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便 血 中 医 疾 病 查 房

辨证要点
•
辨便血的颜色及性状根据便血的颜色及性状,常可为辨别便血病性、病位提 供重要依据。关于这方面,《证治汇补·下窍门·便血》所言甚详:“纯下清
血者,风也;色如烟尘者,湿也;色黯者,寒也;鲜红者,热也;糟粕相混
者,食积也;遇劳顿发者,内伤元气也;后重便溏者,湿毒蕴滞也;后重便
增者,脾元下陷也;跌伤便黑者,瘀也”。此外,便血颜色黯红,或黑而量
的轻重从而预知吉凶. • 得神:目光明亮,面色莹润,言语清亮,反应灵敏,意识清楚是精
气充足神旺的表现. • 失神:眼神呆滞,面色枯萎,言语含混不清,反应迟钝是精气损耗
, 患病或体弱. • 假神:病危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短暂好转的假象,此为临终之兆.
2020/4/2
四 诊--望 色
• 观察病人的气色,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气血皆上 注於面.
热盛之证
細脉 脉形細小如线
久病虚证
弦脉 脉搏硬而有力,如按琴弦 肝阳亢盛或肝气郁結,疼痛
涩脉 脉搏艰涩不利
气滯血淤,血少或伤精
滑脉 脉搏流利,圆滑有力
痰盛,食滯,发热
结代脉 脉搏或快或慢,时有停止搏动 气血虚衰,血淤,气滞
2020/4/2
问题二 如何进行中医辩证?
2020/4/2
实证体质
2020/4/2
• 【范围】西医学中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性糜 烂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与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 应激性溃疡、结肠息肉、肠套叠等病,以及某些血液病、急 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等出现便血时,均可参照本篇辨证 论治。
2020/4/2
病因病机
•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致热积于胃,胃络受损 ,或恣食肥甘厚味,酿湿生热,蕴结胃肠,灼伤胃肠血络 ,或饥饱无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失于统 摄。总之,热灼血络或气不摄血,均可致血溢脉外,下渗 大肠而成便血。
痔疮,地龙有奇效

痔疮,地龙有奇效
7
痔疮地龙有奇效
“十人九痔”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但痔疮确实已经成为折磨大多数现代人的一种难言之隐。
痔疮的治疗,一般的医院是做手术直接切掉,这种方法比较痛苦。
中医一直在尝试用口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效果不稳定。
后边是我总结的几个简便方,大家可以参考。
椿根消痔止血方
【配方】椿根皮 200 克
【用法】每次用 30 克熬水,熬出两碗,在熬好后放入红糖一匙,早晚各喝一碗。
【适应症】便血。
需要提醒的是,直肠癌有的时候也有便血的症状,和痔疮很类似,所以一定要先检查,等确认是痔疮了,才可对症调理。
地龙灭痔粉
【配方】地龙(蚯蚓)50克。
【用法】去药店买中药地龙,让药店研成粉末,然后让他们给装入胶囊,每次服用六颗,早晚各一次。
【适应症】单纯的内痔、外痔,或者混合痔。
地龙饺子
【配方】地龙、瘦猪肉馅
【用法】把地龙研成粉末,然后加入两倍体积的瘦猪肉馅搅拌(用多少拌多少),不要放作料,然后包饺子,蒸熟,每次吃七至十个,一日两次,可以蘸佐料吃。
【叮嘱】地龙饺子就是味道怪些,但是效果不错。
一般连吃四五天就可以达到收缩痔疮的效果。
清热凉血治疗出血性疾病

清热凉血治疗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内部或外部出血的疾病,包括胃肠道出血、咯血、便血、鼻出血等。
中医药学认为,清热凉血是治疗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清热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来有效控制出血症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清热凉血的基本原理清热凉血,是中医药学中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出血性疾病。
中医认为,出血性疾病多是由于热盛引起的,通过清热凉血可以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治疗出血的目的。
清热凉血可以消除热毒,降低炎症反应,净化血液,使血液正常循环,从而达到止血的作用。
二、清热凉血的常用药物中医中常用的清热凉血药物有很多,其中包括黄连、蒲公英、野菊花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清热凉血药物的介绍:1. 黄连:黄连属于中药中的名药之一,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对于因火热引起的出血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2. 蒲公英: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
3. 野菊花:野菊花是一种清热凉血的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常用于咯血、便血等出血性疾病的治疗。
三、清热凉血的食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食疗也是清热凉血的一种重要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食疗方:1. 莲子炖猪心:将莲子和猪心一起炖煮,可以清热凉血,滋养心血。
2. 枸杞粥:将枸杞洗净,加入米中煮成粥,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适用于出血性疾病患者。
3. 菠菜煮蛋:菠菜富含铁质和维生素K,可以促进止血,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辅助治疗有一定效果。
四、清热凉血的注意事项在进行清热凉血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不宜盲目使用中药。
2. 如果病情加重或持续不愈,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 在进行清热凉血治疗时,应注意饮食的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4. 治疗期间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避免过度劳累和身体受凉。
五、结语清热凉血是一种有效治疗出血性疾病的方法,通过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清除热毒,净化血液,达到止血的目的。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气不摄血中医辨证依据
便血是指排便时出现血液,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
在中医理论中,便血被归为“血痹”范畴,表示血液在脉络中不畅通,导致血液循环不正常。
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便血的辨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血分外溢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鲜红,血量较多,伴有便秘、大便干燥、舌苔黄腻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热毒蕴结于大肠,导致大肠血管破裂出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清热解毒,通络止血。
2. 血瘀症状: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暗红,血量较少,伴有腹痛、舌质紫暗、脉弦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活血化瘀,舒经止血。
3. 脾胃虚弱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色暗,血量较少,伴有腹胀、食欲不振、舌苔薄白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4. 寒凝血滞证:主要症状为大便出血颜色暗紫,血液凝固,伴有腹痛寒冷、舌质紫暗、脉沉紧等症状。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寒邪侵袭,血液凝固导致的便血。
治疗方法主要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辨证需要结合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诊后再进行治疗。
同时,便血是一种症状,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肠道炎症、痔疮、肿瘤等。
如果出现便血,建议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便血中医护理查房

频率设置
随访频率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建 议出院后前3个月每月随访1次,之后可逐 渐延长至每3个月随访1次。
家属参与康复期管理重要性强调
01
家属支持与监督
02
家属协助与沟通
家属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给予患者精神 上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监督患者的饮食、作 息等行为习惯。
家属可协助患者完成日常护理工作,如保持肛门清洁等。 同时,家属应与医护人员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患者的 病情变化和需求。
中药内服方剂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选用原则
根据便血病因、病机和体质,辩证施 治,选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润肠通便等功效的中药内服方剂。
注意事项
内服中药时需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 、煎煮方法和服用时间,避免不良反 应。
外用药物使用方法和效果评估
使用方法
外用药物包括药膏、药栓等,使用前需清洁肛门,将药物涂抹或塞入肛门内,注 意药物保存和使用卫生。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中医护理将更加注重个体 化、精准化的护理服务, 以满足患者多样化的需求 。
中医护理将与现代医学护 理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 好格局。
ABCD
中医护理技术将不断创新 和发展,如中药熏蒸、穴 位按摩等新型护理技术将 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护理在国际上的影响 力将不断扩大,为推动全 球健康事业发展作出积极 贡献。
等全身症状,对机体危害较大。
03
重度便血
便血量多且频繁,呈柏油样或伴有血块,颜色暗黑或紫黑,伴有严重全
身症状如面色苍白、心悸、晕厥等,对机体危害极大,需及时抢救治疗
。
02
便血患者中医护理原则与措施
整体护理观念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护理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引言便血是指在排便过程中出现鲜红色血液或暗红色血便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了治疗便血的方案,通过草药的使用来缓解症状并治疗病因。
病因及症状便血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包括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以及结肠血管疾病等。
主要症状是排便时出现血液,有时伴有腹痛、腹泻等不适感。
张仲景治疗便血方案张仲景根据便血的不同情况和病因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这些方案主要基于中草药的运用。
方案一:血热便血方剂名:三黄石膏汤组成: - 黄连10克 - 黄芩10克 - 黄柏12克 - 石膏20克- 大黄20克 - 桃仁10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煎汤服,一日一剂。
方案二:脾虚湿滞便血方剂名:导滞丸组成: - 枳壳10克 - 木香10克 - 苔藓石草10克 - 泽泻10克- 炒白术10克 - 苍术10克 - 炙黄芩10克 - 生山楂10克 - 生草果10克 - 茯苓12克 - 白鲜皮12克 - 牡蛎12克 - 磁石20克 - 炙甘草6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每餐前服8克,水下。
方案三:大肠湿热便血方剂名:琥珀丸组成: - 人工麝香2克 - 假扁豆10克 - 生味大黄15克 - 槐花叶10克 - 熟地黄20克 - 鳖甲15克 - 朴硝3克用法用量:以上药研末,饭后温酒下丸,每次5~8克。
注意事项1.在治疗便血之前,应首先明确病因,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2.在使用中草药治疗便血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方剂用法用量使用。
3.如果在使用草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用并就医。
4.草药治疗便血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的连续使用才能达到治疗效果,患者应坚持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
注意:本文所述的治疗方案仅为参考,具体治疗需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
请勿自行使用草药治疗便血,以免延误病情。
结论张仲景提出的治疗便血方案根据病因的不同,采用了不同的中草药组合。
这些方案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缓解便血症状、治疗病因具有一定的疗效。
泻血疗法51穴位图讲解

泻血疗法51穴位图讲解1号头痛穴百会:此穴位可以治疗除脑瘤以外的所有头痛症。
1-17-9号穴位同时进行泻血,可去头屑,使头发润泽发亮,对脱发,忧郁症,记忆力减退也有疗效。
2号胃脏穴中脘:此穴位对胃肠炎、胃炎、烧心、胃酸过多、胃下垂、食欲不振等均有疗效,并对胸闷、心烦意乱、心跳过速等症也有疗效。
3号根穴关元:对腹泻、便秘、黑斑等有疗效。
对2-3-6号穴位的泻血治疗可使皮肤黑暗的人变白而光泽。
再对8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可以使患者从高血压、中风、痴呆症的从恐惧中解脱出来。
4号感冒穴天突:感冒初期对4-18号穴位进行泻血,虽然睡一觉起来就会好,但对患感冒时间过长的人,此穴位是不易泻出血来的,想治好感冒就必须对此穴位泻血到能泻出血为止。
治疗感冒有效的应急措施,也可以用电热吹风给脖子的部位加热,或用毛巾裹住脖子维持其温度。
5号心绞痛穴膻(shan)中:此穴位对心绞痛引起的胸闷、心烦意乱等症状有疗效,对低血压、咳嗽、气喘、肺结核也有疗效。
治疗心绞痛时与中药配合会有更好的疗效。
低血压患者在治疗时可能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如出现这种现象要当即停止泻血保持其镇定,如出现昏迷状态时要及时对十宣穴进行针刺放血,这样人可以马上苏醒过来。
对于心绞痛、低血压、气喘等疾病,现代医学技术视为不可治愈之症。
那是因为这些部位由于瘀血的存在,不能使血液循环正常进行而引起的。
可人们只注意对表面现象的治疗,而不去探索血液循环不畅的根源。
实际上这些症状对4-32-5号穴位进行泻血治疗是有疗效的。
前面所列举的病症都因为人体内脏器官功能已经受损伤而引起的综合性疾病。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在充分理解了本教材的内容以后才能实施泻血治疗。
泻血的顺序就从2号-3号穴位开始,待到泻血效果良好时,再对6号穴位进行泻血,6号穴位也泻出血后再对8号穴位进行泻血。
然后可对4-32-5穴位进行泻血,最好要与保健配合治疗。
6号高血压穴气海俞(shu):此部位是高血压的特效穴位,人的血压升高时,只要对此穴位进行泻血治疗,血压就会马上降下来。
血证(便血)-(消化性溃疡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便血(消化道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便血西医病名:消化道出血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血液随大便而下,血与粪便夹杂,或下纯血,或呈柏油样黑便。
(2)可伴有畏寒,头晕,心悸,气短及腹痛等症。
(3)出血过多可现昏厥,肢冷汗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腹部压痛。
(4)内窥镜、X线钡剂造影、肛门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5)询问有无传染病及疫水接触史,血、尿、粪病原体检查及培养有助于鉴别诊断。
(6)本病应与痢疾、痔疮相鉴别。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第7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
﹙1﹚出血的直接证据:解柏油样黑便、暗红色大便或血便;﹙2﹚血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头晕、眼花、出冷汗、心悸气促昏厥等;﹙3﹚实验室证据:粪便潜血强阳性,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下降。
﹙4﹚排除进食引起的黑便:如动物血、碳粉、铁剂或铋剂等药物。
(二)证侯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
1 肠道湿热: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2 气虚不摄: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3 脾胃虚寒:便色紫黯,甚则色黑,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沉缓。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使用中药汤剂1 肠道湿热主症: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次症: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例方:地榆散或槐角丸。
方药:地榆、茜草、槐角、栀子、黄芩、黄连、茯苓、防风、枳壳、当归。
临证加减: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热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可酌情选用清脏汤或藏连丸或加中成药胆胃通(本院自制)。
2 气虚不摄症状:便血色红或紫黯次症: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血中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便血的状况在生活当中时常发生,出现便血我们需要做好积极的检查和治疗。
下面学习啦给大家介绍便血的中医治疗方法,希望能
帮到大家。
脾气虚弱证见下血质稀色淡,淋沥不断,或便血紫黯,伴见面色不华、神疲懒言、眩晕耳鸣、腹痛隐隐、喜热畏寒,苔薄白质淡或有齿痕。
属脾虚气弱,统摄失职,宜温中健脾法。
方选黄土汤、归脾汤、
补中益气汤等,忌用苦寒伤中之品,防冰上加霜。
药如太子参、白术、陈皮、黄芪、云苓、灶心土、当归、甘草、山药、生苡仁等。
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如溅,如质清色鲜、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者,属热迫大肠,伤及血络,宜凉血止血法。
用槐花散、地榆散、知柏地黄
汤等加减。
药用生地榆、丹皮、生地、槐花、天冬、麦冬、玄参、
北沙参、竹叶、金银花、山萸肉、生白芍、仙鹤草等;若血下污浊、
质稠量多、大便不畅、小便热涩,多为大肠湿热。
用清热利湿解毒法,常选地榆散加苍术、黄柏,兼用脏连丸,或用泽泻汤加蒲公英、贯众、土茯苓、连翘、大黄等。
如便血日久,湿热未清,营阴已亏者,治当虚
实兼顾,和营清热。
1.鲜血便
多为急性(即时)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
流出的血液外观类似外伤出血,颜色鲜红
或紫红、暗红,时间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块。
常于以下疾病:
(1)痔疮各期内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为粪便附
有鲜血或便后滴血。
外痔一般无大便出血。
(2)肠息肉为无痛性大便出血。
排便时出血,排便结束后停止,
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与粪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数量多,也
可与粪便相混。
(3)直肠脱垂久病后可有排便时出血。
(4)肛裂便血,出血方式为粪便表面一侧附有血迹,不与粪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2.脓血/黏液血便
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黏)液,也有血液。
脓(黏)液血便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
常见以下疾病:
(1)直肠癌血色较新鲜或暗红色,粪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
黏液、粪便三者相混。
(2)结肠癌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大便出血,多为含有脓液或黏液
的血便,血色较暗。
(3)溃疡性结肠炎黏液便或脓血便,同时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4)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
3.黑便
又称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
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如果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速度较慢,血液在肠内停留时
间较长,排出的粪便即为黑色;若出血量较多,在肠内停留时间较短,则排出的血液呈暗红色;出血量特别大,而且很快排出时也可呈鲜红色。
4.隐血便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会引起粪便颜色改变,仅在粪便隐血试验时呈阳性,称为隐血便。
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
隐血便,常见溃疡、炎症及肿瘤。
便隐血试验可检测粪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
肠息肉(癌)的早期粪便隐血可呈现阳性,定期进
行粪便隐血检测是结直肠肿瘤筛查(初筛)的重要途径。
5.伴随症状
(1)肛门及肛周病变便血鲜红,肛门疼痛难忍,或肿胀有痔核,
或伴有肛裂。
(2)上消化道疾病呕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时可以有血便。
(3)下消化道疾病根据出血的原发病不同,伴随症状表现不一。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