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由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炙甘草、大枣7味药物组成。

为伤寒误下所致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不畅的心下痞而设。

是集辛开苦降、寒热补泻于一体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只要切中病机,均可获效。

标签: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为《伤寒论》经方,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满意。

1半夏泻心汤证的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些条文,明确地提示上呕、中痞、下肠鸣等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特征,干呕或呕吐是胃气上逆;所谓“心下痞”就是胃中痞闷;肠鸣就是肠中漉漉有声;下利即腹泻。

泻心,乃输泻心下气机之意,仲景先师运用本方是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

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止呕,散结消痞,臣以干姜温中阳而散阴寒;芩、连苦寒降泻,清热和胃;以人参、大枣、甘草为佐,甘温益气,补脾胃助运化以复其升降之职,甘草更有调和诸药之用,兼为使,诸药相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消兼施,和胃消痞。

脾胃同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运一纳,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功能。

凡肝郁气滞、痰湿阻滞、饮食积滞、湿热壅滞,均可壅阻胃气,影响脾胃升降功能。

升降失司,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又进一步阻碍气机,逐渐形成胃痛、痞满之证。

脾胃受损,运化失常,会出现一系列病理现象.脾胃病的基本病因病机在于脾胃虚弱,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时兼顾了痞塞不通、气机不利、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等方面,辛开苦降,散痞泄热与补虚相结合,本方清上温下,既能顺脾胃气机之升降,又可调脾胃阴阳之虚实,使升降复、清浊分、虚实调,对证用之,無一不效。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应用体会张仲景《伤寒论》为治疗脾胃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些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易经》泰否二卦和脾胃病坤上,象征地,乾下,象征天,地天泰卦,上坤下乾。

地在天上,乃天地相交,乾坤相互之象,上下相当,内外相得,升降相调,刚柔相济。

乾上,象征天,坤下,象征地,天地否卦,与泰卦相反,系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天地不交,万物不通,所以否卦表明的否塞,仅守着表面的规矩,其实已经与大道相悖。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卦是乾上坤下,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天地不交,阴阳不交,因此不难看出,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脾胃病如何由否转泰呢?这个具体的过程,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已给我们一个答案。

《伤寒论》太阳篇中痞证就提到一个“心下”,称之“心下痞”。

这个心下不是指五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正好是脾胃所居。

“泻心汤”实言其通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

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

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半表半里;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

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就如上述一个否卦。

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是由否转泰之方。

泻心汤重通降、扶阳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之为悖。

那么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其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了,仲景的《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的思想,半夏泻心汤原治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证,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逆成痞证。

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剂量掌握要灵活仲景《伤寒论》示人以大法,一张泻心汤其实是仲景给了我们一个方法。

宿勤学: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的体验

宿勤学: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的体验

宿勤学: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的体验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半升{18克},黄连1两{3克},黄芩3两{9克},干姜3两{9克},炙甘草3两{9克},人参3两{9克},大枣12枚组成。

众所周知,本方出自《伤寒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以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并治之条文亦云:“呕而肠鸣,半夏泻心汤主之。

”历代医家应用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如能灵活用之,可以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

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胃肠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等。

正如黄煌所云:“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炎专方。

”又如已故名医门纯德老先生所言:“半夏泻心汤立法周全,配合合理,用药精当。

临床上不仅仅是治疗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以应用。

而且效果满意。

”总之半夏泻心汤是治疗脾胃升降失常,虚实互见,寒热交呈,而导致胃脘痞闷,干呕或者呕吐,肠鸣便稀或者泄泻的效方。

临床上只要抓住“呕、利、痞”而放胆用之,莫不应手而效。

一、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属于传统医学的“胃脘痛和痞满”范畴。

一般根据病理组织和病变部位,结合致病原因非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性胃炎。

现代研究多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引起。

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疼痛,胀满不适,嗳气,早饱,恶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治疗上多采用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效果元不如中医。

中医在治疗慢性胃肠病上比较占优势。

典型病例如治疗了一例王姓患者,51岁。

胃病时好时坏已经多年,医院曾经诊断为食道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

患者素喜饮酒,食辛辣。

近日由于饮酒日增,出现脘腹满闷,疼痛不适,恶心欲吐。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半夏泻心汤使用心得(1)

[讨论]:
1 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脾胃虚弱,邪热壅滞,脾胃升降失常
脾胃虚弱从何而来?
临床误治,(就像149条,少阳病误用攻下法)损伤脾胃; 先天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基因学说); 饮食不节、不洁伤脾胃; 药物伤脾、手术伤脾胃; 情志伤脾胃,过思伤脾胃; 劳倦内伤等都可导致脾胃虚。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消化道肿瘤 胃癌 食道癌手术后 肠癌手术后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治疗慢性胃炎等,半夏泻心汤常加枳术汤;藿苏梗;青 陈皮;麦谷芽;砂仁、白蔲仁;甘松等。或合四逆散。
[临床应用]
b.妊娠恶阻 c.失眠.半夏泻心汤治疗因脾胃不和所至的失眠。此型多
兼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等。治宜调和脾以治其根本 。《内经》半夏秫米汤、《千金要方》的温胆汤等可见 ,用半夏为主药治疗失眠,古已有之。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本证亦主胃热脾寒,上热尤甚,其主症当是“食入即吐 ”。正如《长沙方歌括》“芩连苦降借姜开,济以人参绝 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
陈修园经验“若汤水不得入口,去干姜,加生姜汁少许 徐徐呷之,此少变古法屡验。”
关于半夏的品种
半夏包括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京半夏、 仙半夏、青盐半夏、竹沥半夏、苏半夏。另外,还有醋 制半夏、胆制半夏等多个品种。
3、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生姜泻心汤证三者之间的联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 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 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病的一些临床心得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病的一些临床心得

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病的一些临床心得
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得胃病的人非常多。

可谓“十人九胃”。

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千古名方。

其治疗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的心下痞症。

本方以半夏为君药,降逆化痰,和胃止呕,其用量为半升,为君药。

脾寒胃热,寒热之邪错杂于心下,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不通,故用芩连苦寒清热和胃,用干姜配合半夏温中散寒。

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所以除寒热之错杂结聚而消痞。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益脾胃助其运化,恢复其升降之功能。

我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病,包括胃炎、胃酸过多、胃溃疡、呃逆、胃下垂、胃肠炎、肝炎等都收到良效。

其中有一个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方子最为有效,最为得心应手。

用其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包括有幽门螺旋菌感染者,见症状有,胃脘痛、胃胀、胃顶、嘈杂、呃逆、烧心等,效果明显。

组方:姜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生甘草、党参、砂仁、醋香附、木香、蒲公英、连翘、丁香、肉苁蓉、炒莱菔子、醋青皮。

上诸药若干比例打成粉,蜜调为丸,3克每粒,饭后半小时食用。

此药丸化水外用还可治疗湿疹、疮疡、疱疹、过敏性皮炎、足廯等皮肤病,这是患者自己在家运用后意外发现的,觉得惊奇遂来告诉于我。

首先,因效果肯定,我不敢独有,所以分享出来以供读者参考,希望能利益于众生。

其次还是要感恩老祖宗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宝贵遗产,特别是张仲景的《伤寒论》,其立法、用方、选药皆精妙无比!
吾不过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而已!。

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

半夏泻心汤的运用体会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历代医家验之临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本人将此方在临床上运用的80例病例的疗效,总结如下:一、一般数据:80例患者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

年龄5~71岁不等。

病史为一天至三十年不等。

二、全部病人均有心下痞满及不同程度的胃脘痛。

其中伴肋痛15例,占18.75%;恶心呕吐42例,占42.8%;厌食38例,占47.5%;腹痛46例,占57.5%;呃逆12例,占12.8%;腹泻10例,占12.5%;气短5例,占6.25%;泛酸5例,占6.25%。

并根据以上各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在运用半夏泻心汤时,加入不同的药物或调整方中的药物剂量。

如同时出现几个症状时,则酌选其中的一两味代表药物。

伴随症状增加药物肋痛加四逆散、郁金、苏梗恶心呕吐加竹茹、苏叶、干姜改生姜厌食加焦三仙、鸡内金、佛手腹胀加佛手、郁金、木香、槟榔呃逆加旋复代赭石汤腹泻加茯苓、痛泻要方气短参、枣、甘草用量增加泛酸加白芍、吴萸、茯苓、白朮三、病型分类:急性胃肠炎60例,慢性胃炎1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4例,胆石症3例。

以上诊断,除急性胃肠炎外,均分别经胃肠现餐,纤维胃镜,B型超声波确诊。

以上病例,经中医辨证分析,均属阴阳失调,寒热互结,上下不通,虚实夹杂所致。

四、疗效标准(1)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半年之内未见复发。

(2) 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或部分症状消失。

(3) 未愈:服药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五、治疗结果:见表病例数治愈好转未愈急性胃肠炎60 60慢性胃炎12 6 4 2胃十二指肠溃疡 4 2 2胆石症 4 2 2总计80 68 8 2六、典型病例:李××,男39岁,患者近半月来上腹部痞满不适及胀痛、疼痛不放射,恶心,腹痛后泻黄色稀便,日2~4次不等,口干苦不喜饮,饮食下降。

先后服中西药治疗无效,苔薄黄,脉弦。

以往无“胃病史”。

中医诊为胃脘痛(急性胃肠炎),予半夏泻心汤加痛泻要方及竹茹,两剂而上腹痞满胀痛,恶心腹泻等症状消除。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医话医案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体会半夏泻心汤为临床常用方剂,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常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效果较好。

临证治疗其他系统疾病时,若遇到伴有胃部症状,辨证属寒热错杂时,配合应用此方,也能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半夏泻心汤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第149条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吴崑《医方考》卷一载:“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

伤寒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故曰痞。

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泄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方具有平调寒热、散结消痞之效,用于寒热错杂之证。

临床应用时以上腹部不适,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便稀,舌淡红苔黄或黄腻为辨证要点。

笔者应用半夏泻心汤的常用剂量为:清半夏12g,干姜6g,黄芩片12g,黄连片6g,党参片6g,大枣4枚,炙甘草6g。

每日1剂,浸泡半小时,水煎两次,取汁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

随症加减:①慢性咽炎,可加半夏厚朴汤;②胃食管反流病或反流食管炎者,可加旋覆代赭汤;③慢性胆囊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④慢性胃炎,胀满明显者,加徐景藩国医大师经验“杏蔻橘桔”四味药;位置固定、疼痛明显属瘀血者,加金铃子散或百合乌药散或醋延胡索、白芷或失笑散等;若寒重者,加大干姜用量至10g,另可加吴茱萸、细辛、花椒等;热重者,加大黄芩至15g,黄连10g;湿重者,加茵陈蒿、石菖蒲、佩兰、广藿香、茯苓等;胆逆犯胃,胃脘满闷嘈杂,恶心吐苦水,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加减;胃灼热、吐酸水者,加乌贝散等;⑤反流性胃炎者,可加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等;⑥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或胃癌者,可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莪术、败酱草、薏苡仁等;⑦功能性消化不良,便稀者,可加参苓白术散;肠鸣有寒者,加理中汤;腹痛便稀,泄后痛减者,可加痛泻要方;肾阳不足者,可加四神丸等。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

仲景经方《泻心汤》辨证治疗便血心得便血是中医肛肠痔漏疾病的主要症状。

如果说内、难、本草等经典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话,那么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则是开创了中医各类疾病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奉为中医千古之圭臬,至今仍卓著地指导着当代中医药的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

在肛肠痔漏的临床治疗方面,《伤寒杂病论》更是业界始尊。

书中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仲景发明的蜜煎导方“以食蜜炼后捻作梃,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内谷道中------”就是治疗便秘良好的肛门栓剂;又用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灌谷道中以通便,创立了灌肠术。

尤其突出的是,《伤寒杂病论》还对肠痈、蛔厥、便秘(脾约)、下痢、便脓血、便血、痔等多种大肠肛门疾病确立了辨证施治、立法用药的原则,至今都在指导着中医肛肠临床。

仲景《金匱要略》中与治疗便血有关之经方约有十种,笔者将一一阐述。

《泻心汤》为《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篇中之一,经文主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

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7》中亦有相关条文。

笔者以《泻心汤》辩证治疗便血,亦颇有心得。

【方证原文】《泻心汤》方证出自《金匱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涉其原文如下:“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5”“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

7”“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

8”“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粟而振。

9”“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10”“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是瘀血也,当下之。

11”“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17”“泻心汤,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此外,《金匱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第二十二》亦有相关条文,涉其原文从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心汤类方学习体会
刘磊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这三个方子在组成上相差不大,一般称为泻心汤类方。

这个类方在临床上应用的是非常广泛的。

学习胡希恕经方理论体系对这方面的论述后体会如下。

《伤寒论》149条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从这里至少可以知道半夏泻心汤有痞满的症状表现,前提条件还有呕而发热。

在《金匮要略》也有一条关于半夏泻心汤的记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这总结的很精练。

就说这个半夏泻心汤,是病人在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的这样的症状下才应用它,这样一种病理状态是适合应用半夏泻心汤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只是我们对它认识的不够深入,不能熟练的掌握在何种病理状态下应用它,这个方子的适用症是什么,它所适应的疾病的指证是什么,如果我们熟练的掌握了这些那我们就能很好的应用这个方子,其实每一个方子的应用都有一定的规律在里面,只要我们摸索出这个规律,那你就可以把方子发挥到它最佳效果。

那么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指征是什么?仲景先师明确指出,就是“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我们总结一下,就是上呕、中痞、下利,上中下三个重要症状。

但是,这些我们在最早学习这个方子的教材当中都提到了,为什么还是不会用呢?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理解的应用指征了,但是还是不会用,原因是我们还是不理解,这到底是在治疗一种什么样的病理状态。

我们看一条关于甘草泻心汤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泻心汤类方非常关键。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从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从症状来看,从上述中我们可以得到腹中雷鸣,心下痞满,干呕这几个症状,也就是说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中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肠鸣甚者,就可以表现为下利,干呕也是呕之轻者,可见也是上呕、中痞、下利俱全的;
第二:从发病过程来讲,这样一种病理状态(痞满,干呕,腹中雷鸣)是怎样得来的呢,从原文可知:这是伤寒中风误用了下法之后,导致胃虚,本来不虚,误下后虚了。

另外,我们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因为胃虚了,所以导致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正是因为胃虚了,所以下面的寒也往胃这里凑,这样就形成了虚寒热并存的状态,这就是疾病演变的一个过程,这
个过程对我们来说很大的启发。

其实这个患者,可能平素就脾胃虚寒,感外邪后误用下法,引外邪入里化热,也出现了虚寒热共存的这样一个局面、一个病理状态。

第三:从药物组成上看。

甘草泻心汤乃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至四两组成,方中重用炙甘草的补虚调中缓急,适用于治疗脾胃损伤较重而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之痞证。

而生姜泻心汤乃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将干姜的用量减至二两,再加生姜四两组成,善治脾胃气虚,水热互结中焦之痞证,除心下硬,肠鸣下利,尚可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等症,方子重用生姜和胃降逆,宣散水气以消痞止呕;这是两者的辨证要点,那上述的都是书本上的,都是别人的辨证思路。

生姜泻心汤为什么会水饮那么重呢,这个也好理解,脾胃虚寒了,就容易产生水饮。

可以说泻心汤应用的指证概括起来就三个字:呕、痞、利,具备了这三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方子了,并且用了就有效,但是必须在辨证准确前提的基础上,后者也是很关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