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三、外戚和宦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使社 会混乱,人民遭殃,最终导致
A 外戚的权力膨胀 B 宦官得宠,把持朝政
C 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 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
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帝几乎都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 交替专权。
材料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政治状况?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权的政治特点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起义的口号?文中的“甲子”指哪一年?“苍天”和“黄天” 各指代什么? (3)材料二中涉及的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谁?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4)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后汉书·刑法志》记载:在光 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 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 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 安平”的景象。
社会安定 经济好转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三、光武中兴
实例:
光武帝初年,全国户籍人口仅有1000多万,到光 武帝中元二年(公元57年)统计,已达2100万,又经 明帝、章帝,到了和帝十七年(公元105年)时,耕地 面积达730多万,户籍人口达到5300多万,已接近西 汉盛世水平(5959万),这个人口数字与后来的盛唐 时期不相上下。
一、西汉后期政局——西汉灭亡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 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 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学习内容1
二、东汉建立
前因: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

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 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 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家 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 权.)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 “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 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结果 • 初东汉军队镇压而失败。
意义 •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 其一蹶不振。
一、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中兴
二、外戚和宦官专权 三、黄巾起义
1、原因: 2Leabharlann 特点 3、结果2、特点: 有准备、有组织。
黄巾起义的特点
——
岁苍
在天
甲已
子死
,,
黄 巾 军 预 言
天黄 下天 大当 吉立 。;
你能解释这则 语言预言是含义 吗?如不明白可 问同学老师。
黄巾起义的特点
有有 准组 备织
,
1。张角利用“太平道” 宣传组织群众。
2。黄巾军提出预言, 明确了斗争目标—— “黄天当立”,起义时 间——“岁在甲子”。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
1、人物:光武帝刘秀、 2、内容:
结果: 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和帝以下各帝即位年龄 你能发现此表
皇帝 和帝
即位年龄 10岁
中的问题吗?这
殇帝
1岁
个问题会导致什
安帝 顺帝
13岁 11岁
么后果?
冲帝
2岁
质帝
8岁
桓帝
15岁
灵帝
12岁
少帝
17岁
献帝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件

讲授新课
一 光武中兴
观察和思考
光武帝刘秀
讲授新课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 文叔,汉景帝后裔。新朝王莽末年, 起兵反对王莽,昆阳之战,光武挽狂 澜于即倒,王寻等百万之众,一时土 崩瓦解。统一天下,定都洛阳,重新 恢复汉室政权,为汉朝中兴之主。在 位三十三年,谥号光武,即光绍前业 之意,庙号世祖。
讲授新课
多股政治力量的角逐: 表现: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 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 结果: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 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 朽黑暗。
讲授新课
读图学史:
历史信息: 城堡庭院深邃 楼台重叠错落外有高Leabharlann 边有角楼陶制东汉庄园城堡模型
讲授新课
东京皇统屡绝,权 归女主,外立者四 帝,临朝者六后。 莫不定策帷帘,委 事父兄,贪孩童以 久其政,抑明贤以 专其威。任重道悠, 利深祸速。……而 赴蹈不息,焦烂为 期,终于陵夷大运, 沦亡神宝。 ——《后汉书· 皇后 纪》
讲授新课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岁 1岁 13岁 11岁 2岁 8岁 15岁 12岁 17岁 9岁
灾荒连年 农民战争爆发
讲授新课
三 黄巾起义
观察和思考
东汉后期统治越来越腐败, 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 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 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 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 蔓延。
讲授新课
结局
影响:平息了西汉末年以来的混乱,全
国呈现较为繁荣安定的景象。
隐患: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妥协,原
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讲授新课
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七年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东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掌握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如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西汉历史,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梳理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LI标】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光武中兴【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往的教材只是放在小字部分供学生阅读了解,这一课是新版教材改动最大的地方。
本课的内容从西汉灭亡到新朝建立、东汉建立到最后的灭亡,时空跨越度大,内容繁杂,但课文过于简约,所以必须补充一定材料,便于学生理解史实的内在关系。
2.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只有部分学生通过课外读物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是懵懂无知的。
本课中很多知识点需要去深层次理解史实的内在关系,对初一的学生难度有点大。
并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主要还是靠形象思维,所以故事性强的历史课更容易让初一的学生接受并理解。
【教学环节与活动】导入新课一、出示“马踏飞燕”造型的青铜器,让学生直观感受青铜器的特点,对马的形象有更深刻的认知。
讲解马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解读汉代特殊历史背景中马的意义。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在它的带领下,重走东汉兴亡路,以史为尺量得失。
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比较“光武中兴” 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
通过三位主人公:皇室黑马、跋扈之马、反抗之马的故事从东汉前期、中后期以及东汉末年三个时间节点的上见证东汉的兴衰讲授新课一、第一位主人公一一皇室黑马刘秀1、展示刘秀的个人名片,引导学生注意'‘公元前”和“公元”的不同,播放自制微课“历史小讲堂之中国古代纪年方法知多少”,了解常用的儿种纪念方法。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3课东汉的兴亡01知识管理知识点1光武中兴新朝:公元9年,外戚________夺取政权,建立________,西汉灭亡。
他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中兴: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________,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________,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________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_______”。
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形成了________与_______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知识点3黄巾起义原因:东汉后期朝政腐败,大批贫民流离失所,自然灾害频发,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概况: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_____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A.光武中兴B.大一统C.天府之国D.文景之治知识点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4.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
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A.外戚宦官专权B.道教开始兴起C.王莽夺权改制D.黄巾起义爆发5.东汉末年,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威望后率众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是() A.陈胜B.吴广C.刘秀D.张角6.下列关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它是一场农民大起义B.历时9个月被镇压C.推翻了腐朽的东汉王朝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03能力提升7.东汉的建立者励精图治,使国家出现繁荣局面,但好景不长,东汉中后期却走向衰落。
下列选项与其无.关.的是()A.州牧势力的膨胀B.农民起义的打击C.王莽施政的危害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8.下列关于东汉黄巾起义和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相同点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当时的社会统治非常黑暗B.起义前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C.都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D.都使当时的统治一蹶不振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教育部编)七年级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课程内容: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在刘秀的施政时期,由于政治清明,民族矛盾缓和,社会呈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心”。
东汉中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发展到后期,出现黄巾起义。
教材分析:本文内容主要讲析东汉的建立及走向衰亡的原因,东汉出现“光武中心”的局面,但由于外戚和宦官专权,社会再次混乱,导致黄巾起义,东汉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亡。
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讲析东汉的建立、外戚宦官专权及黄巾起义起义,能吸引学生学习的知识点不多,因此,在讲析本内容时主要用史实呈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同时,黄巾起义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该内容在部编教材中再次出现。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是东汉统治者内部出现外戚和宦官之争,而黄巾起义对东汉的统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对比黄巾起义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必须注重社会的根基,使社会安定,才能得到发展。
否则,必然走向衰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光武中兴”是东汉时期出现的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发展和恢复的局面,但是由于统治者内部不能根本解决政权混乱的局面,最后导致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农民从而成为促使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基本力量。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教学方法:材料解析法、图片展示法教学用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于部编教材中省略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史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略微介绍一下:刘彻十六岁登基,为巩固皇权,汉武帝建立了中朝,在地方设置刺史,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
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为什么将刘秀建的汉称为“东汉” 学习与 探究 呢?经前还有类似命名的例子么?
长安
刘秀(公元前6年—公 元57年)东汉开国皇帝,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军事家。
光武中兴
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击败王莽,夺得帝位。国号为汉,建都 洛阳,史称东汉,刘秀为光武帝。又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刘秀先 后平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
光武中兴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以 柔 术 治 天 下
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 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汉末年 以来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沦 ①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 为奴婢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 建武六年(公元 30年),下诏恢复西 改善,也使得战乱之后大量 简政安民 ②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 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 土地荒芜而人口又不足的问 减损,十置其一”,这样极大的减轻 ③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题得到了解决。 了人民的负担。 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 ④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 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 ⑤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解民族矛盾 严格要求,赏罚从严。经 过整顿,官场风气为之一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变。故《后汉书·循吏传》 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之誉。
3. 天下出现兴盛局面
光武中兴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东 汉 彩 绘 击 鼓 说 唱 俑
光武中兴
历史信息?
1. 2. 3. 4. 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 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绿林赤眉起义
光武中兴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没落的皇族
初骑牛,杀新野尉 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
骑牛举义
刘秀贵为皇族帝脉,怎么会连马也没有?
光武中兴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年少时的理想,日后成了千古名言,引发了许 多“乱世枭雄”的共鸣。刘秀与阴丽华的爱情故事也千古传颂。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导 致黄巾起义的原因?
学习与 探究
朝政腐败,时局动荡,豪强兼并,自然灾害
黄巾起义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阅读课文,结合下图,讲 学习与 探究 述黄巾起义的故事。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黄巾起义的结果 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黄巾军受到重挫, 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 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知识梳理
秦 朝 建 立
西 汉 建 立
新 朝 建 立
公元9年
东 汉 建 立
公元25年
东 汉 灭 亡
公元22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东汉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 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氏 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 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 政大权。王莽谦恭俭让, 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 威名。西汉末年,帝国 日衰,社会矛盾空前激 化,王莽趁机夺取了西 汉政权。
王 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
外 戚 指帝王的母族、 妻族,主要是皇后 娘家的父亲、兄弟 。 指帝王的母族、妻 族,主要是皇后娘 家的父亲、兄弟 。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 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光武中兴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结果改制彻底失败了,王莽的施政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 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 王莽被杀。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刘秀登上皇帝宝座后,面临的是一副残破到极点的烂摊子。与刘秀同时代 的冯衍有一段话描写当时的状况说:“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 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 怀怨怒”。 —— 《后汉书·桓冯列传》
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假如你是光 学习与 武帝,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维护统治? 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黄巾起义的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者,使其一蹶不振。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东 汉 的 兴 亡
王莽建新 公元9年 新朝 光武中兴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出现原因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影响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学习与 “外戚干政”和“宦官专权” 探究 根源在哪??
外戚和宦官都是利用君权作乱, 并非自身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 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东汉末年,朝中大臣上书提出:“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 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义兄、 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搜刮)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 冤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后汉书》
西汉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 “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 哪些共同原因? 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善于用人、以农为本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
光武中兴
学习与 探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幼 主 即 位 , 太 后 临 朝 诛 杀 外 戚 , 夺 回 君 权
光武中兴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光武帝措施的影响
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时间 西汉末年 东汉初年 公元57年 公元105年 全国人口 6000万 1000多万 2100多万 5300多万
含义:
1. 衰落的汉朝重新振兴
2. 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皇 帝 早 逝 宦 官 弄 权 , 把 持 朝 政
外 戚 专 权 , 皇 权 旁 落
皇 帝 长 大 , 依 靠 宦 官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阅读史料分析外戚宦官交 学习与 探究 替专权的影响?
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 朽不堪,正直的官员收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外戚、 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材料一: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外戚梁冀先后废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当官 封侯,横行霸道,把数千平民当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贡品先要送到他 家后才敢献给皇帝。年幼的汉质帝不满梁冀专权,说他是跋扈将军。梁冀居然 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质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