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
他在《滁州谢上表》中,犹愤愤不平地辩解:谤谗始作,大喧群口而可惊;诬阁终明,幸赖圣君之在上。
究其根源,实乃尝列谏坦,论议多及于贵权,因之若臣身不翻,则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闲处,使其脱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
滁州在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高水清,风景宜人。
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
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
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
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
《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名句
作者:佚名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
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全文可分三段。
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丰乐亭记》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下面是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原文[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采摘。
②刻露:刻削裸露。
③本:描绘。
④安:安享。
⑤幸:有幸。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题目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山间之朝暮也修之来此B.遂书以名其亭焉名之者谁C.泉香而酒洌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乐其地僻而事简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3.先从甲文中找出作者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然后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
欧阳修《丰乐亭记》文言文译文

欧阳修《丰乐亭记》文言文译文我治理滁州以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向滁州人打听泉水的所在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都看过,很爱这里的风景。
于是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就同滁州人在那里游赏。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用武的`地方。
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后周的部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州。
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
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原来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啊。
自从唐代政治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数不清。
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世,四海统一。
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王称霸的人,都被铲平消灭,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
想询问当时的战争情况,而那些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去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
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
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简少,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
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树的浓荫下休息,秋迎风霜,冬赏冰雪。
秋冬的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最新丰乐亭记原文及赏析精选

丰乐亭记原文及赏析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释:1、明年:第二年。
2、顾:向四周看。
3、按:查核。
4、胜:尽。
5、及:等到某时候。
6、涵煦:滋润化育。
7、幸:庆幸。
8、因为:于是就。
本:根据。
9、道:称道。
10、夫:句首语气词。
宣:宣扬。
11、畎(quǎn)亩:田地12、书:写下13、名:命名14、滃(wěng)然:水势盛大的样子15、俯仰:这里为环顾的意思16、辟地:开辟出一块土地17、掇幽芳:采摘幽香的花朵。
这里意为欣赏清秀而芬芳的风景。
18、荫乔木:在大树下乘凉。
19、刻露:清晰地显露20、岁物:收成21、事简:公务简单22、掇(duō):拾取,采取23、得:发现水源。
24、州:州城25、太祖皇帝:赵匡胤(yin)26、李景:南唐中主(李璟——李煜之父)27、铲削消磨:被铲平或自己消亡28、遗老:经历过那些事的人29、上:指皇帝,天子30、本:根据31、滁:滁州[在今安徽省]32、丰山:在滁州西南33、耸然“高耸的样子34、窈(yǎo)然:幽暗深远的样子35、特:独赏析:写于庆历六年(1046)。
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译文赏析

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译文|赏析《丰乐亭记》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丰乐亭记》原文宋代: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

《丰乐亭记》阅读答案《丰乐亭记》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关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原文[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④此丰年之乐者,幸⑤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采摘。
②刻露:刻削裸露。
③本:描绘。
④安:安享。
⑤幸:有幸。
《醉翁亭记》《丰乐亭记》阅读题目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山间之朝暮也修之来此B.遂书以名其亭焉名之者谁C.泉香而酒洌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乐其地僻而事简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②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3.先从甲文中找出作者描写春夏之景的语句,然后再从乙文中找出描写秋冬之景的语句。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丰乐亭记》是《唐才子传》中收录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这篇文章记述了柳宗元在丰乐亭游玩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悠然舒适之情。
【原文】丰乐亭上,有池。
池下石涧,激波勃湍。
杨柳映水,编成三层,层叠成岸,如明镜夜光。
清水千里,净是底色。
天光如洗,风劲层波。
当是之时,我居其上,心不惊声不嗄。
庐下,蒲醉鱼死,鸭欲飞起。
乌鹊戏于匡枝之上,鸦欲集群弄于胡魂之旁。
诸山对峙,五岳秀拨,眺暇四百里而不见木,琅琊之烟,湖海之水,悠然而涌出。
鸟语之间,时闻钟声。
有楼亭相映,曲折峥嵘。
太白来瑶池,菊花分五色。
醉眼看时,犹如我生囊中之舌。
丰乐功德庵之楼,东南望之,如浮云树影,若重阙霄汉。
素月灿洁,风采清秀;霜华冷滋,阴气真切。
疏星深映,淡波轻翻。
红楼飞雨,绿柳生烟。
庐山罗汉,千家秀出翠微。
广寒宫远,仙掖台深。
竿欲倾,张帆必扬,水至清时,无鱼不跃。
丰乐亭之美,何可胜道!其间亭榭,丹楹碧瓦,金翠交映;云水山木,熠熠生辉。
吟咏所致,语默相闻,时有流连束椽之意,忘忧释怀之情。
【翻译】柳宗元《丰乐亭记》丰乐亭有一座池塘,池塘下有一条岩溪,水浪激涌。
绿柳映着池水,编成三层锁疊,如同夜晚的明镜般光亮。
清澈的河水伸展千里之遥,自此以下全是暗底,但光著如洗的天空,呼啸的风,层层的波浪。
就在这个时候,我就居住在这里,心怡不惧,虽然大庭广众,却不会害羞或目瞪口呆。
低层的东湖水草地上,蒲草醉得死去,而那些鸭子正要飞起来。
乌鹊在高高的枝头上戏耍,而那些鸦则在胡花旁边集群嬉戏。
这里群山被安排得对峙相对,五岳名山矗立其中,你能放眼四百里之遥,但是看不见一棵树。
崂山缭绕的云和洱海的水又远又近地蜿蜒而出。
涧头时而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纷繁而多。
这里有好几座楼阁,形形单异,峰回路转。
玉皇大帝来到这里是在瑶池之中,菊花五色缤纷,一看这个景色,就想到了自己应有的颜色。
丰乐功德庵的楼渔具在东南方向朝向它,形状如浮云和树的影子,宏伟壮丽,仿佛是天空中云的阁楼。
丰乐亭记文言文单字翻译

宋景佑三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叶之扁舟,浮于天地之间,岂不快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单字翻译】宋景佑三年:宋朝景佑三年的意思。
壬戌之秋:壬戌年秋季,壬戌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
七月既望:七月十六日,既望指月亮圆满。
苏子:指苏轼。
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和客人一起乘船游玩在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微风轻轻吹来。
水波不兴:水面没有波澜。
举酒属客:举起酒杯敬客人。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吟诵关于明月的诗歌,唱着婉约的篇章。
少焉:不久。
月出于东山之上:月亮从东山升起。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白露横江:白露横跨江面。
水光接天:水光与天空相接。
纵一叶之扁舟:放任一叶小舟。
浮于天地之间:漂浮在天地之间。
岂不快哉:难道不是很快乐吗?苏子愀然:苏轼表情严肃。
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名联赏: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仇英《醉翁亭》
请朗读或背诵: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 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於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逢回路转,有亭翼然临於 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 客来饮於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 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 欧阳修也。
丰 乐 亭
欧阳修
清浦中学穆贝制作
《丰乐亭 记》,欧阳修 撰,苏轼书, 无年月,刻石 在安徽全椒县。 苏书《丰乐亭 记》与《醉翁 亭记》的风格 相近。 此碑是苏轼晚年书法力作之一。前人 称“体度庄安,气象雍俗”,确为恰当, 字体楷中稍见行意,有“笔圆而韵胜”的 特点。明人王世贞评论他“自颜真卿、徐 浩,结体虽小散缓而遒伟俊迈”,在此碑 中可以得到印证。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 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 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桨亦无穷也。 至於负者歌於涂,行者休於树,前者呼,後者应,伛偻提携,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 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 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 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介绍历史背景导入课文:
庆历五年(1045)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 淹、韩琦、富弼相继罢去,他们推行的“新政” 因侵害官僚利益,遭到守旧势力阻挠破坏,一 年多即告失败。欧阳修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 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极力为四人辩 诬,于是触怒了新政的反对派,被贬知滁州。 在当地作者没有走向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使 当地的生产得到了发展,老百姓安居乐业,受 到他们的爱戴。在那里,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 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 记》,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 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这类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 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 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 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 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 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 远。
第一节介绍了自己在滁州勤于政务和丰乐亭的环境。
“明年”“始”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和我们学 习过的《岳阳楼记》的开头有什么相似之处?
作者初到滁州,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于公务,待到 第二年,丰收在望,才喘了一口气,句中“明年”“始” 足以显现欧阳公之勤于政务。虽然有清泉只在“州南百步 之近”,泉水是那样的甘甜可口,他也无暇顾及享受。同 时,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话里恐怕也包含了苦尽甘来的意味 吧。和《岳阳楼记》中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相似。
请听课文朗读
修既治滁之明 我到滁州任知州的第二 年①,夏,始饮滁 年夏天,才饮到滁州一处甘 水而甘。问诸滁人, 甜的泉水。向滁州人打听, 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在州城南百步远近的地方找 其上则丰山,耸然 到了泉源。上有丰山高耸而 而特立;下则幽谷, 突兀,下有溪谷幽静而深藏, 窈然而深藏;中有 其中一道清冽的泉水,水势 清泉,滃然而仰出。 盛大,向上喷涌。我上下左 俯仰左右,顾②而 右观看,非常高兴。于是凿 乐之。于是疏泉凿 开岩石,疏通泉流,开辟出 石,辟地以为亭, 一片地方建筑亭子,与滁州 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的人们前往游乐。
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 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 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最后一 句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 作者的姓名。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 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举动 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
事的时代。
第三段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作者是如何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的?
可分为三层:一是简要介绍目前的状况;二是交代自己生活 在此的心态;三是说明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 文章中的动词用的很传神举例说明: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 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 “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 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 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 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神, 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 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 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日“刻露清秀”,作者仅 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 钦佩。
滁州在五代战乱的时候,是兵家 用武的地方。当年,太祖皇帝曾率领 周朝的军队在清流山下打败李璟的兵 马十五万人,活捉南唐将领皇甫晖、 姚凤于滁州东门之外,于是平定了滁 州。我曾经考察过当地的山川形势, 研究地方志,登上高处了望清流关, 希望能找到皇甫晖、姚凤被擒的地方。 但当年亲历战事的人都不在了,因为 天下平定已经很久了。自从唐代政治 颓败,海内四分五裂,天下豪杰并起, 相互争夺,到处都是敌对政权,数也 数不清。到了宋朝承受天命,圣人出 世,四海统一。过去凭借山川险阻称 王称霸的人,有的被铲平,有的自行 消亡,百年之间,冷清清地只见清流 山依旧高耸,清流河仍然清澈。想问 当时战争情况,经历过的人都早已死 去了。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 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 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方。 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 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安心于 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终。谁能 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 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如 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年之久呢!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 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 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恬闲适。既 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 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便每天同 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望山,低首听泉。 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 春天采摘幽香的花草,夏天荫凉于茂密 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 的乔木,秋迎风霜,冬赏冰雪。秋冬的 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 刻削裸露,春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 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 光,无一不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 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 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为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 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 这里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 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
作者为什么和百姓一起去亭子那里游玩?
“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的“幸”字, 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 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 努力,这不是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 的必然结果。
作者创作本文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 事之时也”。丰年之乐,固然人人企盼,但社 会安定“无事”是百姓生活安定的重要保障, 没有安定的社会局面,即使有好的收成,怕也 是没有心情来从容欣赏山水的,那么,要使今 天的太平生活得以延续下去,加强国力,认真 保卫宋朝的边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滁州位于安徽省东部,东距六朝古都南京48公里,西 去省会合肥130公里,因其与城西南的琅琊山诸峰相连, 城山一体,蔚然而深秀,是安徽省五大风景区之一。琅琊 山古称摩陀岭,相传西晋时琅琊王司马佩率兵伐吴驻跸于 此,故后人改名为“琅琊山”。 琅琊山山不甚高,但清 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沟壑幽深,林木葱郁,花草遍野, 鸟鸣不绝,曲水流觞溪流淙淙。更有唐建琅琊寺、宋建醉 翁亭和丰乐亭等古建筑群,以及唐、宋以来摩崖碑刻几百 处,其中唐代吴道子绘《观自在(即观音)菩萨》石雕像 和宋代苏东坡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碑刻,被人 们视为稀世珍宝。古人称之为兼有名山、名寺、名亭、名 泉、名文、名碑、名洞、名林的“皖东八名胜境”,蔚然 深秀的琅琊山历来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之美誉。
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 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作者疏导泉水和百姓一起去赏泉体现了什 么思想?有什么作用?和他的《醉翁亭记》有 相同之处吗?
都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 论的基础。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 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 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 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 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 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 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 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 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 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 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 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 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 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 而遗老尽矣。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琅琊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北宋 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与山中僧人智仙常在此 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 记》。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 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 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 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挥发得淋漓尽致。。
夫宣上恩德以 与民共乐,刺史之 事也。遂书以名其 亭焉。庆历丙戌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