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景物记》教案

合集下载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掌握相关知识点。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对自然景观进行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增强对天山等自然景观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学习。

3.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掌握。

2. 对天山地理、气候特征和自然景观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天山景物记》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词和难点的讲解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天山的美景。

(2)学生朗读课文《天山景物记》。

2.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学习课文,解释生词和难点。

(2)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与思考(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是如何描绘天山的美景的?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4. 欣赏与表达(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天山的美景。

(2)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天山景观,用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达。

5. 小结与作业(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六、教学延伸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参观天山附近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天山的美丽。

2. 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景观相结合。

七、课堂评价1. 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通过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全文。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天山景物的认识和理解。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表达对天山景物的感受和想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天山景物记》的朗读和背诵。

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学习与运用。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长句和复杂句型的理解与翻译。

学生对天山景物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天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天山景物记》的作者和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理解。

学生合作翻译课文,解决理解上的困难。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巩固学生的语言基础。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天山景物的特点,如雪山、草原、湖泊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天山景物的感受和想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天山景物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天山景物记》。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写一段关于天山景物的短文。

3. 分析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行一次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写作等方面。

3.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如分享、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天山景物的兴趣。

2. 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观察天山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天山的了解和印象。

2. 提问学生对于天山景物的特点和美丽之处的理解。

3. 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对天山的基本了解。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天山的位置和特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位置和地理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步骤:1. 利用地图和图片,介绍天山的位置和走向。

2. 讲解天山的地形、气候和生态环境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讨论天山的位置和特点对于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图和图片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天山的水域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水域特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介绍天山的主要河流和湖泊,讲解其形成和特点。

2. 讲解水资源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讨论天山水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地图和图片的观察和理解。

2. 记录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四章:天山的植被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植被类型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观察和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介绍天山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讲解不同海拔区域的植被类型。

2. 讲解植被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植被,并讨论其保护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植被的观察和描述。

第五章:天山的动物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天山的动物种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1. 介绍天山的主要动物种类,讲解其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的特点。

2. 讲解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讨论天山动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动物的了解和描述。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

《天山景物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山景物记》中的重要段落。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了解天山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能够详细描述天山的景物特点。

2. 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天山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词和难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天山的景物特点。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

2. 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写一篇关于天山的小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背诵、写作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是否有学生未能跟上教学进度?如何解决?4. 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如何?如何提高?八、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 开展一次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写作关于自己家乡的景物记,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天山景物记(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天山景物记(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的表达方法2、抓住景物特点,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大自然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按一定顺序,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状物2、难点:把握记叙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先指导学生速读课文,布置思考题:这篇文章描写天山是以什么顺序来写景状物的?以游踪为序,按空间顺序来安排全文,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从山的低处写到山的高处,或由内向外,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或由昼及夜,采用几种不同写作顺序穿插来写,从更多侧面来一览天山的美丽风貌。

2、生字词:横亘(gèn):桥梁、山冈等横跨、横卧。

亘:时间或空间上延续不断。

凝脂(zhī)水獭(tǎ)飘曳(yè)焉耆(qí)鬣鬃(liè zōng)1、简介碧野,原名黄潮洋,现代著名作家,广东大埔县人,出生于1916年2月,早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并从事文学创作,1948年春,投身革命洪流,1955年初,到深入生活,1956年秋回到北京,基于对边疆壮丽景色的热爱和牧民幸福生活的喜悦,他写了这篇《天山景物记》,并被选入《1949--1959建国十年文学创作选散文特写》,他的作品较多,至今共出版二十多部,其中长篇小说《阳光灿烂照天山》和散文集《月亮湖》是他的代表作。

2、导入新课天山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大山脉,横贯中国的中部,西端伸入斯坦,长约2500公里,宽约250--300公里,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顶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天山的雪峰--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称为“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天山景物记》和《威尼斯》一样,也是一篇特征概括型散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祖国西北连续富饶美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抒发了热爱山河,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天山景物记(碧野)》 教学设计

《天山景物记(碧野)》  教学设计

8 分钟
二、 速读课文, 1、 了解大概内容,划分层次 三部分 总分总结构 第一部分 第一段 第二部分 中间四层 第三部分 最后一段 2、 理清顺序,完成课后习题一 第一层 山外围到深处 第二层 以时间为序,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 第三层 以描写对象被 发现的早晚及分布的高低为序 第四层 从高到低 3、 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提纲挈领,使 文章眉目清楚。 4、 生字词: 横 gân 亘 蜿 yán 蜒 īn 滨 16 分钟 白ái 皑ái 皑 wān shuǐ水 b
这篇文章的语言、内容都很美,很深,娓娓的叙述仿佛把我 们带到了美丽的天山,因此,要给学生加强指导。 学生不仅仅 学情分析 会读,更要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积累文章的语言,内 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以致用。 知识与 通过分析欣赏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能力目标 过程与 掌握写景状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方法目标 情感态 了解祖国的美丽山河,通过体会作品意境,激发学生 度与价值观 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目标 写景状物的写法;学习丰富迷人的散文语言。 重点
学生通过读 课文给文章划分 教师教导阅 层次,概括全文 读课文 内容,掌握生字 词
通过读课 文让学生理 清作者写作 使文章 顺序,
眉目清楚。
liâ鬣 zōng 鬃 hàn 旱 tǎ獭
三、 朗读前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概写天山?着重 让学生 写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这样写? 理清作者写 教师出示问 学生通过阅 前言交代天上的地理位置和天山的 作顺序及技 题,引导学生阅 读课文思考并回 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概括 巧,对天山 读。 答问题。 的认识。 有一个概括 6 分钟 四、 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他学生 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写“雪峰、溪流、森林、 野花”各抓住了哪些特点? 雪峰:寒、原始。 野花:艳、大、多、高。 2、 章第 4 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 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用了映衬、比喻等修辞;顺序是由 外到内,由高到低的顺序。 7 分钟 五、 复习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3 分钟

八年级语文《天山景物记》教案4

八年级语文《天山景物记》教案4

天山景物记
第一课时
1.检查预习:
①字词如斑斓、蜿蜒、玛瑙、飘曳、鬣鬃、膘、獭、湍等等
②按顺序列举课文小标题中所写出的景物,由此说出课文的记叙顺序。

2.课文精读:阅读“雪峰·溪流·森林·野花”。

①从课文中为小标题所列四项各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作定语(提示:巨大、冲激、密密、五彩缤纷)
②关于“森林”一段的提问:这一段中描写“森林”的文字,可分哪几层意思?(提示:茂密;幽静:丰饶)
③反复诵读本部分的精彩语句(提示:主要是比喻句)
3.阅读课文“迷人的夏季牧场”,注意作者是如何表现牧群、蒙古包等景物特征。

第二课时
1.阅读课文“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进一步学习作者对于景物的富有特征的描写技巧。

2.阅读“天然湖与果子沟”。

①语序:“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
②启示:果子沟的过去、现在、未来。

3.赏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①人称
②向导
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首尾相应而又贯串全文。

4.结语:本文之形──“天山景物”;本文之“神”,爱国激情;“情满青山”,真个是“形散而神不散”。

天山景物记 教案

天山景物记 教案

天山景物记一、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课文中抓住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揣摩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课文分析(一)解题《天山景物记》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散文。

它是作者第一次在新疆深入生活两年后,于1956年秋回到北京,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约稿而写的。

本文标题朴实,明确。

“天山”两字限制描写范围,“景物”两字确定描写内容,即天山的景色和物产。

(二)内容与结构全文分三部分。

开头交代天山的地理位置并概括描写它的壮丽景色,使读者对天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小标题分成四节。

第一节“雪峰·溪流·森林·野花”从大处着墨,从四个方面描绘了天山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境界开阔、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第二节“迷人的夏季牧场”集中描写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表现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第三节“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也从四个方面有重点地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以展现天山的富饶。

第四节“天然湖与果子沟”描绘了天然湖的壮美景色,介绍了果子沟的丰饶物产。

这四节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组成了一幅天山景物的美丽长轴。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作者“重游天山”的意愿,进一步抒发了对天山景物的热爱之情。

本文在写景状物的时候十分注重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使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阅读课文时,可以以第三、四节为例具体分析文章的这一特点。

第三节写野马,作者抓住野马“野”的特征,着重从两个方面下笔。

先写它们外部姿态的不同,表现在鬣鬃上,“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那鬣鬃一直披垂到膝下,闪着美丽的光泽”;同时还写了它们特别“合群”和“护群”的习性。

第四节写天然湖,作者重点写湖色的多变:站在高处瞭望湖面,是“茫茫碧水”;再留意看,“湖色越远越深,由近到远,是银白、淡蓝、深青、墨绿,非常分明”,天然湖与一般湖的区别就写出来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山景物记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新授(35分钟)(4分钟)布置作业(1分钟)导入(1分钟)新授(40分钟)(显示)雪峰外高溪流森林野花内低顺序井然,层次清晰。

四、课堂练习(显示)1、指出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凝脂似的感觉。

(通感)(2)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雪莲。

(比喻)2、选词填空并辨析词义: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的清澈的水底,欣赏那 A 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②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 B ,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A、五彩斑斓B、五彩缤纷明确:A、形容光彩灿烂夺目B、形容色彩繁多五、课后练习(另附)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主体第二、三、四及结尾部分,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细致、生动的描绘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显示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的图片,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画面。

二、新授(一)学习主体第二部分“迷人的夏季牧场”这一部分集中反映千里牧场的迷人景色和哈萨克牧民的幸福生活。

1、显示千里牧场图片。

2、朗读本部分第一小节。

3、问:这一小节在内容上与上一部分有什么联系?这节主要写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第一部分写到的雪峰在本小节中成了千里牧场的屏障,这是写牧场的外围;第一部分写到的森林、野花给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这是写牧场的边缘;溪流、酥油草、蒙古包和下面写到的牧群、牧民构成了牧场的主体,这是写牧场的内部。

作者由外而内,依次把主体第一部分中出现的景物作为牧场的有机体来描写,从而完成了一幅完整而迷人的牧场风光图。

(显示)外围:雪山屏障外牧场风光边缘:双重花边内部:碧草、清溪、蒙古包内4、问:作者写了牧群的哪些方面?他是怎样来写的?(显示)牧群多、壮、美多:成百上千壮: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比喻、夸张)美: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比喻)5、问:作者写牧女主要写的是哪些方面?(显示)服饰:坠满银饰牧女身姿:健美神态:欢笑动作:挥鞭歌唱7、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轻轻地挥鞭”这个易被忽视的细节?这个细节写出了牧女们沉浸在自由幸福之中的心境,既含蓄,又有表现力,这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精细和描写的细腻。

8、问:描写牧场、牧群、牧女的三个小节是按照何种顺序来写的?(显示)外牧场↓远内牧群多、壮、美(空间顺序)服饰牧女身姿近神态动作9、问:本部分最后五小节可分几层?各写了什么?写法上各有什么特色?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四层:阵雨前后、牧场黄昏、牧民生活(牧场初夜)、草原之夜。

(1)显示阵雨前后图片。

(2)(显示)阵雨前后雨前:雨云低飞(映衬)雨后:清新碧绿(比喻)(3)显示晚霞图片。

(4)(显示)牧场黄昏落日前:金碧辉煌(连锁映衬)落日后:暮霭笼罩(5)显示牧民生活图片。

(6)(显示)牧民生活性格:豪爽食品:丰盛炊具:特别晚会:欢乐(7)显示草原之夜图片。

(8)(显示)草原之夜宁静、安祥(映衬)(二)学习主体第三部分“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这一部分重点介绍天山的奇珍异品。

寓科学、知识于艺术描绘之中,可以作为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科学小品文来欣赏。

1、显示野马图片。

2、问:作者主要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野马的?(显示)野马外貌:长长的鬣鬃披散,飘曳(比喻)习性:机警善跑、游走无定、远离人们3、夜的草原是这么 A 而安详,只有漫流的溪水声引起你对这大自然的遐思。

4、夜牧中,草原在繁星的闪烁下或者在月光的披照中,该发生多少动人的情景,但人们却在 B 的睡眠中疏忽过去了。

A、宁静B、安静C、寂静D、幽静(三)学习“天然湖与果子沟”1、朗读,或听课文朗诵。

2、问:作者分了哪几个层次来写天鹅湖?(显示)位置:天山高处总写:明净如镜,水清见底天然湖水中:白云雪峰,倒映其中湖面:天鹅悠游(映衬)湖色:多变成因:泪滴成湖(传说)3、在对天然湖的描绘中,作者大量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如:(显示)“天鹅的洁白增添了湖水的明净,天鹅的叫声增添了湖面的幽静”(映衬)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呢?如:“湖水滋润着湖边的青草,青草喂肥了羊群,羊奶哺育着少女的后代子孙。

”(顶针)“山峦爽朗,湖水清静,日里披满阳光,夜里缀满星辰。

”(对偶、拟人)等等。

4、问:从天然湖写到果子沟,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怎样过渡的?①按照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②从天然湖泻落的“飞练”的流向,由高到低,依次写来,极为自然。

特别是写“飞练”,先由高到低,从源头天然湖湖水泻落的情景写到千丈以下水练中冲激涧石溅起水雾的壮观景象;再由远而近,从十里外看见“飞练”的白光写到“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憾”;最后写涧边“像水洗的玉石那样洁白”的蒙古包。

作者写“飞练”,时而变换观察角度,时而移动观察位置,绘形(飞练)、绘色(白光)、绘声(惊心动魄的震撼),细腻入微,因此景象完整具体,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③修辞手法的使用也十分细腻。

如:(显示)“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地泻下,即使站在十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

”(比喻、夸张、借代)5、对果子沟的描写虽然简略,但文字也同样优美,特别是在这里运用了两句对偶句,文字冼练,极有表现力。

(1)“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 [“开遍”、“压满”极写自然资源的丰饶,既为下文写开始开发利用作铺垫,又暗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灿烂前景。

](2)“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的累累的苹果无人采。

”(宽式对偶)[“无人知”、“无人采”既写出作者对资源浪费的惋惜之情,也激起读者建设边疆,造福人民的热切愿望。

]6、(显示)天然湖(详写)高上部:源头飞练中部:白光底部:溅起飞沫涧流(过渡)溪流果子沟富饶:开遍、压满低(详写)惋惜:无人知、无人采7、第7小节写出了天山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前景。

“已经”、“开始”指明了现状;递进连词“而且”带出今后的“计划”,展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

(四)、学习课文结尾1、问:结尾部分哪些文字起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显示)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

尤其是其中的三个“无论”,两个“处处”紧扣题目“天山”两字,包括了整个描写范围,“丰饶的物产”,“奇丽的美景”概括了全部描写内容,照应了题目“景物”二字。

这段文字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一、课文总结1、课文主体四部分各自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天山的某一侧面,又有机地组成了天山景物的长轴,既能独立成章,又相互联系。

结尾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作者对天山的热爱之情。

那么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索的呢?看图填写。

(显示)1)由远处眺望雪峰、溪流2)进入森林3)来到野花中4)牧场5)旱獭居住之处6)雪莲生长之处7)天然湖8)山涧 9)果子沟2、课文结构(显示)雪峰·溪流·森林·野花外高内低进山迷人的夏季牧场昼夜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常见罕见天然湖与果子沟高出山低3、主题思想(显示)本文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热情歌颂了祖国西北边疆丰饶的物产和奇丽的美景,以及牧民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真挚情感。

4、写作特点[显示(1)、(2)、(3)](1)按照一定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过渡自然,照应巧妙,全文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休,章节、段落之间衔接自然、紧密、总结(3分钟)作业(1分钟)天衣无缝、匠心独运。

部分间衔接:开头“我陪你进天山看一看”,很自然引出文体部分对“天山景物”的描绘,结尾部分用“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一句结束第二部分,转入对全文的总结,并以很想“重游天山”来进一步抒发作者对祖国边疆天山的热爱之情。

章节间衔接:主体部分的四段,第一段描写雪峰、溪流、森林、野花,第二段开头写牧场就从四周雪峰写起,且第一段描写的四种景物都成了牧场的组成部分,和牧场浑然一体,第三段开头写黎明看野马和第二段末尾写宁静、安祥的草原之夜,时间上是紧密相承的,第四段开头写在天山高处看天然湖是第三段末尾在雪线上看雪莲的继续,是空间的自然上移。

小段间衔接:如主体第二部分前3小节,由牧场引出牧群,从牧群写到牧女。

(2)抓住景物特征,展开细腻描写。

从整体来看,作者是从天山的无数的景物中,筛选出最能表现天山特色的景物来进行描绘的,如秀丽静穆的雪峰、雪水飞泻,浪花上抛的溪流、蜿蜒无尽的原始森林、喷芳溢彩的野花、镶有双重富丽花边的千里牧场、天鹅悠游的天然湖、“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的野果子沟等,既是天山风光的特色,也是天然资源的特色;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的蒙古包,别具一格的炊具,丰盛的奶制食品,热情好客的牧民,冬不拉的弦音和牧女婉转嘹亮的歌声,构成了一幅为牧民所特有的生活习俗图;野马、蘑菇圈、旱獭、雪莲,是天山的特产;戈壁滩炎暑逼人,进入天山时,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这是写天山气候的特点。

从局部来看,作者写具体景物时,又能抓住这一景物的具体特点来写。

如:写原始森林:高大、茂密、幽静、深暗;雪峰:寒、高大、美;牧场“有双重“花边”;果子沟: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所以写得形神形毕肖,真切感人。

(3)语言饱含着浓郁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恰当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语言清新、优美、冼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独特魅力,这与作者能娴熟运用拟人、比喻(全文用了30多处)、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博喻,是比喻中表现力最强的一种形式,有淋漓尽致地表现事物特征、渲染气氛和创造意境的作用。

另外还有映衬手法的运用,也十分有表现力。

二、课堂练习观看录像片,以“无锡景物记”为题,仿照课文列出合理的小标题和提纲。

五、课后练习(另附)小结(1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