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介词、连词2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古代汉语连词与介词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饥; 授之<以渔>, 足食终身之鱼。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汉书•礼乐 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已出现过的 事物,这个宾语常常省略。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左传)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於”》 (《〈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 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于”(【注意】 作姓氏、地名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的 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主要有四种。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到”等。如:
◎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 仪列传)
———以上“以”均可替换为“而”。
(2)连接动词和动词。表示两项动作行为 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或表示后一 项动
◎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 (左传)
◎秋,楚人伐宋以救郑。 (左传)
4.与
【“与”原是动词,读yù,介词读yǔ】
介词“与”主要有两种用法。
1)引出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方,说 明动作是与谁(什么)共同完成的。可译为 “跟”、“和”、“同”等。如:
◎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益之。 (论语)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 (25)永州之野产异蛇,黒质而 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 《捕蛇者说》)
▪ (26)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
▪ ——隆准:高鼻子。颜师古注: “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练习:说明下列句中连词“而”的用 法。
▪ (1)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左传·宣公二年》)
▪ (5)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 国策·赵策四》)
▪ ——趋:小步快走,是古代下见上、 臣见君的走路姿态。自谢:自己谢罪。
▪ (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 “而”表顺接时还可表示在事理上前后 相因,可译为“因而”、“以至”等, 也可不译。例如:
▪ (17)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庄 子·德充符》)
▪ ——倚在树木旁边吟咏,伏在枯朽的斜 柱上睡觉。《史记集解》:“斜柱曰 梧。” 槁梧:枯槁之斜柱也。李善《文 选》注:“瞑,古‘眠’字。”
▪ (18)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庄子·大宗师》)
▪ (19)启呱呱而泣。(《尚书·益稷》)
▪ (20)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第五单元 古汉语通论
第十三节 连词,介词
一、连词
▪ 1.什么是连词 ▪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
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连词 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 2.连词分类 ▪ ①并列连词 ▪ ③选择连词 ▪ ⑤目的连词 ▪ ⑦转折连词 ▪ ⑨让步连词
②递进连词 ④承接连词 ⑥因果连词 ⑧假设连词
▪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词类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词类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12类词性总结备考期中!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 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等。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有的
既可以连接词、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如:则、而),
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
2.与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连词“和”、“跟”等。例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连词
连词的概念 与 而 以 则、然则 虽、虽然 然、然而 之
1.连词的概念

连词是语言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连接词、词组
或句子,表示并列、承接、选择、进层、转折、假设、因
果等关系。

古代汉语中连词较多,常用的有:与、及、而、则、
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
1)连词“与”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一般 可以调换位置,意思是基本不变,介词“与” 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宾语不能和前面 的成分调换位置,否则意思大变,如“汉王与 义帝发丧”变换为“义帝与汉王发丧”,则完 全不能成立。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 “之”,如“与之同命”,连词“与”不连接 代词“之”。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
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 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要在两个 成分之间连续用连词“与”连接。例如: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班重点:“以,之,于,而”词性,用法一、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联合、偏正等关系。

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现在只提出“与”“而”“以”等几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一)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

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

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比如:蜩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与”、“与其”还常和“不如”、“不若”、“岂若”、“宁”等配合,构成选择复句。

如:与吾得革车千乘,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也。

(韩非子·难二)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尚书·大禹谟》)(与其误杀无罪的人,宁可放过不遵守常法的人)“与”字同“和”字一样分属于连词和介词两类,有时比较难以区别。

以下三种办法可供参考:1、介词“与”的前后两项有主次之分,而连词“与”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关系。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曹刿论战)蜩(蝉也)与学鸠笑之。

(庄子·逍遥游)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赤壁之战)例1中“公”是主语,“与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与”是介词。

例2中的“蜩”与“学鸠”是并列关系,“与”是连词。

例3前一“与”为连词,后一“与”为介词2、介词“与”前可加副词,连词“与”前不能加副词。

如: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史记·范雎列传)“与”前有副词“遂”,这个“与”是介词。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一般可用“之”补出),连词“与”后面的那个词语是不能省略的。

因此,凡是“与”字后面缺乏同“与”字前面的名词或代词相并列的成分时,都是介词。

如: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