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之佛教圣地1

山西文化之佛教圣地

山西是历史悠久的“佛教之国”,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圣地,不仅有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的五台山,还有日本净土宗的祖庭玄中寺;不仅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云冈石窟,还有全国最早的寺庙彩塑唐建南禅寺彩塑;不仅保存了自唐以来历代的佛教建筑、彩塑、壁画、雕刻、碑幢、古塔和汉藏乐器等古迹,还珍藏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典籍历代经书十万册。五台山佛教早在唐代时就立为中国佛教的榜样,清代以前就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越南、朝鲜、日本等国的僧人至山西五台山巡礼求法,瞻谒圣地。

汉藏并存、诸宗竞秀的“中国佛教缩影”。山西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是唯一与印度灵鹫山争俊的灵山胜景,是各民族佛教徒心中的圣地,是“中国佛教首府”、“国际佛教文化中心”。五台山的佛教发展,对后世影响甚巨,它是中国佛教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五台山佛教不属一宗一派,其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文殊信仰,包容了几乎所有的汉地佛教各宗派与藏传佛教的各大宗派,可谓显密并存、诸宗竞秀,是佛教华严、净土两大派别的中心或发祥地,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五台山佛教文化有兼容并包的开放性特色,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均有文化交流,并在我国具有“中华卫藏”的重大作用,是中国汉、藏、蒙、满、土等多民族共同遵奉的佛教圣地,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五台山因与佛经《宝藏陀罗尼经》描述的文殊菩萨住处相符,被奉为文殊道场。东汉永平十一年天竺国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五台山朝拜,奏请汉明帝修建了大孚寺,其与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即今日显通寺的前身。东晋初年,文殊信仰随着佛教传入五台山,北魏孝文帝时,五台山成了中国北方研习《华严经》重镇,唐龙朔二年,被正式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元初,元世祖帝帅八思巴和胆巴国师、意希仁钦国师相继至五台山,瞻礼文殊,弘法布道,五台山成了汉地唯一的“汉藏佛教圣地”;明永乐年间,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至五台山兴建黄庙,形成青黄二庙并存的格局;明万历年间,创立了十方净土禅院,形成了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的形式,五台山成为汉藏并存、诸宗竞秀的“中国佛教缩影”。

五台山名僧高僧辈出,成为佛教文化史上的丰碑。他们或译经著说,或授徒传戒,苦心孤诣,成为一代宗师。唐代法师澄观在显通寺研究佛法,注疏《华严经》,成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华严宗高僧,得“清凉国师”之号。驻锡金阁寺的不空法师,是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之一。昊鸾大师14岁入五台山落发修行,遍览佛籍,在玄中寺创建净土道场,被日本净土真宗尊为本师。现代高僧能海法师、法尊法师都曾几次入藏求法,弘扬佛教文化。

久远精美、汇集大成的宗教建筑瑰宝。山西是中国宗教建筑的稀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目前有宗教寺庙4100处,石窟300多处,彩塑12500余尊,壁画2700余平方米,各种型制的古塔1000余座,历代碑幢5000余通。其中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的木构建筑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有荟萃魏、齐、唐、宋、金、明、清各代多种建筑于一身的五台山佛光寺,有我国现存最古最高木构塔式建筑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五台山的佛教建筑规模宏大,年代久远,数量众多,形成了庞大的寺庙建筑群。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寺塔、庙宇、楼台集中了我国佛教艺术的精华。

我国保存下来的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全国仅有两座,皆在五台山。唐代以后,宋、辽、金、元、明、清,直到民国,均在五台山中留下了典型的木结构大型建筑。唐代建筑庄重朴实,宋代建筑柔和绚丽,辽金建筑大胆减柱,元代建筑粗犷自然,明代建筑规矩谨严,清代建筑豪华精巧,民国时期的建筑细腻繁杂。五台山的木结构古建筑,历史沿革连续性强,建筑宏伟,细部精细,样式繁多,手法典型,完全可以说,五台山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篇幅繁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史。

五台山,还有众多的宝塔佛刹。这种诞生于古印度的高台建筑,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手法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塔,为中国建筑宝库增添了新的品种。五台山的塔,从历史沿革看,自北魏到新中国,均可找到实物;从使用材料看,有砖塔、石塔、琉璃塔、木塔、铜塔、银塔、铁塔、玉塔、水晶塔;从建筑形制上看,有卒堵波式塔、密檐式塔、楼阁式塔、亭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组合式塔;从规模上看,大者高56.4米,刺破苍穹,欲与天公试比高;小者0.05米高,精巧玲珑,足令鲁班折腰;从性质上看,又可以划分为佛塔与墓塔两种,而佛塔中又可以分为舍利塔、灵迹塔及一般的供奉塔,墓塔中也可以分为高僧墓塔与一般性纪念塔。五台山的塔,沿革之久、数量之多、用材之广、形制之全、性质之繁,都是全国同类地区罕见的。

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布局,有的对称规范,庄严肃穆,有的迥廊曲折,宛然园林。众多的寺院中,一切建筑物皆是雕、镂、彩、绘,各呈奇异。除大型建筑物以外,寺内寺外保存下来的钟、鼓、钵、碑、碣、匾、牌、联,无一不是珍贵的文物,引无数游人赞叹不已。

特色浓郁、丰富多彩的佛教音乐和神话传说。五台山佛教音乐源渊于印度佛教音乐,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份,是北方佛教音乐的典型代表。五台山佛教音乐分青庙和黄庙两个派别,青庙音乐风格高雅、静谧;黄庙音乐曲

调明朗,富有民间色彩。五台山佛乐,内容多以佛教故事为主,具有清远、虚淡、静幽的特色,增强了佛事活动隆重庄严的气氛,使宗教文化色彩更加浓郁。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各种宗教传说历代相传并不断丰富发展,与景色秀丽的自然风光相互结合,共筑佛景。这里的神话传说数不胜数,可以说一山一水、一寺一庙,乃至一尊塑像、一件文物,几乎都有一段神奇美丽的神话传说。如般若泉的传说、文殊发塔的传说、文殊菩萨东海化缘巧取歇龙石、东海龙王削五峰的传说、无舌狮的传说等与五台山齐名于世。

还有云冈石窟,它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是中国佛教艺术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座石窟艺术的宝库,集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为一体,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瑰宝和人类古代文明结晶,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颠峰之作,代表了5世纪世界美术雕刻的最高水平。云冈石窟现存洞窟5 3个,1000多个佛龛,石雕造像5.1万余尊。佛像至高者17米,最小的仅2厘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云冈石窟与和它齐名传世的莫高石窟、龙门石窟相比,在艺术的整体性上表现出了鲜明感人的文化品质与审美特点。一是国家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艺术精湛。云冈石窟是北魏立国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持久、影响最广泛的一项国家政治性、宗教性的文化工程。它是北魏倾其财力、物力、人力,集聚了当时最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和北方地区、西北地区以及其他内陆省区最优秀的佛教艺术雕刻家,甚至还有来自佛教信仰发达地区印度、中亚和西域等地的“胡僧”,参与构建的浩大文化工程。二是一朝完

工——理念相同、形神和谐、风格统一。云冈石窟建凿工程始于北魏、完于北魏,历经一个朝代就结束了。远不像莫高窟那样跨越千年之久,也不像龙门石窟那样经历了四百多年。云冈石窟的艺术创作全过程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的“昙曜五窟”呈现着浑厚、淳朴的西域情调,中期呈现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太和格调,晚期则呈现出一派洒脱俊逸的“秀骨清像”新风格,这三个阶段表现出了前后相袭相续的主旨和理念,表现出围绕一个主线发展延续的整体性,共同构成了云冈石窟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三是帝佛合一——人格精神、历史回望、民族情怀。云冈造像的帝佛合一是其做为人类文化创造最大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品质,也是它与莫高窟和龙门石窟的洞窟造像在精神文化内涵上的最大不同。云冈石窟在早期的五帝、中期的孝文帝和冯太后、晚期的普通官员的人格展示中,尽显出北魏国家工程和艺术创作中人格精神烛照下的历史态度、民族精神和艺术创造的文化品质与审美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