读课文与译文。
2、两人一组,一人读文言文,一人读译文,逐句对应读,读错一句译文就让对方刮一下鼻子;分男女生全班对读。
教学设计1:蜀鄙二僧

第26课《蜀鄙二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文言文。
2.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3.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句义、文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句义、文义。
2.难点:体会本文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恃(shǐ)语(yù)钵(bō)哉(zā)鄙(bì)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3.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这篇文章虽是写给作者的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面说的。
但对我们学习也有所启发。
三、正课:1.交流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作者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人。
雍正提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2.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要辨别人物说话的语气,揣摩人物说话在的情态,有表情的朗读。
如两处“子保恃而往?”第一次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处则要读出反诘的语气。
3.请学生对讲文字、词后质疑提问。
然后翻译。
四、课堂小结:(一)一字多义:其:其一贫其中其:为其来也他指橘其:其这味不同它指橘而:子何恃而往表修饰不译而:僧富者不能至百贫者至焉表转折却之:吾欲这南海动词去之:西蜀之去南海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助词位于主渭之间不译之:楚王闻之代词这件事(2)古今异义:鄙:古义: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今义:卑鄙顾:古义:反而,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今义:照顾去:古义: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今义:往(3)多音多义词:语:(yu)不言不语(yu)不以语人数:(shu)数落(shu)次数(shu)数不见鲜【板书设计】贫僧:一瓶一钵,自面海还富僧:欲买舟而下,有惭色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立志当如蜀鄙之贫僧五、作业: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三、四题。
蜀鄙二僧教案

蜀鄙二僧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学
1、布置学生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导学案并初步掌握课下注释,能较为准确地
翻译文章词句
3.小组讨论,各自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推选出三句翻译疑难句子(6’)
二、导练
1.解答学生翻译疑难句子(5’)
2.句型讲解(8’)
(一)省略句
以(之)告富者
(二)倒装句
子何恃
..而往
(三)取消句子独立性
西蜀之.去南海
3.温故知新,总结重点词(10’)
请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课文,归纳文中在过去已学字词的用法和意义,看哪个小组举出的字词最多
.实味不同/及其.日中如盘盂:代词,它
教师举例:其及其.家穿井
其一贫,其一富
学生可能总结: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子将安之/吾欲之南海
于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宋之丁氏
贫者语于富者之蜀之鄙
告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
西蜀之去南海
何以也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以者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富者有惭色以告富者
三、导发展
(1)为什么富和尚没有去成南海而穷和尚到达了?请用原文回答。
(2)贫者从南海归来,你作为他的一个友人,要送一张贺卡给他表示祝贺,请你为贫者写贺词。
(3)在这篇文章之前,还有一段删减内容:“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也。
”请结合你生活所感,举一个“难者亦易”和“易者亦难”的例子。
蜀鄙二僧 优秀教案

蜀鄙二僧【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
背诵课文。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义。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1.诵读、背诵,增强文言语感。
2.在朗读中,对照译文,理解词义、句意、文意。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含义,感悟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从题入手,营造文言文学习环境1.今天,我们将听到一个故事,四川偏远地方的和尚的故事。
板题:蜀鄙bǐ二僧2.这个故事是清代人彭端淑写的,用的是文言文。
看标题。
猜猜,老师从哪个词知道故事发生在四川?——蜀。
又从哪个词知道是在偏远地方?——鄙。
3.对,齐读标题。
注意“鄙”的读音。
4.关于蜀鄙之僧到底有什么奇特故事呢?二、整体感受,讨论文言文学法1.想知道,快读读。
(各自试读)2.读了课文,说说你的初步印象。
(预设:学生可能认为难读,难懂等。
)3.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文言文的词、句与今天的意思常有不同。
今天我们读文言文,难度较大。
那怎么学呢?说说你的办法、打算。
预设及教师引导要点:①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读时注意正确停顿)②对照图片、注释或大意学习。
三、反复诵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1.听老师读读,感觉感觉。
2.师范读,同时用课件同步出示停顿标记,并给难读准的字注音:语(yù)恃(shì)钵(bō)3.刚才大家听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感觉?重点指导读的方法:文言文用字简洁,慢读才好慢慢琢磨;注意停顿。
根据停顿标记,自由试读。
4.你会读哪些句子了?来,带我们读一读。
如果这些句子你读起来还有困难,也可提出来。
大家一起练。
相机引导全班练读长句、难句: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5.全班齐读。
四、借助大意,读懂文言文故事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蜀鄙二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如“鄙.语.之.恃.买.去.顾”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评论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
(核心目标)3.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2学情分析本文风格朴实,语言朴素自然,富含激情,极有感染力,故事生动形象,十分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七年级学生普遍具有学习目标与实际行动不能完全统一的特点,特别是不能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此时组织学生在学习本文一定会有所启示。
3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流利的朗诵课文,把握两个和尚说话的语气。
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的涵义和作用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谈话导入新课评论同学们,你们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吗?(听过)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四川边境的两个和尚的故事,这篇课文是《蜀鄙二僧》。
(出示课题,并揭示课题)活动2【讲授】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的涵义和作用评论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基础目标)2.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对于本文说明道理的作用。
(核心目标)3. 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达成目标)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作家作品介绍: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丹棱人。
幼而颖异,十岁能文。
雍正十年(1733年)中进士,授吏部主事,顺天(现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
后辞职回家,在四川锦江院讲学。
他文学造诣很深,著有《白鹤堂文录》,本文选自此文录,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
2.词语认读:鄙语恃钵惭哉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A、四人小组安排同学朗读课文,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指定同学读。
B、全班同学对照注释理解课文1.在四人小组中交流释义疑难,并指出文中需要掌握积累的重点词语2.请各小组在全班交流学习情况(疑难、重点词语)C、归纳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
(六年级语文教案)21蜀鄙之僧

21蜀鄙之僧六年级语文教案[课文说明]这篇被人们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
文章以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寓意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功。
从而告诉人们,有志者事竟成。
对比鲜明,是本文的突出特点。
通过对比讲述,二僧的形象令人难忘。
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终于到达目的地。
鲜明的对比,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蜀鄙二僧的对话洗练而含蓄。
富者的唯条件论暗藏在轻视的语言中。
贫者的一个“足矣”,把他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念表现出来了。
这段对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
至于去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媒介。
我们应当从小学开始,让学生接触一点儿文言文。
选编《蜀鄙之僧》一文的目的,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足够的估计。
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根据译文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正确停顿。
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言词汇,理解句义、文意。
3.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4.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建议]1.导入。
在导入阶段,教师就要注重营造文言文学习的环境,以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
如“蜀、鄙”二字的意思就可在此时疏通。
2.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教师应树立“诵读第一”的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鄙二僧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鄙”、“买”、“恃”、“语”、“犹未能”等词语的意思。
2、能借助字典、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的中心。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识记本课重点字词及翻译。
教学难点: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彭端淑,约1736年生,字乐斋,四川丹陵人,生而颖异,十岁能文。
清雍正十一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等职,乾隆十二年到广东肇罗道做道元。
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
2、背景资料
本文是节选,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
目的在于教育后辈首先要立定志向,特别是要落实在行动中,这是针对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而言的。
因此本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蜀鄙
..二僧贫者语.于富者子何恃.而往一瓶一钵.自南海还.( )( ) ( ) ( ) ( ) ( )
2. 用“/”在句子中标注朗读停顿。
小提示: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示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A、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B、吾一瓶一钵足矣
C、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译句接龙
1、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吾欲之.南海,何如
..()()子何恃.而往()吾一瓶一钵足.矣( ) 买.舟而下()
犹.未能也()越.明年()自.南海还.()()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吾欲之南海,何如?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译句接龙。
四、三读课文,深入探究,思想碰撞
蜀陋二僧同时面对困难,甚至穷和尚的困难更大,结果却是“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五、积累迁移
请同学们用“——,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文中的贫者、富者或作者说一两句感悟的话。
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当堂作业
阅读《蜀鄙二僧》,写成1-----4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者语于富者曰语:告诉
B、犹未能也犹:还
C、越明年越:到,及
D、西蜀之去南海去:离开
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吾欲之南海”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立志
B、今方来,吾欲辱之
C、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D、子将安之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鄙二僧都想去南海,但在如何去南海这个问题上有些分歧,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如何看待去南海的条件。
B、富和尚之所以没能到达南海,是因为他既没有立下“之南海”的志向,又没有为此而付诸行动。
C、对比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有贫僧和富僧去南海结果的对比;富僧的“富”与贫僧的“贫”的对比;富僧“欲买舟而下”和贫僧“一瓶一钵”的对比。
通过这些反复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然后要落实在行动中,不可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4.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何恃而往?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七、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