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白皮书中国的环境保护
我国的环保方针政策体系

(二)、技术政策
1986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环境保护技术政策要 点》。 2000年5月,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部联合发布 了《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城市生活 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1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科技部联 合发布了《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2002年1月,又联合发布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 防治技术政策》和《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 (三)、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是适用税收、信贷、补贴、收费等各种 经济手段引导和促进环境保护的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大致可分为经济优惠政策、生态补偿政 策(资源税与碳税)和排污收费政策三类。
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 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保方针政策体系 第二节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第三节 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第四节 环境标准体系
第一节
我国环保方针政策体系
一、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
1、环境保护的“32字”方针 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确立了我国环
3、 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行业政策
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 的决定》,要求在1996年9月30日前,对小造纸、小制 革、小染料厂及土法炼焦、炼硫、炼砷、炼汞、炼铅锌、 炼油、选金和农药、漂染、电镀、石棉制品、放射性制 品等15小企业实行取缔、关闭或停产。 1999年6月5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环保总 局、机械工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一批严重污染 环境(大气)的淘汰工艺与设备的通知》,规定了15种 污染工艺和设备的淘汰期限和可替代工艺及设备。 1999年12月又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 产品目录(第二批)》,涉及8个行业119项。 2000年6月,再一次发布了第三批目录,涉及15个行 业120项内容。
质量白皮书在质量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质量白皮书”在质量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质量白皮书一般是政府发布的,以白色封面装帧的,主要反映该区域质量状况和政府有关质量的政策的报告。
质量白皮书作为政府权威发布的重要文件,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该区域质量的评价和将采取的政策,因而它对本区域的质量现状的反映和质量政策的诠释是带有权威的体现,这一权威的文件在该区域的质量发展战略,或质量兴省(市、县)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本文研究的领域就是质量白皮书在质量发展战略或质量兴省(市、县)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文第一部分,将重点研究质量白皮书的一般含义及其体系架构。
本文第二部分,将针对质量白皮书的一般惯例,来分析国内已有的质量白皮书的现状,并对质量白皮书存在的问题加以归纳。
接下来,在本文第三部分,我们将重点研究质量白皮书的框架、体系和内容,从而得出质量白皮书的规范的内容体系架构。
针对在前面几个部分对质量白皮书一般状况和规范白皮书的内容架构设计,在第四部分,本文将重点研究质量白皮书在质量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在这一部分,我们一方面将研究质量发展战略,另一个方面研究质量白皮书在质量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在本文最后结尾部分,将对整个文章进行归纳和简要阐述。
一、质量白皮书的内涵、特征和一般性内容白皮书源于国外,它是一国政府或议会正式发表的重要文件或报告,各国依其习惯使用不同颜色的封皮,白色的叫白皮书,蓝色的叫蓝皮书(如英国政府),还有红皮书(如西班牙政府)、黄皮书(如法国政府)、绿皮书(如意大利政府)等。
使用白皮书和蓝皮书的国家最多,特别是白皮书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正式官方文书。
白皮书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篇文章。
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代表政府立场,讲究事实清楚、立场明确、行文规范、文字简练,没有文学色彩。
白皮书也可以是系列的,比如,中国国防白皮书自1998年以来就是每两年一次;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环境下专门发表的,如为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政策的攻击,我国相继发表了若干有关中国人权状况的白皮书。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中国是一个千年古国,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但由于长期的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重,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得到了日益重视和发展。
下面本文将围绕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史展开阐述。
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环境问题引起重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渐引起关注。
当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196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非法砍伐天然林木的决定》,禁止砍伐和非法采伐天然林木。
197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多个规定》,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和措施。
二、上世纪八十年代:环境保护法律框架建立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主要的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问题,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该法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里程碑,它建立了环境管理的法律框架,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公民的环境保护责任,规定了环境管理的原则、管理机制和环境监测控制等重要内容。
三、上世纪九十年代:环境保护技术大力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环境保护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处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处理等方面,环保技术不断创新。
例如,采用空气污染物处理技术,对废气进行净化;开发新的水处理技术,将污水处理成可重新利用的水;推广垃圾分类和再生利用,有效减少了固体废物的产生。
四、新世纪初:环保产业崛起进入新世纪,中国逐渐意识到,环保产业是一个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
大力发展环保科技、推广环保产品、扶持环保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
例如,通过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扶持环保企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废物资源化利用成为重要的环保政策之一,大量废弃物得到重新利用。
同时,政府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在政策支持下,我国环保产业快速发 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环境保 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
我国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鼓励企业采取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绿色生活方式的推广
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我国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 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严格的环境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环境违法行为,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
加强环保技术研发,推动环保产业的 发展,提高污染治理和资源利用效率 。
环保市场逐步形成
环保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产业支撑。
03
我国环境保护的创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
环境保护政策的完善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将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 合”的方针。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相协调。
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 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国政府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其纳入国家发展 规划,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
为了加强生态保护,我国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明确生态空间保护区域,确 保生态安全。
环保科技创新的推动
环保技术研发与推广
我国加大环保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绿 色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治理水平。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

我国的环境保护之路政府的行动1972年6月: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上第一次国际性的环境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73年11月: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批准颁布了中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1974年10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1979年9月:五届人大十一次常委会通过新中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1979年:加入了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监测网”、“国际潜在有毒化学品登记中心”和“国际环境情报资料源查询系统”。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在中国兰州设立了“国际沙漠化治理研究培训中心”总部。
1981年: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对全国环保系统的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1982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
1984年:国务院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工作。
1988年: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设立国家环境保护局,并被确定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1998年:新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成立。
1998年:国家环保局升格成国家环保总局。
2008年国家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
198=9年4月:国务院召开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积极推行深化环境管理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污染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5项新制度和措施,连同继续实行环境影响评价。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993年10月:全国第二次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指导方针发生了新的转变。
1990年:《中国环境年鉴》出版,并从1994年开始出版英文版。
环境规划与管理简述题

环境规划与管理1、什么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试分析我国环境与规划与管理的现状及发展状态。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
A、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环境决策在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安排,是规划管理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作出的具体规定,是一种带有指令性的环境保护方案。
B、环境规划的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C、环境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盲目和主观随意性的科学决策活动。
从广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在环境容量的允许下,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手段,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从狭义上讲,环境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环境目标,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施加给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性影响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其内涵包括A、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B、动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是对人的管理。
C、环境管理主要是解决次生环境问题。
D、环境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部分,管理内容广泛,管理手段多样,包括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五个手段。
E、环境管理是跨学科领域的新兴综合学科。
F、环境管理和任何管理活动一样,也是一个动态过程。
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规模的发展,及时调整管理对策和方法,使人类经济活动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
G、环境管理需要各国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规划职能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环境目标是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共同核心;环境规划与管理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我国现状:从层次结构现状看,我国的环境保护规划按照国家行政层级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自治区、直辖市)、市级、县级(区)。
各层级又分别制定水、气、生态环境和噪声等环境要素专项进行规划。
从环保规划编制体系看,我国目前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规划设定的主要任务目标是污染物的削减和环境的治理。
1991-2008中国政府白皮书中英文版

1991-2008中国政府白皮书中英文版网址:/mod3/show_article.asp?id=510760中文版:英文版:•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8•China's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Culture•Status Quo of Drug Supervision in China•China's Efforts and Achievements inPromoting the Rule of Law•China's Energy Conditions and Policies•China's Political Party System•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in China•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6•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ndertakings for the Aged•China's Space Activities in 2006•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1996-2005)•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Road•Building of Political Democracy in China•China's Endeavors for Arms Control, Disarmament and Non-Proliferation•Gender Equalit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in China•New Progress in China's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China's Progress in Human Rights in 2004•Regional Autonomy for Ethnic Minorities in China•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4•China's Social Security and Its Policy •Regional Ethnic Autonomy in Tibet •China's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Policies•Progress in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in 2003•China's Policy on Mineral Resources•China's Policy on 'Three Direct Link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China's Non-Proliferation Policy and Measures•China's EU Policy Paper•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Ecological Impr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ibet•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2•Human Rights Record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2001•Tibet's March Toward Modernization•The Development-oriented Poverty Reduction Program for Rural China•Progress in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in 2000•China's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China's Space Activities•China's National Defense in 2000 •Narcotics Control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Tibetan Culture•Fifty Years of Progress in China's Human Rights•National Minorities Policy and Its Practice in China•China's National Defense•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Programs•New Progress in Human Rights in the Tibet Autonomous Region•On Sino-US Trade Balance•Progress in China's Human Rights Cause in 1996•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China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in China •The Progress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China: 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 •Family Planning in China•The Situation of Chinese Wom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China•The Taiwan Question and Reunification of China•Tibet--Its Ownership And Human Rights Situation•Criminal Reform in China•Human Rights in China。
中国的环境管理体系与制度

2
❖ 法律法创规及建重阶要段文件(1979年——1988年)
1978年国家颁布了新宪法,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 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197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1年5月,国家计委、建委、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颁发 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974年12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 行动: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 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 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1973年11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 定(试行草案) 》。(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规 )
4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1983年12月
❖ 党和政府明确宣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 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 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统一”的战略方针
❖ 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
❖ 会议明确提出了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保工作的中心环 节,实现了思想认识和工作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3
❖ 重要会议 1979年3月,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召开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1982年8月,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3年12月,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 机构: 1979年3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在成都成立 1980年2月,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在太原市成立 1980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成立 1984年5月,国务院成立环境保护委员会 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并将原国务院环境 保护领导小组撤消,其办公室并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称环境保护局。 1984年底,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局升格为部委归口管理的国 家局,对外称国家环境保护局。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家环境保护局从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独立出来,成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九九六年六月·北京目录前言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二、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三、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四、国土整治与农村环境保护五、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六、环境科学技术和环境宣传教育七、积极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
从国情出发,中国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18年来,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而环境质量基本避免了相应恶化的局面。
实践表明中国实行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有成效的。
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名成员,中国在致力于保护本国环境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力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认真履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
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和人民保护全球环境的诚意和决心。
中国为保护环境作出了哪些努力?中国的环境保护状况如何?值此一年一度的“6·5”世界环境日之际,在这里作一介绍。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
7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选择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历史地成为与当代中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生存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把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在80年代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措施。
———确立环境保护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关系到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
———制定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
———颁布实施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坚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国家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逐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环境监督管理的作用。
———加速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
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开发和推广防治环污染的实用技术,扶植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科研体系。
———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广泛进行环境宣传,逐步普及中小学境教育,发展环境保护在职教育和专业教育,培养环境科学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推进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
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环境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努力发挥中国在国际环境事务中的作用。
进入90年代,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探索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共同的发展战略,得到了与会各国政府的普遍赞同。
1992年8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应采取的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
1994年3月,中国政府批准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与发展白皮书》,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策以及行动方案。
有关部门和地方也分别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二、逐步完善的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中国重视环境法制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以《中华人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害。
”“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
该法确立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定了各级政府、一切单位和个人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针对特定的环境保护对象制定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专门法以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资源法,包括:《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等。
中国政府还制定了《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海洋倾废管理条例》、《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城市绿化条例》等30多件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此外,各有关部门还发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行政规章。
中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政府为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律,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颁布了600多项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环境标准是中国环境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样品标准和方法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到1995年底,中国颁布了364项各类国家环境标准。
中国法律规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违反强制性环境标准,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建立健全环境法律体系的过程中,中国把环境执法放在与环境立法同等重要的位置,连续4年开展了全国环境执法检查,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中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督,开辟了人民群众反映环境问题的渠道,加强了新闻媒介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揭露和曝光。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某些方面存在着立法空白、有些法律的内容需要补充和修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等。
因此,继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仍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中国同样重视环境管理体制建设,现在已经建立起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各级政府负责实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依照法律规定实施监督管理的体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设有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组织起草和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草案并提出报告,监督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法律的执行,提出同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有关的议案,开展与各国议会之间在环境与资源保护领域的交往。
一些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机构。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领导成员组成,是国务院环境保护工作的议事和协调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和审议国家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指导并协调解决有关的重大环境问题,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情况推动和促进全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省、市、县人民政府也相应设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
国家环境保护局是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省、市、县人民政府也相继设立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目前,中国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2500多个,从事环境行政管理、监测监理、统计、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的总人数达8.8万人。
中国各级政府的综合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和工业部门也设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负责相应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
中国多数大中型企业也设有环境保护机构,负责本企业的污染防治以及推行清洁生产。
目前,各部门和企业的各类环境保护人员已达20多万人。
三、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国政府把工业污染防治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取得了较大进展。
———实现工业污染防治的战略转变。
70年代,中国的工业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点源治理上。
进入80年代,中国通过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结合技术改造,化环境管理等政策和措施,对工业污染进行综合防治。
到90年代,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工业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上确立“三个转变”,即:在污染防治基本战略上,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在污染物排放控制上,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在染治理方式上,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工业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为有效地防治工业污染,中国政府制定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保护政策,以及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政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政策、环保技术政策、环保产业政策等。
在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也对工业污染防治作出了明确规定。
各级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的工业污染防治政策。
———企业环境监督管理得到加强。
中国政府通过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设施与生产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对控制新污染源起到了显著作用。
全国县以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分别达到60.8%和87.3%。
到1995年底,全国开展排污申报登记的城市有480个,企业7.7万家;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城市有240个,企业1.4万家,发证1.6万份。
1979年以来,全国共征收排污费247亿元。
———工业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结合技术改造,行清洁生产,完成了一大批污染治理项目。
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强制淘汰了一大批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使工业生产连年增长,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效益逐年提高。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是一个老企业,多年来他们依靠科技进步,对资源浪费严重、排污量大的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多种化学品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