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连词与介词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

古代汉语的基本词类1、词类活⽤以及判断词类活⽤的标准。
2、古代汉语代词的系统性;3、介词与连词的区别(注意本教材把“虽、苟、与(其)”归⼊介词)。
4、助词“者、所、之、其”的语法功能;古代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指称化(含⾃指和转指)和名词化。
5、古汉语语⽓词的系统;语⽓词语⽓表达的单⼀性。
※学习内容古代汉语主要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和在此⼝语基础上产⽣的书⾯语,即⽂⾔。
学习古代汉语,是以现代汉语为参照对象,把⽂⾔作为⼀个泛时的语⾔系统来对待的,从宏观上充分把握⽂⾔的特点。
把握古代汉语的词类系统是为了进⼀步学习古汉语的句法结构和句类。
古汉语的最⼩语法单位是词词,因为古汉语以单⾳节词为主,语素和词基本重合。
古代汉语语法单位及本课程所介绍各⼩类情况:词实词虚词体(名)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名词代词形容词性词类动词性词类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介词连词助词语⽓词词组⼆者结构⽅式相同,词组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句⼦句法结构⾮核⼼结构关系核⼼结构关系助词结构联合、连谓偏正、主谓、述补、述宾句⼦句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复句、单句说明:1、体(名)词性词类体(名)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指称指称,经常做主语、宾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2、谓词性词类谓词性词类的语法功能是叙述叙述,经常作谓语。
3、古代汉语的数词经常作谓语数词经常作谓语,因⽽属于谓词性词类。
4、介词介词多由及物动词虚化⽽成,语法功能是组成介宾结构,把⾃⼰的宾语引介给谓语的核⼼,因⽽亦属于谓词性词类亦属于谓词性词类。
第⼀节名词 P221⼀、名词的语法功能:*古今汉语的名词语法功能的异同:同:名词多作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名词性偏正结构的中⼼语。
异:异:古汉语名词可以做判断句的谓语,可以作状语。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现代汉语中仅时间名词有此功能:学⽣[下午]开会。
)(三)充任状语,修饰谓语。
辨别:名词出现在主语后,动词前。
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见教材例)古代汉语名词作状语的类型:时间。
古代汉语语法介词、连词等词类

A并列关系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左传· 桓公元年) 公子鲍美而艳,襄夫人欲通之,而不可。 (左传· 文公十六年)
B顺承关系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 赵策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而)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 海经· 北山经)
(一)表示一般让步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战国策· 赵策四)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 虽小,可以喻大也。 (史记· 李将军列传) 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
(二)表示假设让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荀 子· 劝学)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列子· 汤问) 相当于现代汉语“即使”。
1.3.2以
介词“以”的来源 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连词“以”的语法功能
1.3.2.1介词“以”的来源
甲骨文作“ ” 象耕作的农具(耒耜)。 《玉篇· 人部》:“以,用也。”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 涉江)
1.3.2.2介词“以”的语法功能
(一)引进工具、方式 (二)表示资格、身份 (三)表示处置 (四)表示原因 (五)表示时间
(三)表示处置
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孟子· 万章上)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孟子· 滕文公上)
(四)表示原因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 以有先生也。(战国策· 魏策四)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 陈涉世 家)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时间
(一)引进处所
王于八月入于商。(续二、一四、一)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下。(论语· 季氏) 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 季氏)
古代汉语 介词、连词 用法总结

(5)表示让步关系,可理解为“虽然”、“倒是”等。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之
(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经·精卫填海》)
足下上畏太后之严,下惑奸臣之态。(《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2)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其变成偏正结构
(2)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太后盛气而揖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3)连接主谓结构,即连接主语和谓语,是一种逆接,或是一种假设。
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五蠹》)
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三》)
苦为河伯娶妇。(《史记·西门豹治邺》)
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史记·西门豹治邺》)
(2)引入行为动作的目的
魏其锐身为救灌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引入行为动作的原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二、连词
1、与
作连词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屈原《离骚》)
作介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用在联合结构中,连接动词性词组,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连接主谓结构,是一种逆接。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连接偏正结构,即连接状语与谓语动词,是一种顺接。
古代汉语介词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

《古代汉语》(下)考前辅导资料介词和连词一、介词介词是一种把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引介给作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用于表示谓语发生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工具、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具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第一,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
第二,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於”字宾语不能)。
第三,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於”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用作状语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做状语,也可作补语。
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用状语来表达。
1、于(於、乎)介词“于”或“於”的用法主要有四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句子的补语或状语。
译作“向”、“跟”、“给”、“对”、“对于”等。
(3)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作“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作“被”。
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介宾关系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思是“从此”、“在这里”、“在这个时候”或“在这种情况下”。
“乎”字上古音与“于”相近,用作介词,其作用与“于”或“於”基本相同,可以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对象等。
2、以介词“以”的用法主要有六种:(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这是一种行为方式。
可译为“率领”。
这种“以”字结构只作状语。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 介词

复习签到1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以帮助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的虚词。
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于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
如:今也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一、“而”字: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有两种情况:①表示顺接(承接):相连接的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状况,在时间上是先后紧相承接或事理上有进层、原因、条件和方式等关系,“而”字有时可译为“而且”“便”“就”。
如: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②表示逆接(转折):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不是事理相因,而是有个转折。
可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
《吕氏春秋·查传》③表示并列: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如:敏于事而慎于言。
《论语·学而》表两种性质的联系;朝济而夕设版焉。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表两种行为联系。
“而”字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和“及”才有这种用法。
有时连接名词性词语,那是因为谓语具有说明事理或描写情况的性质。
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两个名词用作谓语带有描述性质。
2、”而”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①表示假设,译成“如果”如: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②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从意义关系来看,属于逆接,可译为“如果”或“却”。
如: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论语·宪问》(指君子应该仁而不仁)3、”而”字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表偏正关系,语义上属顺接,“而”字一般不译出。
如:太后盛气而揖之。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子路率尔而对。
《论语·先进》二、“以”字:既是介词又是连词,连词“以”是从介词“以”虚化而来。
古汉语通论连词介词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
例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论语·季氏)生庄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左传隐公元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
(庄子·养生主)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孟子·滕文公上)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於是冯谖不复歌(注:“於是”用在句首,本来是“在这时候”的意思,例如《左传成公三年》:“於是荀首佐中军矣,故楚人许之。
”由於用於句首,所以发展为只音的连词,略等於现代的“於是”。
《左传襄公三年》:“祁奚请老。
晋侯问嗣焉,称解狐--其雠也。
将立之而卒。
又问焉。
对曰:‘午也可。
’於是羊舌职死矣。
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
’於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
”前一个“於是”当“在这时候”讲,后一个“於是”是连词。
这是要依据上下文,细玩文意,来加以区别的。
)。
(战国策·齐策)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季氏)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荀子·劝学)(“是故”,本义是“这个缘故”,可以看作双音词,等於单说“故”。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左传僖公三十年)(“然”,然而,但是。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况”,何况。
)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孟子·公孙丑上)(“虽”,虽然,即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墨子·非攻上)古代汉语的连词很多,现在只提出“而”“以”“则”三个连词来加以讨论,并附带说明古书上常见的“然而”“虽然”“然则”的用法。
古代汉语-第二讲 虚词之介词、连词、副词

• 古汉语虚词绝对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作用大。
• 绝对量:《古汉语虚词通释》收549个;其中副364个,介 77个,连85个,代58个,助70个,叹23个,助动23个,不 定数3个
• 相对量:《韩非子》10.8万字,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虚词。 之——5248次,占1/80; 而——3096次,占1/35; 也——2940次,占1/37; 以——1897次,占1/57; 则——1349次,占1/80; 于——1290次,占1/84;
•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 (项梁就率领八千将士渡江向西行进。) 《史 记·项羽本纪》
• 余船以次俱进。(黄盖率领十只船在前,其余的 船依照次序一起前进。)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 (4)表原因:译“因为”、“由于”。
• 夫韩魏灭亡,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 生也。(韩魏均灭亡了,可是安陵凭着区区五十
介词
介词
• 介词的作用是把它的宾语介绍给谓语。其宾语主要由名词,也可以由 形容词、动词、代词、主谓结构、“主·之·谓”结构等充当。
• 古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带有动 词性质的痕迹。
• 它能带宾语,但不能单独进入句子结构,更不能充当谓语。 • 介词的语法特点(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語不同之处): • 一、在语法功能上,介宾短语除作状语外,还可作补语;古代汉语由
个标准,副词为虚词。
• 2)从语法功能看,能充当某个句子成分的为实词, 否则是虚词。按照这个标准,副词为实词。
• 3)按照传统的标准来分,看该词是不是封闭性的, 是否可一一列举的。 (历代文字学家的习惯分 法)是封闭性的为虚词,否则就是实词。
• 副词、代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禹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
(孟子)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 非之而不加沮。(孟子)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吕氏春秋· 察传)
(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 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 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属于逆接,可看成假设或转折。 译为“如果”、“却”。如:
本校图书馆古汉语虚词工具书
Ⅰ.华南师院中文系《古代汉语虚词》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280页 Ⅱ.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1999,909页) Ⅲ.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语文出版社,2006,668页)
第一节
介词
一、介词是虚词, 不能单独使用, 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介词的作 用是把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 一类的体词介绍给动词、形容词, 或动词性、形容词性短语。 ¤ 介词及其“介绍”的成分组成“介 宾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 主要充当状语或补语。
(史记· 田单列传)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 ( ) 图大事。(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
第二节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或句子以帮助 表示两项或几项之间的语法关系 或逻辑关系的的一类虚词。
一、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1)联合类。
(2)偏正类。
(1)联合:并列、递进、选择、
承接 (2)偏正:转折、让步、假设、 因果、主从(状中) 二、举例 1.并列:与、及、而、以、曁、以及 2.递进:并、且、以、况、矧、并且、 而且、尚且
3.选择:如、若、抑、抑或、 宁……将、与其……孰若(不 如)、孰与 4.承接:而、则、即、乃、遂、 于是、且夫、而后、然后 5.转折:然、而、则、顾、第、 但、然而、然则 6.让步:虽、纵、惟、即、即令、 纵使、只使、正使
7.假设 :如、若、苟、而、
今、向、使、令、倘、倘若、 设、假令、第令、设使 8.因果 :以、由、为、故、 盖、以故、是故、是以、由 是 9.主从 (状中):而、以、 已、有
2)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 原因 或 目的 。可译为“因为”、“由 于”。或“为了”如: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荀子· 天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 攘攘,皆[为利]往。(史记) ◎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
(汉书· 司马迁传)
3)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为” 可译为“被”(wéi)。如:
(参何乐士:《〈左传〉的介词“于”和 “於”》(《〈左传〉虚词研究》78111页,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版。)
◎到了汉代,“於”字基本上取 代了“于”。 ◎现代汉语中“於”字又简化成 “于”(【注意】作姓氏、地名 及“於戏、於菟”等读wū的词 的不简化)。
(2)“于(於)”字的用法 主要有四种。
◎此二子 (比干、伍子胥) 者,世谓忠臣 也,然卒[为天下]笑。 (庄子· 盗跖)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擒) ?”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 善将将,此乃信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注意】
(1)“为(介词)之”与“为(动词) 之(是)”的区别 【为原是动词,读wé i,虚化为介词】 A.介词:[为+名词(代词)]+动词 状中。如: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 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 ◎公[为是]省于刑。 (晏子)
2)“【以+宾】”结构的位置, 可在动词前,也可在动词后。
A.在动词前作状语:[介+宾]+动,如:
◎[以责]赐诸民。(战国策) ◎否,[以粟]易之。(许行)
这种“介宾状语+动词中心语”形 式为现代汉语所继承。
B. 在动词后作补语:动+<介+宾>, 如:
◎食<以草具>。(战国策)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 琼瑶 > 。(诗· 木瓜) 魏风·
古汉语常见虚词工具书
清· 王引之《经传释词》(收词160) 清· 吴昌莹《经词衍释》(收词183) 清· 《助词辨略》 (收词476) 刘淇 杨树达《词诠》(收词469)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收词290) 吕叔湘《文言虚字》(收词27) 白玉林、迟铎《古汉语虚词词典》 (中华书局,2004)
(2)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 示偏正关系,在语义上属顺 接,“而”可译为“着、 地”,或不译出。如: ◎ [晨] 而求见。 ◎吾尝[终日]而思。 ◎[坐]而待毙。(大学衍义补) ◎其子[泣]而触地曰……
(3)逆接:连接谓词性 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 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 构成了转折的关系。可 译为“却、但、可是” 等。如:
——齐景公因为这事对酷刑作了减省。
B.动词:为+之(+名词) 动宾(双宾),如:
◎不如早为之所。 ◎为之驾,比门下之客。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注意】
(2)“为”在句末是语气助词( wéi ), 一般表反问语气。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
◎将以()衅钟。(孟子) ◎左右皆笑之,以()告。
(战国策)
(1)“于”和“於”的关系 “于”和“於”在古代文献中本 来是两个字。“於”和“于”的 用法大致相同,但二者上古的语 音不全相同。 ◎在甲骨文中用“于”,不用 “於”;
◎《尚书》、《诗经》中用“于”字 占绝大多数,只有少数地方用 “於”; ◎《左传》中“于”、“於”的使用 频率大致相等; ◎其他先秦古籍如《论语》、《孟 子》、《荀子》等诸子著作中, “於”字用例占绝大多数。
古汉语常用介词有“于(於)、
以、为、与、用、由、自、从 ”
等。其中“于(於)、以、为、 与”用特别复杂多样,应作为 重点。
二、重点介词:
Hale Waihona Puke 以、于(於)、为、与(1)动词的“以”
“以”本来是动词。《说文解 字》:“以,用也。” 动词“以”的意思是“用”, 或“认为”、“以为”、“根 据”等。如: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左传· 庄公10年)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论语· 宪问) 当“认为”、“以为”讲的 “以”,可以单用“以”, 也可以使用“以为”或 “以……为……”的格式。 如:
2)介绍动作行为形成的原因, 相当于现代的“因”、“因 为”、“由于”。如: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
(战国策)
◎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 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
(孟子)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处所。略等于“于”。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
(史记· 孟尝君列传)
——田文(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
1)介绍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 可译为“在、从、到”等。如:
◎遂寘姜氏<于城颍>。 ◎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壬戌,战<于韩原> 。(韩之战) ◎青,取之<于蓝> 而胜<于蓝> 。 (后一“于”字表比较,详下面)
【注意】
“於是”经常不是表示“在此”, 而是表示“在此时”,可译为 “当时”、“从此”。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许行)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许行)
【注意】 (1)介词“于”,在古 籍中又写作“乎”,这 是由于“于”和“乎” 音近而借用。“乎”字 用法和“于”字基本相 一致。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
(论语· 先进)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论语· 先进)
—(她)送给我木桃,(我)回报她 琼瑶。
◎授之<以鱼>,足解一日之 饥; 授之<以渔>,足食终 身之鱼。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 睦。(汉书•礼乐志) ◎晓之<以理>,诲之<以教>。
4)当介词“以”的宾语是上文中 已出现过的事物,这个宾语常常 省略。如:
◎小有人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 之羹。请以()遗之。(左传)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 为大,何也?
(孟子· 梁惠王下)
(管晏列传)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 下之美为尽在己。
(庄子· 秋水)
有时“以为”或“以……为……” 是“任命……为……”的意思。 例如: ◎周田子方,魏文侯以为师。 (史记· 魏世家)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2)介词“以”
介词“以”是由动词“以” 衍化而来。介词“以”的 主要用法有以下四种:
1)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 具或凭借的条件,相当于现 代汉语的 “用”、“拿”、 “凭”、“把”等。如:
◎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许行) ◎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 乎?(韩非子) ◎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 秋。(庄子)
三、重点连词(而、以、则)
1.而 (1)顺接:连接 谓词性 词语 (所 以 遇名则动)或分句,两项之间的 意义是并列、递进、承接关系。 “而”可译为“又、和、就、并 且、又……又”等,有的不译。 如: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 安。(论语) ◎美而艳。(左传) ◎任重而道远。(论语) ◎人而鬼也则苦,鬼而仙也 则乐。(聊斋志异) ◎踊贵而屦贱。(晏子)
◎君子 <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
3)引进比较的对象。这种用法的 “于”(於)用在形容词谓语之后。 如: ◎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 侯>。(管晏列传)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於邻国> 也。(寡人之於国也) ◎苛政猛<于虎>。(礼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诗)
4)介绍出动作的主动者。可 译为“被”。如:
2)和“予”通,相当于 “给”。如:
◎尽散其财,分<与知友乡党>。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