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20210305080443)

合集下载

成公亮秋籁居琴课1:说吟猱,琴曲的段落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成公亮秋籁居琴课1:说吟猱,琴曲的段落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琴课笔录》小引传统的古琴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和学生对弹。

通过对弹,老师以“示范”作为最主要的传授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涉及弹奏技法、音乐结构等等通常不作详细的解说,琴曲曲情内容也只是简单数语的介绍,学生可以自己去琢磨思考。

学生通过和老师无数次的对弹,觉察出自己的弹奏和老师的差异,老师也会从这些差异中指出学生的错误或者差距、不足,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渐渐体会到琴曲的境界、情感和内涵。

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也使得学生能够很方便地模仿和复制老师的弹奏,尽可能保存老师的某种流派弹奏风格和传承曲目。

对于辨认能力强,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生来讲,自然是很受用的了。

他把老师的示范作为启发思考的依据和起点,逐步掌握琴曲音乐乃至流派表达的要义。

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法,它的进度是相对缓慢的,效率是相对低下的。

就像当年私塾先生只教学生死背硬记艰深的古文而不作解释一样。

显然,我们不必把这种教学方法当成唯一的金科玉律,而且,在当今如此多样丰富的器乐音乐教学方法中,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学习的方法很多很多,对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余地是很大的。

在我的教学中,完整地示范弹奏一首琴曲固然是重要的一环,也偶有对弹,但会围绕琴曲音乐分析讲述更多的内容,同时会作较多片段的弹奏示范。

古琴的指法、技法在传统的琴谱之中都有简短文字的解释。

然而仅仅靠这些解释和示范动作是不够的。

譬如琴曲中的吟、猱、绰、注,除了示范弹奏动作之外,还应该讲解各个技法动作的要领,左手弹奏动作过程中的指关节、腕关节的动态,手臂的动态,以及各个部分的协调。

就是说,要深入讲解,要直接地、具体地说明,不要总是期待多少年之后才由学生自己领悟出来。

同一个指法到了不同的琴曲之中,为适应该琴曲音乐的表达,或因音乐的柔弱或者刚强的不同、节拍上是“散板”还是“入拍”的不同、速度是快弹还是慢弹的不同,又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因此,在传授琴曲过程之中讲解指法技巧更加重要,更加有效。

学生学到的是为音乐内容而设置的一个个指法技能,以及它们在乐曲中完备妥善的安排。

古琴指法知识点总结

古琴指法知识点总结

古琴指法知识点总结古琴指法是古琴演奏的基本功,也是古琴演奏者必须熟练掌握的技能。

在演奏古琴的过程中,指法的运用不仅能够使演奏者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还能够提高演奏的艺术性和美感。

因此,了解和掌握古琴指法对学习古琴以及提高演奏水平至关重要。

古琴指法的基本要领包括左手和右手的技巧。

左手主要负责按弦,右手主要负责拨弦。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左手和右手的指法知识点。

左手指法1. 按弦方式古琴的音程由琴弦的振动长度来决定,因此在演奏时必须准确地按住琴弦。

古琴通常使用的指法是“握按法”,也叫按法。

握按法是指弹奏时,左手的手指作为勾子的形态,按在琴弦上使之摩擦,再放松就是弹奏。

2. 左手手指的使用古琴的左手主要由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组成,使用时需灵活运用。

在演奏古琴时,需要根据乐曲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指。

3. 指法的层次古琴的指法层次是指按指按弦后所形成的不同音高。

按住琴弦的位置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音高。

这些不同的按弦位置就形成了指法的层次。

通常古琴的指法层次分为“阴指”、“阳指”和“半指”,而每个指法层次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右手指法1. 拨弦方式古琴演奏时主要通过右手拨弦来发声。

拨弦时,右手要均匀用力,避免出现不同弦的音色明显不同的情况。

拨弦的手指运动应该轻快而有力,这样才能使琴弦发出清晰、响亮的声音。

在古琴的演奏中,常用的拨弦方式有“笔挑”、“刁博”、“玉环勾”等。

2. 右手手指的运用古琴的右手主要由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组成,使用时需要配合左手,根据乐曲的需要合理地运用这些手指。

在演奏中,通常是用食指和中指分担大部分的工作,无名指起辅助作用。

3. 手腕的运动古琴的演奏需要灵活的手腕运动。

右手拨弦时,手腕的运动应该轻灵、灵活,并且要有节奏感。

在乐曲中,要根据音乐需要,灵活运用手腕的力度和速度,以达到演奏的要求。

除了以上介绍的指法知识点外,古琴演奏中还包括了许多技巧和细节,如音准、音色、气息等,这些都是影响古琴表演效果的重要因素。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吟猱界说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

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

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

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

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

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五知斋琴谱》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

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

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

……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

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

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

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

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琴粹》——黄勉之用“吟”吟: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

古琴手法和指法

古琴手法和指法

古琴手法和指法简介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乐器,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古琴的弹奏方式、技巧和手法是其演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古琴的弹奏手法和常用指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弹奏手法1.拨弦法拨弦法是古琴最基本的弹奏手法,也是最常用的弹奏方式。

拨弦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拨片或拨子,然后迅速地横向或纵向弹拨琴弦,发出清脆或悠扬的声音。

拨片或拨子的材质有多种,如竹、牛角、骨头等,不同的材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效果。

2.滑弦法滑弦法是一种表现韵律和音色变化的弹奏手法。

在滑弦时,右手或左手按住琴弦,然后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滑动,产生音色的变化。

这种手法常用于表现古琴的柔美、深沉、激昂等情感。

3.敲击法敲击法是一种表现古琴独特韵味的弹奏手法。

用右手或左手的手指或手掌轻轻敲击琴弦或琴身,发出清脆或沉闷的声音。

这种手法可以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如金属声、木鱼声等。

二、常用指法1.泛音指法泛音是指古琴弹奏时发出的清脆、悠扬的声音,是古琴的一大特色。

泛音的弹奏方法是左手或右手的拇指或食指轻触琴弦,同时用右手或左手的其它手指弹拨琴弦。

泛音可以表现古琴的空灵、清幽的情感。

2.按弦指法按弦指法是古琴最基本的指法之一。

按弦时,用右手或左手的各个手指按住琴弦,然后进行弹拨。

按弦指法可以产生丰富的音色变化,如轻柔、悠扬、深沉等声音。

3.拨剌指法拨剌指法是一种表现古琴刚劲、豪放的弹奏指法。

拨剌时,用右手或左手的各个手指弹奏琴弦,同时用另一只手的手掌或手指横向或纵向地拨动琴弦。

这种指法可以产生清脆、刚劲的声音,表现出古琴的豪放、激情的情感。

4.摇指指法摇指指法是一种表现古琴柔美、悠扬的弹奏指法。

摇指时,用右手或左手的各个手指连续地弹奏琴弦,产生连续的声音效果。

这种指法可以表现出古琴的柔美、悠扬的情感。

以上是对古琴的弹奏手法和常用指法的详细介绍。

在实际演奏中,这些手法和指法的运用需要结合具体的曲目和情感表达来进行选择和组合。

掌握好这些基本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演绎古琴音乐,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吟猱界说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着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

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

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

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

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

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着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五知斋琴谱》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

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

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

……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

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

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

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

古琴手势图谱:弹古琴正确手势十六势

古琴手势图谱:弹古琴正确手势十六势

古琴手势图谱:弹古琴正确手势十六势右手举指起势“春莺出谷势”
右大指托擘势“风惊鹤舞势”
右食指抹势“鸣鹤在阴势”
右食指挑势“宾雁衔芦势”
右中指勾剔势“孤鹜顾群势”
右名指打摘势“商羊鼓舞势”
右大中指大撮势“飞龙拿云势”
右食中指齐撮势“螳螂捕蝉势”
右名中食指轮势“蟹行郭索势”
右食中名指泼剌势“游鱼摆尾势”
右名中食指剌伏势“鹰隼捷击势”
右食名(中)指打圆势“神龟出水势” 右食中指蠲势“幽谷流泉势”
右中食指双弹势“饥鸟啄雪势”
右食中指圆搂势“鸞鳯和鸣势”
右食、中指锁势“鹍鸡鸣舞势”。

游、荡、飞、撞,吟猱类指法详解

游、荡、飞、撞,吟猱类指法详解

游、荡、飞、撞,吟猱类指法详解前言在历经半月余对《琴曲集成》(共三十册)的查阅,将每一琴谱所载的游吟、荡吟、飞吟、撞吟;荡猱、游猱、飞猱、撞猱等指法,全部搜集,整理记录于此,目的有二:其一、便于集中甄别、明辨,窥其全貌,参其指法,悟其真意。

其二、总结、归纳、理解每一指法的哪一种弹法更适合在乐句中的表现,并解晰九疑派对这几种指法弹法的合理性。

近些年来,随着古琴热的兴起,学习古琴者也多了起来,这对古琴的发展来讲,是值得欣慰的事。

但也要正视一些现象,由于现状的一些原因,古琴的演奏已经丢失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多数弹奏不在是悦已,而是在追求悦人,古琴那种中正平和,不厉不激而风归自远,那种表现东方民族特有传统的中庸内敛,已经渐行渐远。

过于重视乐调旋律表现及夸张手法,特别是左手表现韵的指法,历代琴书上记载的几十种不同吟猱手法几近统一成在弦上不断揉弦的单一动作。

因此,现就几种比较常见且重要的不同吟猱指法从历代琴书上摘抄、集并、归类,以备同道之需。

在历经半月余对《琴曲集成》(共三十册)的查阅,将每一琴谱所载的游吟、荡吟、飞吟、撞吟;荡猱、游猱、飞猱、撞猱等指法,全部搜集,整理记录于此,目的有二:其一、便于集中甄别、明辨,窥其全貌,参其指法,悟其真意。

其二、总结、归纳、理解每一指法的哪一种弹法更适合在乐句中的表现,并解晰九疑派对这几种指法弹法的合理性。

一、《琴曲集成》记载指法(一)游、荡、飞、撞,吟类指法1、游吟指乘弦上声,就退下,复绰上,又退下,约二次,取一音在弦,似游荡之意,行游而吟。

有游鱼顺水之势,有如双撞而放缓是也。

《五知斋琴谱》按指游漾而吟,往来上下,音静而止。

《琴学正声》游吟也。

谓按指迎漾而吟或略过徽少许曰游吟。

《新刊发明琴谱》按指游漾乘兴而作。

《风宣玄品》游吟,按指游漾而吟,或出徽少许,或出半徽。

《琴谱正传》游吟也,按指游漾而吟,或出徽少许,或出半徽,曰游吟。

《太音传习》游吟,按指游漾而吟,或出徽少许,或出半徽。

古琴曲欸乃演奏技巧

古琴曲欸乃演奏技巧

古琴曲欸乃演奏技巧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演奏技巧。

以下是一些古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1. 指法:古琴的指法比较简单,主要是用指腹弹弦,不使用指甲。

常用的指法包括拨、挑、按、捻等。

2. 游指:古琴演奏时,常常需要用手指在琴弦上移动,这就是游指。

游指可以产生滑动和变音的效果,使音乐更加流畅和丰富。

3. 重音和控制音量:古琴演奏中常常需要用手指的不同部位弹出不同的音量。

按弦靠近琴桥处可产生响亮的音色,而按弦靠近琴头处则会产生柔和的音色。

4. 泛音:古琴的琴弦中有些是空弦或者开放弦,演奏时可以通过改变指法和拨弦的力度产生泛音效果,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5. 和弦:古琴可以弹奏和弦,常用的和弦有散指和弹拨两种。

散指和弦是指手指按下几根琴弦,然后用拇指或食指稍微拨弦;弹拨和弦则是用手指连续拨弦,产生一系列和弦音。

6. 曲法:古琴曲法是根据古琴曲目的特点和技巧要求形成的一套演奏规范。

不同的曲法有不同的演奏要求和技巧,例如弹奏穿越、跳弦、滚音等。

古琴曲的演奏技巧需要长期的练习和研究,掌握了这些技巧后,演奏者才能更好地表现古琴曲目的美妙和独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吟”和“猱”技法详解吟猱界说吟猱界说学琴者感觉琴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琴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

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琴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琴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

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

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琴粹》和《琴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

然而当他编《琴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

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在这个琴学复兴,普及琴艺的新世纪,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极需弄清楚的,希望在此能从各种解说论述中,以音乐观点给吟猱理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现将常用琴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五知斋琴谱》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

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

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

……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琴谱》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

猱:随声向徽下注摇得音。

《琴学入门》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

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

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

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

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琴粹》――黄勉之用“吟”吟: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

上下俱以腕力行之。

审其音,则先一声微停,次二声相连,又次二声略停顿,凡五声。

四转,如前法,得音后即下,随上随下,复上至本位而止。

审其音,则先二声相连,次二声略停顿,凡四声。

或五或四,审其节奏而用之。

旧谱所谓四五余转,以圆满为度者也。

猱:定为三转,得音后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两次而止。

运指纯用腕劲,如物有伸缩力,随伸随缩。

审其音,贝y三声缓急相等,连而不断为佳。

大致吟略急,猱略缓。

《琴镜补》吟:有五吟四吟两种。

五吟者,从本位退下二分,复上至本位,又作两退复。

若唱弦,则略去首一退字,唱为复退复退复。

论板,则第一复字一板,第二退字一板。

四吟者,即如前法,唱为退复退复。

论板,则第二退字一板。

猱:得音后,就本位进二分,复本位,再作两遍,为三进复,皆以复为猱。

凡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琴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实传习之误。

…… 欲扬以连下声,贝y用猱,欲抑以连下声,贝y用吟。

《梅庵琴谱》吟:得音后,将指急急摇动约三四转,犹吟哦之余韵,上下不出四五分。

虽动摇不离其位,要至匀至实,不可轻摇漫动。

然必松活,得灵动之机为妙。

猱:得音后,稍偏下复摇动约一二转。

如猱之悲啼,较吟稍大而缓。

沈草农等《古琴初阶》吟:得首之后,左手指在得首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次,然后仍回到得音的位上。

上下动作的范围不得超过二分。

指法取势要圆。

猱:得音之后,左手指在得音的位上,先下后上,先大后小地来回滑动两三次,仍回到得音的位上。

动作范围稍大,但不得超过三分。

指法取势要方,或直上直下许光毅《怎样弹古琴》吟: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归本位定吟。

以圆湛饱满,仿佛吟哦,方有音韵。

猱:在左手指按弹得声的音位上,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

以苍老浑厚圆满为妙。

龚一《古琴演奏法》吟: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左右作小幅度快速摆动。

传统“吟”法中,也有得声后,在音位的右侧或左侧作两三次固定节奏的小幅度摆动。

猱:左指按弦,右指弹弦出声后,即在音位两侧作较大幅度的摆动。

张世彬《中国音乐史论述稿》吟:得音后,在指所按之位往来移动,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而后小,约四五转,仍于本位用定吟而止,要以圆满为度。

猱:指于按处轻下重上,过本位五六分,重大带急,须避指甲声,然后动荡有情。

丁承运《论吟猱》吟:左指于按弹得声后,带音在本位上摇摆三四分许,动荡有声,须实上虚下,约四五转,先大后小,仍归本位为止。

取音圆活生动。

猱:左指摇摆幅度约五六分许,较大于吟,须虚上实下,约四五转,运指如折矩,取音苍老浑厚。

叶明媚《古琴音乐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吟:在得音的位上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地来回转动三四次,最后收音于本位。

除本位音外,其余渐次转动之音因右手已无弹奏,故此余音已是虚音。

…这些余音是应当只取其意而非以实音出之的。

猱:得音后,于本位音之左或右往来移动数转,幅度先大后小,最后仍归本位收音。

无论在本位音之左或右,用猱运指均向本位音用力,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指法动作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指法动作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之上,指法虚实相间,动荡有请。

二、以下是上述各解说对吟猱的运指方向、幅度和速度说明的归类总结:吟猱运指方向吟:本位往来动摇:《五知斋》、《春草堂》、《琴学入门》、《梅庵》、《桐荫山馆》、《研易习琴斋》、许光毅、龚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上后下:《琴粹》《指法析微》《古琴初阶》、张世彬、叶明媚。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上虚下:《指法析微》、丁承运。

本位下:《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龚一。

猱:本位往来动摇:《五知斋》《琴学入门》《桐荫山馆》、许光毅、龚一、丁承运。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先下后上:《指法析微》《古琴初阶》。

本位往来动摇,强调实下虚上:《指法析微》丁承运。

本位下:《春草堂》《琴粹》《梅庵》《研易习琴斋》、张世彬。

本位上:《琴镜补》。

本位上或下:叶明媚。

吟猱运指幅度猱大于吟:《五知斋》(—分)、《琴学入门》(—分)、《琴粹》(一分)、《梅庵》(分一稍大)、《桐荫山馆》(一分)、《古琴初阶》、许光毅(—分)、张世彬(一分)、丁承运(一分)、龚一。

猱吟相同:《琴镜补》(一分)、《指法析微》(一分)。

吟猱运指急缓吟急猱缓:《琴粹》、《梅庵》、《桐荫山馆》三、从各种吟猱解说中,可以看到运指的方向的差异外,最混乱的是衡量运指幅度中的“分”量,从一二至五六不等。

究竟“分”这个单位如何定义?在彭祉卿的《桐心阁指法析微》中有段很详细的分析:分指律分,盖两律相距谓之律度。

每一律度,长者中含四律分有余,短者四律分不足,兹取二分,则半度也。

合上下两半度为一全度,仍属本律之音,过此则侵入他律界内矣。

旧谱于吟云往来三四分许,或云二三分许,所取何分,并未注明。

如以寸分言,则三准之度,实相倍半。

中准用三四分者,下准当用七八分,上准只用一二分,不得统云三四分也。

若谓徽间之分,则更有广狭不同。

六七徽间之二三分,在十与十一徽间,当加倍而为四五分,更就下准再加,必为八九分,以至全徽矣。

尤不得以二三分概之也。

今据律分为准,自能随律度伸缩,以通用于全弦。

从现代的律学观点看,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对的,五度律的小半音(音分)即“短律”,半个大全音(音分)是“长律”,平均的二个律分(约音分)即相等于十二平均律的半个律(音分);也即是四分之一音。

将吟或猱的运指幅度规范为二律分,或四分之一音,是很合理的。

很巧,这幅度刚好和小提琴吟音波动的幅度(构成吟音的原音和另一稍高的音在高度上的差距)一样。

(参考:缪天瑞著《律学》)四、在古琴的技法中,吟和猱两个基本指法下,还可以依运指幅度的大小有相对应的大吟、大猱和细吟、细猱的区分;也可依运指的速度有急吟、急猱和缓吟、缓猱的区别;因此运指幅度的大小和速度的急缓不应该是区别吟猱的要点。

一般琴人之所以有“猱大吟小”和“吟急猱缓”的错觉,主要是源于感性意识的相对性。

彭祉卿在《桐心阁指法析微》中,对此也有段很详细的分析:旧谱于猱作往来五六分许,较大于吟。

今按吟上下二分,已至本位律界,长吟大吟加倍,上下四分,已至本位声界(注:这里的声即音,一个全音包含两个律)若猱加大,必过本律,而长猱大猱再加倍,更越出本声之外,侵及他声。

故不可用。

或谓吟可缩小至上下一分,然而细吟再缩小,必在半分以内,用于上准,将无法以取之矣。

彭祉卿的分析是很合理的,即将基本的吟和猱的运指幅度限在本位音上四分之一音(即彭说的二律分)和本位音下四分之一音之间。

大吟、大猱可界限于本位音上下半个音(即彭说的四律分)之间;而细吟、细猱则是小于四分之一音。

而不论吟或猱,按指的摆动须先大后小,最后以定吟或定猱收音。

定吟或定猱是在吟猱后,指下继续以骨节微微起伏,血脉动荡;是外观不觉的意中律动。

五、要真正区分吟和猱,应该是在余音的效果上: 即吟是圆活完满,猱是方折苍劲。

从这个基本点上分析,就能确定较合理的吟猱运指方向。

吟要达到圆活完满,运指必须平衡均匀,即在音本位的左右摇动。

如果只在本位上或本位下摇动,就会产生偏颇,何来完满。

另方面,运指的虚实也不能过于强调,“虚上实下”就会造成失衡,破坏了圆活。

猱的方折苍劲,应该是由运指力度的虚实造成,或虚上实下,或虚下实上;这样一来,就涉及了运指的方向性。

如果运指是在本位音左右摇动,而又要强调运指力度的虚实就会产生本位音游移的现象,那是达不到“苍劲”的效果的。

因此,猱的运指必须在本位音之上到本位音之间,或在本位音之下到本位音之间。

无论在本位音之上或下,运指均须向本位音用力。

如猱在本位音之上则要虚上实下,如猱在本位音之下则虚下实上,这样力度才会稳定于本位音中,从而得到方折苍劲之效。

那么怎样决定在本位上猱或本位下猱?基本上可以旋律的进行方向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应在本位下猱。

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则在本位上猱。

否则就会和旋律的走势相勃。

同样,吟也有先上或先下的问题,这就要以本位音的巩固为准:旋律上行,音从低音上进或绰上,吟须先下后上。

旋律下行,音从高音下退或注下,吟则要先上后下。

否则就会使本位音模糊。

至于吟猱的摆动次数,《琴粹》中的“五吟”和“三猱”,并将时值定为中板的两拍,这是相当合理的。

但是这只是理论上的界说,在弹奏实践上,不应过于拘泥,须依乐曲的需要而灵活处理。

另外,吟猱也可以依时值的长短分出长吟、长猱和少吟、少猱。

长吟、长猱是吟和猱的加倍,按指摆动次数倍之,幅度也加倍。

少吟、少猱是吟和猱的减半,按指摆动次数和幅度也相应减半。

六、至此,吟和猱可定义为:吟——按弹得音后,在指所按本音位上和下四分之—音幅度内,先大后小,往来动摇五次,(旋律以低音上进绰入本音,先下位左,转上位右,又下位左,又上位右,复归本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