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15讲 人口的迁移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课练15人口迁移含解析

课练15 人口迁移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的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 )A.2003年 B.2006年C.2009年 D.2012年2.该城市可能是( )A.武汉 B.重庆C.上海 D.西安答案:1.D 2.C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曲线图的判读、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图中常住人口数量曲线、自然增长率曲线变化及标尺数值变化,图中显示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但2010~2013年,每年人口增长最少。
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该地人口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是正增长,说明该城市在2012年人口净迁入量最少,故选项D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且以人口迁入为主,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应是我国沿海开放早的城市,故排除选项B、D;近年来可能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选项中最可能是上海,故选项C正确。
某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人口持续增长。
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其来源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最可能为( )A.西班牙 B.日本C.美国 D.德国4.自2011年以来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B.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困难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答案:3.A 4.B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国2008年的移民总量为522万人。
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欧盟,由此排除日本和美国;然后是拉丁美洲和非洲。
德国和西班牙相比较,由于距离和交通的缘故,西班牙更能够吸引拉丁美洲和非洲移民。
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
第4题,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的主要因素。
西班牙吸引大量移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但2011年后由于欧洲出现经济危机,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减少,移民数量也不断减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师版)

第15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农业经济自然灾害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改革开放政策增大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和的变化。
(2)个人对的变化。
2.综合分析(1) 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或职业需求经济因素战争决定性【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障碍因素。
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1~4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技工作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⑥【答案】1.C 2.D 3.A 4.C下图代表中、印、美三国近年新增人口结构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甲、图乙、图丙对应的国家依次是( )A.中国、印度、美国 B.印度、中国、美国C.中国、美国、印度 D.印度、美国、中国6.据图丙所在国人口普查局统计,人口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南部和西部地区。
下列关于这两个地区人口增长的说法错误的是( )A.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 B.西部和南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C.新兴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D.西部和南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解析】第5题,结合中、印、美三国的国情可知,美国人口自然增长缓慢,因此吸纳移民在其新增人口中占重要地位,如图丙所示;我国的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故新增人口也以汉族为主,如图乙所示。
高中地理必考专题02 人口的迁移(中图版)(Word学生考试版)

作业02 人口的迁移一、单选题人口流动是区域经济相互作用的重要载体,代表了人们对经济空间的选择,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区域。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跨越本乡(镇、街道)的人口,根据人们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的关系将流动人口分为四种类型。
下表示意2000和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苏、浙、皖、沪)流动人口分布特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流动人口类型省(市)区域外跨省流入人口(万人)区域内跨省流入人口(万人)省内县外流动人口(万人)县内流动人口(万人)2000 2015 2000 2015 2000 2015 2000 2015 甲104 485 209 470 123 65 14 3乙118 508 136 304 247 381 205 395丙275 906 94 262 174 247 197 353丁13 73 10 53 95 322 95 306 1.近年来浙江、安徽和江苏三省人口流动共同的趋势有()A.流出长三角区域增加B.省内县外流动逐渐停滞C.区域内跨省流入减少D.县内离乡进城流动增强2.长三角三省一市流动人口特征反映了()A.江苏省流动人口主要源于区域外B.上海对全国及长三角人口吸引力减弱C.安徽省经济特征以外向型为主导D.浙江省地市间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南通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东抵黄海、南濒长江,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门户城市。
下图为2010-2019年南通市常住人口和净流出人口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南通市人口大量流出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A.产生留守儿童问题 B.促进经济发展C.加快城市化进程D.提高城市等级4.近年来南通市人口净流出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原因是()A.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增大B.南通市居民养老负担加重,外出减少C.南通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D.南通市的城市地位和辐射力降低高端人才占有率指的是一个地区的高端人才占全国高端人才总量的比重。
高端人才密度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每千名6岁以上人口中所拥有的高端人才数量。
2022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文档: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5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15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考纲考点考法人口迁移的主要缘由。
1.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分析。
(重点)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重点)3.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人口迁移的特点、缘由及影响。
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人口的迁移(5年1考)1.人口迁移的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转变。
2.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转变住宅达到肯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如欧洲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②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进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削减,短期流淌的人口增多。
3.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农业经济、战斗、自然灾难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的影响影响迁入地迁出地有利供应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进展;促进第三产业进展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进展;缓解人地冲突,爱护环境;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不利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增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进展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①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环境人口容量。
②影响经济、文化进展,转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进展,促进文化集中和新文化区的形成2.我国的民工流人口的迁移(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月和90年月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据此完成1~2题。
1.20世纪90年月和80年月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削减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削减2.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解析:第1题,依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总人口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虽变慢,但总人口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削减,D项正确。
2021届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实用课件:5.2人口的迁移+课件(74张)

(3)“民工流”的变化。
变化
原因
①东部沿海招工难,出现“民工 荒”
①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
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②劳动密集型产
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 ②民工找工作难,纷纷返乡或向 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中西部转移,出现“回流”现象
2.人口迁移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矛盾
人地
经济 科技、文化
【加固训练】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持续上 升,下表为部分主要移民国家的相关资料。据表和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国家
移民人口数(人)
①
45 785 090
②
11 048 064
③
7 826 981
人才外 流
廉 价劳动力
第三产业
交通 城市环境
【典型考题研磨】
【典例1】(2018·钦州模拟)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日趋频繁。下图为2012年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
图❶,该图可以反映人口迁移情况❷ 。读图完成(1)、 (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对应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 A.粤、豫、黔、沪 B.豫、粤、黔、沪 C.粤、豫、沪、黔 D.豫、粤、沪、黔
(2)城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 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 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
(3)经济:人口多从落后国家或地区迁往发达国家或地 区,从落后省区或城市迁往发达省区或城市。 如典例1中京津浙苏鲁等省市经济发达,为人口迁入区; 辽渝桂皖湘川等省市经济较落后,为人口迁出区。
【知识链接】 全面认识我国目前的“民工流”现象 (1)产生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②城乡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 差距;③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练15人口迁移含解析新人教版

课练15 人口迁移双基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的情况。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是( )A.2003年 B.2006年C.2009年 D.2012年2.该城市可能是( )A.武汉 B.重庆C.上海 D.西安答案:1.D 2.C解析:本题组考查人口曲线图的判读、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特点。
第1题,仔细读图,注意图中常住人口数量曲线、自然增长率曲线变化及标尺数值变化,图中显示常住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但2010~2013年,每年人口增长最少。
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该地人口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是正增长,说明该城市在2012年人口净迁入量最少,故选项D正确。
第2题,由图可知该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且以人口迁入为主,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应是我国沿海开放早的城市,故排除选项B、D;近年来可能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选项中最可能是上海,故选项C正确。
某国2000年到2010年移民人口持续增长。
2008年,该国人口的11.3%为移民,其来源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最可能为( )A.西班牙 B.日本C.美国 D.德国4.自2011年以来该国移民人口持续减少,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移民政策收紧,入籍困难B.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困难C.环境容量有限,污染加剧D.国家发生战争,政局不稳答案:3.A 4.B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该国2008年的移民总量为522万人。
这些移民大部分来自欧盟,由此排除日本和美国;然后是拉丁美洲和非洲。
德国和西班牙相比较,由于距离和交通的缘故,西班牙更能够吸引拉丁美洲和非洲移民。
故该国最可能是西班牙。
第4题,经济因素是吸引国际移民进入西班牙的主要因素。
西班牙吸引大量移民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水平高,提供的就业机会多。
但2011年后由于欧洲出现经济危机,西班牙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减少,移民数量也不断减少。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人口迁移

(2021·湖南高考真题)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 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 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1990~2005 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 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 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2021年广东茂名市高三二模) 下图为上海市2018 年2月份人口净流入量统计图
A 1.影响上海市2月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化习俗 B.经济波动 C.商务活动 D.自然灾害
C 2.上海市2月份人口流动( )
A.使22日人口数量达到最高峰 B.促使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C.体现了上海市强大经济活力 D.缓解了上海市内部交通压力
择题为主。
就一个地区而言,人口数量的变 化主要来自两方面?
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迁移概念
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 发生改变。
1
2
3
改变居住地 跨越行政界线 达一年以上
二、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 迁移。
永久性移民 国际人口迁移 外籍工人流动
DL
一轮复习
人口的迁移
一、高考解析
四层——高考考什么
四翼——高考怎么考
1.以某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为背景,考查影响人口迁移 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考查频 1.从世界的视角,分析国 率较低,多以选择题的形式 际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原因。 出现,难度较小。2.结合 2.我国不同阶段人口迁 我国某时期人口迁移的统计 移的特点及人口迁移的原 图表,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因及影响分析。 及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注重人地协调观的考查,考 查频率较高,考查形式以选
【高优设计】2021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17 人口的迁移

考点规范练17人口的迁移一、选择题(2021陕西西安八十三中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反映出该城市()①人口老龄化严峻②人口素养低③劳动力不足④外来人口数量多A.①④B.②④C.①③D.②③2.解决该市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是()①严格执行方案生育政策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严格限制外来务工人员进城④乐观进展第三产业,扩大就业面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人口迁移率是肯定时期、肯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确定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
读我国某地区人口迁移率曲线图,完成第3~4题。
3.该地区图示时段内净人口迁移率最低的时间约是()A.1995年、2010年B.1990年、2000年C.1985年、2021年D.2005年、2010年4.该地区该时段内()①人口数量呈递增趋势②人口迁移率最高的时段为1985~1990年③早期人口迁移与经济因素有关④增加了人口性别比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数量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从图中推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6.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净迁入率变化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关于图示期间该地区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持续增加B.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C.人口总量最少的年份是1995年D.人口总量最多的年份是2010年8.图示信息反映()A.该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进展速度慢、水平低B.该地区净迁入率变化的主要诱因是自然增长率下降C.净迁入率的变化在肯定程度上减缓了该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D.净迁入率的变化使得该地区环境得到改善(2021福建福州5月质检)图1和图2分别是2005~2010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数量统计图和劳动年龄人口缺口猜测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2020·漳州质检)读1986-2011年我国珠三角地区某市外来暂住人口变化统计图,回答1~3题。
1.图示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及占常住人口比重增加最快的时期是()A.1991-1992年B.1997-1998年C.2000-2001年D.2004-2005年2.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增加对该市的有利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增加城市经济活动C.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D.缓解大气污染状况3.2008-2009年该市外来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工资水平下降B.就业机会增加C.经济水平降低D.产业结构调整解析:第1题,图中两条曲线斜率在2000-2001年间最大,说明该时间段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及占常住人口比重增加最快。
第2题,外来暂住人口多数为就业而来,则主要是劳动力人口,会增加城市劳动力,有利于城市经济发展,从而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但会加大城市交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大气污染。
城市外来暂住人口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不会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
第3题,图示2008-2009年外来暂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急剧下降,说明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离开该市。
这可能是该市产业结构调整,使适合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产(企)业减少或外迁,从而导致原来在此类产(企)业就业人员失业而离开该市。
答案:1.C 2.B 3.D(2020·河南名校联考)下图示意“一带一路”沿线能源型高收入经济体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
读图回答4~6题。
注: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
4.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国家是()A.卡塔尔B.阿联酋C.科威特D.沙特阿拉伯5.除文莱外,其他国家外籍人口占比较高,大量的外籍人口会使所在国()A.就业困难B.文化多元化C.城市化受阻D.人口容量变大6.从长远来看,为促进图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A.扩大能源输出量B.提高能源加工深度C.提高能源价格D.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解析:第4题,依据图中信息,科威特老少比的数值最小,说明该国0~14周岁人口比重最大,人口结构最年轻。
第5题,外籍人口来自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大量的外籍人口涌入,会促进民族、种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使文化呈现多元化,B正确。
能源型高收入经济体主要以资源开采为主,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A错误;外籍人口增加会促进城市化,C错误;人口迁入不会改变其资源、科技等因素,不会使人口容量增大,D错误。
第6题,能源型高收入经济体主要收入来源是能源输出,产业结构单一,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应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积极开展多种经营,D正确。
扩大能源输出量,可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但因资源有限,具有不可持续性,A错误;提高能源加工深度,可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技术含量,从而提高经济收入,但从长远看,单一经济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B错误;提高能源价格虽然能增加经济收入,但能源价格受全球市场调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C错误。
答案:4.C 5.B 6.D(2020·株洲模拟)据统计,安徽省多年人口净流出数量居全国第一,下图示意近年来安徽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动情况。
据此回答7~9题。
7.2004-201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总量小B.自然增长率低C.人口大量流出D.死亡率高8.与河南省相比,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多的主导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人口基数C.地理位置D.文化教育9.与2010年后安徽省常住人口增加有因果关系的是()A.产业转移B.人口老龄化C.逆城市化D.土地流转解析:第7题,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时间段是2004-2010年,在这一时间内影响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
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安徽省经济较为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多,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迁出区之一,人口的大量流出,使安徽省常住人口减少。
选C。
第8题,解答本题要利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河南、安徽两省人口流出的推力是两省处于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来说较为落后;拉力因素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经济发达,吸引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流入。
在人口流动过程中,从人口的流出地到人口的流入地之间的距离及交通是阻力因素。
对于河南、安徽两省来说,均为人口净流出地区,但安徽省多年净流出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一,主要原因是安徽省距离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近,促进了其人口的外流。
选C。
第9题,解答本题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劳动力空间分配变化的角度分析。
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量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迁往中西部地区,使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安徽本省就业机会增多,外出人口回流,常住人口增加。
选A。
答案:7.C8.C9.A下图为某省份2000年和2016年省外流入人口各年龄段的性别比情况曲线图。
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省省外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2016年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40~44岁B.从2000年到2016年流入的男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C.从2000年到2016年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降低的趋势D.从2000年到2016年迁入人口性别比不平衡加剧1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省省外流入的中年人口性别比变化明显,其影响因素最可能是()A.生态改善B.交通运输C.工程建设D.家庭婚姻解析:第10题,图示曲线示意省外流入人口各年龄段的性别比,从图上可以看出2016年劳动人口性别比较2000年低,说明流入的男性劳动人口比重下降,B对;2016年性别比最大的年龄段是50~54岁,A错;2000-2016年少年儿童的性别比有上升的趋势,C错;2000-2016年迁入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D错。
第11题,结合选项分析,工程建设、交通运输以男性劳动力为主,B、C错;生态与性别比无相关性,A错;该省流入大量男性劳动力后,家庭婚姻成为女性大量流入的主因,D对。
答案:10.B11.D二、非选择题1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回流的劳动力、仍在外就业劳动力和未曾外出就业劳动力基本情况统计表(注:劳动力数量为调查样本数)。
(2)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劳动力回流的主要原因。
(3)简述劳动力回流对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解析:(1)回流迁移的劳动力与仍在外就业劳动力之间基本状况的差异,结合表中数据,从平均年龄、婚姻状况和已婚比例、总体受教育程度、有孩子在农村的比例等方面进行比较。
(2)通过读表可知,回流的劳动力个人年收入较低,劳动力素质较低,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高,就业难度较大;还有乡土情感、回乡自主创业等因素的影响。
(3)劳动力回流对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借助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经济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1)回流的劳动力中,已婚的比例较高;回流的劳动力中,有配偶或孩子在农村的比例明显高于仍在外就业劳动力;回流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较大;回流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2)个人年收入较少;接受非农培训的比例较低,就业难度较大。
(3)满足乡村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乡村地区经济结构多样化;回流的劳动力可带回乡村地区急需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创新理念等,有利于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乡村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等。
13.(2019·山东高三专题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公共服务人口迁移策略,即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下表是广东省等全国前5位人口流入大省及其人口流出地排序表。
(1)(2)M省流入的人口受历史渊源影响明显,M省最有可能是哪里?(3)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述我国人口大规模跨省(市、区)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
解析:(1)由材料可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年)》是人口迁移的策略,是为了促进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欠发达地区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迁移,以减轻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负担,从而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2)读图可知,M省的流动人口主要来自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及江苏等省,一部分属于邻近省区,而来自东北的主要为过去闯关东人口回流,所以应为山东省。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大规模跨省流动对人口迁出地区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属于有利影响。
而大规模人口迁移,会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
答案:(1)促进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合理配置服务设施和缩减城乡、地区之间差距;加剧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紧张等问题。
(2)山东省。
(3)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4)有利方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流出地经济收入,加强与外界的交流等。
不利方面:造成劳动力与人才的大量流失,产生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教育与老年人赡养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