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技术中的力学
杠杆原理在体育比赛的应用

杠杆原理在体育比赛的应用引言杠杆原理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在体育比赛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合理利用杠杆原理,选手可以在比赛中获得更高的竞技效果。
本文将介绍杠杆原理在体育比赛中的几个典型应用。
应用一:跳高比赛中的杠杆原理跳高比赛是田径项目中的一项高难度比赛。
在跳高比赛中,选手需要借助杠杆原理来提高跳跃高度。
利用杠杆原理选择起跳点在跳高比赛中,选手可以通过调整起跳点的位置来利用杠杆原理。
根据杠杆原理,如果起跳点距离跳跃区沿水平方向的远点越远,选手将获得越高的反作用力。
因此,选手应该选择离跳跃区远点较远的起跳点,以提高跳跃高度。
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起跳动作在跳高比赛中,选手的起跳动作也可以利用杠杆原理。
选手在起跳时,利用身体的前倾,同时将弯曲的腿部用力伸直,这样可以形成杠杆的作用。
通过高速伸腿,选手可以将自身的重心向上推,从而达到更高的跳跃高度。
应用二:游泳比赛中的杠杆原理游泳比赛是水上运动中的一项重要比赛项目。
在游泳比赛中,选手可以利用杠杆原理提高速度和力量。
利用杠杆原理进行泳姿调整在游泳比赛中,选手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泳姿来利用杠杆原理。
例如,在蝶泳比赛中,选手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手臂和下半身的协调动作,利用杠杆原理来增加发力的效果,从而提高游泳速度。
利用杠杆原理调整呼吸节奏在游泳比赛中,呼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选手可以通过调整呼吸的节奏,利用杠杆原理来提高游泳的力量和速度。
例如,在仰泳比赛中,选手可以利用呼吸的时机来提高自身的推进力。
当选手呼出气时,他们可以利用杠杆原理来提高身体的浮力,从而减少水阻,提高速度。
应用三:举重比赛中的杠杆原理举重比赛是力量项目中的一项重要比赛。
在举重比赛中,选手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杠杆原理来提高举重的效果。
利用杠杆原理选择杆长和负重的位置在举重比赛中,选手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杆长和负重的位置来利用杠杆原理。
选手可以根据自身力量和举重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杆长。
同时,选手可以通过调整负重的位置,使得负重对杆产生更大的力矩,从而提高举重效果。
力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

力学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育运动无处不在,无论是在操场上尽情奔跑的孩子,还是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运动员,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力学的原理。
那么,力学在体育运动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首先,力学为我们理解体育运动中的人体运动提供了基础。
当我们跑步、跳跃或者投掷时,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在按照一定的力学规律运动。
例如,跑步时,脚步与地面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反作用力,推动我们向前。
而这个反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我们脚步着地的方式和力量。
同样,在跳跃中,我们通过腿部肌肉的收缩产生力量,克服重力,使身体腾空而起。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跳跃的高度和距离不仅取决于肌肉力量,还与起跳的角度、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力学还在体育器材的设计和使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网球拍为例,其形状、重量、弦的张力等都经过了精心的力学设计。
合适的球拍能够更好地传递力量,增加击球的速度和准确性。
再比如,自行车的车架结构和车轮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力学因素,以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骑行的效率。
在射箭运动中,弓的弹性和箭的重量、形状等都要符合力学原理,才能让箭射得更远、更准。
在各种球类运动中,力学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
足球比赛中的射门,球员需要根据球的位置、速度和自身与球门的距离,精确计算出踢球的力量和角度,以确保球能够准确无误地飞向球门。
篮球投篮时,球出手的速度、角度以及抛物线的高度,都受到力学规律的制约。
只有掌握了这些力学原理,运动员才能提高投篮的命中率。
力学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技巧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力学的研究,教练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
例如,在力量训练中,了解肌肉收缩的力学原理,可以帮助运动员更有效地锻炼肌肉,提高力量输出。
在技巧训练方面,以体操运动员的平衡动作为例,他们需要掌握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力的平衡关系,才能在器械上完成高难度的动作。
在竞技体育中,力学还可以帮助运动员优化比赛策略。
比如在游泳比赛中,运动员的姿势和划水动作会影响水的阻力。
游泳出发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游泳出发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张俊峰;仲宇;马保雷【摘要】游泳出发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不仅能提供运动员出发技术的相关指标,而且能对不同出发技术效果进行综合诊断与评价.该系统由3部分组成:1)动力学测试系统,数据采集使用KISTLER9287C三维测力台,分别对X、Y、Z三个不同方向的力的数据进行采集;2)运动学测试系统,使用高速摄像机对运动员出发技术进行拍摄与解析;3)同步系统,用与测力台数据采集同步的声、光两种信号,对运动员出发和高速摄像机进行同步启动,为技术分析提供同步参考点.该测试系统不仅能够发现游泳运动员出发技术的运动学现象,还能够对运动员出发过程的用力过程进行揭示,并准确评价水下滑行阶段与途中游的衔接效果.【期刊名称】《中国体育科技》【年(卷),期】2013(049)001【总页数】5页(P117-121)【关键词】游泳;出发技术;生物力学测试系统;研制;应用【作者】张俊峰;仲宇;马保雷【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8;西安体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8;西安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4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61.11 前言近年来,国际游泳规则对游泳出发台规格进行了调整,使得蹲踞式出发技术被世界广大游泳运动员采用。
但在我国国内游泳比赛中,优秀运动员采用蹲踞式出发技术的依然不多。
由于出发技术在完成过程中动作速度快、动作变化大,因此,运动员难以细致体会不同技术动作的差异,使得运动员和教练员都缺乏对蹲踞式出发与原有技术效果之间差异的科学评价。
以往开展的对游泳运动员出发技术的诊断多采用运动学方法进行研究,此类研究只是对运动员出发技术的现象进行描述,而并不能完全准确揭示运动员出发技术存在的实质性问题。
游泳出发的特点是,运动员听到枪声快速启动,速度达到最大值,入水后受水阻力影响速度又快速递减。
所以,除了研究运动员快速启动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出发起跳三维力的大小、起跳角度、空中身体运行轨迹、入水角度以及入水后相关技术环节进行研究。
游泳弗劳德公式

游泳弗劳德公式
游泳时弗劳德数(Froude Number, Fr)的概念并不直接应用于游泳运动员本身,而是用于描述流体动力学中的相似性准则,它用来比较流体流动中的惯性力与重力的相对重要性。
然而,在水力学和流体力学中分析游泳运动员或鱼类在水中运动时,可以考虑类似的原则。
对于游泳者而言,弗劳德数的一个相关应用可能在于分析其在水中的速度、体型以及所受阻力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要研究游泳者在水中的推进效率或者模型化游泳动作
以预测实际效果,可能会使用到类似的无量纲数来表征流体动力学相似性条件。
游泳中的弗劳德数类比形式可以这样表达:
Fr = (游泳者相对于水的速度)^2 / (重力* 特征长度)
这里的特征长度通常是指游泳者的身体特征尺寸,如身长或臂展;游泳者相对于水的速度则是指游泳速度减去水流速度(如果有水流存在的情况下)。
当弗劳德数较小时,表示重力作用显著,流态趋于层流或稳态流动;而当弗劳德数较大时,则意味着惯性效应更为突出,可能出现湍流现象,这对于理解游泳过程中的流体动力学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不
过,具体到游泳运动的实际分析中,还会涉及到其他更具体的参数和无量纲数,比如雷诺数等。
水中浸物公式

- 1 - 水中浸物公式 无数游泳者都明白,水始终是一个有趣而又有挑战性的环境。水中浸物公式是游泳者们能够快速进行水中移动的关键所在。它被认为是运动生物学的范式,它涉及到把空气以及水压的变化转换为动态的动力。水中浸物公式的重要性不容低估。 水中浸物公式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和潜水技研究者R.L. Walpole所创造的。他的公式被用在潜水器的设计中,以让潜水器能够更有效地下潜和移动。此外,该公式还被用于水下航行器和水上机器人的设计中,以提高它们在水中的行进能力。 水中浸物公式可以让潜水者们体验到由水体构成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由体表面对水体多孔结构的反作用产生的。通过利用水中浸物公式,潜水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身在水中的动态行为,如改变航向,控制速度以及保持安全的深度。 此外,水中浸物公式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水上运动的技术,以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动态行为。例如,水上运动也需要游泳者掌握水压和抗阻力的原理,以改善他们的效率。通过水中浸物公式,运动员可以利用水中形成的抗阻力,有效地减少自身的动能损失,从而改善动力表现。 此外,科学家们还开发出一种专用的水上浸物公式来改善水动力学现象。该公式可以帮助研究者们有效地研究波浪的传播,漩涡形成,海流变化,以及冰圈的冻融等水体的动力学现象。此外,水动力学也可以用来模拟河流和海洋的水流状况,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水 - 2 -
体运动学过程,以及水体变化之间的关系。 总之,水中浸物公式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学公式,在水下航行和水下运动领域,它具有诸多的广泛应用。水中浸物公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游泳者在水中的移动,还可以应用于水动力学研究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水体的物理性质,以及控制水体的力学运动。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水体的运动规律,就必须学习水中浸物公式。
鲨鱼皮泳衣原理流体力学

鲨鱼皮泳衣原理流体力学鲨鱼皮泳衣是一种专为游泳运动员设计的高科技泳衣,其原理基于流体力学和材料科学。
在比赛中穿着鲨鱼皮泳衣可以提高游泳速度和效率,因此在国际比赛中被广泛使用。
一、流体力学1. 流体力学概述流体力学是研究液体和气体运动规律的一门物理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是流体的运动状态、压力、速度等物理量,并通过数学模型对其进行描述和计算。
2. 流体阻力在水中游泳时,游泳运动员需要克服水的阻力才能前进。
水的阻力主要由摩擦阻力和压力阻力组成。
摩擦阻力是指水分子与游泳运动员表面之间的摩擦产生的阻力,而压力阻力则是指水分子在流动时产生的压强差所产生的阻力。
3. 流线型设计为了减少水的阻力,鲨鱼皮泳衣采用了流线型设计。
这种设计可以使水在穿过泳衣时尽可能地保持流线型,减少水的阻力。
同时,泳衣的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紧贴游泳运动员的身体,减少水流进入泳衣内部的空隙,从而减少摩擦阻力。
二、材料科学1. 材料选择鲨鱼皮泳衣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聚氨酯弹性纤维。
这种材料具有非常好的弹性和柔软性,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身体,并能够保持紧贴身体的状态。
同时,聚氨酯弹性纤维还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可以经受长时间使用和多次洗涤。
2. 材料结构聚氨酯弹性纤维由许多微小的纤维组成。
这些微小的纤维可以形成一个类似于网格状结构的物质,并且在拉伸时会变得更加紧密。
这种结构可以使泳衣更加柔软、舒适,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身体。
3. 材料表面处理为了进一步降低水阻力并提高游泳速度,鲨鱼皮泳衣还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在泳衣表面形成微小的凹凸结构,使水分子在穿过泳衣时产生微小的涡流,从而减少水的阻力。
同时,这种表面处理还可以使泳衣更加光滑、柔软,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身体。
三、总结鲨鱼皮泳衣是一种基于流体力学和材料科学原理设计制造的高科技泳衣。
它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和聚氨酯弹性纤维等特殊材料,并且经过特殊的表面处理技术,使得水分子在穿过泳衣时产生微小涡流,从而减少水的阻力。
游泳理论教案

一、教学内容:一、游泳运动发展简介二、游泳运动对人体的机能作用三、游泳运动的技术原理四、游泳安全与卫生五、游泳救护二、教学任务:1、介绍游泳运动发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游泳这项运动。
2、介绍游泳运动对人体的机能作用,使学生了解到参加游泳运动对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要作用。
3、通过对游泳运动的技术原理,使学生了解人体是如何凭借自身的姿体动作以及水的相互作用力而在水中游动。
4、从安全、保健的角度介绍游泳安全与卫生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卫生习惯。
5、了解游泳救护。
三、教学的点:重点讲解游泳运动对人体的机能作用、游泳安全与卫生、游泳救护四、教学部分:Ⅰ导入部分、Ⅱ基本部分、Ⅲ结束部分Ⅰ导入部分本学期进行的是游泳课教学。
水上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必须学习相关的理论学习,才能进行陆上练习、水上练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对我们掌握这项运动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将用4个学时分两次课来进行讲解。
Ⅱ基本部分游泳是一种人类凭借自身肢体动作和水的作用力,在水上漂浮前进或在水中潜游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技能活动。
游泳一直与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是人类在同大自然斗争中为求生存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逐渐成为体育运动的重要项目。
第一节游泳运动简况一、游泳的起源与发展(一)、游泳的起源和我国古代社会的游泳活动游泳起源于生产生活,是原始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生存技能。
为了生存,人们在为生活、劳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游泳,并使游泳活动得到发展。
开始时,人们只是模仿水栖动物姿势与动作,在水中移动,久而久之,便积累了在水中行动的技能,学会了漂浮、游动和潜水,产生了各种游泳姿势。
游泳作为一种军事技能和海上物质交流活动的兴起而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出现了战争,这时游泳由单纯的生活技能又逐步成为一种军事技能。
《管子》、《孙子》等古书,都把游泳列入军事训练的主要项目。
游泳还作为一种娱乐消遣活动在封建贵族中盛行。
《游泳运动科学》(二)游泳生物力学、技巧与技术

《游泳运动科学》(二)游泳生物力学、技巧与技术亚历山大;马里诺夫;迟爱光(译)【期刊名称】《游泳季刊》【年(卷),期】2018(000)004【摘要】本章打算向每位想提高自身游泳生物力学知识的人提供实用游泳技术方面的指导。
本章主要目的是解释如何用游泳技术方面的知识促进游泳成绩的提高。
本章不仅向教练员,而且向运动员提供游泳技巧技能方面的宝贵知识。
游泳生物力学知识十分宝贵,这方面的知识有助教练员、科研人员和运动员纠正错误动作,有利于比赛成绩的提高。
【总页数】5页(P45-49)【作者】亚历山大;马里诺夫;迟爱光(译)【作者单位】[1]不详;[1]不详;[1]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61.1【相关文献】1.游泳池规程CJJ 122-2008技术探讨系列二——无氯游泳池技术 [J], 赵昕;钱江锋;高峰;朱跃云2.游泳教学法(连载四)——第六章竞技游泳技术教学方法及游泳技术的改进 [J], 迟爱光(译)3.游泳池文/郭涛图/陈粤琪独立日20 2018/8农历七月初十星期一●妈妈引导宝宝思考,明明的身高和哪个小动物的身高相似,要是下水,该去深水区还是浅水区。
妈妈扫描二维码,和宝宝一起听深水区和浅水区的区别。
●暑假期间,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去游泳馆体验一下。
妈妈扫描二维码,和宝宝一起观看视频《游泳姿势大全》。
●游泳的时候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妈妈扫描二维码,和宝宝一起观看视频《游泳注意事项》。
加点料唠叨鹿妈游泳池安全大作战 [J], 郭涛;陈粤琪(图);;4.游泳生物力学、技巧与技术探究 [J], 苗欣5.美国游泳技术理论与训练方法介绍(二)——怎样应用血乳酸浓度来安排游泳训练[J], W·丘士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泳技术中的力学
摘要:凡涉及水环境的运动项目,运动员都不可忽视水的一条最重要的自然属性
——水是一种流体。在物理学中,研究流体宏观运动的这部分力学称为流体力学。
它又可以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游泳项目因其必要的水环境与流力学有着不
可分割的关系体。好的运动员不是改变水的流体属性,而是借助于水中的各种力
来实现自己的水中活动。
关键词:流体力学 游泳技术 划水 阻力 推动力
任何一种体育运动最合理最完善
的程度,都必须依照一定的基础原理进
行分析并加以应用,游泳作为一项大众
化的体育项目也是如此。流体力学是游
泳技术力学分析的理论基础。在游泳技
术中,运动员受力情况分析是较为复杂
的这也是为什么游泳中有佼佼者,也有
人却不尽人意。理论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复杂的受力情况、个人的因素等就
把运动员的有用水平分成三六九等。
要想分析游泳技术中的力学问题,首先了解一下水的自然属性:
(1) 水的压力
水有压力。当人在水中是,如果水的深度超过胸部,就会明显感觉水的压
力存在,因为,此时人在水中呼吸变得完全不同于平时在陆上呼吸那样轻松自如,
尤其在吸气时感到费力。这种现象就是水的压力在起作用这是水的压力带来的不
利之处。在水的压力带来呼吸调整问题的同时由于压力相关的压强为运动员提供
了在水中漂浮的条件,根据压强P深度h水的密度ρ之间的关系,即P=ρgh,
上下表面的压强差形成的压力差把人在水中托起。
(2) 水的流动性
水具有流动性。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相对的,以运动员为参照物,在游泳
过程中,人与水之间由于划臂、蹬腿等动作产生相对运动,在水受到力的作用是
会给人以反作用力,在力的作用下两者产生性对运动,流速的大小产生不同压强,
由于压强差造成的压力差推动运动员运动。
(3) 水的密度
密度是某种物质的质量和其体积的比值。其数学表达式为:ρ=m/v,由
于水的密度与人体相近,根据浮力公式:F=ρgv,所受浮力与重力相近。在产
生的因运动造成的力的作用下,人可以把部分需要部位露出水面,完成简单换气。
换气过程中身体露出水面的情况与人体当时受力有关,吸气前由于手脚划水作用
改变原来受力平衡,使得头部露出水面。在吸气时胸腔变大,浮力变大,这是重
力与浮力重新达到平衡。
在游泳过程中,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要了解水的属性,还要对力加以利用和克服:
1. 阻力
游泳没有走得
快,与跑更无法相比,
空气与水对人体运动
阻力的比值是其重要
成因之一。这其中的
主要原因是水的密度
大约是空气的1000倍。不像跑步、骑自行车或者其它常见的人类运动形式可以
将肌肉的大部分能量转换成前进运动,我们游泳时几乎要消耗90%多的能量去克
服液体的阻力. 当然,水的密度也多少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昂首翘尾的机会,这意味
着我们可以或深或浅地在水面漂浮,但是这要取决于我们身体的胖瘦比例和肺活
量的大小。“同一物体在同样的速度下运动,水的阻力比空气阻力大800多倍。”
空气阻力是水阻力的八百分之一。认知这种阻力差,变换手掌划水角度,减少水
的阻力,增加游进动力,是提高泳速的关键。
(1)迎面阻力指的是,游泳前进时为了排开身
体前方的水,而在迎面受到的阻力。这种阻力是
游泳时的主要阻力之一。克服这种阻力的方法,
就是尽量将身体成流线型。在这里,举一个最简
单的例子。初学蛙泳的人,经常会犯一个毛病,
就是:收腿时大腿往肚子那里收。这是完全错误
图1
的,因为这样做破坏了流线型,让大腿成为前进
时巨大的迎面阻力。正确的做法是小腿往屁股后面收。
(2) 摩擦阻力是水流过身体时,与身体摩擦而产生的。实验证明,高速运动
的物体,如飞机等,摩擦阻力起重要作用。而对于象游泳这样的低速运动,摩擦
阻力起的作用很小。所以,有些运动员剃光全身的毛,想以此减小阻力,其实并
没有实验上的根据。现在有很多运动员穿鲨鱼装,性质也是这样。
(3) 旋涡阻力是指,水在填充身体前进以后留下的空间
时,产生的旋涡对身体的阻力。这也是游泳时主要的阻力之
一。这种阻力,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浪花产生的阻力。克
服这种阻力,也是尽量让身体成为流线型。有的人游泳时,
身体不是平着的,而是竖的或者斜的。这样做,迎面阻力很
大,旋涡阻力也很大,所以是不正确的。物体前面的形状越
不好,(非流线型),受力就大,物体后面的形状越不好,漩
涡就越多,压力就越小,物体前后的压力差越大,所受的形
状阻力(也称漩涡阻力)越大。因此,在游泳时保持身体的 图2
流线型是非常重要的。在出发和转身后的滑行中,身体要保持平直和一定的紧张
度,做好流线型,以减少漩涡阻力(图2)。蛙泳应先伸臂再蹬腿。让手臂接近
伸直,做好流线型再蹬腿,不要屈臂在胸前或伸臂同时蹬腿。另外,蹬完腿应拼
拢伸直,不要弯曲分腿。爬泳、蝶泳、仰泳打腿时要伸直脚面,勾着脚都会在身
后出现大面积的漩涡。
根据阻力公式我们知道,游泳速度增加一倍,则阻力相应增
加4倍。这是在推进阻力面积和正面阻力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得到的结论。实际上
运动员游进速度提高时,手臂上的转动点位置也随之下降,这时推进阻力面积和
正面阻力面积的比值也发生变化。如果转动点在肘部时,推进阻力面积与正面阻
力面积之比是1:3,当运动员速度提高一倍时,手臂上的转动位置由肘部降到
腕部,这时的力量与速度关系就会很好的体现,可见提高游泳速度不仅要有力量
上的优势,在水中的姿势也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向前做有效划水的
准备动作时,不要过猛过快,如蛙泳向前伸臂,和收腿时,不能过猛过快,在爬
泳、蝶泳、仰泳打腿时,不要主动向前弯曲小腿来打水。以免增加阻力。另外,
游泳时,匀速地前进,阻力相对要小些。爬泳和仰泳中,当一臂结束划水前或正
结束划水时,另一臂即开始划水,使前进速度比较均匀。而蝶泳则不然,两臂同
时划水,不同时向前移臂,有“时快时慢”的情况,要费很大的力量去克服惯性。
这就是爬泳、仰泳要比蝶泳游得快些和省力的原因之一。
2. 推进力
所谓推进力顾名思义,就是推动前进的
动力,在游泳过程中,运动员为了在水中前进
通过相关部位的活动与水产生相互作用力,在
水对人产生反作用力的情况下,人借助于这个
反作用力在水中前进,水的反作用力就是人的
推进力。那么在游泳比赛中,推动力就是运动
员前进的动力,这也是决定前进速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为游泳运动员不能
把脚支撑在地面上,所以髋部就不能起到鞭把的作用,达不到使力量集中一点推
动整个身体的实质目的。当我们以最大效率游泳的时候,躯干轴向转动推动在移
图3
臂的手臂前伸入水,同时也驱动另一只手臂
向后推水。”推动力与阻力两者共同作用在运动员身上,在二力的合力作用下运
动员有了改变运动状态的能力。
根据牛顿第三运动是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们在向后作有效划臂、
蹬(打) 腿时,要尽量加大投影截面,和加快速度,
这样能获得更大的反
作用力,即向前推进力。例如蛙泳在向后蹬水的面
积(而不是用脚底去蹬水)。而且蛙泳蹬腿,爬、
仰、蝶泳打腿,都是用大腿带小腿做“鞭打”的动
作,一方面力臂长,费力大而划水的效果差(图3)。
这是因为直臂划水,会产生与前进方向不一致的分
力,这个力不是推动前进,在爬泳,蝶泳中,造成
身体上下起伏,而在仰泳中产生左右摆动。而高肘 图4
屈臂划水,使手掌和前臂形成最有效的划水面和合理的划水方向,并加长了有效
的划水路线,从而取得最大的推动力。 (图4)最不好划水动作是沉(拖)肘
屈臂划水,因为小臂和手掌的对水面不好,划水面太小,划不到水。从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一定律看,游泳时,应直线向后划水,但事实在
实际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完全直来直去划水的优秀运动员。这是因为水是液体,是
可以移动的支撑物,划水时,水对手产生反作用力的同 时也随手向后流动,手
再沿着直线划这股还在向后流动的水时,就如逆水游泳一样,效果就越差。而曲
线划水,就同民间摇橹船的橹一样,曲线划水,可以不停地对着相对静止的“新
水”给以作用,而得到支撑反作用力。可见,曲线划水虽然会有分力,但比起“划
空”,推进力还是要大得多。
结尾:在游泳过程中,技术占有关键地位,良好的游泳技术在很大程度上让人节
省体力,减小阻力,增加推动力。但是在游泳时,人除了要很好的掌握自身熟悉
的技术因素外,还要关注与水环境的因素,在不同的水环境下,要有针对环境所
独有的特殊因素,例如:游泳池中的静水环境和江河中的动水环境,根据当时特
有的条件在节省体力的情况下达到自己所希望的目的。
文献:
1. J Y 康西尔曼 游泳的力学原理 1974
2. 张志田 贾玉瑞 温仲华 游泳技术原理 1990
3. 汪曦永 凡时芳 由中国游泳悉尼奥运失利引起的思考会 2001(02)
4. 伊协远 马晖扬 庄礼贤 流体力学多层次课程体系建设与教育改革【J】教育
与现代化 1990年02期
5. 刘福锦 刘强 吕丽 天津体育学院报 2001 第3期
6. 薛乃树 物理教学探讨:中教版 2004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