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案例设计
优秀案例教学设计精选4篇

优秀案例教学设计精选4篇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教材说明:《世纪宝鼎》是第六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性课文,通过介绍宝鼎的样子——艺术价值——深刻的寓意,表达了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二、本课学习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世纪宝鼎精美的艺术和赠送宝鼎的深刻寓意,体会中国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
三、学习目标:1、学会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的专业性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表达方法,感受世纪宝鼎的精美艺术和深刻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过程:㈠交流带“鼎”字的词语。
1、我写“鼎”字,请同学们注意字形,笔顺。
2、我们一起说说带“鼎”字的词语。
(如:三足鼎立、一言九鼎、人声鼎沸)㈡让我们来认识“鼎”学习新课。
1、谁知道“鼎”是什么?“鼎”是什么样子的?(练习说说,用笔画画)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世纪宝鼎》,这是个怎样的宝鼎呢?⑴自己读课文10分钟,要求读准字音,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⑴画出新词,自由认读。
⑴再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世纪宝鼎介绍清楚的?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什么?3、重点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宝鼎的样子。
⑴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图画,想世纪宝鼎的样子,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⑴如:“三足双耳”“腹略鼓”“底浑圆”等,通过看图弄明白。
“浮雕”“铸”“铭文”通过弄懂。
“造型古朴”“文艺精湛”“艺术造型”“纹饰”等。
理解这些词语主要办法是熟读课文,联系语言环境,感悟大意,有的可抓住关键字;有的可看图联系实际理解。
⑴练习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世纪福鼎的赞美。
⑴指着图说说宝鼎的样子。
4、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赠送宝鼎的意义。
⑴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理解。
如:“鼎”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中国赠送宝鼎表达的美好祝愿和希冀。
再如:“鼎志昌盛”“龙兆吉祥”和“它表达了中国人发对联合国的美好祝愿,对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新世纪的希冀”等词句。
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

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案例(优秀6篇)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
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
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较大的作用呢?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6篇教学设计案例,希望在教学设计案例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
3、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养过或见过鹅吗?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板书课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鹅》。
二、指导课文阅读。
1、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师:阅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师:看来你们都爱上语文课,已经有同学自动阅读过课文了。
现在,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有哪些主要内容?估计:课文里写了一只浑身雪白的鹅,它常常下蛋,还会看家,还能保护鸡。
有一次,它很勇敢地把偷吃鸡的黄鼠狼赶跑了。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师:现在,请大家先翻到第39页,看一看第三道思考题,要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全班学生认真默读,教师行间巡视三、边读议边板书。
1、分段读议。
师:好了!大家默读得挺认真!看谁能有感情地朗读一自然段?生朗读完师:这一段究竟有哪些内容,作者又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板书“形象”)?估计:(1开头这一段,写了一家喂了一只鹅,这只鹅周身洁白,还有一双淡黄色的脚,……(边听边板书“洁白”“淡黄”)(2还有鹅的嘴是扁圆的,额头突兀,就是额头还很高很突出的样子。
(边听边板书“扁圆”“突兀”)说得好啊!不但发言积极,而且对“突兀”一词还能说明了意思。
不过,你是怎么弄清“突兀”一词意思的呢?师:对!请同学们注意:今后自己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首先要自己查字典、查词典,如果还弄不明白,就应该向你周围的人求教。
专题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专题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专题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专题内容的核心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专题内容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生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做好铺垫。
2. 主体教学- 讲解专题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通过实例、案例等,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3. 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巩固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
4.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互动交流、实践操作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专题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3.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题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专题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案例等。
2. 教学视频:展示实践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3. 教学案例: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教学工具:如计数器、模型等,用于辅助教学。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学生对专题内容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学方法的合理性。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学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情进行调整。
案例教学 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教学设计案例一:小明的数学学习方法小明是一位初中生,最近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困难。
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于是他决定寻找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小明明白了数学学习需要有系统性。
他开始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将数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模块,并且每天都安排时间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模块。
这样他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小明发现数学学习需要有实践。
他开始做大量的习题,不仅仅是课本上的习题,还找到了一些相关的练习题集。
他在每天的学习计划中安排了足够的时间来做习题,通过实践来巩固自己的知识。
接着,小明学习了一些解题技巧。
他发现有些数学题目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来解答,而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
于是,他开始积累这些解题技巧,并在做习题时尝试运用这些技巧,不仅提高了解题速度,还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
小明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每天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专注和集中。
他还定期进行学习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小明参加了一些数学竞赛。
通过参加竞赛,他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数学题目,并且和其他优秀的学生进行交流和比较。
这种竞争的环境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也提高了他的数学水平。
通过以上的努力,小明的数学成绩开始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难以理解的学科,而是逐渐喜欢上了数学。
他的数学学习方法也成为了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
案例二:小红的英语口语提高方法小红是一位大学生,她在英语口语方面一直感到困惑。
她的发音不准确,词汇量也有限,于是她决定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
小红意识到提高英语口语需要大量的练习。
她开始每天找一些英文文章或短文,朗读并模仿其中的口音和语调。
她还利用手机上的语音录制功能,录下自己的朗读,并与原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发音不准确的地方。
小红发现多听多说对于提高口语非常重要。
她开始每天听一些英语新闻、英语电影或者英语歌曲,通过模仿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园专题游览活动:古镇风情教学案例

幼儿园专题游览活动:古镇风情教学案例古镇风情教学活动是一种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教学方式,通过在古镇进行专题游览,让幼儿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次教学案例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古镇风情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一、活动目的1. 带领幼儿走进历史,感受传统文化。
通过参观古镇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品、民俗风情等,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2. 拓展幼儿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感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活动内容1. 古建筑参观。
带领幼儿近距离观赏和了解古镇中的古建筑,如古宅、古桥、古井等,让幼儿感受到传统建筑的美感和历史积淀。
2. 传统手工艺体验。
在古镇选择一些传统手工艺馆或作坊,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等,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
3. 民俗文化体验。
参与古镇中的民俗活动或表演,如舞龙、舞狮、传统戏曲表演等,让幼儿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三、活动实施1. 前期准备。
老师提前与古镇相关机构或导游取得联系,了解古镇开放时间、特色活动等信息,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安全预案。
2. 进行活动。
按计划带领幼儿进行古镇游览和体验活动,期间老师要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交流,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情感体验。
3. 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总结,鼓励幼儿谈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巩固活动效果。
四、教学效果1. 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
让幼儿在实地参观和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
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五、个人观点古镇风情教学活动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幼儿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深入实施。
人教版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离和除杂》专题优秀教学案例

3.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对物质分离和除杂方法的好奇心。
4.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实际案例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引出物质的分离和除杂方法。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除杂的原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究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深入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3.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混合物分离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混合物分离的基本方法,包括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等,并讲解各自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通过实验演示或视频播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分离方法的实验操作过程。
3.讲解除杂的原则,如不引入新的杂质、不改变被提纯物质的性质等,并介绍常见的除杂剂和除杂方法。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通用5篇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通用5篇第一篇:互动小组讨论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课堂参与度。
教学内容: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与算法。
教学步骤:1. 老师引入主题,简要讲解数据结构与算法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2. 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3. 老师布置一个问题或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给出解答或解决办法。
4.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5.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6. 全班讨论,学生就各个小组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意见。
7. 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第二篇:项目式学习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化学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教学步骤:1. 老师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2. 老师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实例,并提出相应的问题。
3.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4.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规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5.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分析过程。
6. 全班讨论,学生针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第三篇:综合素质课活动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设计一款创意产品。
教学步骤: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创意产品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兴趣。
2.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3. 老师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款创意产品,并给出相应的功能和特点。
4.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方案。
5.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善产品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并进行实践操作。
6.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设计的创意产品,并解释其功能和特点。
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6篇)

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6篇)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优秀6篇)教育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教案的设计是教师备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优秀的教案设计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6个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的案例,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
案例一:《英语口语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口语表达。
2.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日常生活用语及句型。
2. 针对不同场景的口语表达。
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 学习并正确使用生活用语。
教学难点:1. 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
2. 各类场合口语表达的运用。
教学方法:1. 集体教学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语音语调和句型。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课的内容。
2. 预习新课的生活用语及句型。
3. 讲解和示范重点语音语调和句型。
4. 学生进行小组角色扮演练习。
5. 教师进行语音语调纠正和评价。
案例二:《数学解题方法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数学解题的常用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和速度。
教学内容:1. 常见的数学解题方法。
2. 分类整理不同类型数学题目。
3. 解题过程的策略和技巧。
教学重点:1. 学习解题方法的运用。
2. 掌握解题策略和技巧。
教学难点:1. 解题过程中的错误分析和改正。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针对不同方法进行示范讲解。
2. 分组合作解题、讨论经验。
教学过程:1. 复习上一课的解题方法。
2. 引入新的解题方法。
3. 示范讲解并练习不同类型的数学题目。
4. 学生分组合作解题及讨论解题经验。
5. 教师进行解题思路的点评和总结。
案例三:《历史文化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专题教学案例设计专题教学案例设计姓名:王立环学校:通州二中执教年级:高三使用教材:选修课程性质:选修课题:诗歌比较阅读鉴赏专题由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改革想到的一、选题理由在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学科将突出作为母语学科的基础性与重要地位,在中考和高考中所占分数都大幅提高。
而我们所要面临的 2019 年高考,肯定会在命题上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以向 2019 年的高考全面改革靠近。
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改革后,很有可能要增加考试的内容。
长期以来,采用主观题形式考查的诗歌鉴赏大多以单首诗歌的形式出现,其实,诗歌鉴赏的考查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通过比较考查鉴赏能力、考察学生求异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考查方式。
诗歌的比较鉴赏,在命题方式上给了命题人更大的自主空间,在信息和难度上有所增加,便于对学生的考查。
1 / 19作为教师应对此类试题作好指导练习,以便学生面对此类试题时胸有成竹,从容应对。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辅导时,我特意安排了诗歌比较阅读鉴赏专题,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应对 2019 年高考改革的前期试水。
二、程序设计 1、前期准备① 知识准备:学生已进行专题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和专题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及阅读延伸的学习。
② 布置小组自主探究的前置性作业:全班学生分成八组,每组的同学自愿选择一种诗歌题材作为自己的主要探究内容,要求围绕同一题材选取教师给定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鉴赏,鉴赏时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写景诗、咏物诗、思乡怀人诗、边塞诗、咏史怀古诗、即事感怀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③ 比较鉴赏的角度推荐:内容、情感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意象、意境比较。
④ 选取比较角度后,自主探究,总结自己探究的结果,可以是文字性总结,也可以是幻灯片的形式。
⑤ 自主探究时间安排:一周(课下进行) 2、实施过程⑴课上组内交流讨论要求:把自己一周自主探究的成果进行组内交流探讨,组长负责指挥---------------------------------------------------------------最新资料推荐------------------------------------------------------ 安排。
小组内评选出比较鉴赏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进行全班发言展示。
⑵各组当堂展示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可以事先做好幻灯片,给同学印发相应资料,以便同学把握)学生代表发言展示。
★ 写景诗(一组)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对比问题:1、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2、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3 / 19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同:孤独。
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出恬淡自适的情怀。
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 边塞诗(二组)从军行(其一)从军行(其四)王昌龄---------------------------------------------------------------最新资料推荐------------------------------------------------------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比较两诗在抒情上的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有什么不同?答案:其一曲笔抒情,写征人家乡妻子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情怀。
二诗在心理描写上都有悲凉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环境凄凉孤独通过羌笛之音,从听觉方面抒写思乡,心理上采用虚写,以想象抒情。
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苹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和韦苏州① 《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塞上听吹笛高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5 / 19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比较两首边塞诗的思想感情:答案:高诗写景,表现将士归来、胡马北去的和平宁谧;写笛声,表现盛唐豪情和些许怀乡之情。
李诗写景,表现边塞环境的险恶和景象的荒寒;写笛声,表现怀乡的迷惘和悲凉。
点拨:分析思想感情,不能脱离内容孤立分析,内容凸显情感,景物孕含情感,在对内容的比较上引出思想情的不同才水到渠成。
比较内容、技巧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征人思乡的主题相同。
(2)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相同,(3)乐声传情的表现手法相同。
(4)明月寄情的手法相同。
★ 咏物诗(三组)柳李商隐咏柳贺知章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最新资料推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比较鉴赏两首诗的写景抒情上的特色。
答案:贺诗写春日之柳,纯为写景,李诗句句景又句句情,情景交融;贺诗写景用比喻、拈连、设问手法如碧玉、裁、剪刀清新自然,令人爱惜;李诗写景寓情,用暗示手法、衰飒凄凉,令人悲叹。
海棠 (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 山水田园诗(四组)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7 / 19[仙吕] 后庭花赵孟頫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1)赵孟頫与王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精通诗画。
而王维的《山居秋暝》和赵孟頫的《后庭花》都是诗中有画,请比较二者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区别。
答案:《山居秋暝》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撒满宁静的月夜:三联写景,有山有水,写的是空山景色,村民生活。
《后庭花》描绘了水乡秋雨来时充满动感的暮色:全幅造境,以水为主,写的是水乡景色,水乡风情。
(2)这首散曲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在思想情感的内涵和抒发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请你说说它们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描绘幽美入画的山水自然,赞美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流露出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向往。
不同点:王维诗的结尾直接写出归隐的意愿,而这首散曲则含而不露,只用归去休三字作了点暗示。
---------------------------------------------------------------最新资料推荐------------------------------------------------------ 游终南山孟郊终南山王维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到此悔读书,朝朝迈浮名。
比较两诗意境与表现手法的不同。
答案:意境:王诗景象博大,感情深沉,情景自然浑成;孟诗景象奇特幽深,情感直露,情景相生。
表现手法:王诗以写景为主,情深而晦。
写景时,孟诗写景抒情,以静态为主,立足点未变,类比抒情,以山比人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对凡俗生活厌恶,对隐居生活向往。
王诗移步换景,动态中描绘景物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9 / 19结句暗示,隐含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 送别诗(五组)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严诗的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宫前水的意思是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
抒发对人生,历史和社会的感慨。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②。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②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峡口送友人送蜀客司空曙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最新资料推荐------------------------------------------------------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
(2)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
《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
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 咏史怀古诗(六组)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