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孙刚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作者:张海艳来源:《新课程·教育学术》2009年第01期一、教材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解放战争。
本单元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牢记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本单元共设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国大典》两篇精读课文,而编者把《千里跃进大别山》放在本单元开篇之课,可见千里跃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所具有的战略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二、学情分析相对于《开国大典》,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了解不会很多,对于当时的战斗形势的严峻认识也不会很深刻。
由于年代久远也不能很好地感受到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高超的指挥风采。
三、目标预设根据编者意图和本单元训练重点我确定如下: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识记生字,正确读写12个生字,掌握跃进、不约而同、狭路相逢勇者胜等词语。
3.读懂课文,感受刘邓首长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4.阅读中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
四、重、难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要把朗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因此要注重朗读指导,在语调、语气、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因此,我重点抓住“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来深入品读。
这句话在文中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出现在刘邓首长的话中,让学生能通过品读感受到时当时情况的艰难、形势的严峻,读出首长的果断决定,志在必得的决心。
第二次出现这个命令在战士们心中传达,读出战士们获得的鼓励,增强了战胜敌人的勇气,读出每一名战士都是一名勇者的气势。
第三次出现在“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读出胜利的喜悦,对每一战士的敬佩之情。
五、根据以上预想,预设如下教学思路(一)释题切入,千里跃进大别山出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地图,简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战略意义。
2.掌握大别山战役中我军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大别山战役图片、相关视频等。
2.教学素材: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战役故事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大别山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简要介绍大别山战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大别山战役经过(1)播放大别山战役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
(2)讲解战役经过,包括主要战斗、我军英勇事迹等。
3.分析大别山战役的战略意义(1)引导学生理解大别山战役在我军战略中的地位。
(2)讲解战役胜利对全国解放战争的影响。
4.传承革命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大别山战役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有哪些?(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革命先烈英勇事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革命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扬革命精神。
6.作业布置(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发扬革命精神。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大别山战役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够将革命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如何检验?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3.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漫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这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啊!当年,刘邓大军那可是相当牛啊!就跟一群勇猛无畏的战士,直接朝着敌人腹地就冲去了。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那真的需要超级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就好像是古代的侠客,单枪匹马闯进了龙潭虎穴,丝毫不畏惧敌人的重重包围。
大别山那地方,山高林密的,路也不好走,可刘邓大军可不管这些,就是要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个年代,说不定还吓得腿肚子发软呢,可他们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毫不犹豫地就向前冲。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这一去,那可是让敌人慌了神。
敌人怎么也没想到,刘邓大军居然这么大胆,敢直接跑到他们的地盘上来。
就好比你在家里正舒服着呢,突然有人闯进来打乱了你的一切计划,那感觉,肯定特别憋屈。
而刘邓大军呢,在大别山可没少给敌人找麻烦。
他们就像一群机灵的猴子,敌人怎么抓也抓不住。
时不时地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而且啊,在大别山的日子可不好过,条件艰苦着呢。
可刘邓大军也没怨言,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这一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那真是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
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
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都是这些前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所以我们得好好珍惜,努力奋斗,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付出。
每次想到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我就觉得热血沸腾。
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啊,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

7.《千里跃进大别山》说课稿一、说教材这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狭路相逢勇者胜”是这篇课文的核心,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穿全文,这是本文表达方法上的一个特点。
文章通过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品质,反映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学习通过人物的事迹、言行反映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二是读懂重点词句,想象、感受当时的情景。
二、说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1.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体会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教学的重点。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学思路1.课前,让学生自学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通过上网、查阅图书、请教别人等方法,收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战斗意义及有关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开始可以让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情况,老师相机补充,使学生充分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组织学生默读,有条件的可指导略读,找出文中给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或句子。
3.引导学生交流找出的句子和段落。
抓住反映人物品质的词句进行品读,体会人物的精神。
教师可提醒学生阅读课文时要读读想想,如,“搭起”“杀向”“攻占”“扑向”“打开”“冲”等词语,让学生想象当时战斗场面,体会战士们勇猛无比的气势,感受战士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如,“狭路相逢勇者胜”,文中三次出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在战斗前、战斗时、战斗胜利后的作用和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映了战士们的什么品质。
教学设计1: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16课《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勇”为核心,讲述了刘邓大军在1947年向大别山挺进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强渡汝河。
文章用中心词“勇”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才能和我军将士不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学习抓住动词与比喻句的方式运用到场面描写中,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学习抓住动词与比喻句的方式运用到场面描写中,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简介大别山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一课呀!板书课题:16千里跃进大别山师: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武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由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领导的这支部队当时被称为刘邓大军。
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场让人荡气回肠的战斗中。
[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
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1.师:同学们,我们课前已经熟读了课文。
现在就来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字音。
2.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三、精读课文,理解“勇者胜”的内涵一学习3自然段,理解“紧急情况”。
师: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段,刘邓大军在汝河北岸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师:面对着这样的紧急态势,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句话中哪个字又是取得胜利的法宝。
把握教材特点 突出学法指导——《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谈

把握教材特点突出学法指导——《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谈戴瑞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
【年(卷),期】1998(000)0Z1
【摘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4课《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文讲的是,1947年8月24日夜,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强渡成功,以无比的英勇气概打开了挺进中原的通道。
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戴瑞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学习“五种思维”的活教材 [J], 瞿萍;张贤裕
2.再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J], 颜杰峰;唐锡康
3.战略反攻序幕拉开千里跃进大别山 [J], 江上苇;
4.把握文眼训练思维——《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谈 [J], 曹恩尧
5.浅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J], 马同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教材简析: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在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本文讲的是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渡汝河,杀出一条血路,胜利跃进大别山的事情。
课文属革命传统故事,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等情况肯定比较陌生,但是却有浓厚的兴趣。
教师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拓宽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形象生动的感知;再抓住重点、巧施教法,学生肯定会受益匪浅。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教学本课,可以紧扣课题中的“跃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课文讲述的是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强渡汝河的战斗情景,表现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本节课教材内容选取于解放战争时期,故事发生的时间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很远,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用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出了十八旅战士到达汝河时遇到的自身的困难、人为的困难和自然因素的困难。
从而明确刘邓大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正是在这关键时刻,刘邓首长下达了进攻、迅速、勇猛的作战方针才显得由为英明。
也正是在刘邓首长的“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号召下,强渡汝河成功,实现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展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风采。
课上,采取读读、想想、画画的办法指导学生理解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与文本对话,努力将学生带入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抢渡汝河的战斗中,体会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的英勇顽强。
课上对学生进行了朗读训练。
力求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做人,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里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 要记住,现 在是狭路相逢勇 者胜,要勇,要 猛!
❖第二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冒着敌 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 了一座浮桥。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 虎出山,杀向敌人。他们攻占了一 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 了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 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 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 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战士们冲锋时的动词:
❖冒着、搭起、杀 向、攻占、扑向、 拿下、进攻、攻 下、打开。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 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②大军像决堤的洪水, 向西南方向奔流。
❖第三次狭路相逢勇者胜
❖ 刘邓大军跃进 大别山,像一把 钢刀插进了敌人 的心脏。
拓展学习:
❖1、将这个故事讲 给家长听。
❖2、搜集解放战争 时期的故事读一读。
❖ “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 徽三省交界之地,它北临淮河,
南靠长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是敌人的心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里跃进直逼敌
人心脏,会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
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意义重大。 1947年8月23日晚,刘邓大军强 渡汝河,在炮火轰鸣中激烈的汝 河之战开始了。
❖1、把课文读通,字音读 准。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 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