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便血的补血中药方有什么

便血的补血中药方有什么

便血的补血中药方有什么大便出血是由胃肠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便血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便血的中药方1、金钱草治疗:金钱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干燥全草,在我国南方各省均有分布。

金钱草味甘、微苦,性凉,主要有清热解毒、散淤消肿、利湿退黄之功效,常用于治疗热淋、沙淋、尿涩作痛、黄疸尿赤、痈肿疔疮、肝胆及尿路结石等症。

现代研究表明,金钱草含甾醇、黄酮类、氨基酸、鞣质、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排石、抑菌、抗炎、松驰血管平滑肌等作用。

单味金钱草治痔疮临床鲜有报道,但根据其具有良好的清利热湿、消肿解毒效果,用此煎汤服用对内、外痔疮引起的红肿、疼痛、出血等症状,当能起到较好缓解效果。

患者痔疮发作时,可以服用本方治疗。

金钱草煎服时,如结合煎汤熏洗肛门,内外合治,其效果可能会更理想2、蒲公黄、黄柏、赤芍、丹皮各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本方为邹桃生方,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适用于痔疮。

3、槐花、地榆各10克,仙鹤草、旱莲草、侧柏叶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勒莱苋3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本偏方为黄洪坤方,功能清肠利湿,止血,适用于痔疮。

4、茄子。

将其切片,烧成炭,研成细末。

每日服3次,每次10克,连服10天。

本方清热止血,适用于内痔。

5、硫黄、雄黄各10克,樟脑3克,麻油适量。

前药研成细末,用麻油调匀,擦患处。

本偏方适用于湿热而致痔疮。

6、乌梅、五倍子各10克,苦参15克,射干、炮山甲各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

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

本方为凌朝光方,功能清热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痔疮。

7、黑木耳30克。

将木耳摘去污物,洗净,加水少许,文火煮成羹,服食。

经方:黄土汤(肠胃下血)

经方:黄土汤(肠胃下血)

经⽅:黄⼟汤(肠胃下⾎)黄⼟汤【原⽂】⽢草⼲地黄⽩术附⼦(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半⽄右七味,以⽔⼋升,煮取三升,分温⼆服。

灶中黄⼟可以⽤⾚⽯脂来代替。

【作者】张仲景【出⾃】《⾦匮》【⾦匮】1、下⾎,先便后⾎,此远⾎也,黄⼟汤主之。

【组成】⽢草地黄⽩术阿胶黄芩附⼦灶⼼⼟【时机】1、肠胃出⾎的时候,⼤便带⾎,⿊⾊的⾎。

如果擦的时候有⾎⽽且颜⾊是新鲜的,就是痔疮。

【⽅解】1、⼲地黄补⾎,因为有下⾎的⼈⼀定兼有⾎虚;2、⽢草、⽩术健脾整胃的,增加脾的蠕动,让肠胃消化的很好能够⽣新⾎;3、附⼦除寒,因为失⾎的病⼈除了⾎虚之外,⼀定也有⾥寒;4、阿胶⽌⾎;5、黄芩消炎,因为肠胃有破⼝,不管是在⼗⼆指肠的位置或在⼩肠中,本⾝就⼀定会发炎,肠胃发炎就靠黄芩,黄芩能消炎;6、灶中黄⼟来补破裂的伤⼝。

临床上如果没有,可以⽤⾚⽯脂来代替,⾚⽯脂是温剂。

【应⽤集锦】1、胃出⾎,胃下垂,胃溃疡,胃癌,统统可以使⽤它;2、(彭⼦益)黄⼟汤治便⾎,⽤附⼦黄芩灶⼼⼟⽩术炙草阿胶地黄。

既⽤附⼦之热性,⼜有黄芩之寒性。

既⽤灶⼼⼟⽩术之燥性,⼜⽤阿胶地黄之润性。

⽤附⼦、因肾⽔寒不能养肝⽊也。

⽤⽩术灶⼼⼟,因⽔寒⽊郁,⼟⽓必湿。

⼟湿则⽊⽓愈郁,愈妄肆疏泄也。

⽤阿胶地黄,因⽊郁疏泄,必⽣风燥、既⽣风燥,必更疏泄也。

各有认定,各有着落。

亦⾮寒热燥润并⽤,彼此牵制也。

有⼈嗜酒,遂病便⾎。

六年⽆虚⽇,服黄⼟汤病反加。

其病⾯黄,左腿⾜热,左⼿⼼热,左乳部微胀,⼤腹满胀,⼩腹硬胀,均时胀时消。

⾏动则咳。

脉⼩⽽短。

为处⼀⽅,麦冬⽩芍法半夏各三钱,川芎⼀钱,⽩术茯苓苡仁各三钱⽽愈。

此病⾯黄,⼟湿也。

左⼿⾜热,⾎去⽊枯,⼜阻于湿,⽊⽓不能左升,则左⾜热。

⽊⽓不能右降,则左⼿热。

⽊枯⽓滞,升降不和,则胸腹胀也。

⽅以术苓苡仁,除湿建⼟。

麦冬半夏⽩芍,由右以润降肺胆胃三经。

轻⽤川芎,由左以温升肝经。

肝胆⼆经升降调和。

风⽊之⽓得润,中⼟之⽓运化,故诸病皆愈。

便血的病因病机和辩证论治

便血的病因病机和辩证论治

凡⾎⾃⼤便⽽下,或⾎便夹杂⽽下,或先便后⾎,或单纯下⾎,均称便⾎,便⾎⼜名⾎便、下⾎、泻⾎、结阴等。

后世医家⼜以⾎之清浊⽽⽴肠风、脏素之说。

西医所指的肠道炎症、溃疡、息⾁、痔疮,及某些⾎液病,急性传染病等属于本证范围。

1、病因病机
主要与风⽕热毒或阴寒内伤、寒⽓下迫有关。

(1)⽕热伤络:暴饮暴⾷,或酗酒过度致迫⾎妄⾏,渗⼊⼤肠发为便⾎。

(2)湿热下注:久居潮湿之处,或饮⾷不节,损伤脾胃,聚湿⽣热,热伤阴络,营⾎失道⽽致便⾎。

(3)脾胃虚寒:久病失养,劳倦过度,⽓失统摄,⾎⽆所归,⾎离脉道,⽽为便⾎。

2、辩证论治
便⾎之证多因肠道湿热,或脾胃虚寒所致,故临证时要分清虚实,然后确⽴治疗原则。

(1)肠道湿热:证候:便⾎鲜红,⼤便不畅或稀溏,或选⾎后便,或腹痛,⼝苦,⾆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凉⾎⽌⾎。

 考试⼤站整理
⽅药:地榆散合⾚⼩⾖当归散。

(2)脾胃虚寒:证候:⼤便下⾎,⾊紫暗或⿊,腹痛隐隐,喜热饮,怯寒肢冷,⼤便溏薄,⾆质淡,脉细⽆⼒。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

⽅药:黄⼟汤加味。

中医便血2013版

中医便血2013版

便血(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优势病种中医诊疗常规(2013年版)一、病名中医:便血西医: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二、定义中医:血液从肛门排出,大便带血,或全为血便,颜色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均称为便血。

本优势病种将临床中因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吐血、黑便、便血统一称之为便血。

中医学认为胃疡的本质是络伤血溢,多数学者认为引起络伤血溢的病机主要责于“热”、“瘀”、“虚”。

由于饮食失节,嗜食辛辣酒类,热积胃中,热伤胃络,胃气失和,血随胃气上逆而吐出,下走大肠故大便呈血样或色黑。

西医: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VUGIB)系指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非静脉曲张性疾患引起的出血。

三、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黑便或血便,胃脘痛(胀痛、刺痛、隐痛、剧痛及喜按、拒按)、吐血、脘腹胀满、嘈杂泛酸、善叹息、嗳气频繁、纳呆食少、口干口苦、小便量少。

2、次要症状:性急易怒、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小便淡黄。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及体征:患者出现呕血和(或)黑便症状,可伴有头晕、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降低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断基本可成立。

部分患者出血量较大、肠蠕动过快也可出现血便。

少数患者仅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而无显性出血,此类患者不应漏诊。

2、内镜检查: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上消化道发现有出血病灶,ANVUGIB诊断可确立。

3、应避免下列情况误诊为ANVUGIB:某些口、鼻、咽部或呼吸道病变出血被吞入食管,服用某些药物(如铁剂、铋剂等)和食物(如动物血等)引起粪便发黑。

对可疑患者可行胃液、呕吐物或粪便隐血试验。

四、中医证侯诊断1、脾虚不摄证主症:吐血暗淡,绵绵不断,时轻时重,体倦神疲,形色惟淬,心悸,头晕,大便色黑,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中医诊疗方案一、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暗,质稀,常伴有热感、干燥、小便黄赤等。

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润燥止血。

常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配合白果桑螵蛸丸。

2.气滞血瘀型:主要症状为絮状便血,色黑紫,质干结,常伴有肛门坠胀、疼痛等。

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肠止血。

常用方剂为桃红四物汤配合玄米煮芋艾丸。

3.脾胃虚弱型:主要症状为便血色鲜红,质不稀不结,常伴有恶心、嗳气、纳差等。

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消食止血。

常用方剂为香砂六君丸配合舒缓口服液。

二、饮食调理1.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生蒜、生姜等,以免刺激直肠黏膜,引发或加重症状。

2.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摄入足够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帮助增加粪便质地,减少便秘和便血发生的机会。

3.注意饮食调理:遵循清淡、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原则,不暴饮暴食,调整膳食结构,按照“五谷为基础,畜禽鱼肉为辅,蔬菜水果为主”的比例摄取食物。

三、中药药物治疗1.杭白菊冲洗剂: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肛门湿痒、出血等症状。

2.逍遥丸:具有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肛门坠胀、疼痛等症状。

3.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用于内痔便血症状,尤其适用于气血淤滞、脾胃虚弱型。

四、中医外治法1.艾草灸法:选用艾叶,将其燃烧,然后放置在患处进行熏灸,可以活血祛湿,缓解痔疮症状。

2.熏洗法:将适量的药材如生薏芽、白物、黄连等煮熟,然后取煮汁熏洗患处,有助于消肿止痛,减轻病情。

3.中药痔疮坐浴:选用适量的药材如黄连、苍术、五倍子等,煮熟后加入坐盆中,患者坐于药水中进行浴疗,可以舒缓局部症状,促进伤口愈合。

以上仅是一种试行的中医诊疗方案,具体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接受中医治疗期间,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用力排便等不利因素,有助于加速康复。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一、引言便血,又称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便血症状表现为大便时血液混入大便,严重者伴有肛门疼痛、肛门瘙痒等症状。

便血病因复杂,包括内痔、外痔、肛裂、肛周脓肿等。

中医学认为,便血属于“血症”、“肠风”、“血证”等范畴。

张仲景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丰富的治疗便血的经验和方法。

本文将根据张仲景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探讨治疗便血方案。

二、病因病机1. 内因:中医认为,便血病因与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热内蕴等因素有关。

2. 外因:饮食不节、久坐久立、劳累过度、情志不畅等外界因素也可诱发便血。

3. 病机:便血病机为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肝肾不足、脾胃虚弱等,导致脉络损伤,血溢肠中。

三、治疗原则1. 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针对肝肾不足、湿热内蕴等病因,采用滋阴降火、清热解毒之法。

2.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针对气血瘀滞、脉络损伤等病因,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3. 健脾益气,调和阴阳:针对脾胃虚弱、阴阳失调等病因,采用健脾益气、调和阴阳之法。

四、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基本方剂:四物汤加减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连、黄芩、栀子、丹皮、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滋阴降火,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加减法:- 若便血鲜红,可加槐花、地榆、白茅根等凉血止血药物;- 若便血暗红,可加三七、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疼痛,可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等止痛药物;- 若便血伴肛门瘙痒,可加苦参、蛇床子、地肤子等止痒药物。

(2)煎服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 饮食调理(1)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生冷、烟酒等刺激性食物;(2)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排便;(3)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久坐久立。

3. 外治法(1)中药熏洗:采用中药煎剂,如苦参、黄柏、蛇床子等,煎煮后熏洗肛门,每日1-2次;(2)穴位按摩:按摩长强、承山、秩边等穴位,每日1-2次,每次5-10分钟。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便血中医护理查房

便血中医护理查房

频率设置
随访频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 议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之后可逐 渐延长至每3个月随访1次。
家属参与康复期管理重要性强调
01
家属支持与监督
02
家属协助与沟通
家属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给予患者精神 上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监督患者的饮食、作 息等行为习惯。
家属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如保持肛门清洁等。 同时,家属应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 病情变化和需求。
中药内服方剂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选用原则
根据便血病因、病机和体质,辩证施 治,选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润肠通便等功效的中药内服方剂。
注意事项
内服中药时需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 、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不良反 应。
外用药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使用方法
外用药物包括药膏、药栓等,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将药物涂抹或塞入肛门内,注 意药物保存和使用卫生。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医护理将更加注重个体 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 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 。
中医护理将与现代医学护 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 好格局。
ABCD
中医护理技术将不断创新 和发展,如中药熏蒸、穴 位按摩等新型护理技术将 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影响 力将不断扩大,为推动全 球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 贡献。
等全身症状,对机体危害较大。
03
重度便血
便血量多且频繁,呈柏油样或伴有血块,颜色暗黑或紫黑,伴有严重全
身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悸、晕厥等,对机体危害极大,需及时抢救治疗

02
便血患者中医护理原则与措施
整体护理观念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正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便血证治》说:
“病者大便下血,或清或浊,或鲜或黑,或在便前,或在便后,或与泄物并下……亦妄行之类,故曰便血。


《金匮要略》有远血、近血之分。

《景岳全书·血证》指出:
“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在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

”以血在便前、便后分血来之近远并不可靠,而且在不少情况下,血和大便混杂而下,难于分辨其前后。

而便血的颜色,可作为诊断便血部位远近的参考。

一般情况下,便血色鲜红者,其来较近,便血色紫黯者,其来较远。

古代医家有的又以血色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名。

如《济生方·下痢》说:
“大便下血,血清而色鲜者,肠风也;浊而色黯者,脏毒也。


便血均由胃肠之脉络受损所致。

临床上主要有肠道湿热及脾胃虚寒两类。

(l)肠道湿热
[症状]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以致便血。

肠道传化失常则大便不畅或稀溏,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

苔黄腻,脉濡数为内有湿热之象。

[治法]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方药]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茯苓淡渗利湿。

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黄芩清热燥湿;防风、枳壳、当归疏风利气活血。

两方相比较,地榆散清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补气活血,可酌情选用。

(2)脾胃虚寒
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症状]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寒,中气不足,统血无力,血溢肠内,随大便而下,故血色紫黯,甚至色黑。

中虚有寒,寒凝气滞,健运失司,故腹部隐痛,汗热饮,便溏。

脾胃虚寒,气血不足,故血色不华,神倦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健脾温中,养血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减。

方中以灶心土温中止血;白术、附子、甘草温中健脾;阿胶、地黄养血止血。

黄芩苦寒坚阴,起反佐作用。

可加白芨、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