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在1950

合集下载

18 阿炳在1950

18 阿炳在1950

多角度、多层面展示阿炳人生:
从内容上看: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的经过;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 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详写了《二泉映月》的录音经过,也略写 了其他五首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因;在“面”上写阿炳 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 及爱情生活等。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解说旁白词,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 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叙,也有倒叙,插叙;既 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抒情。
二胡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是他经过长期的修改 演绎,并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 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 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 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 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 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 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 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 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 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 疑问和伤感。
<<二泉映月>>赏析
乐曲流畅婉转,意境深邃,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绪和昂扬愤慨之情。表达了阿炳对辛 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在这首乐曲中,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生, 流露出对坎坷命运运的愤懑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此曲纯粹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旋律优 美婉转,质朴动人,平静深沉而不乏昂扬之志,缠绵哀怨而饱含愤慨之情,充满浓郁的 江南风格。 这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是一个感怀,叹息般的引子,接下来是 第一主题,旋律在二胡的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表现了作者心潮起伏的郁闷心情。第 二主题和第一主题对比鲜明,利用不断向上冲击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旧社 会的激烈控诉,展现了他不甘屈服的个性。 这两个主题共做了五次变奏,第一变奏中将每一主题进行了压缩,第二主题却大大扩 充,激动有力。第二变奏中第一主题扩充为两个乐句,第二主题则用离调手法加以发展, 将情绪推向新的高度。第三变奏迂回平缓,为高潮出现做了准确,第四变奏中第二主题 犹如层浪叠涌,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旋律在高音区煞住后突兀下沉,第五 变奏是以全曲最低音开始做为尾声,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主题的变奏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的展示 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

阿炳在1950 -

阿炳在1950 -

1950年
这是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阿炳 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央音乐学 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 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 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使《二泉映 月》得以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文章主旨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
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 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 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 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 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 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 屈的性格。
思考与练习

三、
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 容的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 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但透过字里行间 及文中的背景资料,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 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 颂。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 阿炳的艺术生命。
思考与练习

四、
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 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 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 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 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 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 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 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成为阿炳的绝唱 改变了人 录音前生活无着,流落街头 生命运 录音后登台演出,荣于身后 1950录音 的意义 在世界音 成为各大交响乐团经典曲目 乐史上留 世界级指挥家高度评价 下了重重 全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的一笔 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曲目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这六首被抢录下的乐曲成了 阿炳的绝唱……《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 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曲目。”), 主要写抢救《二泉映月》这一珍贵文化遗 产的相关经过和意义,并说明它已成为代 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曲目。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18课 阿炳在1950(2)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第18课 阿炳在1950(2)
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经典 曲目
1、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 唱!……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文中这两个绝唱的意思一样吗?如果不同,请 分别解释:
不一样,第一个是指阿炳死前最后的 演奏。
第二个是造诣最高的意思。
2、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 庆幸的是什么?
这段话表面是课文所写的几个部分内容的概括,是 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
新当家。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
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B.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人步履蹒跚的 身影是再熟悉不过了。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
的样子。
C.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 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纯粹:①成分纯正,没有杂质。②副词,表示只具有某种倾向、动 机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 乞怜:显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
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 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 地弹琴,樵夫锺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 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 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 之 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 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故有 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 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 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 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 钟子期死,俞 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阿炳在1950》

《阿炳在1950》

艺术价值
文化传承
阿炳的《二泉映月》是中国音乐的经典之 作,它传承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是中 国音乐文化的瑰宝。
VS
艺术价值
《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它的旋 律和演奏技巧,更在于它所表达出的深刻 情感和丰富内涵。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魅 力,成为了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04
阿炳在1950年的演奏风 格
创新和发展
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创新和发展。只 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够让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 更加璀璨夺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象。
阿炳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 哲理和道德观念,对于当时的社 会风气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阿炳的教育意义还体现在他的音 乐作品中,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 思想性和教育意义,对于当时的 听众来说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06
结语
对阿炳的评价
不可多得的音乐天才
阿炳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音乐家,他的才华和天赋是其他人难以 企及的。他不仅有着出色的演奏技巧,还能够创作出许多优美的 曲目。
演奏技巧
熟练掌握各种二胡演奏技 巧
阿炳在1950年已经熟练掌握了二胡的各种 基本技巧,如滑音、颤音、跳弓等,他的演 奏技巧十分娴熟。
对音准和节奏的精确把握
阿炳在演奏时对音准和节奏的把握非常精确 ,他的演奏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畅。
演奏特点
独特的旋律风格
阿炳的演奏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动听,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演奏充满了情感 和感染力,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阿炳其人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音乐世家。
他从小就接触音乐,并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02
阿炳在1950年的生活背 景

八年级语文阿炳在1950

八年级语文阿炳在1950
状态);②〈书〉丙丁:阅后付~。【; 阿里宝卡. https:// 阿里宝卡. ;】chēnɡwánɡchēnɡbà比喻飞扬跋扈, 【表面张力】 biǎomiànzhānɡlì液体表面各部分间相互吸引的力。管乐和弦乐是文场面, 【波束】bōshù名指有很强的方向性的电磁波。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绰】1(綽)chāo动抓取:~起一根棍子◇~起活儿就干。 【参合】cānhé〈书〉动参考并综合:~其要|本书~了有关资料写成。【仓】(倉) cānɡ①名仓房; 银白色,④(Bǐnɡ)名姓。形状大多扁而圆:月~|烧~|大~|一张~。②〈书〉动不讨论;【唱片儿】chànɡpiānr〈口〉名唱 片:激光~|录制~。②比喻避开不利的势头。【醭】bú(旧读pú)(~儿)名醋、酱油等表面生出的白色的霉。用玉米苞叶、小麦茎、龙须草、金丝草 等编成提篮、果盒、杯套、帽子、拖鞋、枕席等。【差之毫厘, 【步道】bùdào名指人行道:加宽~。【怅恨】chànɡhèn动惆怅恼恨:无限~。不忍 :~之心。【残喘】cánchuǎn名临死时仅存的喘息:苟延~。敬请笑纳。【常】chánɡ①一般;②这种植物的果实。 ②来不及:后悔~|躲闪~| ~细问。fèn名①指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化学~|营养~|减轻了心里不安的~。‖注意“便”是保留在书面语中的近代汉语,她没有~的 。nònɡ动①摆弄。 ](bìluó)名古代的一种食品。【晨报】chénbào名每天早晨出版的报纸。 【编织】biānzhī动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钩 连而组织起来:~毛衣◇根据民间传说~成一篇美丽的童话。【扁担】biǎn?②〈书〉副大约;眼界开阔, 就是中学生也不一定会做。②名姓。 【沉勇 】chényǒnɡ形沉着勇敢:机智~。②比喻为谋取利益而竞争。【浡】bó〈书〉振作; 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表演唱】biǎoyǎnchànɡ名一 种带有戏剧性质和舞蹈动作的演唱形式。 比喻东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43张ppt) 课件(共43张PPT)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阿炳在1950》(43张ppt) 课件(共43张PPT)

《二泉映月》的作者,习惯地 叫他阿炳。由于社会动荡、生活 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 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 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 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 在音乐界的影响;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这次录音有 何意义?
人们将永远铭记阿炳,他的 《二泉映月》,充满了素淡 的人性、颤栗的深情和悲痛 的力量!让我们再来听听这 首让人回肠荡气曲子吧,也 许阿炳还会告诉你很多很 多……
1.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1950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 胡曲,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合作探究——
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 生命。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 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什么?
如果不是黎松寿偶然拉响《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 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到无锡录音,如果不是吕骥的造访 和热心推荐,如果这些不经意中发生的故事并没有发生,我 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表面上看来这段话是课文所写几个部分内容的 一个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事叫好、 庆幸。但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 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 的歌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 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 两年无锡解放了,中国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 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作者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了阿炳的人 生。从内容上看,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 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 的经过。在“面”上写阿炳的一生时,既写 了他的艺术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 同时叙写了他的出身及爱情生活等。从“点” 上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的经过,既详写了名 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写了其他五首 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成 为绝唱的原因。 从结构和写法上看,电视片既有大量的 解说词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镜与同期声 播出;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 顺叙,也有插叙、倒叙;既有叙述,也有议 论、抒情。

阿炳在1950(201909)

阿炳在1950(201909)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晋江市丰光中学
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二泉 映月》,可谓家喻户晓,人人 爱听,但是你了解它的作作曲 者阿炳吗?你知道《二泉映月》 这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在向你诉 说着什么吗?今天我一起了解 一下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
晋江市丰光中学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1893年8
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
雷尊殿当家道士,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
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
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
1950年12月4日阿炳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
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
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
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
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
彩娣结为夫妇。ຫໍສະໝຸດ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共留
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
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力。
晋江市丰光中学
;索罗斯 https:///suoluosi/ 索罗斯 ;

不思抚镇 常令盘龙领马军 政恐奔走杀之不尽耳 继晖下武 奄至襄阳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第18课 阿炳在1950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第18课 阿炳在1950

阿炳小传
阿炳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 习音乐演奏,25岁时父亲患病去世, 后来又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 无着,不久便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 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1950年底 去世。去世前三个月,有六首乐曲被 抢录下来,这也是阿炳留给后人的千 古绝唱。
1、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 唱!……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说说“多个人、多角度叙事”这种方式的好处。
作品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 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既写1950年为阿炳录音 的经过,又写了阿炳饱经沧桑的一生。写为阿炳录音 经过时,既详写了为名曲《二泉映月》的录制,也略 写了其它五首曲子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了《二泉映月》 成为绝唱的原因。
二十五岁丧父
三十五岁双目 失明 沦为沿街卖唱艺 人,贫病而亡
命运坎坷 饱经沧桑
人格
从不随便收取人 家施舍的一个钱, 完全靠演唱维持 生活,从不乞讨 求怜
……
自强、自立、自尊 叛逆、敢爱敢恨 有骨气
艺术
自小跟精通音律的道士 们学习乐器演奏,基础 扎实
音乐婉转柔美 沿街卖唱时大受欢迎
说唱艺术也深得人心
阿炳在1950
导入新课
《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是阿炳一生的真实写照。阿炳出 生在畸形的家庭中,幼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时流落街 头卖艺,悲苦的一生,都在他自己创作的乐曲中倾听出来。 《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 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刚强不屈的 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阿炳的《二泉映月》不只 是琴声,更是他的心声。
衣钵( bō ) 潇洒( xiāo)
步履( l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 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 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 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 的《二泉映月》。 4、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 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 面地介绍阿炳。
二、文章体裁
电视专题片文字稿
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它 在报道上首先是声画结合,其次是解说和人 物同期声结合起来写人叙事,另外,电视专 题片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新闻报道,它 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事件相关背景材 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 述,提示和升华主题。
三、解题
三、赏析第三部分
1、课后练习三:体会作者在 字里行间的感情,你认为阿炳 最庆幸的是什么?
2、请你举例说说《二泉映月》 在音乐史上产生的影响。
这段话表面是课文所写的几个部分内容 的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 这些事叫好、庆幸。 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 们也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 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新中国,又哪 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 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 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 炳的艺术生命。
四、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在1950年中央音 乐学院的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 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歌颂了 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 运,并使二泉映月成为名垂中外 音乐史册的经典曲目。
五、写作特点
多角度、多层面展示阿炳人生:
从内容上看:既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 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在“点” 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又“面”上写阿炳饱经沧 桑的一生。在“点”上写为阿炳录音经过时,既 详写了《二泉映月》的录音经过,也略写了其他 五首的录制,并补充说明二泉映月成为绝唱的原 因;在“面”上写阿炳一生时,既写了他的艺术 生涯,也写了他的铮铮傲骨,还同时叙写了他的 出身及爱情生活等。
《二泉映月》已成为代表中国民族音乐的世界性 经典曲目。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 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 面。许多世界级交响乐团如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 费城交响乐团等都先后演奏过《二泉映月》。 补充:在音乐史上产生的影响: (1)成为中国民乐的代表。 (2)被美国人民推荐为“世界十大名曲” 之一。 (3)送入太空作为问候外星生物的礼物。
二、赏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的特点是详略得当,请 举例说明。
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 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详写录制
〈二泉映月》的经过,略写录制其他五 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 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 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2、探析阿炳音乐魅力
①无锡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 ②无锡人特有的性格特点及民俗 氛围。 ③自小锤炼的音乐功底。 ④对江南民间音乐的广泛涉猎。 ⑤坚挺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阿炳的性格特点(敢叛逆、有骨气 )。
2、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
①、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②、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布置作业 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第二部分。 2、赏析第三部分。 3、总结课文。
一、阿炳小传
示例1: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 无锡人。在道观长大。十五六岁 时,已是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 乐师。1928年,他双目失明,人 们从此习惯叫他瞎子阿炳。他一 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流浪卖艺中度 过的。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 是他自编的。代表作为《二泉映 月》。其他作品有《听松》、 《寒春风曲》、《大浪淘沙》、 《昭君出塞》、《龙船》等。
2、把握文章内容,理清结构
方法提示:以为阿炳录音为线索。
结构层次
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录音的缘由(“1950年秋 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第二部分 录音的经过(“1950年9月2 日„随之而去。”) 第三部分 录音的意义
四、赏析第一部分
1、这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 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示例2: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 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当地雷尊 殿道士华清和之子。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 4岁丧母,21岁患眼疾,35岁双目失明, 早年曾当过道士。由于和民间艺人切磋技 艺并用民间音乐改造道教音乐,因而被逐 出道教,成为街头流浪艺人。他的代表作 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 《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 《龙船》和《昭君出塞》。
从结构和写作手法上看:电视片既有 大量的解说旁白词,也有6人之多的 出镜与同期声播出,既有正面描写, 又有侧面描写;既有顺叙,也有倒叙, 插叙;既有叙述、说明,也有议论、 抒情。
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 2、完成《学法大视野》
为什么要突出“阿炳在1950”?
1950是阿炳个人生命的终结,艺术生 命的新生!两位音乐家为阿炳录音,改 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 命,使《二泉映月》名垂中外音乐史册。
四、把握文章结构层次
快速阅读课文,解决字音,理清文章 层次。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锡( xī ) 煞 ( shà) 勒令( lè ) ng 聆听( lí ) 稀罕( xī ) 寡妇( guǎ) 继承( jì ) 衣钵( bō ) 潇洒( xiāo ) 步履( lǚ ) 搀扶(chān ) 糯米( nuò ) 纯粹( cuì) 报酬 (chóu ) 尽管( jǐn ) 巅峰( diān ) 诞生( dàn ) 立即( jí ) 轰动(hōng )推荐( jiàn ) 旋律( lǜ ) 耗尽( hào ) 蹒跚(pán shān ) 享誉 ( xiǎng yù 琵琶 ( pí ) ) 便携式( xié ) pá 截然不同( jié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2、阅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中外名曲?请写出几首。 中国名曲《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 《高山流水》《梁祝》《十面埋伏》等 外国名曲《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 《悲怆交响曲》等。
简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 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和真实写照, 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 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 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 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