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合集下载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漫谈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嘿,咱今天就来讲讲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

这可真是一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啊!当年,刘邓大军那可是相当牛啊!就跟一群勇猛无畏的战士,直接朝着敌人腹地就冲去了。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出来的事儿,那真的需要超级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就好像是古代的侠客,单枪匹马闯进了龙潭虎穴,丝毫不畏惧敌人的重重包围。

大别山那地方,山高林密的,路也不好走,可刘邓大军可不管这些,就是要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在那个年代,说不定还吓得腿肚子发软呢,可他们呢,雄赳赳气昂昂的,毫不犹豫地就向前冲。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这一去,那可是让敌人慌了神。

敌人怎么也没想到,刘邓大军居然这么大胆,敢直接跑到他们的地盘上来。

就好比你在家里正舒服着呢,突然有人闯进来打乱了你的一切计划,那感觉,肯定特别憋屈。

而刘邓大军呢,在大别山可没少给敌人找麻烦。

他们就像一群机灵的猴子,敌人怎么抓也抓不住。

时不时地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而且啊,在大别山的日子可不好过,条件艰苦着呢。

可刘邓大军也没怨言,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这一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那真是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情节。

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战士们的英勇和顽强。

咱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啊,都是这些前辈们用血汗换来的。

所以我们得好好珍惜,努力奋斗,不能辜负了他们的付出。

每次想到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我就觉得热血沸腾。

仿佛自己也穿越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跟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啊,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背景
大别山区位于鄂(湖北)豫(河南)皖(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是一种特殊的进攻方式,即不是逐城逐地向前推进,而是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的重要决策。

1946年6月,国民党背信弃义,大举进攻解放区。

在蒋军进攻面前,党中央先是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1946年6月—1947年6月这一年内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基本上遏制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1947年6月,党中央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创造条件。

揭开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序幕的,就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和跃进大别山。

1947年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从鲁(山东)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

本篇课文主要讲的是8月23日晚到8月24日夜里强渡汝河的事,这是跃进大别山途中最紧张、最激烈的战斗之一。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失败的战略进攻序幕----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最初的千里跃进大别山行动,以毛泽东的设想,在蒋介石敞开的胸膛上插上一把尖刀,让蒋介石伸出的两个拳头缩回来,以减轻陕甘宁根据地的压力和山东根据地的败局。

大别山地区地处中原,南向直指蒋介石的统治中心南京,西向威慑武汉。

这个解放战争史上闻名的“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被逼出来的无奈之举,刘邓军队源于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二九师出身红四方面军,兴起于山西南部,在山西曾经和阎锡山一九四七年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是,刘邓大军于六月三十日突破黄河天险,在一百五十公里的宽大正面渡过黄河,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个名为千里跃进大别的部队交手,上党战役,刘邓军队一战成名,山西地区也是八路军的兴起之地,贺龙在晋西北,刘邓在晋东南,聂荣臻在五台山,一九四七年八月刘邓军队在鲁西南一带集结休整,蒋介石调集十几万人人马围困刘邓。

一九四七年蒋介石的重点进攻使共产党面临巨大困难,陕北仅有二万人的部队,但是又不能调其他军队进入陕甘宁,因为陕甘宁地区本就是个贫瘠的地方,连年战乱,人口稀少,根本供养不了大部队,所以只能从外线来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军队被蒋介石围在鲁西南动弹不得,毛泽东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让刘邓跳出包围圈,不要后方,直插大别山地区,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区活动,颇有围魏救赵意图。

刘邓并不是很乐于接受任务,因为这是一个豪赌之举,弄不好刘邓就会全军覆灭。

邓小平对刘邓大军的前途作了三个估计:一,部队到不了大别山;二,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三,部队扎根大别山。

但面临被围局面,蒋介石准备放黄河水淹没刘邓军队,这是一个不得已得决定,刘邓军队只能背水一战。

毛泽东总有一些惊人军事动作,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减轻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压力,曾派王震的三五九旅南下,直达中原根据地,但最后王震还是被赶出了中原根据地,返回陕甘宁,并没有达到目的,蒋介石一贯视中原地区为自己的卧榻之侧,岂能容共产党在此扎根,这次刘邓大军剑指中原,在蒋介石看来是一次溃逃,他要利用这个时机,千里追杀刘邓军队于中原广大平原地区。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

(3)通过地图分析,掌握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分析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通过史料,探讨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敬意。

(2)激发学生对中国人民伟大斗争精神的赞美。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视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

2.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4.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

2. 史料的运用和分析。

3.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地理路线、斗争生活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史料分析法: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地理路线,引导学生了解战略意图。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分享讨论成果。

4. 史料分析: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5. 总结:概括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精神。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的斗争和生活时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

刘邓大军上大别山,面对的敌军部队和将领,都堪称国民党军中最强——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面对的敌人为什么那么难缠1947年9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第1、2、3、6纵队(以下简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从8年抗战的老根据地向国民党统治区的外线作战,为陈毅、粟裕大军和陈赓纵队在豫东、豫西展开提供了机会。

但刘邓大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南下的12万精兵强将,最后转出大别山时仅剩5万余人,加上留下的地方部队和工作队,总共也不到7万人。

什么原因导致刘邓大军减员如此严重呢?大别山的敌人,无论兵源素质还是统帅能力都是国民党军中最强的为了追剿刘邓大军,蒋介石一方面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坐镇九江指挥所,统一指挥大别山战事;另一方面调动23个旅渡过淮河,从北、东、西等几个方向穷追猛打。

其中,不仅有“五大主力”中建军最早、历史最长的胡琏第18军等中央军精锐,还包括第7军、第48军等新桂系劲旅,这些广西兵从小生活在山区,非常善于山地作战,从北伐时期就以战力强悍著称,获得“钢军”美誉,甩开蒋介石中央军好几条街。

在国民党军的高级将领中,“小诸葛”白崇禧的指挥能力是首屈一指的,北伐时期,他是前线参谋长,代行参谋长职权,指挥新桂系第7军等部队连克汨罗江防线和贺胜桥等要点,仅14天就从长沙打到武昌城下。

抗战时期,白崇禧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几乎参与了对日寇历次会战的筹划和部署,尤其是1940年的桂南战役,白崇禧亲自指挥部队在昆仑关两度挫败日军,取得了抗战以来攻坚作战的首次胜利。

经历过8年抗战后,新桂系已经把广西的民团制度移植到了大别山全面抗战爆发时,新桂系头一年就武装了上百个步兵团投入抗日战场,并将苦心经营的十几家兵工厂和数十架飞机全部上缴中央。

对此,蒋介石不得不有所表示,恰好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按惯例必须兼任驻地省份的行政长官,于是安徽省主席一职就交到了新桂系手上,一直到抗战胜利依然如此,由于长期驻军于此,不仅新桂系与当地土豪劣绅紧密勾结,其基层官兵也纷纷在此安家,不少老兵还娶了当地妇女为妻。

7、千里跃进大别山

7、千里跃进大别山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
• 第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 进一步说明刘邓大军个个都是勇者,同时刘邓大军的胜利 再次证明这句的正确性。 • 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比喻 • 更形象地说明了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对后来解放全中 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作用,它为这三大战役 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结束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 本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最激烈的 个场战斗------强渡汝河,表现了刘邓首长 的英明果断和解放军战士勇猛烈顽强的精 神
结束
上一页
阅读第5自然段思考
• “不约而同”说明了什么? • 说明在紧急的战斗形势下,大家都在等待刘邓两位首长的 决策,从中也可以看出,刘邓两们首长在大家心中威望之 高,分量之重。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6自然段思考
我军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1、进攻 2、迅速 3、勇猛 其实,刘邓首长就是勇者,那么他们的勇体现在 哪?找出体现他们勇敢的句子或词语。 • 体现在“不管……一定……一定”的决心上,体 现在英明果断的决策上,体现在愿为勇者的精神 上。 • • • • •
上一页
结束
阅读第7自然段思考
1、“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二次出现在这里有说明了 什么? • 说明首长的叮嘱与已深入战士们的心里,变成了 决心和行动。 2、“每……都……,每……都……,绝不……绝 不……”说明了什么? • 说明战士斗志饱满,信心百倍,已充分做好了战 斗的准备。这是一群“勇者”,胜利必属于他们。
上一页
结束
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 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 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 • 狭路相逢勇者胜 • 如何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 • 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对手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无地 可让,此时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千⾥跃进⼤别⼭》是⼀篇解放战争题材的⽂章,对于学⽣和我都⽐较遥远,⽐较抽象,所以我认为采⽤多媒体讲课,更有助于激发学⽣的兴趣,更有易于理解课⽂中刘邓⼤军的英勇,从⽽能更好地感受到刘邓⾸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和战⼠们英勇顽强的精神。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千⾥跃进⼤别⼭》原⽂ 1947年,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刘邓⼤军向⼤别⼭挺进。

经过连续⼗⼏天的⾏军作战,8⽉23⽇晚上,先头部队⼗⼋旅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集中兵⼒在刘邓⼤军后⾯紧紧追赶,还在汝河南岸布置了⼀条⼏⼗⾥长的防线。

当⼗⼋旅到达汝河北岸的时候,敌⼈早已把渡⼝两岸的船只统统拖⾛、砸毁了。

河⽔有⼀丈多深,⼈马趟不过去。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情况⼗分紧急。

肖旅长和李政委正站在河边商量着进军的办法,⼀个参谋跑来报告:“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平政委来了!”肖旅长和李政委赶紧迎上去,只见刘司令员和邓政委由纵队⾸长陪同,⼤步⾛了过来。

邓⼩平政委叫参谋长打开军⽤地图,和其他⼏位⾸长⼀起分析了形势。

情况确实很严重,⼤家不约⽽同地望着刘邓⾸长。

“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段,从这⾥打开⼀条通路。

”刘司令员扶了扶眼镜,⽤⼿指在地图上⼀画,接着说,“不管敌⼈有多少飞机⼤炮,我们⼀定要迅速前进,⼀定要实现跃进⼤别⼭的战略计划!”他叮嘱肖旅长说:“要记住,现在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要勇,要猛!”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中传开了。

任务⼀级⼀级地往下传达:不管敌⼈的飞机⼤炮多么厉害,⼀定要杀出⼀条⾎路,跃进⼤别⼭。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每颗⼿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就打,绝不留下敌⼈的⼀个据点,绝不留下⼀个顽抗的敌⼈。

漆⿊的夜空被战⽕照亮了。

冒着敌⼈冲天的炮⽕,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如猛虎出⼭,杀向敌⼈。

他们攻占了⼀个村庄,⼜扑向另⼀个村庄;拿下⼀个据点,⼜进攻另⼀个据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千里挺进大别山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

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

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

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

”“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

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

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学生:李东东
所在班级:能源1501
学号:41504617
一、选题背景
大别山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的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阵地。

而我本人也来自于位于大别山生深处的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自小就是听着鄂豫皖根据地和刘邓大军长大的。

特此搜集更加详尽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

二、介绍
解放战争第二年,随着整个形势的变化,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毛泽东主席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规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

”为了进攻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首先决定进攻大别山。

大别山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一个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

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陕北的困难,当时中原解放区相继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剿,中央甚至主动撤出来延安,可见当时整个中原解放区的压力很大,而刘邓大军如果重兵直指大别山便可以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但是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小时候我听说过刘邓大军其实当时在家乡取得的战果并不好。

我的太爷爷曾经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也参加过当地的游击队,随着后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之后,国明党依靠小保队对当地实施了残酷的报复。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举家逃进了深山,躲避当地的国民党的追查。

其实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总兵力为28万,数全军第一。

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一年前的103万发展到149万,增长45%以上,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刘邓大军军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

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人员、装备遭受重大损失,作战能力严重削弱,不过如果说,建立大别山根据地是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或最佳选择,那么这种牺牲也是必然代价。

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我大部队运动作战。

大别山地形复杂,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

大军
进入大别山后,由于山路崎岖,部队上山,大炮、辎重都要人抬着走。

但是国民党却利用大别山周围交通便利的优点,调集了重兵围剿。

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半年多,仅有两次成功的歼灭战。

1947年12月,刘邓大军决定采取分兵作战,一部分主力撤出大别山,其余一部分则与敌人在大别山周围兜圈子。

第二,大别山地区当时的群众基础实际上并不适合于我在此建立根据地。

毛主席之所以把大别山作为刘邓大军进攻的方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别山是老革命根据地,有利于由大别山起家的红四方面军发展而来的刘邓野战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别山地区的确是老革命根据地,刘邓大军的不少高级干部也是是大别山人。

但是由于每次共产党在此建立根据地然后又转移,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卷土重来,对当地进行残酷的报复,实行白色恐怖,尤其是疯狂的屠杀积极分子和革命军人家属,,一般老百姓也被国民党杀怕了。

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并且是整村往山里跑。

第三,大别山的气候和经济条件也不适合刘邓大军在此立足。

大别山地区,属南方地区。

刘邓大军除以前四方面军高级领导外,其余的都是北方人,对大别山的生活环境却很不适应。

山区到处是小路,车炮都扔掉了行军很慢,据说很多战士穿不惯草鞋,脚上常常流脓淌血,。

在这种困难条件下,部队减员非常厉害
第四,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初步建立了根据地规模。

但到后来国民党调集重兵对我大举“围剿”,由于战场形势严峻,刘邓大军只好实行分兵作战,其中刘伯承率领主力北渡淮河,其余的则由邓小平
率领采取分散活动方式,开展游击战争。

但是大别山中心地带全部为敌所占,很多攻占的县城和大的市镇全部丢失。

地方政权有都转入地下。

到1948初,所有主力部队全部转出大别山时,根据地又变回了之前的样子。

刘邓大军转战大别山,配合中原战场作战,与陈粟、陈谢两军共同完成了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扭转全国战局的战略任务。

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刘邓在大别山的艰苦的奋战,为夺取全国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