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合集下载

便血之远血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法

便血之远血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法

便血之远血中医的辨证分型治疗法远血就是便血,出血部位离肛门较远,先便后血,血色紫黯,或黑色稀便,或大便的颜色发黑。

系中医术语,多因脾胃虚弱,气不统血,或胃肠积热,湿热蕴结,气血瘀滞等所致。

远血多责之于胃,但与肝脾等脏腑有关。

远血是与近血相对而言的,近血多责之于肠,血色暗红或鲜红。

中医治疗远血采用辩证分型的角度来治疗。

证属肝胃郁热者,表现为便血色暗,胃脘疼痛,口渴口臭,烦躁易怒,嗳气脘胀,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宜泻肝清胃止血。

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

药用柴胡、当归、白术、茯苓、白芍、甘草、薄荷、丹皮、栀子、侧柏叶、白茅根、茜草等。

证属肠胃瘀滞者,表现为胃脘刺痛,便血黑暗,面色无华,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味。

药用五灵脂、蒲黄、当归、赤芍、元胡、川芎、没药、干姜、小茴香、肉桂、侧柏叶,茜草、三七粉等。

证属肠道湿热者,表现为便血色鲜红或暗红,大便不畅,肛门灼热或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用地榆散加味。

药用地榆、茜草、黄芩、黄连、栀子、黄柏、当归、大黄、枳实、甘草等。

证属瘀阻胃络者,表现为吐血色暗,或夹有食物残渣,胃脘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肋下有痞块,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和络止血。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

药用五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桃仁、红花、香附、枳壳、蒲黄等。

证属脾虚气陷者,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排便无力,精神疲倦,肛门下坠或脱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补脾益气摄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肉桂、枳实、白芍、地榆等。

证属脾胃虚寒者,表现为大便下血色淡暗,排便无力,精神疲倦,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方用黄土汤加味。

药用灶心土、制附子、甘草、黄芩、阿胶、熟地、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芨等。

此外,不管何种证型,开水冲服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对治疗远血也有积极疗效,常用量均为3g,日3次。

中医治疗便血

中医治疗便血

中医治疗便血便血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特殊症状,指大便带血,或全血便,如出血时间较长(超过8小时),也可呈黑便。

一般来说,肛门及直肠、结肠、小肠、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液与血管疾病、代谢与营养紊乱以及中毒性疾病,均能导致便血的发生。

中医的“肠风”、“脏毒”、“结阴”三者均指便血。

或先血后便,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

《金匮》有远血、近血之分。

《景岳全书》进一步阐明远血者,或在小肠,或在胃;近血者,或在大肠,或在肛门。

《证治要诀》以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浊而黯者为脏毒。

《圣济总录》谓阴气内结者为结阴,痔疾亦包括在内。

大凡便血,致病原因有二,一是脾虚不能统血,二是湿热下注伤损大肠阴络。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

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

方选黄土汤、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

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

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

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

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

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实兼顾,和营清热。

便血一证常见于多种疾病之中,临床上首先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警惕恶性肿瘤所致,应去医院做检查治疗,以免贻误时机。

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为 胃中积热之征。
往有饮食不节 的原发诱 因 , 所 以除积极治 疗便血外 , 同样 须关注
2 . 2 肝 胃郁 热 : 便 血色 紫黯或黑色 , 甚或 血色黯 红 , 口苦 目 诱发 因素 的作 用。否则 , 既使 控制 了便血 , 可能亦 是暂 时 的, 反 赤, 胸胁胀痛 , 心烦 易 怒 , 失眠 多梦 , 舌 红苔 黄 , 脉 弦数 。肝 主 藏 复发生后 , 血 随气脱 , 气 随血 失 , 由实证转 为虚 证 , 预后 较差 , 严 血, 性喜条达 , 胃主受 纳 , 喜润 恶燥 , 以通 降为和 。郁 怒 伤 肝 , 肝 重者 尚可危及生命 。 失条达 , 气机郁滞 , 日久 化热 , 横逆 犯 胃, 热伤 胃络 , 以致血 溢肠 苦, 心烦 易怒 ; 舌 红苔黄 , 脉弦数 , 均为肝 胃郁热之证 。 3 . 2 肝 胃郁热 : 泻肝 清 胃,凉血止血 。丹 栀逍遥散 ( 《 内科 中而为便血 ; 肝气 犯 胃, 气 机失 畅 , 故脘 胁胀 痛 ; 火 性上 炎 , 则口 摘要》 ) 化 裁。如便 血量 较多 , 伴有 吐血 , 血 色鲜红 者 , 可用犀 角
摘要: 目的 : 探 讨便血的 中医辩证 治疗。方 法 : 选取 3 0 例 中医治疗便血的 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 所有患者辩证 治疗均痊愈 。
结论 : 症状 的观察是 临床研 究的基础 , 从症状 学入 手 , 可以确诊 疾病 , 探 索疾病 的证候 及病 变规律 , 判 断病 势及预 测转 归, 指导 临床
家庭心理医生
2 0 1 4年 1月第 1期

F a m i l y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d o c t o r
中医 中药 ’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中医如何治疗便血

中医如何治疗便血

中医如何治疗便血中医详解便血病理中医认为便血发生的病理,归纳起来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太过,跌扑虫伤,气血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或因经络损伤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所致。

现简要叙述如下:一、因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损伤脾气,以致气失统摄,血无所归而致便血。

如便血过多,阴伤及阳,亦可导致阴阳两虚之证。

二、饮食不节,饮酒过量,嗜食辛辣或膏粱厚味,以致湿热下注大肠,损伤阴络而为便血。

久则营阴受伤,湿热未清,成为虚实挟杂之证。

三、外感风热,肺经遗热于大肠,或风热淫胃,或感受温邪疫毒,热入营血,火热动血而致便血,或久风入中,而为肠风下血。

所以,《医学启源·大肠经》中说:“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

”四、瘀血阻络,饮食内伤,脾运失司,积滞内着,损伤胃肠之脉络,瘀血内停,或受外伤,气滞血瘀,或止血不当,败血凝积,或感寒邪,寒凝血脉,或久病气血虚弱,心肺气虚,气行无力,血行不畅,瘀塞不行而阻络,血不循常道而外溢,流于肠间则便血。

五、胃肠损伤,伤及胃肠脉络,或异物刺破阴络,或手术不当损伤脉络,或用力过度阴络破裂,或虫蚀肠膜等,血漏肠间而为便血。

便血治疗需要从根本抓起,所以要找出引起便血的疾病。

便血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便血是肠中积热(夹湿),或者脾气虚损,不能统摄血行所致。

可用清肠热、止血和补气摄血方法治疗。

一般便血自疗的注意事项:(1)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大便以稀糊状为佳。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态,如下蹲、屏气。

忌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3)忌食辛热、油腻、粗糙、多渣的食品,忌烟酒、咖啡。

(4)多食具有清肠热,滋润营养粘膜、通便止血作用的食品,如生梨汁、藕汁、荸荠汁、芦根汁、芹菜汁、胡萝卜、白萝卜(熟食)、苦瓜、茄子、黄瓜、菠菜、金针菜、卷心菜、蛋黄、苹果、无花果、香蕉、黑芝麻、胡桃肉、白木耳等。

(5)要心情开朗,勿郁怒动火。

心境不宽,烦躁忧郁会使肠粘膜收缩,血行不畅。

(6)房事对便血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建议便血患者减少房事,房事过频会使肠粘膜充血。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便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便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中医治疗便血病在临床治疗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便血;治疗;中医引言血随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hematochezia)。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首见于《五十二病方》,云:“牡痔……后而溃出血。

”“牡痔有空(孔)而栾,血出者。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便血有更为明确的描述:“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日便血。

”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说,且有“近血”与“远血”之分。

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1 病因病机《证治汇补》日:“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色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

后重便减者,湿热蕴滞也。

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

跌伤便黑者,瘀也。

先吐后便者,顺也。

”由此可见,外感毒邪,饮食不当,起居无时等均可引起肛门血络损伤,血液从肛门而出。

2 中医辨证便血鲜红,多因风热所致,风多挟热,热伤肠络,迫血妄行,则血下溢,故见血出如箭;若伴有口渴、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数者,属风热肠燥;若便血,色红稍晦,挟有黄色脂水,且伴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泻,泻之不畅或肛门灼热,加之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者,属大肠湿热;便血色淡,日久量多,伴有头昏眼花,心悸,便结,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属血虚肠燥;便血色淡稍晦,量多,伴有纳呆,神疲懒倦,头晕目眩,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者,属脾气虚弱。

3 临床表现凡便血多而无疼痛者多为内痔;出血而伴刀割样疼痛者,多为肛裂;小儿便血与黏液相混者,且大便次数与形状元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有患直肠癌(锁肛痔)的可能。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引言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出现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便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疗便血的方案,通过草药的使用来缓解症状并治疗病因。

病因及症状便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以及结肠血管疾病等。

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出现血液,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张仲景根据便血的不同情况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主要基于中草药的运用。

方案一:血热便血方剂名:三黄石膏汤组成: - 黄连10克 - 黄芩10克 - 黄柏12克 - 石膏20克- 大黄20克 - 桃仁10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煎汤服,一日一剂。

方案二:脾虚湿滞便血方剂名:导滞丸组成: - 枳壳10克 - 木香10克 - 苔藓石草10克 - 泽泻10克- 炒白术10克 - 苍术10克 - 炙黄芩10克 - 生山楂10克 - 生草果10克 - 茯苓12克 - 白鲜皮12克 - 牡蛎12克 - 磁石20克 - 炙甘草6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每餐前服8克,水下。

方案三:大肠湿热便血方剂名:琥珀丸组成: - 人工麝香2克 - 假扁豆10克 - 生味大黄15克 - 槐花叶10克 - 熟地黄20克 - 鳖甲15克 - 朴硝3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饭后温酒下丸,每次5~8克。

注意事项1.在治疗便血之前,应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在使用中草药治疗便血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方剂用法用量使用。

3.如果在使用草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就医。

4.草药治疗便血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连续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应坚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案仅为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请勿自行使用草药治疗便血,以免延误病情。

结论张仲景提出的治疗便血方案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中草药组合。

这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缓解便血症状、治疗病因具有一定的疗效。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本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涉其原文如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便血的中医辩证治疗
发表时间:2015-12-07T10:36:51.5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4期作者:曾宪鹏
[导读]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600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便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便血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结论中医治疗便血病在临床治疗上得到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便血;治疗;中医
引言
血随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hematochezia)。

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首见于《五十二病方》,云:“牡痔……后而溃出血。

”“牡痔有空(孔)而栾,血出者。

”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对便血有更为明确的描述:“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故日便血。

”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说,且有“近血”与“远血”之分。

与肛门直肠有关的便血,属“近血”范畴,以血出色鲜为诊断要点,是内痔、肛裂、息肉、直肠炎、直肠溃疡、直肠癌等病的共有症状。

1 病因病机
《证治汇补》日:“纯下清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色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者,食积也;遇劳频发者,内伤元气也。

后重便减者,湿热蕴滞也。

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

跌伤便黑者,瘀也。

先吐后便者,顺也。

”由此可见,外感毒邪,饮食不当,起居无时等均可引起肛门血络损伤,血液从肛门而出。

2 中医辨证
便血鲜红,多因风热所致,风多挟热,热伤肠络,迫血妄行,则血下溢,故见血出如箭;若伴有口渴、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数者,属风热肠燥;若便血,色红稍晦,挟有黄色脂水,且伴口渴不欲饮,大便溏泻,泻之不畅或肛门灼热,加之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者,属大肠湿热;便血色淡,日久量多,伴有头昏眼花,心悸,便结,面色苍白无华,舌质淡,脉细无力者,属血虚肠燥;便血色淡稍晦,量多,伴有纳呆,神疲懒倦,头晕目眩,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脉弱者,属脾气虚弱。

3 临床表现
凡便血多而无疼痛者多为内痔;出血而伴刀割样疼痛者,多为肛裂;小儿便血与黏液相混者,且大便次数与形状元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有患直肠癌(锁肛痔)的可能。

4 伴随症状
便血伴腹痛: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等。

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或阿米巴痢疾。

排血便后腹痛不减轻者,常为小肠疾病。

便血伴发热:见于急性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炎症性肠病等。

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败血症及某些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便血伴肝掌与蜘蛛痣:可能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有关。

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为小肠恶性淋巴瘤、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以及炎症性肠病等。

便血伴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细菌性痢疾、直肠炎、直肠癌等。

便血伴块物脱出及便后剧烈疼痛:多为痔、直肠脱垂及肛裂。

5 辅助检查
大便常规可有助于病因诊断,如大便镜检发现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及吞噬细胞时,提示为细菌性痢疾、鼠伤寒;有阿米巴滋养体时,提示为阿米巴痢疾;有钩虫卵时,提示为钩虫病;有血吸虫卵或粪便孵化后找到毛蚴,提示为血吸虫病;找到结核杆菌,提示为肠结核。

血常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下降,可反映失血量;白细胞数增高,且有中毒颗粒或空泡,提示有感染。

如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溶血-尿毒综合征;全血细胞减少,提示再生障碍性贫血;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检查,可提示有无出血性疾病等。

肝功能检查及黄疸指数异常时可提示有肝脏疾患。

6 辨证论治
血热动血证:大便秘结,下血鲜红,肛门灼热,身热汗出,口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沉数有力。

清热凉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肝胃热盛证:便血色黯,胃脘疼痛不适,口渴口臭,急躁易怒,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泻肝清胃止血。

丹栀逍遥散加减。

瘀滞胃肠证:胃脘腹痛如刺,便血黯黑,面色无华或青紫,渴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活血化瘀、通络止血。

少腹逐瘀汤加减。

热毒蕴肠证:大便脓血相杂而下,肛门灼热坠胀,里急后重,腹痛如绞,口渴饮冷,舌质鲜红或紫暗,苔黄干,脉数或疾。

清肠解毒。

约营煎加减。

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或为脓血便,或色暗红或紫黑如赤豆汁,大便不畅或稀溏,或肛门肿痛,或有腹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肠道湿热。

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肠道瘀滞证:大便下血色暗红,腹部刺痛。

拒按,腹内或触及包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

活血化瘀、理气宽肠。

少腹逐瘀汤加
减。

肠风络伤证:便下鲜血,血下如溅,大便干结或为便泄,舌红苔黄,脉弦。

凉血祛风止血。

凉血地黄汤加桃仁、熟大黄、卷柏。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马俊;宁晓梅;;柳氮磺胺吡啶结合双料喉风散保留灌肠对溃疡性直乙状结肠炎疗效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12期
[2]吕会增;张实;苏雁甜;陈新岐;周如健;;半定量粪隐血试验在社区结肠癌筛查中的应用[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12年01期
[3]王海浪;王巧民;宋继中;;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临床病情评估与治疗分析[J];安徽医药;2012年06期
[4]张春阳;;黄连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0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年05期
[5]张春阳;刘伟;;注射用丹参粉针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年07期
[6]王宝香;梅红;张寅;王歆琼;苏林;许春娣;;儿童不明原因便血55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2年10期
[7]黄永坤;刘梅;;儿童慢性难治性腹泻病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年08期
[8]张金玺;广义“脏气”的“气分为三”假说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9]张纪达;刘玉良;范永升;温成平;王勇人;;中医学经典医籍中量值理论和定量辨证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2期
[10]刘玉良;;《金匮要略》辨证论治中定量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03期
[11]林燕;李兴广;;解毒通络法抗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2年03期
[12]刘艳歌;罗瑞娟;孙二霞;;中药灌肠加穴位贴敷治疗湿热蕴结型溃疡性结肠炎60例[J];光明中医;2014年02期
[13]范维玲;;中药颗粒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光明中医;2014年0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