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邑之谋
简说汉武大帝

简说汉武大帝摘要:刘邦虽建立汉朝,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体,各种制度都还未成型,完善。
但是从古至今,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必须要是国家的经济繁荣,而经济繁荣必须建立在国家有一系列好的并且统一的制度。
在汉武帝之前的几任皇帝虽有心但无力,终究是没有完成制度的改革。
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开始推行各种新的制度,这是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个垂范立制的时代。
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固然采取过某些权宜性的措施,但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显然更为重视。
分析这一现象,有助于我们解读古代盛世的由来,从中获得历史启迪。
关键字:汉武帝,改革,人才,创新一、刘彻如何当上皇帝一切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在皇位的继承权上,也是一个很有发言权的人,她因为喜欢小儿子梁王刘武,所以不顾汉朝的帝位父子相传的祖制,希望汉景帝百年之后,由梁王刘武来继承帝位。
她的想法也有依据,因为中国古代有另一种皇位继承方式——“兄终弟及”,也就是哥哥死了,弟弟继承皇位。
但汉景帝心目中的储君人选并不是梁王,为了封堵梁王,汉景帝迅速把栗姬的儿子刘荣立为太子,但栗姬因为没有政治头脑,拒绝了长公主为女儿求婚的请求,这使得长公主很不满,于是长公主转变对象,与皇十子刘彘的母亲王美人联手。
因此她们在景帝面前不断诋毁栗姬和太子。
他们的目的是想让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彘为太子。
还就是栗姬因为在景帝重病托孤的事件中,表现出不理智的一面,在景帝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再加上王夫人和长公主的煽风点火,这最终使得汉景帝做出决定,贬斥栗姬,废掉太子。
窦太后再次为梁王争夺储君之位,是在汉景帝废掉旧太子之后,尚未立新太子之时,可以说时间上恰到好处,但汉景帝并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粱王刘武,所以他利用朝议的机会,让大臣们去阻止窦太后的提议。
在这样的形式逼迫下,景帝也不得不尽快册立新太子,而当前又只有王夫人的儿子刘彻是最大的竞争者。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二十二集解说词:汉武帝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二十二集解说词:汉武帝渭河,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鸟鼠山,流经天水、宝鸡、咸阳,来到古都西安,在渭河之滨,这片黄土高原上,坐落着一片绵延近百里、高达百余尺的古墓群。
西汉15位皇帝中的9位都埋葬在这里,9位皇帝死后重新聚首,两千多年来,他们仿佛一直在回忆往事,萧瑟的衰草,昭示着一去不返的汉家神威。
这9个陵墓中,最巍峨壮观和富丽堂皇的要数汉武帝的墓葬——茂陵,这里埋葬的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创制制度,广揽英才,开疆拓土,新增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西汉帝国。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景帝病倒,眼看将不久于人世,他颁诏为16岁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冠礼,目的是让其即位亲政,景帝随即病逝于未央宫。
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彻于当天在景帝灵柩前即皇帝位,他就是为汉孝武皇帝,即汉武帝,由于景帝精心安排,权力交接平稳过渡。
景帝时代结束,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即将开始。
汉初六十余年,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文帝、景帝无为而治,这使得秦末以来残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帝制时代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经济上的积富之势必将转化为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的强大,汉武帝刘彻的舞台已经由他的父祖为他准备好。
但到底该采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治理国家,才能避免亡秦的覆辙而取得成功呢?是继续沿用汉初的黄老之学?还是另辟蹊径,自创新途,寻找全新的理论武器和指导思想?这是即位之初的汉武帝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经过文景之治以后,这个汉家的天下,国力也是非常强盛,但是经济上的极富,并没有带来政治上的极强,社会问题非常多。
即位伊始,这位少年君主便显现了超常的才略和胆气。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岁首十月,武帝下达登基后的第一道诏书,在全国范围内征召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他要将天下贤才尽数招揽到朝廷。
丞相卫绾见机行事,上奏请求罢免修习法家、纵横家学说的贤良,认为这些学说会扰乱国政,建议马上得到武帝许可。
此举显然非同寻常,意味着汉王朝统治思想将发生重大转变。
封狼居胥与难封侯的将军

七战七捷,封狼居胥与难封侯的将军0901******** 09日语2班杨雪琪摘要:秦汉大一统以来,中原地区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汉朝开国之初,高祖为阻止游牧民族的骚扰,发生白登之围。
文景之治,为武帝积存了足够反击匈奴的人力,财力,物力。
反击匈奴也正是武帝统治时期主要活动之一。
在一系列的军事活动中,留下了三围赫赫有名的将军,即李广,卫青,霍去病。
关键词:匈奴,将军,迎击正文:匈奴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汉初才迈入奴隶社会,起初虽只是一个占领地域较小的少数民族,但他们中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领袖,冒顿单于。
在他的带领下,实力变得强大,疆域扩大,与汉边境相接。
他们垂涎于中原地区的富饶,不断南下侵扰。
汉初苦于实力无法匹敌,忍气吞声,采用和亲,通关市,厚馈赠的方式仍无法遏制匈奴铁骑的侵犯和掠夺。
一:汉武帝打响反击匈奴战役。
汉武帝在位56年,共有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11个年号。
从元光二年开始,汉军与匈奴多次接触,经历大小战役,对于击退匈奴起主要作用的战役有三次。
这三次战役分别发生在元朔二年,元狩二年和元狩四年。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刘彻命马邑人聂翁壹出塞,引诱匈奴进占马邑,而以汉军三十余万埋伏附近,企图一举歼灭匈奴主力。
单于率骑十万入塞,发觉汉的诱兵计划,中途退归。
汉军无功而返,史称“马邑之谋”,揭开了大规模反击匈奴序幕。
二:将军始出征(一)旷世飞将军——李广李广出生行伍,善射骑,成为汉军中少有的神射手。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关,南侵的剑锋直逼汉都。
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击杀敌军,立下战功,提为汉中郎,接着被提为武骑常侍。
李广常随从文帝射猎,斩杀猛兽时毫不手软,文帝感慨: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万户侯岂足道哉!1(二)大漠第一将军——卫青卫青为奴婢出生的私生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练就了射骑的本领,被选为骑奴,奉侍平阳公主。
及其姐姐被汉武帝宠幸,卫青的命运由此开始转变,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三皇五帝传说是中国夏代以前的帝王,在战国至汉代文献中有很多说法。
三皇:一说指燧人、伏羲、神农;一说为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一说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为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常见的说法是: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大禹鲧之子。
《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云:「禹代鲧为崇伯」,说明禹曾被舜任命为司空,并继承了其父的封邑与爵称。
后因治水有功,舜举荐他当上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涂山之会禹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又继续征伐三苗。
他统领众多邦国君长,并以奉行天命自居,这表明他已掌握了最高的王权,取得了“夏后”的地位。
经过激烈的战斗,三苗战败了。
这是一次规模较大的武力征伐,通过这些征伐活动,不断加强了夏禹的王权。
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
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了巩固王权,禹又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这就是“涂山之会”。
原来的众多部落首领,到此时大都转化成世袭贵族,分别成为各个邦国的君长。
这次大会,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鸣条之战古代一次著名的战事,发生于夏代末年。
当时夏桀无道,国内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四方的诸侯也纷纷背叛而去。
于是,商汤决定兴兵伐夏。
《尚书.序》载汤「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这是商汤向士兵们发表的征伐夏桀的誓师辞。
汤历数了夏桀的罪恶,说明伐桀是执行天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
汤要求军士们努力执行天的命令。
他亲自率师西征,夏、商二军在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之野发生一场战斗,夏桀战败而出逃,死于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夏王朝灭亡。
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少康中兴少康为夏王朝第六世国王。
夏后相之妻后缗所生。
后缗母家为有仍氏,当寒浞攻杀夏后相的时候,相妻怀孕,从墙洞中逃归母家,生少康,所以少康一直生活在有仍氏。
河西走廊纪录片解说词1使者

河西走廊之一使者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
—个使团即将出征。
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
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
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
张骞27岁①。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
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
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
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
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
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
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
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
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
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
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
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
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
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
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
汉武帝一生为中国打下来多少领土

汉武帝⼀⽣为中国打下来多少领⼟汉武帝举全国之⼒,四⾯出击,极⼤地扩展了汉民族的⽣存空间,为后世中国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汉武帝到底为中国打下来多少领⼟呢?下⾯就来梳理⼀下!汉朝统⼀天下后的版图⼀、北⽅的匈奴秦末汉初,匈奴冒顿单于连续击败东胡、⽉⽒、丁零等北⽅游牧民族,完成了北⽅草原的统⼀,⼜趁着中原混乱之际,收复了河南地,成为汉朝实⼒强劲的对⼿。
刘邦统⼀中原后,帅三⼗万汉军讨伐匈奴,被冒顿四⼗万骑兵围在⽩登七天七夜,差⼀点⾝死国亡,后来听从了娄敬的建议,采取了和亲的政策,并⼀直持续了七⼗余年。
公元前134年,匈奴遣使来请求继续和亲,⼤⾏王恢认为匈奴没有信誉,和亲之后不过⼏年,仍然寇抄边境,不如不予和亲,但是⼤部分⼤⾂主张和亲,所以汉武帝同意了匈奴的和亲请求。
过了⼀年,汉朝边境马⾢有⼀个富商叫聂壹,是王恢的好朋友,对王恢讲汉匈刚刚和亲后,单于⽐较信任汉朝,可以将其引诱⾄马⾢,然后设伏袭击,可以⼤破匈奴。
王恢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组织⼀番讨论后,决定在马⾢设伏袭击匈奴,史称“马⾢之谋”,共动⽤了三⼗万⼤军,但是狡猾的匈奴并没有上当,王恢也因此⾃杀⾝亡。
“马⾢之谋”虽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但是标志着汉武帝由和亲政策转向军事进攻。
经过⼏年准备之后,汉武帝派卫青、李⼴、公孙敖、公孙贺四⼈各率万骑出塞攻击匈奴,只有卫青斩获七百⼈,公孙敖丧失了七千骑兵,李⼴还被匈奴俘虏了。
公元前128年,卫青率三万骑兵出雁门,斩杀匈奴数千⼈。
⼜过了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命卫青、苏建、公孙贺、张次公等率⼗多万⼈出塞攻击匈奴,其中卫青率三万骑兵出⾼阙,深⼊匈奴七百多⾥,包围匈奴右贤王,俘虏男⼥⼀万五千⼈,牲畜⼀百多万头,取得了⼀次重⼤的胜利。
卫青被封为⼤将军,益封⼋千七百户。
公元前123年,卫青率领苏建、李息等六个将军出塞攻击匈奴,没有取得⼤的战果,李信还投降了匈奴,但是发现了另⼀个名将霍去病,率领⼋百⼈斩杀匈奴两千多⼈,被封为冠军候。
历史上54位姓王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中国历史上的王姓名人,群星璀璨,于两晋南北朝盛极一时。
现罗列上自秦朝,下至明朝,其中有忠有奸,良莠不齐。
1.王禅,号称鬼谷子,神秘莫知。
弟子庞涓、孙膑、苏蓁、张仪皆一时才俊。
2.王翦,父子灭五国,功高当世。
名施后代。
3.王陵,因诸吕欲封王,犯颜力争无果,杜门不朝。
4.王莽,以外戚之尊,在朝摄政,篡位改制,导致天下大乱,终遭乱刃分尸之厄。
5.王恢,主导马邑之谋失败,自杀谢罪。
6.王霸,云台二十八将,善于抚养土卒。
7王梁,云台二十八将,因名应图箓,被光武帝任命为司空。
8.王常,出身绿林,后归顺刘秀,为东汉开国功臣,一向遵守法度,得到南方士民的称道。
9.王充,以《论衡》一书闻名于世。
主张神灭无鬼,今胜于古。
10.王允,设计诛除董卓,功全元丑,身歼余孽。
11.王粲,曹魏名臣,特处常伯之官,兴一代之到,以率躁见嫌。
12.王平,蜀汉名将,镇守汉中,大破魏兵的进攻,虽目不知书而粗知经史大义。
13.王凌,淮南三叛之一,不满司马懿专制朝廷,倡义起兵,兵败自杀。
14.王祥,卧冰求鲤,事母以孝闻,理致清远,为西晋开国八公,高寿正寝。
15.王沈,才兼文武,临危变节,为司马昭赏识,后成为西晋开国元勋,因卖主求荣为人所不齿。
16.王浑,伐吴之役,献捷横江,居功甚伟而自矜,位至三公,高寿而终。
17.王濬,灭吴之战,率水军顺流而下,当先攻入建业,接受吴主孙皓投降,前虽矜功负气,后则纵情享乐,避名全节,八十寿终。
18.王戎,竹林七贤之一,以善发谈端闻名,与世浮沉。
19.王衍,希心玄远,信口雌黄,败国倾师,自取诛夷。
20..王弥,好乱乐祸,怀奸挟诈,效力于胡汉刘渊,后为石勒诛杀。
21.王浚,仗夷建咸,引胡乱华,乘间伺隙,稔恶贻祸,自取颠覆。
22.王导,佐命三朝,始终一心,为东晋中兴第一功臣。
23.王敦,佐命中兴,拥兵上游,起兵犯阙,身死名裂。
24.王猛,辅佐符坚,灭亡前燕,出将入相,君臣际遇,千古一时。
25.王坦之,江东独步,与谢安尽忠辅卫朝廷,卒安晋室。
朔州历史沿革

朔州历史沿革高海引子朔州市于1989年元月一日正式建立,初为二区(朔城区、平鲁区)、一县(山阴),后又于1993年7月10日增怀仁、应县、右玉三县,成为二区、四县。
全市的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3′29″—113°33′51″,北纬39°05′07″—40°17′53″,海拔高度在1003—2148米之间,相对高差1145米,东西宽144.4公里,南北长133公里,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
市政府所在地东距北京502公里,南距太原220公里,北距大同129公里。
朔州市尽管是新建的,但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座历史名城,其地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西南端,处于内外长城之间。
朔州旧志云:朔州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
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也。
正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所谓:“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
”朔州确系三晋门户,为兵家必争之地。
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日新月异的发展进程,成为一座光辉灿烂而又驰名中外的新兴能源城市。
这座新兴的能源城市,是怎样由古马邑、古朔州演变过来的,许多人很想熟知。
特别是对秦马邑、唐马邑、今马邑的区别,古朔州和今朔州的不同,马邑和朔州的关系,朔平府和朔州的关系以及平虏与平鲁、应州与金城、河阴与山阴、右卫与右玉的关系、怀仁的由来等问题,人们尽管经常谈论,但很难确认和说准。
更加历朝以来朔之为县、为州、为郡、为府、为道、为军、为卫等,有即其地而改其名者,有仍其名而迁其地者,徙割既殊,称名亦异,闻见莫据,徵信实难。
然郡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
现据已知的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尽量探古溯源,将其历史沿革情况和人们所谈论的众多疑难问题,粗浅地加以诠释。
史前时代朔州市地处大同盆地西南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邑之谋
汉武帝自登基以来就有个梦想,主动进攻匈奴,并且要一绝边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汉武帝未能实现这个梦想,但是武帝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等待机会。
武帝不出击匈奴的原因有:
其一、武帝十六岁即位,年纪尚小,而且当时武帝并没有真正的掌权,而是窦太后和窦氏家族掌权。
其二、韩安国主和派分析的道理也不是没有,武帝冒不起这个险。
所以武帝一直在寻找一个零风险的作战计划。
在武帝22岁时,武帝在朝堂上提出了要主动出击匈奴,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时朝廷内部分为主战派和主和派。
主战派带表是王恢,主和派代表是韩安国。
主战派和主和派主要争论的焦点有:
第一、要不要打
王恢讲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很小的国家,叫代国,它地处北部边陲,北方是强悍的匈奴,南部是强大的诸侯国,但是,代国的国君,能够带领百姓,富国强兵,让匈奴不敢小觑。
而我大汉朝,泱泱大国,年年被匈奴骚扰,是匈奴不把我大汉朝放在眼里,才敢屡屡进兵。
所以这仗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出国威,让匈
奴人彻底的从心里害怕大汉朝。
主和派的韩安国首先认为,匈奴人是游牧名族,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所以我们很难找到。
其次如果我方要主动出击,就要耗大量的人马,孤军深入大漠,去寻找匈奴,即使找到了,也已经是精疲力竭了,战斗力会下降。
最后,即使我们打败了匈奴,又有何用,他们是狩猎名族,我大汉族是农耕名族,我们胜利了,要他们的土地也没用。
第二、怎么看待高祖刘邦开创的和亲
高祖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所以在后人眼中,地位是高不可攀的。
所以他开创的制度,也是很有影响力的。
当年吕后掌握政权时,冒顿单于曾写性骚扰的信给吕后,吕后是专横跋扈的人,当然是不可能就此罢休的,她当时就要出兵攻打匈奴,樊哙说,你给我三万精兵,我去出击匈奴。
当时有个叫栾布的人就劝解说,万万不可,当年高祖率30万大军,攻打匈奴,被匈奴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最后还是听了陈平的计策,贿赂单于的胭脂才得以脱身,最后采取了和亲政策。
吕后听了之后,才罢休。
所以主战派和主和派都要把这个大难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谈出击匈奴。
韩安国是这样说的,高祖是不想打匈奴,而是高祖不
想因为个人似怨,而让百姓将士跟着受苦。
王恢认为,高祖不是打不过,而是在七年战争之后,不想让百姓连年遭罪,如果高祖现在看到边境百姓连年受匈奴的掠夺抢劫,一定会出兵的。
第三、怎么打
韩安国认为,之前我们与匈奴采取的作战方式都是消极的防御,如果现在一改防御的政策,就要积极的派重兵到大漠寻找匈奴,这损失会很大的。
武帝之所以提出要出击匈奴,是因为他找到了零风险作战的方案。
那就是马邑之谋。
马邑是边境上的一个县,有个叫聂壹的人,是个经商的人,也是个暴发户,他经常考外贸生活,与匈奴人贸易,贸易做大了,就会和匈奴的高官有联系。
聂壹给王恢说,前几年单于在和亲时,会来到边境,那时他是没有戒心的,所以我有个介意。
我去给些匈奴的单于说,我能把马邑的县令杀了,把县令的脑袋挂在城门上,为信号,你收到信号,就带兵进来,那样安全,又没有损失,县令死了,一个县是穹穷龙无首,你就可以把一个县的财产和人民都掠了。
只要匈奴带兵到了马邑,我们就可以伏兵,歼灭匈奴的主力主队。
王恢认为这个计划和好,就报告给武帝,武帝多年来一直在等机会,听到这个作战方案后,非常高新,就立即答应
了,而且在朝堂上让大臣群议。
武帝最后把这个作战方案说给大家听,大家觉得很好。
武帝派王恢办理此事。
王恢又派聂壹去大漠找匈奴,把此事告诉了单于,匈奴的单于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而且是有利的事,怎么能不干呐。
单于带着十万军队来到边境,到马邑不足百里地,单于发现周围的牲畜很多,但是,没有放牧的,觉得很奇怪,就派人去抓个人来问问。
他们就攻下了一个驿站,很不巧,有一个县派了一个官员去马邑视察工作,但是到了马邑才知道有情况,所以就先在驿站停留着,驿站的其他人不知道这事,但是这个人知道,但是,不巧的是,抓的人就是他,他就全招了,这么个重大的机密,竟然给透露给了匈奴,单于不但没有杀这个人,而且还感激他,认为他是他的福星,给了他奖赏。
所以匈奴单于就撤兵了,匈奴察觉此事在马邑埋伏的将士是不知道的,而王恢知道,因为王恢是负责攻打匈奴后勤部队的,他看到匈奴人有计划的撤军,但是王恢权衡利弊,他当时只有三万人,而匈奴有十万,如果自己贸然出动,会损伤很大的,王恢为了给汉朝保存实力,就没有出兵。
这个缜密的计划,就应为一个小小的细节而功败垂成,功亏一篑,消息传给武帝,是非常震怒,武帝多年来未动兵,今天是第一次向匈奴挑战,结果是失败,自己的颜面尽失,
所以要怪罪的首先是主战派的王恢,他认为,王恢是完全可以出击匈奴的,至少可以挽回颜面。
所以把王恢先下了狱。
王恢先认为自己很冤枉,所以就给丞相田芬钱,让田昐在武帝面前说好话。
田丰去找王太后说了这事,让周旋一下。
王太后就去找武帝,为王恢说情。
这次制定埋伏匈奴的是王恢,如果杀了王恢,就是给匈奴人解了气。
王太后不说还好,一说,武帝更生气了。
武帝最讨厌的就是王太后和丞相田芬,因为在窦太后死后,就是王太后和田芬把持朝政,武帝的手脚被束缚。
武帝说,王恢是总策划,他本来可以出击匈奴的,但是他没有,没有给大汉族挽回颜面,罪不可恕。
王恢觉得自己美希望了,就在狱中自杀了。
马邑之谋虽然失败了,但是却是一个转折点。
汉朝是不可能在与匈奴和亲了,而且匈奴人也不会再相信汉朝了。
所以武帝要想一个万全之策,长久的计策,要彻底的改变对匈奴的作战计划。
所以也不能在找向韩安国这样的保守派与匈奴作战了。
他要寻找培养一批年轻又朝气有魄力的新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