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
肾上腺少见疾病的影像诊断--王青

Your company slogan
CT及MRI表现
肿块: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较柔软呈“铸型” “水滴样”,
可包绕血管。边界清晰
CT平扫:密度较低且均匀,低于肌肉组织。钙化率20% MRI平扫:信号较均匀,长T1、长或略长T2信号,DWI等信号 增强扫描:乏血供。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2.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adrenal neuroblastoma)
儿童肾上腺最感神经节。约55%发生于肾 上腺,其次为腹部、胸部 易转移至骨骼、淋巴结和肝脏
Your company slogan
CT及MRI表现
肾上腺少见疾病的影像诊断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王青
Your company slogan
肾上腺少见疾病
恶性肿瘤:
皮质癌、神经母细胞瘤、淋巴瘤、平滑肌肉瘤
良性肿瘤:
髓样脂肪瘤、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血管瘤
肿瘤样病变:
囊肿
结核
Your company slogan
1.肾上腺皮质癌
(Adrenocortical Carcinoma) 起源于肾上腺皮质 分功能性(分泌皮质醇、雄激素或醛固酮)和无 功能性,各占50%。
Your company slogan
CT及MRI表现
单侧或双侧肾上腺肿块
平扫:肿瘤密度/信号均匀,坏死囊变、出血及 钙化少见 增强: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均匀中度强化 肿块包绕邻近血管
其他部位淋巴瘤或淋巴结肿大,见于继发型
Your company slogan
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课件

正常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肾上腺皮质增生细胞分泌功能, 因其分泌激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以皮质醇增多为主者,主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 皮肤紫纹及骨质疏松等。 以醛固酮增多为主者表现为高血压、肌无力、多 尿等。 以性激素分泌过多者表现为性征异常。
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非功能肾上腺腺瘤
肾上腺皮质腺癌影像学表现
瘤体常>7cm,类圆、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 密度或信号不均 增强检查,肿瘤不规则强化 可有腔静脉瘤栓,淋巴结、肝和肺转移
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癌
右侧肾上腺皮质腺癌
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
较小囊性病变,囊壁较薄 边界光滑,水密度或信号 增强检查,无强化
CT平扫(A)示右肾上腺区一类圆形均匀水样低密度区, 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B)及延迟扫描(C)均未 见强化,肝右叶后下段受推压向外移位
肾上腺囊肿并钙化
CT平扫(A~C)示左侧肾上腺可见一类圆形均匀稍低密度 影,壁薄,边界清晰,内有团块状钙化影(C)
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
双侧或单侧性肾上腺肿块 圆、椭圆或分叶 密度、信号可均,亦可不均 增强均或不均强化
肺癌双肾上腺转移
右肾上腺转移瘤
双肾上腺转移瘤
女67岁,腹部不适,B超检查见双侧肾上腺肿块。
患者为左侧中心型肺癌。
肺癌肾上腺转移瘤致肾上腺出血
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
a.平扫CT,左肾上腺较低密度椭圆形肿块为肾上腺腺瘤, 注意左肾上腺其余部分及右肾上腺的萎缩改变; b.增强CT,左肾上腺椭圆形肿块均匀强化。
CT:肾上腺腺瘤
肾上腺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影像学表现肾上腺影像学表现肾上腺是位于肾脏上方的内分泌腺体,它在人体内起着重要的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
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影像学,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肾上腺的结构、形态和功能,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肾上腺CT扫描肾上腺CT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够提供肾上腺的详细结构信息。
在进行肾上腺CT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将X射线束通过患者的身体,然后肾上腺的断层影像。
通过CT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肾上腺的大小、形态、密度和血运等特征。
肾上腺MRI扫描肾上腺MRI扫描是另一种常用的肾上腺影像学检查方法。
与CT扫描不同,MRI扫描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详细的肾上腺影像。
在进行肾上腺MRI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机器会产生磁场并发射无线电波来激发患者体内的氢原子,然后通过接收体内氢原子发出的信号来图像。
通过MRI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肾上腺的组织对磁场的反应情况,从而获得肾上腺的形态和结构信息。
肾上腺的常见异常表现1. 肾上腺腺瘤:肾上腺腺瘤是肾上腺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
它通常呈现为一种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肿块。
通过CT和MRI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到肾上腺腺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进一步确定是否为良性或恶性肿瘤。
2. 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增生是一种功能性异常,通常由于肾脏疾病或某些药物引起。
在影像学检查中,肾上腺增生通常表现为肾上腺的大小和密度增加,以及肾上腺皮质的增厚。
3. 肾上腺囊肿:肾上腺囊肿是一种液体包裹的肿块,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低密度区域。
通过CT和MRI扫描,可以详细观察囊肿的大小、形态和位置,进一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4. 肾上腺癌:肾上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
在影像学检查中,肾上腺癌通常呈现为边界不清晰、密度不均匀的肿块。
通过CT和MRI扫描,医生可以观察到肾上腺癌的病灶大小、形态和位置,并进一步评估病变的恶性程度。
肾上腺CT诊断74847

肾上腺由皮质和髓质组成,皮质 完全包绕髓质
肾上腺的生理功能
肾上腺虽是一个腺体,
但其皮质和髓质从胚胎发生、细胞成分 、分泌的激素以及调节机制上却是两个
独立的内分泌腺,
肾上腺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球状带
糖皮质激素-束状带
性激素-网状带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交感神经和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的调节,作用 维持血管的紧张度和血压
2 肾上腺肿瘤压迫肾脏,肾盂、肾盏形态无 变化, 3.肿瘤较大鉴别困难
鉴别困难可采取以下措施
1.交界面薄层增强扫描 2.冠状、矢状面重建, 3.单一脏器的核素扫描, 4.选择血管造影或生动脉供血,肾动脉或 肝动脉供血的,肿瘤则来源肾脏或肝脏
肿瘤的定性诊断
肾上腺肿瘤分皮质性和髓质性两大类, 皮质肿瘤分功能性和无功能性, 髓质肿瘤较单一,主要有嗜鉻C瘤, 定性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和生化检查
A.肾上腺皮质腺瘤 B.肾上腺皮质增生 C.肾上腺皮质癌
2.继发:
A.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 多,促使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皮质醇分泌 增加
B.异位ACTH分泌过多,促使肾上腺皮质 增生,如肺癌、胸腺癌、胰腺癌
C.医源性皮质醇增多征,由于糖皮质激素 或ACTH长期应用的结果
病理
1.肾生腺皮质增生,镜下见束状带细胞增生,细胞体积较大 2.肾上腺皮质腺瘤,直径约2-3CM,包膜完整,镜下见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
肾上腺CT检查指征和原则
1.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生化检查阳性CT检查是为了病灶定位, 2.其他检查发现肾上腺区肿块,需进一步明确肿块的起源和性质, 3.临床症状和体征怀疑肾上腺病变,如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低血钾,CT可协助诊断,
肾上腺CT与MRI诊断

二、肾上腺CT和MRI对肾上腺及其病变的显示率很高。
因此,是诊断肾上腺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手段。
MRI由于可三维成像,又可根据不同脉冲序列信号强度变化分析病变性质,比CT有更大的优势。
肾上腺CT扫描无需特殊准备,短扫描时间、薄层面和放大扫描,对显示肾上腺及其病变较好。
,后面包括肾上极上方到肾门的平面。
无需口服造剂。
增强扫描有助于观察肿瘤内的血管结构,并判断有无肝转移。
肾上腺横断面CT图像,正常呈倒V形、倒Y形,三角形或线状,尖嵴向前,内、外肢后伸。
边缘光滑,不出现结节状轮廓。
增强扫描,则均一强化。
MRI正常上腺的T1WI和T2WI上信号强度与肝相近。
(一)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来自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
肿瘤直径常大于2cm,CT多可查出。
由于10%~15%可发生在肾上腺以外,因此如未发现肾上腺肿瘤,应对其他部位,特别是腹部进行扫描。
在成人10%、小儿20%肿瘤为两侧性。
临床表现主要是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发作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后血然缓解。
CT表现为边缘清楚,密度均匀,直径为2~4cm的肿块。
肿瘤内坏死表现为低密度,还可钙化。
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嗜铬细胞瘤中10%~15%为恶性,肿瘤多较大,只靠CT表现难于分辨良性或恶性。
但如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邻近组织浸润和肝转移,则可诊断为恶性。
MRI因肿瘤含水较多,T1WI呈低信号,T2WI呈显著高信号。
多数病变信号较均匀,少数因肿瘤内出血、坏死致信号不均匀。
(二)肾上腺皮质腺瘤肾上腺皮质腺瘤CT可见边缘光滑、圆形或椭圆形肿瘤,密度均匀,等于或低于肾的密度。
增强扫描有均一强化。
对侧肾上腺萎缩变小,但也可正常。
肾上腺皮质瘤因分泌的激素性质不同,而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皮质醇增多症之分。
前者腺瘤较小。
约0.5~0.3cm。
后者腺瘤较大,约2~8cm。
均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
前者因瘤体小,常仅累及肾上腺的某一部分。
两种功能性异常除腺瘤外也可因相应的肾上腺皮质增生所致。
MRI腺瘤在T1和T2WI上信号强度与肝的信号相似或稍低于肝(图4-4-9)。
肾上腺疾病CT、MRI诊断

肾上腺疾病CT、MRI诊断检查方法】(一)CT检查检查前一小时,口服1.5 %泛影葡胺500ml以充盈胃肠道。
一般病人,肾上腺CT扫描需要作平扫及增强扫描,可静脉内注入60%泛影葡胺或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 一般在注射后30秒开始CT增强扫描。
扫描:层厚5mm间隔5mm较小的肾上腺肿物可作 1.5 - 3mn薄层扫描。
扫描自剑突开始。
窗宽300- 500, 窗位40,对比增强扫描可根据病情需要。
(二)MRI检查在大多数的关于肾上腺的MRI成像中,常采用自旋回波序列的T1WI与T2WI,层厚3- 10mm现在常用快速自旋回波的T2WI代替常规自旋回波扫描以降低采样时间,减少运动伪影,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具有相对T2WI的快速梯度回波(TR/RE: 60/30ms,翻转角:15o角)可以代替自旋回波的T2WI序列。
此项技术的优点是缩短采样时间,允许屏住呼吸扫描,提高图像质量。
在这些脉冲序列中,正常的肾上腺与肝脏相比呈等或低信号。
如果采用脂肪抑制技术,在T1WI肾上腺与肝脏相比为等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
脂肪抑制技术的优点是降低噪声,器官轮廓变得清晰锐利,降低呼吸运动所致的伪影,消除化学位移伪影,扩大灰阶,强化组织对比的微小差别。
缺点是每次采样的层面减少,在全部图像中有可能脂肪抑制不均匀。
肾上腺腺瘤和结节样增生均含有大量脂肪,而转移和嗜铬细胞瘤不含或含极少量的脂肪。
因此建议使用同相位(phase in )和反相位(phase out )的梯度回波化学位移成像来鉴别腺瘤(含脂肪)与非腺瘤性病变(无脂肪)。
在1.5Tesla的MRI成像系统中(64MHZ,脂肪与水自旋的频率差别为224Hz。
因此,在激发脉冲后每个2.24ms,就会出现一个脂肪与水的相位周期。
在这个间隔中,脂肪与水的自旋不断地处于相位一致或相位相反的状态下,相位相反图像的信号强度取决于组织内脂肪与水含量的比例。
与不含脂肪的组织相比,含脂肪的组织在相位相反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
肾上腺CT

临床表现:高血压发 作时有头痛、心悸、 多汗三联征。
其CT表现:呈圆形或 类圆形软组织影,边 界清楚的实性肿块, 密度常不均匀,直径 一般大于2cm,个别 可达20cm,以等、低 密度为主,其CT值1555Hu。
醛固酮增多症
患者,张XX,男性,45岁。因“发作性肢 体乏力5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后经我科 会诊后,转入我科。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16年。 查体:Bp190∕110mmHg,无满月脸、水牛背、 紫纹、多血质外貌。心、肺、腹无特殊。
肾上腺常见疾病CT表现
贵阳医学院内分泌科 殷元万
目录
正常肾上腺CT表现
嗜铬细胞瘤
醛固酮增多症
Cushing综合征
CAH(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肾上腺解剖
位于腹膜之后,肾的 上内方,左侧近似半 月形,右侧呈三角型。
肾上腺CT检查方法
一般在剑突下30-60mm或起自稍高于肾上 极水平,下界以肾门为标志。采用层厚 10mm、间隔10mm连续扫描。如可疑醛固 酮增多症,因肿物较小,应加3-5mm薄层 扫描。 肾上腺常规CT扫描为横断位(轴位),为 鉴别肾上腺、肝及肾上极肿物还可做三维 立体重建图像或增强扫描。
其典型临床表现为: 高血压、低血钾。
CT表现为:瘤体多较 小,直径0.3-0.5cm, 一般不超过3.0cm,呈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 光滑、密度均匀但偏 低,CT值为-33-28Hu, 增强扫描时CT值可增 高到7-60Hu,边缘增强 较中央明显,典型的 可呈环状增强。
Cushing 综合征
内分பைடு நூலகம்影像学发展前景 PET-C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它从分子水 平观察细胞代谢活动,因此又被称为“分 子显像”或“活体生化显像”。 其优点是可以检查活体内局部血流量、能 量转化和细胞内信息传递。因此,对内分 泌代谢性疾病的研究有独特作用;其缺点 是空间分辨率不足,定位不够精确。 将PET与CT两种检查整合到一起,就形成 了PET-CT。
肾上腺疾病的CT、MRI诊断

CT表现: 1.双侧肾上腺增大,形成不规则肿块,
长轴与肾上腺一致。 2.密度不均,可见低密度坏死和高密度
神经母细胞瘤
3岁以下婴幼儿 起源于未分化的交感神经节细胞,最常见的恶性实体肿瘤
之一。 好发部位:肾上腺、腹膜后脊柱旁、后纵隔、盆腔和颈部 病理:没有包膜,可见出血、坏死、囊变和钙化,可伸入
椎管内形成哑铃状。
临床表现: 腹部无痛性肿块,发生转移时出现肝大、骨痛
等表现。80-90%分泌儿茶酚胺。 CT表现:
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发生,20-40岁最多;
2.症状:
阵发性高血压、头疼、心悸、多汗和皮肤苍白, 数分钟后缓解。
3.实验室:24小时尿中儿茶酚胺代谢产物香草基 扁桃酸(VMA)明显升高
CT表现: 1.圆形、椭圆形肿块,3~5cm; 2.密度不均匀,瘤内坏死囊变、出血; 3.中心或边缘可见点状或弧形钙化; 4.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实质性肿块,分叶或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不规 则钙化。浸润性生长,可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可跨 过腹中线。增强扫描不均一强化。淋巴结、肝脏、 骨骼转移。
左侧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肾上腺结核
adrenal tuberculosis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数年甚至更长;皮肤黏膜 色素沉着,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低血压等,皮 肤和色素沉着最具有特征性。
非功能性其它疾病(囊肿、出血等)
库欣综合征 (Cushing syndrome)
肾上腺分泌过多皮质醇,又称皮质醇增多症 好发于中年女性 临床表现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高
血压,月经失调、多毛等。 实验室检查:血尿皮质醇增高,垂体性和异位性血ACT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上腺疾病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疾病的CT表现,提高CT诊断肾上腺疾病的正确性。
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5例肾上腺病变,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肾上腺皮质腺瘤5例,肾上腺嗜酪细胞瘤6例,肾上腺转移瘤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2例,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肾上腺干酪性结核2例,肾上腺假性囊肿1例。
其CT表现各具特征。
结论:综合分析肾上腺疾病的各种CT征象,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肾上腺疾病;体层摄影术;CT诊断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5~67岁。
肾上腺皮质腺瘤5例,嗜铬细胞瘤6例,转移瘤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2例,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肾上腺干酪性结核2例,肾上腺囊肿1例。
1.2方法
采用PICKERI.Q全身CT扫描机,扫描层厚和间距依据病灶大小,采用5mm 或10mm,小病灶加2mm薄层,平扫25例,平扫并增强扫描19例。
2结果
2.1肾上腺皮质腺瘤5例
男3例,女2例,年龄36~65岁,均为单侧,均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CT示:肾上腺区类圆形肿块,大小为12cm×1.2cm~1.5cm×1.8cm,边缘光滑、锐利,密度均匀、低于正常肾上腺组织,CT值:-10~21HU,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
其中3例,对侧肾上腺轻度萎缩。
2.2肾上腺嗜酪细胞瘤6例
男2例,女4例,年龄21~47岁,均为单侧。
CT示:肾上腺区圆形、椭圆形或轻度分叶状肿块,境界清楚,大小为23cm×2.8cm~6.4cm×8.6cm,CT值:15~54HU,1例较大肿块内见大片坏死液化区。
增强扫描示肿块边缘及除囊变坏死以外的实质部位明显强化,囊变者成环状强化,囊变区不强化,二者界限较平扫时更清楚。
2.3肾上腺转移瘤4例
男3例,女1例,年龄46~67岁,单侧及双侧各2例。
CT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圆形、卵圆形肿块,大小1.8cm×2.0cm~5.2cm×6.7cm,双侧发生者,两侧大小不尽相同,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23~47HU,2例大者出现坏死液化区,增强扫描肿块边缘中度至明显强化,中心不增强。
2.4肾上腺髓样脂肪瘤2例
男女各1例,年龄为36岁和47岁,均为单侧。
CT示:肾上腺区境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肿块,大小为28cm×32cm及3.0cm×2.7cm,测到脂肪密度,增强后肿块轻度强化,肿块与肾上极有分界。
2.5肾上腺皮质增生3例
男1例,女2例,年龄24~37岁,单侧2例,双侧1例。
CT示:1例双侧肾上腺弥漫性增大,2例表现为内外肢交界处增粗,伴小结节状改变,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其中1例患者同时检查垂体,表现为垂体瘤。
2.6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1例
5岁女孩CT示:左上腹肿块,最大断面6.3cm×58cm,形态不规则,CT值:43HU,与周围器官分界不清,病灶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斑点、弧形钙化,并见坏死区。
增强扫描肿块实质轻度强化。
2.7肾上腺皮质腺癌1例
为男性60岁,CT示:左肾上腺区巨大的密度不均匀肿块,呈轻度分叶状,肿块边缘光滑完整,其大小为9cm×12cm,左肾、胰腺、脾明显受压推移,界面不清,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强化明显。
2.8肾上腺干酪性结核2例
均为男性,年龄为37岁和49岁,均为双侧。
CT示:双侧肾上腺增大、外形不规则,1例病灶中心有干酪样坏死,呈不规则低密度区,壁较厚,2例病变内均见沙粒状钙化,1例增强扫描肿块呈环状强化。
2.9肾上腺假性囊肿1例
为男性36岁,单侧。
CT示:左肾上腺区一类圆形低密度肿块,大小为7.3cm×6.9cm,CT值为19HU,边缘清楚锐利,有不连续蛋壳状钙化,增强扫描肿块不强化。
3讨论
肾上腺实质由皮质和髓质两部分构成。
皮质起源于中胚层,髓质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原始细胞为交感神经母细胞,以后绝大部分分化成嗜铬细胞,极少数分化成交感神经节细胞,因此可形成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
正常肾上腺CT表现为细长结构,其厚度等于或小于1cm,不超过同一扫描层面膈肌脚的最大部分,故宜采用薄层扫描,一般可只行平扫,但下列情况下必须增强扫描:①鉴别肾上腺与血管;②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③肿块病变的鉴别诊断;
④判断肿瘤的外侵程度或转移情况。
肾上腺皮质腺瘤起源于局部肾上腺皮质,常单发,多较小,有完整的包膜,周边皮质受压,相邻肾上腺正常或轻度萎缩,肿块内富含脂质成分,呈低密度,增强扫描有强化,从而有别于囊肿。
肾上腺嗜酪细胞瘤是肾上腺髓质最常见的肿瘤,多数单发,10%为双侧,10%为恶性,多见于青壮年,值得注意的是良恶性的鉴别,CT可根据瘤体较大、外形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以及侵蚀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灶来判断。
肾上腺转移瘤较常见,50%以上为双侧性,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常有坏死,单发者应与肾上腺腺瘤鉴别,肾上腺腺瘤相邻肾上腺正常或轻度萎缩,而转移瘤常破坏正常肾上腺的形态。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其主要由骨髓和脂肪成分构成,CT检查可测到脂肪密度(-40~-140HU),其应与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鉴别,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为生长在肾内的含脂肪肿瘤,在不同层面均见与肾关系密切,同侧肾上腺仍可见到。
肾上腺皮质增生仅表现为单或双侧肾上腺增粗、边缘平直等改变,少数表现正常,CT不易确诊,CT检查的重要性在于区别是腺瘤还是增生以便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80%发生在婴幼儿,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近50%肿块内有钙化,检查尿可见儿茶酚胺(CA)升高。
肾上腺皮质腺癌通常有包膜,常伴有出血及坏死区,故质地软及部分为囊性变,较大的肿瘤推压周围器官,但较少侵犯邻近组织器官。
参考文献:
[1]卢光明,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
[2]许达生,陈君禄,黄兆民.临床CT诊断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2.
[3]王东,熊国辉,喻敏等.肾上腺腺瘤与转移瘤CT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学,1998,(6):4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