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新探——从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所想到的
“兴发感动”与古诗词教学

叶嘉莹先生关于 “ 兴发感动”的理论给
比如在讲 定风波 时, 我谈了 自己到黄冈
的感 悟 , 风景并不如想象中的美 , 也没有见
予古诗词教学这样的启示 : 诗 歌教 学应重 在 感染 、唤醒学生 的心灵 , 激 发学生的生命 意 识 。师生通过诵读来 感受作者 的生命 之脉 , 通过涵咏 、 揣摩去体悟语言符 号所 承载的生 命 内涵 。 进而要求学生把此种精神 体验融 人
发感动的力量的完成 。
诗中, 讲诗歌带给 自己的兴 发感动 , 也把这
种兴发感动传递给学生 ,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
在 品读古诗词 的时候 , 通过联想与想象将 自
己的人 生体验 与诗歌联系起来。
二 、描述 想象 ,再现 画面
诗歌具有 形象性 的特点 , 解 读诗歌 就须 依据诗 句特定 的语言文字符 号, 进行再 造想 象, 从 而在脑海 再现诗歌 的意象 。比如在教
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 , 花林 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江畔 白 沙 与月光 融成 白茫茫的一 片。 ”这 样 ,学生在联想想
歌所传达的不是死板 的知识 , 而是诗人心灵 的感动、感情 的兴发 。 兴发感动启示我们在
平 时的语文 教学 中 ,怎 样去发掘 知识的魅
一
在这样 的理念 的指引下 , 我们通行的教学模 式是 : 先简介作者 、背景 , 再 翻译 、理解 , 最后 背诵记忆 。 虽然我们也让学生体会诗人
之情 , 可如何体会 , 却往往不得其法 ,只是
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 曲曲弯
机械地告诉学生本首诗写了什么 , 表现了什 么。我们也让学生体会 其中某字 的妙 用 , 让 学生体会我们 自以为深谙其意的情感 ,比如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启示

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启示内容摘要: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历史,古典诗词在其中占据了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
这些古诗词历史悠久,题材广泛,语言生动,意境深远,是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优秀的古诗词被选入语文教材,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限制,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思考方式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中讲究方式与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理论的提出对古诗词的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兴发感动”理论,来阐述这个理论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启示。
关键词:叶嘉莹;兴发感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兴发感动”说的内容(一)“兴发感动”说的概念叶嘉莹先生对诗词的解读一直饱含强烈的情感。
在拜读她的著作时,更是会与诗词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这让诗词在跨越了千年的历史后仍然具有巨大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当代社会的人。
这与叶嘉莹在解读诗词时所提及的“兴发感动”说密不可分。
叶嘉莹说:“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永恒不变的质数的缘故。
关于这种质数,我在经过多年的批评实践之后,终于在后来提出了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那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
”[1]在叶嘉莹众多的著述中,“兴发感动”一词最先出现在她的《<人间词话>中批评之理论与实践》文章中。
所谓“兴”,就是传统诗词手法“赋比兴”的一种,指的是“外界的变化引起作者情绪上的变动”。
“发”,则指的是作者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语言”[2],诗词作品就是作者将内心触动转化为情感的升华时,选择用文字抒发出来。
“感发”,指的是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产生的感受,是一种读者与作者的一种情感共鸣。
缪钺也曾为叶嘉莹的”兴发感动“做过如下的解释:“叶君以为,人生天地之间,心物相接,感受频繁,真情激动于中,而言辞表达于外,又借助辞采、意象以兴发读者,使其能得相同之感受,如饮醇醪,不觉自醉,是之谓诗。
“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兴发感动”说在中职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作者:苏使如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1年第04期柳永是北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词人,他的词在当时流传甚广。
但今天的中职生并不熟悉柳永词或者难于理解柳永词的内涵。
叶嘉莹先生的诗词理论“兴发感动”说为柳永词教学打开了新思路,提升了柳永词的教学效率。
一、关键概念界定(一)“兴发感动”说的概念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是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来阐释的。
对于作者而言:“所谓兴者,自然是见物起兴引起的一种感发。
”对于读者而言“所谓兴者,则是指读者在阅读时由诗可以兴所引起的一种感发。
”叶嘉莹先生认为诗词是作者的一种生命感发,对于读者而言诗词也可以使读者产生生命感发,即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所以,评判一首诗词好坏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能让读者产生生命的感发作用。
(二)“兴发感动”说的审美层次1.美感之感知美感之感知是一种直观性感知,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直观描绘,是读者对诗词音乐性、节奏性的感知,或者是读者初读诗词内容时对诗词所描绘的内容与画面的表面性感知,这是根据字面含义所概括出来的整体感知。
2.情意之感动情意之感动是作者用客观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是读者对作者诗词内容的一种思考和一种感触,这时候说明读者已经开始体会作者的情感,已经掌握诗词意象所描绘的意境。
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营造了凄凉悲苦的意境。
3.感发之意趣感发之意趣是作者创作本诗词的最高境界,是诗词的生命之所在,是读者对诗词情感的一种升华和共鸣。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关注的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苦难,诗歌主要体现的不是个人的苦楚而是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爱国之情得到读者的共鸣。
二、柳永词教学现状分析(一)学生学习层面分析1.中职生不熟悉柳永词在笔者所教的教学班级中调查发现,一个班47人中只有10人在小学阶段读过柳永詞,即只有23.26%的学生接触过柳永词,没有读过柳永词的有33人,即76.74%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柳永词。
“兴发感动”与古典诗词教育-2019年文档

“兴发感动”与古典诗词教育“兴发感动”是叶嘉莹先生提出的一种鉴赏和学习古典诗词的思路和方法,笔者深有同感。
在佩服叶先生对古典诗词所做的精妙论述的同时,结合自己近几年在高校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兴发感动”说对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兴发感动”说的准确理解叶嘉莹先生所说的“兴发感动”,是指包藏在诗歌中的某些永恒不变的魅力,是一种超越世俗伦理价值的“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的存在,才使得诗歌有一种超越世俗伦理价值、超越时空的作用。
尽管时过境迁,但当后世读者在读到某一诗人诗歌的时候,能产生一种高度的情感契合,文艺学上叫“共鸣”。
“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相感发的作用,就正是我所说的属于诗歌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在笔者看来,叶先生所说的“生生不已的生命”,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特有的永恒的魅力,她包含了我们民族最真、最善、最美的情感,是每个时代的人们深埋在内心的最原始的精神源泉,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源泉,古典诗词才能一次次感动我们。
当我们读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样的句子的时候,是那样的感同身受,作者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与现代社会重压下的我们产生的孤独感是那样的相似;读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像李后主一样,把内心的烦恼和愁苦化作流水,尽情宣泄;读到杜子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对淳朴无华的大自然无比热爱;读到王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我们对友人无尽的留恋;读到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对博大无私的母爱无比崇敬与感激;读到李义山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我们对甜蜜幸福的爱情无限渴望……二、兴发感动的作用首先,兴发感动的最直接作用,是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接受诗词中高尚的价值观、人生观、健全的人格和品质,变枯燥的理性说教为情感的阐发。
一切价值观,只有在情感上认同,才会被真正接纳,否则就会厌倦,甚至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古诗词课叶嘉莹读后感

古诗词课叶嘉莹读后感
读完叶嘉莹教授的《古诗词课》后,我深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她的讲解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富有感染力,让我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叶教授对古诗词的解读非常精准,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每首诗的精髓。
她不仅分析了每首诗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意境营造等方面,还对每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让我对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叶教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她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每首诗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从而激发我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非常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叶教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书中的知识点,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还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古诗词课》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广大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叶嘉莹古典诗词教学理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启示

叶嘉莹古典诗词教学理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启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选修课程古典诗词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等等。
而叶嘉莹先生的古典诗词理论就是倡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来感悟古典诗词中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感发力,学习古代文人对百姓、生命、大自然的一种无限关怀和热情,体会作者在面对强大外界压力下依旧坚韧不拔的品格修养。
通过查阅叶嘉莹先生和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研究叶嘉莹先生古典诗词理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启示的学者甚少,因此本论文借鉴叶嘉莹先生以往的古典诗词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高中语文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对喀什市第十一中学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的现状展开调查研究。
本论文以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文献研究方法,选取K市S中学高中部进行过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的23位教师,发放问卷23份,回收有效问卷20份,并对20位教师以及高二、高三各15名,共30名学生进行访谈调查法。
多种调查方法的并用,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地反映喀什市第十一中学语文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的情况。
调查结果发现喀什市第十一中学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选修课古典诗词的教学目标,能够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以及对诗词的感悟能力。
但是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没有全面把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选修课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不够灵活多样等。
本论文通过分析影响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效果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教师方面应注意积累专业知识,提升文学素养、准确把握课标教学要求;学生方面应改变学习习惯,激发兴趣、通过吟诵初步感悟;教学方面要重视吟诵品读,感受诗词韵律美、讲究以意逆志,倡导兴发感动、感悟弱德之美,体验诗词之德行美,最后笔者结合叶嘉莹先生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以《菩萨蛮》为例的选修课古典诗词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相关的教学实践,实践之后,用访谈法进行师生评价。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读后感《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是在台湾《古典文学》杂志上连载的叶嘉莹讲唐诗的系列讲座。
作者结合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会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独到的用心,展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
有人说:好书最能养目,也最能养心。
叶嘉莹先生的书便是如此。
书一出版就受到业界和众多读者的热捧。
先生不愧是教书的“天才",她结合初盛唐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来讲,分析深刻,入木三分,让读者在领略诗歌的优雅与隽美的同时,更能体会到作者独到的用心,展现了唐诗的独特魅力。
《叶嘉莹说初盛唐诗》这本书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爰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深深地陶醉其中,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人的豪放与唐诗的魅力,唐诗真不愧是古代诗歌艺术的巅峰!读唐诗恰似与古人在进行着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宁静的心境。
传统经典,让我时常感受唐诗真挚的情感。
每当看到妈妈为我操劳时启然而然就会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J每当听到美妙的乐曲时,我会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J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学到了解读、分析、品味唐诗的方法:讲出唐诗背后的故事;还原唐诗的形象生动的本来面目;品出唐诗的滋味来。
细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那宁静神秘的月色,那烟波浩渺的春江,仿佛人间仙境,让人神往留恋。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临洞庭湖》,那松间明月,石上清流,寥廓长空,会让你的精神升华到空明无碍的境界,心灵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白居易的如花雨,韩愈的天街小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哪一处风景不是千古流传……品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就仿佛在诗人的人格魅力与作品风格中,感悟生活与生命内涵,享受轻盈、快乐、豪放、优雅之趣,让心灵获得美感。
论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创新

论叶嘉莹“兴发感动”说的创新秦美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119)摘 要: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
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
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
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关键词:叶嘉莹 “兴发感动”说 诗教叶嘉莹是中国诗词研究学者兼诗人,“兴发感动”说是她最重要的诗词理论。
本文将重点发掘“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探讨该理论如何将诗歌生命化,并结合具体的诗词评析看叶嘉莹运用该理论时的特点,从而对今天读诗带来启发。
1 “兴发感动”说的含义及渊源1.1 “兴发感动”说的含义对于“兴发感动”说,叶嘉莹没有具体下过定义,但这一理论在她的论述中随处可见,她说:“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原是一直有着某些永恒不变之质素的缘故”[1],这种质素,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之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因外物而“兴发”,待作品创作出后,读者读了受到“感动”的作用。
兴发感动的生命是诗歌中最宝贵、最值得重视的方面,能从诗歌中体会到感发的生命,是评赏诗歌一项重要的能力。
1.2 “兴发感动”说的来源1.对传统“兴”论的继承“兴”原本就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
“兴”字本来有两种基本的含义,读一声时,是“兴、观、群、怨”的兴,是讲文艺学术的社会功能,是一个动词。
孔子认为的“兴”是从接受的角度来谈的,注重读者的联想。
“兴”读四声时,是“赋”“比”“兴”的“兴”,是诗歌的一种创作手法,是一个名词。
后世对“兴”的解读层出不穷。
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朱熹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但无论哪种说法,都离不开外物对内心的触动,引起心中的感发。
在古人解释“兴”的基础上,叶嘉莹把兴的两种含义结合在了一起,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来谈“兴”:从读者方面来说,是阅读时引发的内心感受;从作者方面来说,是创作前的由外物所引起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古诗文2018/1 W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新探—从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所想到的◎河北/陈建华摘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多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讲课,忽视了学习古诗词应有的吟诵体味、意境感悟、想象思考以及同类型、同主题诗词的链接,久而久之就削弱了学生对于古典诗词意境美的感悟能力,对此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改变现状的策略。
关键词:叶嘉营;兴发感动说;教学策略在董卿的一期“朗读者”当中,偶然结识了 一位白发苍苍的古典诗词学者,她就是叶嘉莹 先生。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职业的敏感让我在网 上百度了“叶嘉莹”三个字,结果了解到了一个 大不同的世界:叶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古 典诗词的教学与研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影响 广泛。
尤其是她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和批评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兴发感动说”在学界引起了 极大的反响。
仔细揣摩之余,尝试把她的学说融 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对古典诗 词的鉴赏能力的提高。
叶先生认为评说诗词“不该只是简单地把 韵文化为散文,把文言文变为白话,或者只做一 些对于典故的诠释;更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 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 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如此才是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创作生命的真正完成”。
同时,她还强 调指出,“读者应该从诗歌的感发品质中获得一 种也可以使自己有所激励感发的力量。
这种读 者与作者之间相感发的作用,就正是属于诗歌 的‘生生不已的生命’”。
笔者认为,作为传道授 业解惑的教师,我们教学古典诗词,也不该只是 简单地把诗词句意给学生解释出来,再让学生 机械背诵古诗的中心思想就算了事,因为这些 工作学生是可以通过预习就能完成的。
教师在 教学中有更重要的任务,即让学生通过吟咏诗 词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经典,揣摩作者所描绘 意境的高妙,引发学生自身的想象与联想。
我们 要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使学生得 到生生不已的感动。
一个教学诗词的人,如果在 课堂上除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词的意思之外, 不能让学生与作者心灵生发出独特的体验,那子”等类比、比喻说理,还有各种拐弯抹角的反 讽用语,这使得文章更为丰富、更具形象性、趣 味性。
《美美与共》则是一篇学术发言稿,因而文 章的语言流畅简明、平易近人。
举的例子、引用 的读语对一般读者来说也不陌生,文中很少用 到比喻、类比等更具文学性、形象性的论证方 法,而是以说理性的语言为主,这也是因为这篇 文章是一篇学术性发言稿,更需要清楚明确的 说理风格。
四、小结面对入选教材不久的“新”课文,如何寻找教学的突破口?不妨从“已知”的《拿来主义》去解 读“未知”的《美美与共》。
本文从内容、结构、语 言等方面对这两篇文章进行了比较,通过“已知”的《拿来主义》生发问题,向“未知”的《美美 与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深化问题,达到了 在原有学习内容上继续“生长”的目的。
注释:[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作者简介:杨欧婷(1994一),女,浙江省诸暨市湄 池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26么,即使学生所了解的意思丝毫没有差错,也只 是浅显的解读。
中国文学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宝藏,而诗 词犹如那茫茫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永远闪烁着 耀眼的光芒。
叶嘉莹先生指出:“屈原、陶渊明、 杜甫、李白、苏东坡、辛稼轩……那些古代的诗 人们,他们的作品里边,所蕴含的那一份丰富 的、美好的、崇高的品质,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品 格,他们的志愿,他们的感情,他们的修养,我觉 得那是非常可宝贵的,我觉得应该让我们的年 轻人在这美好的文学里边,汲取到我们中华民 族最宝贵的一份文化上的责任。
”可以看出叶嘉 莹先生不仅推崇古诗词,而且希望我们的年轻 一代能够多多汲取古诗词的营养。
因为中国古 诗词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它在语文教材 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时代处于黄金记忆 期,所以多多接受古典文学的滋养是非常必要 的。
编辑教材的学者们认识到了诗词学习的重 要性,所以在教材中增加了不少古诗词篇目,为 我们引领学生鉴赏古诗词奠定了基础。
这里结 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古诗词鉴赏中一些新的教 学尝试。
一、 变填鸭式教学为吟诵欣赏在古诗词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串讲 法,先是根据书下注释讲解诗句意思,然后根 据诗句意思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最后要求学 生背诵句意、默写古诗。
还有一些教师会从网 上下载古诗词的赏析让学生打印背诵,以求得 考试的局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 学生在古诗词中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丧失 了。
对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范读、领读、齐读等 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注重吟诵、体味, 领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趣,欣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旷远,体会“几处 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美好,品味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带来的震 撼。
二、 变单一教学为专题欣赏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重视某首诗词的学W 2018/1 ----------------------------------------------------习,而没有把同类型的诗词放在一起赏析的意 识,有些教师把最本质的感悟、生发、关联统统 弃之一旁,重点只是在课堂教学中不厌其烦地 让学生记忆、背诵考试的知识点,这样的课堂味 同嚼蜡,学生会厌倦学习。
这样的教师教过的学 生大脑里如一潭死水,不知同一作者不同时期 的诗歌特色有相同也会有所不同,更没有把不 同作者的同类题材诗歌放在一起赏析的意识。
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是单一式的,学生没有从教 学中体会到作者的诗歌风格,没有体会到诗歌 的艺术魅力,没有对作者有个整体性的认识,对 某一类诗歌的特点也是知之甚少。
例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一诗时,教师如 果只是按照“揭示题目、了解作者——自由读诗、读出节奏——理解诗句、体会情感”这样的思路组织教学的话,学生是不能深刻体会陆游 的强烈爱国情感的。
如果在后面能够加上对作 者“临终绝笔”的深刻挖掘,一定能突破难点,使 学生与作者心意相通。
在这个环节可以出示作 者青年、壮年、晚年创作的三首诗词:《秋夜将晓 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 又一年”;《哀郢》“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 满裳”;《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胡未灭,鬓 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 然后边理解这些句意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示 儿》诗中的字字泣血,句句含泪。
这样的诗词教 学运用了连结的策略,进行专题欣赏,达到了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从而使陆游一生对于 国家统一念念不忘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内心。
三、变依赖多媒体为多维体悟记得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00个学生看 白雪公主的动画片,另外100个学生看白雪公 主的书,看完以后画白雪公主、讲故事。
看动画 片的100个学生画的白雪公主基本是一样的, 而100个看书的学生画的白雪公主是多样的, 完全不同。
同样的道理,教学中如果过分使用多媒 体,势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 减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使学生不能体会-----------------------------教古诗文#文表擎 <太27教古诗文2018/1 W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如唐朝诗人杜甫的 《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中的 “鸣”字和“含”字就非常值得赏析,只有反复体 会,调动学生原有的感知才能让其体会到春天 鸟儿的欢唱,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如果 只是给学生出示一幅鸟叫的图片,则不能让学 生切身体会鸟儿的欢愉,更难以理解作者的欢 愉,也就没有办法体会作者写诗时候内心的真 实感受,而作者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的。
再有 那个“含”字,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从 网上复制一幅窗框雪山图而不给学生生发意 境的话,学生也体会不出作者遣词造句的高 妙、描绘意境的高妙。
要知道这一个“含”字,体 现了拟人化的手法,物在口中为“含”,这个字 的运用表示出了所描述物品的珍贵,而且“含 笑”“含情脉脉”“含泪”主语都是人,这一个 “含”字无疑体现出了作者对于西岭千秋不化 的积雪的喜爱之情,这就比用“框”“包”等字更 高妙了。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 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固定学生的 感受,不应该将古诗词的意境美限制成一个固 定模式。
四、变碎片式理解为知人论世的鉴赏叶嘉莹认为:“即如屈原作品中之高洁好 修的向往追求、陶潜作品中之任真自适的信念 持守、杜甫作品中之忧国忧民的忠爱缠绵,他 们所写的诗歌,无论是任何题材和内容,就往 往都表现有一种与其生命相结合的性情襟抱 的本体之呈现,而并不仅只是流连光景的偶发 之情而已。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追溯 到作者那个年代,与作者去共同感受,共同呼 吸。
比如在学习柳宗元的诗歌《江雪》时,如果 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不知道作者的生平经 历,很难体会到作者写诗时的心情。
柳宗元因 为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永州,精神上的压抑和肉体上的病痛难以言 表,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 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 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再如他写的《小 石潭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 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 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为什么柳宗元 会“以其境过清”呢?因为他心中之境已经过 清。
他被贬之后,皇帝陆续下了两道大赦天下 的诏书,可是他们这些当初的青年才俊都不在 赦免之列,他自己觉得连乞丐都不如,乞丐逢 年过节都可以去自家坟上祭祀祖先,而自己却 有家难回,常年居住在破庙里;别人家子孙绕 膝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而对于他来讲却是天 大的奢侈,在这个蛮荒之地连个门当户对的妻 子也难以找到,更别说绵延子嗣了。
他寄情山 水,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不过此刻过于清 冷的环境却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 邃”的情感。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 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力的反衬出作 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 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再比如柳宗元的《黔 之驴》,柳宗元自己在故事的结尾评论说:这头 驴看上去是个庞然大物,身体强壮,声音洪亮,看似本领很高,如果它能一直伪装下去,那么 也就不会有被吃掉的命运了。
这里我们从驴的 身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影子,他是在慨叹自己当 年过于锋芒毕露,过于逞强好胜,不懂得隐藏 自己,这是作者十几年贬谪生涯的苦痛心路历 程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教学应打破现状,从叶 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入手,引导学生诵读 体味、比较鉴赏、多维体悟古典诗词,尽快提升 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