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合集下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其主要症状为玉米穗变黑、变腐,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那么,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防治呢?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原因
1. 病原菌感染: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玉米赤霉菌和玉米赤霉
毒素菌,它们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和繁殖,从而导致玉米
丝黑穗病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如气温、湿度、土壤条件等。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病原菌容易滋生和繁殖,
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3. 玉米品种:不同的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不同,一些品种
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导致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降
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原菌的滋生
和繁殖,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3. 喷洒农药: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喷洒一些有效的农药,如三唑酮、多菌灵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4. 加强管理:加强玉米田的管理,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保持田间
通风透气,可以有效地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病原菌感染、环境因素和玉米品种
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喷洒农药和加强管
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引言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它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从原因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对玉米丝黑穗病进行探讨,以帮助农民有效预防和减轻该病害的发生。

一、病害原因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条件:高温潮湿的气候是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

在这样的气候下,真菌病原体更容易在玉米花部定殖和繁殖,导致丝黑化。

2.病原菌: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黑穗镰刀菌(Gibberella zeae),它以侵染玉米丝部为主要特征。

丝黑穗镰刀菌通过玉米花柱部进入玉米胚胎,破坏具有养分的丝,导致玉米丝变黑。

3.玉米品种:一些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较低,容易感染。

4.土壤条件:土壤中的含水量过高,会为丝黑穗镰刀菌提供有利的环境,促进病原菌的繁殖。

5.玉米种植密度:玉米种植密度过高会导致玉米植株之间的空气流通不畅,湿度增大,从而有利于丝黑穗镰刀菌的生长繁殖。

二、防治措施针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病害防范•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丝黑穗病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

•控制播种密度:避免过密的种植密度,保证玉米植株之间的适当空气流通和湿度控制,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2. 合理施肥管理•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增强植物的自身抗病能力。

•避免氮素过量:减少氮肥的使用量,过量的氮素会导致玉米组织松软,易受病原菌侵染。

3.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巡查:定期巡查玉米田,及时发现病害的初期症状,便于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

•借助技术手段: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等手段对玉米田进行航测,及时获取病害的分布情况,提前预警。

4. 环境调控•架设防雨棚:在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架设防雨棚可以减少病菌传播和降低病害的发生。

•种植间作物:采取合理的间作措施,如与大豆、甘蓝等作物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从而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

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

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

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

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雌、雄穗,使病株全无收成。

此病以土壤传播为主,粪肥传播为辅,病菌在土中可存活2-3年。

1.发病原因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

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

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3年。

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

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今年玉米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多年重茬连作,盲目引种一些晚熟高感品种使土壤中病原菌的累积量越来越高,气候条件变化异常以及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

1.1防治措施不力组织领导不到位,技术服务不及时,未能及早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造成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

1.2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

东北春玉米区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

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

1.3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50%—10%,高抗品种不过5%。

2.防治技术以抗病品种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农业保健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2.1选育种植抗病品种从长远的目标,可持续控制的观点出发,防治丝黑穗病的基础工作应是选育抗病品种。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期间,会直接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需要了解其病因、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

一、病因
玉米丝黑穗病由拟禾谷类真菌引起,主要是橙斑镰孢、压墨镰孢和小穗腐病镰孢等,这些真菌会侵入玉米的柔性化角质层,利用其养分进行繁殖,最终导致玉米种子出现黑斑和腐烂现象。

病原真菌主要通过病原体存在于种子中或者在土壤中等途径进行传播,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时,会快速繁殖并感染玉米。

二、发生规律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在6月到8月的高温多雨季节发生。

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繁殖和传播,因此这个时期需要特别注意病害防治工作。

另外,病害易在玉米种子贮存、播种时传播,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防治措施
1. 预防传播
在选择种子时,需要挑选健康、无病菌的种子进行种植,这是减少病害传播的重要措施。

在收获后,需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以保证下一季种植的健康。

同时,种植时需注意使种子播入深度适当,不能过浅;播前要对土壤进行充分消毒,用药物处理种子。

2. 防治病害
预防病害的发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定期对玉米田地进行喷洒杀菌剂,以减少病原菌的存在和传播;采取适当的灌溉措施,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株或病叶,减少病害菌的存储和传播。

3. 增加玉米的抗病性
通过增加玉米的抗病性,可以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在种植前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并加强肥料施用,以提高玉米的免疫力。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黑穗病和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植物 护理 学
现代 农业科 技
21 年第 2 00 O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玉 米 黑穗病 和 丝黑穗 病 的发 生 与 防治
于振 连 张 留生
(山 东 省 莘 县农 业 局 , 东 莘 县 2 2 0 莘 县 古云 镇 技 术 站 ) 山 5 40;
摘 要 对玉米 黑穗病 和丝 黑穗病 的病原 、 症状 、 生条件 、 发 传播 途径进 行 了详 细介 绍 , 别针 对 2种 病 害的特 点 , 出相 应 的防 治措施 分 提 和对 策 , 为玉米病 害的 防治提 供参 考。 以 关 键 词 玉 米 ; 穗 病 ; 黑 穗 病 ; 生 特 点 ; 治 黑 丝 发 防
快 , 垣孢 子萌 发适 温为 2 ~ Oq , 高 3 厚 63 最 C 8℃, 低 5℃。 最 玉 米丝 黑 穗病 越 冬 的厚 垣 孢 子 与玉米 播 后发 芽 同期 , 玉米 随 植 株 生 长发 育 , 菌进 入花 芽 和穗 部 , 病 形成 大 量黑 粉 , 生 产 大 量冬 孢子 , 冬孢 子侵 染适温 2 - 0℃。 03
病。 ②种植感病品种促进了玉米黑穗病的发生。 甜玉米较马
2 防 治 对 策
1 . 症状。 .3 2 玉米 黑穗 病 所 侵 害部 位 , 形成 肿 瘤 。 能 肿瘤 未
成熟 时 , 外披 白色或 淡红 色具 光泽 的柔嫩 组 织 , 熟时 变为 成 灰 白或灰 黑 色 , 裂后 散 出黑 粉I; 米丝 黑 穗 病雄 穗 染 病 破 Z玉 ' l
时 , 的整 个花 序 被破 坏变 黑 , 的花 器变 形 增 生 , 片 增 有 有 颖 多、 延长 , 的部 分花 序 被害 , 有 雄花 变成 黑 粉 ; 穗 染 病 时 , 雌 整个 果 穗变 成 一 团黑 褐 色粉 末和 很 散乱 的黑 色丝 状物 , 苞 叶破 裂 , 黑粉外露 。 散出黑粉 。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发生与有效防治措施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治这种病害,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发生原因以及可行的防治措施。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玉米丝黑穗病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发生机理,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这篇文章,你将能够全面理解玉米丝黑穗病的特点,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遏制其发展。

一、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1. 天气条件: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其发生与大气温度和湿度相关。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从而促使病害的爆发。

2. 环境因素:农田土壤的酸碱度、湿度和通风情况等也会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酸性土壤、高湿度以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会增加病害的发生风险。

二、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特点1. 苗期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苗期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上出现小的黑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并且会因病原菌的侵染而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甚至死亡。

2. 成熟期症状:在玉米成熟期,受感染的玉米穗会出现黑色、干枯和扭曲的症状,丝也会变成黑色。

这些症状不仅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外观,还降低了玉米的品质。

三、有效的防治措施1. 种植抗病品种:选用抗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有效手段之一。

抗病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传播,减少病害的发生。

2.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补充玉米生长所需的养分,增强玉米的抵抗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病害监测与防治:定期巡视玉米田,查找患病植株,及时追踪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受感染的植株,应立即将其移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4. 环境调控:保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促进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

5. 农药防治:在必要时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农药,遵循使用说明,并在使用后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农产品安全期控制。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由禾本科植物病原真菌玉米丝孢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在春季和夏
季发病,常见于南方地区。

本文将介绍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1. 气候因素:高温潮湿的气象条件是玉米丝黑穗病的重要条件,湿度超过85%、温度在25℃以上时,病害发生最为严重。

2. 土壤因素:土壤条件也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土壤盐度、酸碱度和
肥力水平等都与病害的发生有关。

3. 玉米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玉米丝黑穗病的耐病能力是不同的,应该选择耐病
品种进行种植。

4. 病原菌:玉米丝孢菌具有强烈的侵染力和繁殖能力,病菌可以在玉米茎、叶、穗、根等各个部位上繁殖并导致病害发生。

1. 增强玉米植株抗病能力:通过合理施肥、补充微量元素、合理间断灌水等措施,
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

2. 选择适宜地区种植:为了防止玉米丝黑穗病发生,应该选择气候、土壤条件适宜
的地区进行种植,避免种植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

3. 清除田间杂草:田间杂草不仅会竞争养分,还是玉米丝孢菌等病原菌的滋生基地,定期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菌的滋生。

4. 合理使用农药:在病害高发季节,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预防和控制,注意使
用方法与剂量,不宜滥用农药。

综上所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只有从生态、土壤、植株、病菌等多个方面入手,才能减少病害的发生,保障玉米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玉米丝黑穗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技术作者:齐欢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05期摘要:玉米丝黑穗病的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不能形成雄穗。

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症状防治1.发病症状1.1苗期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属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

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危害雌穗和雄穗。

受害严重的植株,在苗期可表现各种症状。

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颜色暗绿挺直,农民称此病状是:个头矮、叶子密、下边粗、上边细、叶子暗、颜色绿、身子还是带弯的。

有的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弯曲呈鞭状。

1.2成株期症状1.2.1变态畸形穗:是由于雄穗花器变形而不形成雄蕊,其颖片因受病菌刺激而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能因病菌刺激而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长刺的基部略粗,顶端稍细,中央空松,长短不一,由穗基部向上丛生,整个果穗呈畸形。

玉米丝黑穗病与高粱丝黑穗病病菌是同一个种的两个不同生理型。

玉米上的菌系不能侵染高粱,高粱丝黑穗病菌虽能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

玉米丝黑穗病菌主要为害玉米的雄穗(天花)和雌穗(果穗),一旦发病,通常全株没有产量。

为害轻的雄穗呈淡褐色,分枝少,无花粉,重则全部或部分被破坏,外面包有白膜,形状粗大,白膜破裂后,露出结团的黑粉,不易飞散。

小花全部变成黑粉,少数尚残存颖壳,有的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长4-5厘米。

病果穗较短,基部膨大,端部尖而向外弯曲,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向一侧开裂,内部除穗轴外,全部分变成黑粉,初期外有灰白膜,后期白膜,后期白膜破裂,露出结块的黑粉,干燥时黑粉散落,仅留丝状残存物。

1.2.2黑穗:黑穗病穗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故名为丝黑穗病。

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似球形,不吐花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化市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产量严重损失。

对该病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玉米丝黑穗病具体防治措施,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防治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及相关行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通化市是吉林省的重要玉米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8万hm2左右,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总产量70万t以上。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发病率有上升趋势,通化市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严重的发生地块可达30%~50%,甚至更高,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搞好玉米生产,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提高产量和品质,笔者通过多年的研究调查找出了该病在通化市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以对玉米栽培生产有一定指导意义。

1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原为丝轴黑粉菌(sphacelothca reiliana),俗称乌米或灰包,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1]。

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受害病株多数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型,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外观不呈瘤状。

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

黑粉一般结成块,内部夹杂有丝状物。

少数病株整个植株果穗畸形,呈现刺猬状,大多数病株仍保持原来的穗型,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后变成一个大黑粉包。

受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具体以下几种类型:①矮化型:主要是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条斑,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②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短粗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芽都能长出黑穗;③多分蘖型:病株分蘖较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粉,且大部分顶生[2]。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明显的典型症状,生产中常因应用品种抗病性强弱,土壤病菌数量的多少,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有利于病害流行而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性病害等症状相混淆,所以,以上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

2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于土壤中、混入牲畜粪便或附着种子表面等形式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

该病的发生以土壤传病为主,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最多可达7年以上[3]。

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

用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沤粪未经腐熟或用带菌的病株喂养牲畜,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引起玉米发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种子表面虽带菌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玉米播种发芽,冬孢子同时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
结合产生侵染丝而侵入玉米。

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五叶期前是玉米受侵染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芽至三叶期以前最易侵染,五叶期后受侵染很少,或不再侵染。

侵染部位为胚芽鞘、幼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

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有时生长锥生菌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3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原因
一是近几年来,通化市4月下旬至6月上旬干旱严重,导致玉米种子萌发缓慢,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期过长及出土幼苗长势弱是该市玉米丝黑穗病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是通化市玉米多年连作,由于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7年以上,从而造成土壤中病菌的大量积累。

三是农民对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上年的病株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有的没有使用种衣剂,有的农民不掌握种衣剂的使用技术,认为所有玉米种衣剂都有防治作用,这是引起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四是往年的低发病率导致干群综防意识的淡薄。

此外,品种老化、抗病性减弱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4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对策
(1)选育及选用抗病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

生产上应用的玉米杂交种主要来源于几个主要的骨干自交系,如黄早4号、丹340、478、E28等。

吉林省20世纪90年代转向以MO17类亚群、塘四平头为主,应用材料过于集中,而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种质资源少,导致育成的品种抗病性降低,易感玉米丝黑穗病。

这就要求品种选育单位依据配合力测定及抗性鉴定,选择优良的基础材料进行杂交组配,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杂交种,尽快压缩或淘汰感病品种。

此外,农民在选用品种时,应向农技术部门进行咨询,尤其是发病较高、土壤中病原菌较多的地块,更应选用高抗或较高抗的玉米品种。

(2)拔除病株。

前期在定苗及中耕时,根据病株的典型病状,及时拔除或割除病株,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并带出田外深埋[4]。

对用病株喂养的牲畜,其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施入玉米田。

(3)搞好秋翻整地。

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减轻危害。

实施轮作,上年发生较重且病原菌在土壤中较多的地块要实行3年或3年以上轮作,轮作有困难的玉米主产区,进行2年或1年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4)药剂防治。

恰当的使用种衣剂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最直接、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用2%立克秀湿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或干籽用25%粉绣宁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0.5%拌种。

此外,美国卫福1∶200种衣剂是目前国内市场上防治玉米苗期病害、地下害虫、丝黑穗病和玉米丛生苗的最好的药剂,具有综合防效好、安全性高的特点。

(5)适时播种,加强苗期管理。

在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上,适时播种,低温年份及
土壤带菌较多的地块,丝黑穗病易发生,切忌播种过早,同时加强管理,促进玉米早生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减少被侵染机会。

(6)温度过低,是诱发丝黑穗病的重要因素,故早春播种时避开低温或提前覆盖地膜,提高地温,或在病害形成黑粉瘤未破裂时,及时摘除瘤体并适时深埋,减少病菌在田间扩散,降低病菌侵染机率。

(7)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其抗病害能力。

5参考文献
[1] 宋淑云,孙秀华,郭文广,等.玉米种质资源抗丝黑穗病鉴定[J].吉林农业科学,2000,25(3):32-33.
[2] 张文忠,宋殿珍,赵晋锋,等.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2,10(4):67-69.
[3] 任金平,庞志超,吴新兰,等.多功能种衣剂防治玉米、高粱病害研究初报[J].吉林农业科学,1994(2):37-41.
[4] 王明泉.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3):4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