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我们研究古代汉语的时候,需要了解单音词和复音词的关系,复音词和同义词的关系,因为这有助於我们更彻底地了解古代汉语。

我们随便把一篇古文翻译成为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例如“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一个句子中,“子”字在现代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种情况。

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它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

举例来说,古代汉语有单音词“虑”字。

《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小雅·无雨》:“弗虑弗图”。

但是,在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考虑”等双音词里,或者只出现在“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作为单词自由运用了。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

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

这可以从两方面证明: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

例如“险”“阻”“隘”(注:“隘”单用时,是狭的意思,同“险”“阻”的区别较大。

)是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第6讲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第6讲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3.意义近似的同义词称近义词。 • 祭——祀 往——逝 • 开——张 开—— 闢
(二)同义词的辨析
• 1.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 辨析同义词,可以从词义、用法、 色彩等几方面进行。
(1)从词义差异上辨析
• [府——库]都是藏财务的地方,但“府” 指收藏文书、财宝的库房。《说文》: “府,文书所藏也。”“库”是藏兵器、 战车的库房。《说文》:“库,兵车所 藏也。”二者用途有别。 • [模——范——型]都是指制造器物的模 型,但质地不同,用土做的叫型,用木 头做的叫模,用金属做的叫范(一说用 竹子做的叫范)。
B.加缀复词 从词义的 单义词 角度分 多义词
从语法功 实词 能角度分 虚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代词 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 二、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 最小意义单位,它以音为义的 信号,音和义在约定俗成的原 则下结合起来,便形成口语的 词。 • 字是词的记录符号,它用字 形来标识词,并从词那里承受 到音与义,因而形成一个形音 义的结合体。
第七讲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 • • •
一、词的分类 二、文言文中的字和词 三、汉语中的单音词 四、古代汉语中的复音词(单纯词、 复合词) • 五、同义词
• 一、词的分类
从语音角 单音词 度分 复音词 单纯词 词 的 分 类 从语素角 合成词 度分 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 A.复合词(联合式、偏正式、 动宾式、主谓式)
• 由多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复 音词(或多音词)。 • “踯躅”、“良人”、“玄 黄”、“千里马”、“骐骥” 、 “社稷”、 “不穀” • 复音词根据词的组合方式分为 单纯词与复合词。
• • • •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单纯词和复合词是从语素数量上讲的。一个语素 组成的词就是单纯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 成的词叫复合词。
先讲单纯词。
单纯词有两类:
一是单音节单纯词,如:天、地、人、马、大、 水、丈、从、围、梁、军等。
一是多音节单纯词(复音单纯词),复音单纯词 中主要是联绵词和叠音词。联绵词如:仿佛、彷 徨、参差、依稀、葡萄、崔嵬等。叠音词如:坎 坎、依依、杲杲、关关等。
2、从写法上看,有“字无定写”的特点。由于 记录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读音,不分别表示 意义,因此往往会有多种写法。例如:
“望洋”还可以写成望羊、望阳、盳洋;“徘徊” 也作裴回、徘回;
“逶迤”也作委移、逶陀、委它、委他、威夷、 委蛇、委施;
“匍匐”也作匍伏、蒲伏;“黽勉”也作闵勉、 闵免、文莫、密勿;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联绵词在语音上的联系指的是 古代的读音。有的联绵词过去有双声或叠韵的关 系,到了现在这种关系已经没有了,这是因为语 音发生了变化
4、从构成上看,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应是一个 语素,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①犹豫,《礼记·曲礼》正义:“此二兽进退多 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谓之犹豫。”有人还认 为犹是兽名,豫是预先的意思(见《汉书·高后 纪》颜师古注)。清代王念孙父子对此提出了批 评。(详参沈祥源主编《古代汉语》P158)
音节、语素、词和字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 为: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目:一个音节 一个字 一个语素 一
个词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B面目:两个音节 两个字 两个语素 一个词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窈窕:两个音节 两个字 一个词
一个语素
崤山 朋友 虎符 好恶 声望 摇篮——合成词 複音詞

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意义不是组成他们的两个单音语素意义的简单拼合, 而是产生新的意义。 如:《左传》:“天下之恶一也。”旧说地在天之 下,故称大地为天下。古籍中经常以家、国、天下 连称,指的则是最高统治者所管辖的范围。此外还 有“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将军等。”
五、古汉语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里同义词很多。但绝大多数同义词的意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单音词、复音词概念
单音词: 复音词:
二、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中古时期,社会剧烈运动,新事物不断涌现,战争、
移民、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 等各种因素,对汉语词汇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 量新的词汇来承载纷繁复杂的新生概念。这就是汉 语词汇复音化形成的外在动因。(受多音节语言的 影响)

联绵字的特点:


1)从语音形式看,绝大多数联绵字的两个音节在语音上都是有联系的, 有双声:参差、犹豫、倜傥、仓猝; 有叠韵:即韵部相同,而不考虑韵头:望洋、逍遥、窈窕、绸缪、逶迤; 有双声兼叠韵的:辗转、缱绻、燕婉; 有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权舆、跋扈、狼藉、滂沱。
2)从意义上看,表示联绵词的两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来解释,实 际上只是记录音节的标音符号:马虎:办事不认真;萧瑟:景色凄凉或指 风吹树木的声音(萧,艾蒿;瑟,古代弦乐器);艾蒿:一种含有香味的 草本植物。琵琶,一种乐器;


A:同义复合词
由两个同义语素组成,它的意义与两个语素的意 义相同或相近。汉语大部分双音词都是经过临时 组合阶段的。开始由两个同义词多次地长期并列 使用,逐步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主要有以下三种 情况:
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两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新2015.11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新2015.11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给……看。
有教然後政治也,政治然後 民
政:政事。
治:得到治理,清明。
不一定。
劝也。 贾谊(新书·大政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 (师说)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周易· 丰卦)消:消减; 息:增长。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 知道。 (礼记· 学记)
知:懂得; 道:道理。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论语•里仁》) 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
策》)

畜养 皮 肤 肌 肉 獲穫 生 产
(2)方式状态不同
[盟—誓] 遂寘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 也。”《左传•隐公元年》) 秦伯说,与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侵—袭] 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信公四年,》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隐公元 年》
古汉语词汇构成总览 单音词
联 绵 词
词 汇
复音词
单纯词
叠 音 词 并 列 式 偏 正 式 动 宾 式 同义复词
合成词
转义复词
动 补 式 主 谓 式
附 加 式 偏义复词
(三)单音词连用貌似现汉的双音词(辨识)
小学而大遗。
(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五人墓碑记)
偏正
终岁不闻丝竹声。 (琵琶行) 保为将军破之。 (赤壁之战)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李白诗 古者黔首悗密蠢愚,故可以虚名取也。(韩非子)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活板)
(3)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素组合而成,其 中一个语素成为意义承担者,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因为这种复合式合成词的整体词义偏落在其中一个词素 上,所以被称为偏义复合词,简称为偏义复词。例如: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 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而不售,酒酸。 《史记· 匈奴列传》: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 亏则退兵。 《墨子·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列子》:无羽毛以御寒暑。 《史记· 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共56页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共56页
音节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 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 的表义单位。一个语素可以是一个音节, 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
词则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单位, 它由语素组成。一个词可以由一个语素构 成,也可以由两个语素构成。我们把前者 叫做单纯词,后者叫做合成词。
第一、单音节词占优势;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复音 词居少数,《诗经》单音词占90%;《左 传》占89%,《史记》占80%,《红楼梦》 占36%,《水浒传》占30%以下。 第二、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
第三、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
为了说明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搞清 以下几个概念:音节、语素、词和字。
(二)两个单音词相连不要误以为是复音 词。如:
《墨子·公输》:“王曰:‘善哉!虽然,公 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是 转折连词,“然”是代词。
《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中的“然而”是“虽然这样,但却……”、 “如此,可是……”之意,“然”是代词, “而”是连词。
语素和词都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而字则不 同,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节。
音节、语素、词和字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示 为: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A目:一个音节 一个字 一个语素 一
个词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B面目:两个音节 两个字 两个语素 一个词
复音词(双音词)
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
的 从语素的角度分
复合词 联合偏正动宾主谓
合成词

加缀复词
单义词
类 从词义的角度分
多义词
一、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专题之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 叹。”( 庄子·秋水》 叹。”(《庄子·秋水》) 清·郭庆藩《集释》:“‘洋’、‘羊’ 郭庆藩《集释》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皆假借字,其正字当作‘阳’,……言望 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 仰视。” 联绵词使用时一般不能拆开,但在诗歌或 其他韵文中有时可以拆开使用。例如: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老子》 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
叠音词
1、摹拟声音。如: 关关 坎坎 霍霍 辚辚 萧萧 丁丁 淙淙 潺 潺 喈喈 2、描绘状貌。如: 夭夭 蓁蓁 离离 习习 翩翩 渺渺 恂恂 冥 冥 赫赫 漠漠
叠音词的词义一般同书写它的单字意义无 关,不能就单字来推测叠音词的词义,这 是区别叠音词和单音词重叠形式的主要标 准。如:《古诗十九首》 准。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中的“行行”,是单音词的重叠使用,表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示动作“行”的重复。白居易《买花》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里的“家 家”、“人人”,分别是名词“家”、 “人”的重复使用,表示逐指“每一家”、 “每一人”。
联绵词
1、双声联绵词,如: 仿佛 参差 伶俐 玲珑 邂逅 恍惚 流离 憔悴 唐 突 蜘蛛 2、叠韵联绵词。如: 逍遥 窈窕 依稀 扑朔 荒唐 蹉跎 仓皇 混沌 朦 胧 徘徊 芍药 婆娑 葫芦 玫瑰 橄榄 3、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缤纷 辗转 优游 燕婉 4、非双声叠韵联绵词。如: 旖旎 浩荡 颠沛 扶摇 陵迟 狼藉 铿锵 跋扈
由于联绵词中的两个字因音见义,托名标识,所以 往往字无定写。如“崔嵬”,可以写作“崔巍”、 “磪嵬”等;“匍匐”,可以写作“匍扶”、“蒲 服”、“蒲伏”、“扶服”等。 对于联绵词,切忌望文生义或把两个字拆开采解释。 如: (1)“计犹豫未有所决。”( 汉书·高后纪》 (1)“计犹豫未有所决。”(《汉书·高后纪》唐人颜师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古注:“犹,兽名也。……此兽性多疑虑,常居山 中,忽闻有声,即恐有人来且害之,每豫上树,久西俗谓犬子为犹,犬随人行, 每豫在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故云犹豫也。”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5、褒贬感情色彩不同。 征、伐、侵、袭、攻;诛、杀、弑 6、语法功能不同。 适、往 “往”一般不带宾语,“适”带宾语。 耻、辱

同义词的辨析
1、互换法 兵、卒 2、对举法 贫、穷 3、察源法 世、代在父子相承的意义方面是同义词,但“世” 的本义是三十年为一世。而“代”的本义是更也。 在此意义上,世为数词,代为动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單音詞 由一個音節構成的詞是單音詞,如 “人”“曰”“道”“車”等等,由兩個及兩個以 上音節構成的詞是複音詞,如“社稷”“天 下”“諸侯”“司馬”等等。在古代漢語中,單音 詞在數量上佔有優勢,在上古漢語中尤為突出。而 在現代漢語中,複音詞佔有優勢。我們在學習古代
漢語時,要注意兩種相反的不同情況,一種情況

一個音節,而不表示意義。
三、同义词
所謂同義詞是指意義相同或相近但語音形式不同的詞。其
中意義相同的那部分又叫“等義詞”。在古代漢語中這一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同義詞是非常少見的。如:“盗”和“窃”,在“盗窃”的
意义方面为同义词,除此之外,就不是同义词了。词义是发 展变化的,几个词同义与否也是发展变化的,一些词起初同 义,后来可以变得不同义,如:我后不恤我众(后:帝王); 故百王之法不同。(王:帝王);天子之妃谓之后(帝王的
正妻)。

有一些词,起初不同义,后来变得同义了。如: 纠纠葛屨,可以履霜。(屨,n;履:v) 《诗经》 ;郑人有且置履者。(n)《韩非子》
同义词的辨析
辨析同义词,就是要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同义词 之间的差别是多种多样的: 1、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对象不同 人 民 在人类社会成员方面,二者是同义词, 但其适用范围不同。“人”是相对于禽兽来说的, 是人类社会成员的统称,使用范围大。而“民”是 人中愚昧无知的部分,也指不做官的人,是被治理 的对象,适用范围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漢語通論(三)
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
我們研究古代漢語的時候,需要了解單音詞和複音詞的關係,複音詞和同義詞的關係,因為這有助於我們更徹底地了解古代漢語。

我們隨便把一篇古文翻譯成為現代漢語,就會發現譯文比原文長了許多。

這主要是因為古代漢語的詞彙以單音詞為主,而現代漢語的詞彙以複音詞(主要是雙音詞)為主。

例如“蹇叔之子與師”(《左傳》僖公三十二年)這一個句子中,“子”字在現代一般總說成“兒子”,“與師”更非譯成兩個複音詞“參加軍隊”不可。

古代單音詞和現代複音詞的對比,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換了完全不同的詞,例如“與”變成“參加”,“師”變成“軍隊”;第二種情況是加上詞尾詞頭,如“虎”變成“老虎”,“杯”變成“杯子”,“石”變成“石頭”;第三種情況是利用兩個同義詞作為詞素,構成一個複音詞,例如“兒”和“子”是同義詞,合起來成為複音詞“兒子”。

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種情況。

有許多古代的單音詞,作為詞來看,可以認為已經死去了;但是作為詞素來看,它們還留存在現代漢語裏。

舉例來說,古代漢語有單音詞“慮”字。

《論語·衛靈公》:“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詩經·小雅·無雨》:“弗慮弗圖”。

但是,在現代漢語裏,“慮”字只作為詞素留存在“顧慮”、“考慮”等雙音詞裏,或者只出現在“深謀遠慮”,“深思熟慮”等成語裏,而不能作為單詞自由運用了。

漢語大部分的雙音詞都是經過同義詞臨時組合的階段的。

這就是說,在最初的時候,只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還沒有凝結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

這可以從兩方面證明:第一,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組合沒有固定的形式,幾個同義詞可以自由組合,甚至可以顛倒。

例如“險”“阻”“隘”(注:“隘”單用時,是狹的意思,同“險”“阻”的區别較大。

)是同義詞,在上古常常單用,又可以互相組合。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既有“隘而不列”,“阻而鼓之”,又有“不以阻隘也”,“阻隘可也”。

後兩句“阻”和“隘”雖然連在一起,但顯然還是兩個詞。

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馬陵道陝(狹),而旁多阻隘”,“阻”和“隘”組合得緊一些。

又《史記·淮陰侯列傳》:“恐吾至阻險而還”,是“阻”和“險”相結合。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左傳》成公十三年有“險阻”(逾越險阻),《離騷》中有“險隘”(路幽昧以險隘)。

這說明三個同義詞組合時,各自的獨立性還很強,沒有組成新的單一的詞,還是自由組合的情況。

第二,古人對於這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别。

例如“婚姻”很早就
成為複音詞,《左傳》成公十三年:“寡君不敢顧婚姻”,但是《說文》還說“婦家為婚,婿家為姻”。

“饑饉”在後代也是複音詞,但是朱熹注《論語》還說“穀不熟曰饑,菜不熟曰饉。

”今天,我們讀古書的時候,應當把這些詞當作複音詞來理解,這樣才能得到一個完整的概念。

但是,詞素的本來意義不能不管,因為分析複音詞中的詞素,不但能夠幫助我們說明這些複音詞是怎樣形成的,而且可以從後代詞義和本來意義不同的比較中看出複音詞的完整性,從而把複音詞和同義詞區别開來。

這一類複音詞的每一個詞素,往往保存著一定的獨立性。

這就是說,在這個地方它是複音詞的詞素,在其他地方它又可以獨立成為一個單音詞。

例如《戰國策·齊策》:“齊王聞之,君臣恐懼。

”“恐懼”可以認為複音詞,但是《論語·顏淵》:“君子不憂不懼,”《孟子·梁惠王下》:“吾甚恐。

”“恐”和“懼”都能獨立運用。

又如《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這里“恭敬”是複音詞:但是《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可見“恭”與“敬”又可以分開來用。

又如《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朋友”可以認為複音詞,但是《論語·學而》又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記·儒行》:“其交友有如此者。

”這種可分可合的情況,跟單純的複音詞是大不相同的。

古代漢語中有一種複音詞值得注意。

這種複音詞是用兩個單音的近義詞或反義詞作為詞素組成的;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複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

例如:
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墨子·非攻上)
(種樹的地方叫園,種菜的叫圃。

這里只“園”起作用,“圃”字無義。


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

(戰國策·魏策)
(“休”,吉兆;“祲”,妖氣。

這里只“祲”起作用,“休”字無義。


多人,不能無生得失。

(史記·刺客列傳)
(人多了,不能無失。

“得”字無義。


罵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

(史記·文帝紀)(有急,“緩”字無義。


有人把這種複音詞叫做“偏義複詞”。

有些從片語變來的固定組合,如果拆開來講與整體的意義完全不同,那也應該認為是複合詞。

這一類詞有“天下”、“足下”、“君子”、“小人”、“先生”、“將軍”等。

真正單純的複音詞在古代漢語裏比較少見,但也占一定的數量。

單純的複音詞,絕大部分是連綿字。

例如“倜儻”、“忸怩”、“造次”、“鎡基”、“抑鬱”、“徘徊”、“觳觫”、“逡巡”、“逍遙”、“須臾”
等。

連綿字中的兩個字僅僅代表單純複音詞的兩個音節,古代注釋家有時把這種連綿字拆成兩個詞,當作片語加以解釋,那是絕大的錯誤。

例如“披靡”是草木隨風偃僕的樣子,也用來比喻軍隊的潰敗。

《史記·項羽本紀》:“漢軍皆披靡”,張守節正義云:“靡,言精體低垂。

”又如“辟易”是倒退的樣子。

《史記·項羽本紀》:“人馬俱驚,辟易數裏”,張守節正義云:“言人馬俱驚,開張易舊處,乃至數裏。

”單講“靡”字,則“披”字沒有著落;“辟”字當“辟”字講(開張),“易”字當“更易”講,這是望文生義。

這些都是不對的。

總而言之,當我們閱讀古書的時候,遇著同義詞連用時,不要輕易地看成複音詞;遇著連綿字時,千萬不要拆開來講
上面我們敘述了關於單音詞和複音詞的關係中的一些問題,下面再簡單談談有關辨析同義詞方面的幾個問題。

古代漢語裏,同義詞很多。

《說文解字》一書,主要是以同義詞來解釋字義。

但是,絕大多數同義詞的意義都不是完全相等的;同義詞彼此之間,有同也有異,或者含義有差别,或者使用範圍有寬有窄,或者使用條件有所不同。

同義詞的辨析,對我們正確理解古書有很大的幫助。

本書在常用詞部分,一般是用同義詞間的相互對比相互辨别來解釋同義詞的詞義的。

例如“畏”和“懼”是同義詞,《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論語·顏淵》:“君子不憂不懼”。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猶有懼焉。

”《戰國策·楚策》:“猶百獸之畏虎也。

”它們都作怕或害怕講。

但是它們的使用範圍和使用條件有所不同,意義也不完全相等。

它們的差别是:“畏”字多用作及物動詞,“懼”字多用作不及物動詞;“懼”字用作及物動詞時,往往是使動用法(使……畏),“畏”字很少有使動用法;“畏”字有敬服的意思,“懼”字沒有這種意義。

又如“能”和“得”,古代都表示可能的意義,都用作助動詞,但它們的使用條件有所不同。

“能”字用於表示能力所及,《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

”“得”字則用於表示客觀條件的容許,《論語·微子》:“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這兩個句子裏,“能”與“得”不能互換。

我們閱讀古書,要注意同義詞間這種細微的差别;否則,對古漢語的理解,就會比較膚淺。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用於泛指和用於特指,意義是不同的。

《詩經·豳風·七月》:“十月納禾稼,”“禾”是泛指穀類;但是在“禾麻菽麥”一句中,“禾”是專指粟而言。

“稻”字也有泛指和特指的分别:泛指則包括黏者(糯米)不黏者(粳米);特指則專指黏者,與秔(粳米)相對。

泛指則“禾”與“穀”是同義詞;特指則不是同義詞。

特指則“稻”與“稬”(糯)是同義詞;泛指則不是同義詞。

泛指,段玉裁叫做“渾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


般來說,這類同義詞連用時是泛指的意義,對舉時是特指的意義。

例如“恭”和“敬”,《論語·子路》:“居處恭,執事敬。

”用於特指,意義有分别。

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見於外,敬主乎中。

”指出了二者的分别:“恭”著重在外貌,“敬”著重在內心。

連用時,如《左傳》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就用不著區别了。

這樣看古漢語的詞彙,才是全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