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说课稿咏怀古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人物和文物的故事背景。

2.学习并默写《咏怀古迹》全文。

3.能够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4.能够理解和分析古诗的主旨、格律和情感。

5.通过朗诵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古诗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学习并默写全文。

3.朗读古诗,提高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区分汉赋、楚辞、古诗三种文体。

2.整合历史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背景与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背景介绍首先介绍咏怀古迹的背景,告诉学生这篇诗歌是写在何时何地,描绘了什么文物或名胜古迹,以及它与历史故事的关系。

2.学生调查让学生分组,在课前调查一下每位学生家乡的名胜古迹或者文物,当做导入的素材。

3.观察题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是哪个名胜古迹或者文物。

2. 阅读理解1.课文朗读在观察图片之后,进入正式的课文朗读阶段。

2.课文讲解讲解作者的出生地、生平、作品发展史,并说明此篇诗歌写于何时何地,分析其构思和结构。

3.教师讲解文体首先,介绍汉赋和楚辞的特点和区别。

然后,阐述古诗的特点和典型代表。

3. 默写和测试1.默写《咏怀古迹》全文让学生哼唱,默写,分段背诵,快速默写几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熟练度。

2.测试学生用五分钟的时间把滚瓜烂熟的《咏怀古迹》写下来。

同时给出10个句子来自《咏怀古迹》,让学生填空。

4. 分析理解1.古文阅读先让学生分组理解每个词汇,识别词汇的意思。

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句子的主旨、情感和格律。

2.教师解释语言解释古文中比较难懂的词汇,并解释其使用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5. 朗诵和感受1.引导学生朗诵首先练习朗读技巧,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朗读《咏怀古迹》。

教师引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逐渐进入情感的世界。

2.分享感受让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感受,理解古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古文。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 说课稿

《咏怀古迹》 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咏叹,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但是,对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借古讽今的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相对较少,这也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

(3)掌握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和律诗的格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和不幸,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

(2)掌握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理解诗人借王昭君的遭遇所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我的说课包括以下三大部分:说设计理念,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

一、设计理念设计理念出发点是适合教材、学情特点和符合新课标要求。

(一)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年)客居夔州时,所作《咏怀古迹》五首组诗中第三首,是咏昭君出塞的经典杰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2单元中的内容。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单元导读要求学生(教材p35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课后研讨练习要求(教材p39),理解作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怎样的感情,理解中间两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基于教材写设计理念:通过反复诵读、知人论世、鉴赏语言的方法,理解诗意——进入诗境——把握情感——鉴赏诗艺】(二)学情基于初中的学习,学生了解怀古诗的一些知识(比如借古咏今、借古讽今的手法),但往往不能准确解读诗意、感知诗歌情感,一是因为对诗人吟咏对象的故事及诗歌创作背景把握不清楚,二涉及对诗句本身语言、意象的品味,语言、意象品味不到位,那么学生领悟真正的诗意之美就很困难。

因此学生学习难点不在手法,而在诗歌凝练语言背后的内涵,读懂意象营造的独特诗境。

学生学古诗词,读得太少,鉴赏太少,在鉴赏方面缺少可行的方法指导,普遍存在理解不准确、表达不完整的问题。

【基于学情写设计理念:比较阅读昭君和杜甫的生平资料,结合多媒体资源(琵琶曲音频)和教师语言极力渲染一种沉重、怅恨的咏怀氛围,以意生情、以情悟境,帮助学生感受理解。

教学重心放在最基本的语言和意象上,真正做到字字涵泳、反复玩味,不强调手法而手法自现,诗歌艺术魅力也油然而生。

最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联想扩写法”、“联想对比法”两个可行的方法,学生学会鉴赏精炼有力的语言和品味有独特魅力的意象。

咏怀古迹 韩(说课稿)

咏怀古迹  韩(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从诗歌类型上说,这首诗属于怀古诗。

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了解唐代诗歌,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从o而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

本课所选的诗歌都是他沉郁顿挫的诗风的体现。

学习杜甫的诗,除一般的鉴赏训练外,还要通过比较阅读来初步领略这位大诗人的艺术风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目标: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

本课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讽今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掌握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

三、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

3、自主探究归纳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1、诵读、整体感知法。

2、小组合作。

3、自主探究归纳法。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熟读成诵,并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主旨。

难点是鉴赏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六、说教学过程:我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展开:读一读,因声求气议一议,缘景明情说一说,方法总结练一练,牛刀小试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是指西施、昭君、貂蝉、杨贵妃,她们很美,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吗?不一定,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昭君的悲剧。

咏怀古迹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三、说教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据此,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疑难点法。

3、理解领悟法。

四、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理解领悟法: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参照注释,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题解及背景介绍三、听示范朗诵,学生正音并认真品味诗歌情感。

四、诗歌大意五、赏析诗歌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效果如何?4、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6、“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7、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咏怀古迹(其三)》简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迹的保护意义和价值。

2.了解古迹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3.学会运用描写手法,表达对古迹的咏怀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意。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1.学生对于古迹的咏怀之情的表达能力。

2.学生对于描写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讲稿,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2.学生自主查找古迹的相关资料。

【合作探究】:
1.教师呈现多媒体课件,介绍古迹的保护意义和价值。

2.学生对比不同古迹的保护状况,讨论影响古迹保护的因素。

3.教师指导学生观赏课文,并解读诗句中的意思。

4.学生分组合作,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咏怀古迹的短文。

【达标检测】:
1.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2.教师抽查几组,进行点评。

【课后拓展】:
1.学生整理自己的短文,交流展示。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评价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提供了许多机会进行思考和交流。

通过分组合作和展示,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迹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之处。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咏怀古迹》教案设计(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怨恨)四、赏析诗歌【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点拨之二】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说课稿《咏怀古迹》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程序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景,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能力目标:赏析诗歌,体会作者情感情感目标:把握诗人借古伤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二、说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

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A、圈点、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激情导入,课件导入,图片导入,分析题眼,质疑课题,实物观察等方式,课前搜集资料)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要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三)字词正音(四)诗歌分析(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六)艺术技巧(七)布置作业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K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我觉得,老师的导语特别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2. 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 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当然,由于时间关系和学生的具体差异,在拓展拓展延伸上有一些学生更多地处于被动状态,也不能让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好的学生把自己的资料参与其中,如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关于日本731部队揭秘后的观后感,又如看中央电视台伊拉克战事报道后的感想。

一、导入新课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字词正音1.注音万壑(hè) 赴(fù)荆门明妃(fēi) 朔(shuò)漠青冢(zhǒng)四、诗歌分析1、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朗读的时候整体感知这首诗并在诗中找出能够代表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的词语。

明确:“怨恨”2诗歌分析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①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明确:1、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明昭君村所在的地方【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

由此归纳主题。

2、“千山万壑”如此气势豪迈的地方一般是用来写英雄出生之地,而在此却写一个柔弱的女子王昭君的出生之地,有何意味?(借高山大川之雄伟气势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③一去: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紫台:指汉宫⑤朔漠:北方的沙漠⑥青冢:指王昭君墓。

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明确: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紫台与朔漠、青冢形成鲜明的对比,生地的荣华与死地的荒芜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悲凉的气氛。

“连”字写出出塞之景,“向”字写出思汉之心。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译: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⑦画图:汉元帝按图招幸宫人,工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

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得知其为宫中第一美人,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从这里可以看出汉元帝之昏庸,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此是很怨恨的。

⑧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

《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

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

解题“逍遥。

”⑨“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容颜之美丽。

⑩“环”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空”:徒然明确:“月夜魂”与“春风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将生前的美貌与死后的月下孤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王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不同色彩的六个字中。

此句文字对仗工整,又蕴含着无穷的感慨:生前已经错过了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译:凭借画工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容颜,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

乐府有《昭君怨》、《昭君叹》等曲辞。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心中的怨情。

“千载”点出乐曲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五、体会作者与王昭君情感共鸣本首诗题为《咏怀古迹》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明确:杜甫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具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g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华州司功。

王昭君也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远嫁异乡,流离不得归,身死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不相似,显然作者是在怀古伤己。

昭君杜甫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因此,杜甫借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漂沦的悲苦情怀。

六,艺术技巧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2、对比鲜明,对仗工整出示挂图:最近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好长时间不下雨了。

你们看,出现了什么结果:花园里的花儿渴得闭上了嘴巴,鱼池里的鱼儿渴得不要尾巴了(不动了),田野里面的苗儿渴得不长了。

七、课后作业请同学们预习杜甫诗《登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