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诱导型文化专制制度的成因及后果

合集下载

试论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

试论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

试论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试论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唐诗,泛指创作于唐朝诗人的诗,为唐代儒客文人之智慧佳作。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试论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相关内容。

试论唐诗繁荣发展的原因篇1继隋朝之后的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从秦汉以来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大发展的最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文学在这一时期,更是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灿烂局面。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论及唐代文学,就必然要谈及唐代诗歌。

唐代诗歌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极其重要的阶段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代表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从现存的五万多首诗歌来看,唐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诗歌题材的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拓。

唐朝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大家不下二十人,其余特色显著而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也有百人之多。

唐代诗坛多种艺术风格的争奇斗艳和诗歌体制的完备成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伟观,甚至可以与思想史上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相媲美。

唐诗最为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灿烂最珍贵的部分之一,其繁荣发展是多种因素使然。

究其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首先,从诗歌文学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第一,唐帝国的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城市发达,是诗歌文学发展的重要原因。

隋朝统一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但隋炀帝穷兵黩武致使民生凋敝而民怨沸腾。

唐朝代替了短命的隋王朝,统一全国。

初盛唐时期,封建统治者吸取前代教训,缓和阶级矛盾,实行了休养生息与均田制等一系列安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不仅从经济上进一步巩固了大唐帝国统一的政权,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封建文化的高度发展与繁荣。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一百几十年间,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与发展,从唐诗中可以透视出唐朝强盛的国力繁荣的经济与发达的城市。

唐玄宗言曰:“若考论政绩,在户口存亡。

唐代文学与政治制度发展的关系

唐代文学与政治制度发展的关系

唐代文学与政治制度发展的关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

在唐朝时期,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其中,文学与政治制度发展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

一、文学的兴盛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唐诗是唐代最有影响的文学形式,虽然唐代诗歌体系十分复杂,但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蕴和情感生动深刻、鲜明而有力。

同时,唐代还出现了大批的史书、科技文献和小说等文学形式。

唐代文学的兴盛与政治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一个庞大的王朝,唐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文学的兴盛。

唐宪宗时期,积极推行科举制度,大量的文学人才进入了政治舞台,他们的官职与学问地位双重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阮籍、陶渊明、杜甫等人都是在唐代科举制度的推动下得以崭露头角的杰出代表。

二、政治制度对文学影响的具体表现唐代政治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行科举制度唐代推行科举制度,大量的文学人才因此进入了政治舞台,他们的官职与学问地位双重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2、兴办学校唐朝兴办的学校促进了文学的传承和发展。

在唐代,建立了州、郡、县三级学校,而且在学校的规模和建筑方面都十分宏伟,为唐代文学人才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文学作品的政治意义唐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具备政治意义的作品广泛流传。

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等,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境遇的关注,在唤起读者自觉性、提高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享有“文治”盛誉唐代被誉为“文治”时期,相对以前的时代,他们更加强调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的作用,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学术。

三、唐代文学对政治制度的作用唐代文学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才子写的大量诗歌往往具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他们的诗篇反映了时代局势和社会现象,具有批判性、社会性和时代性。

唐朝的奴隶制度与人权问题

唐朝的奴隶制度与人权问题

唐朝的奴隶制度与人权问题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然而,在唐朝的社会体制中,奴隶制度被广泛实行,这引发了一系列的人权问题。

本文将探讨唐朝奴隶制度对人权的影响,并分析其背后的社会背景。

一、奴隶制度的存在在唐朝,奴隶制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

奴隶是一种被奴役、被剥削的人,他们失去了自由和基本权利,成为主人的财产。

唐朝奴隶的来源多样化,有通过战争获得的战俘奴隶,也有因贫困而贩卖自己或被家人出卖的奴隶。

奴隶在唐朝社会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

他们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服务业以及娱乐业等各个领域的工作。

奴隶主通过对奴隶的严格管控和剥削,获取巨大的利益。

二、人权问题的产生1.自由权受限奴隶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权利,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去处和生活方式。

他们被迫依附于奴隶主,成为奴隶主的财产,并且无法摆脱这种身份。

2.劳动权遭侵犯奴隶必须为奴隶主提供劳动力,无偿地为奴隶主服务。

他们经常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工作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甚至遭受虐待和酷刑。

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工作,也无法获得劳动成果的应有报酬。

3.人身安全受威胁奴隶在唐朝社会中地位低下,随时都会遭受奴隶主和其他地位高于他们的人的欺凌和伤害。

奴隶主有权对奴隶进行体罚,甚至可任意杀害他们。

奴隶处境危险,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4.教育权无法实现唐朝奴隶缺乏教育机会,他们无法学习知识,提升自我。

这使得奴隶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无法脱离贫困和压迫的困境。

三、社会背景的分析唐朝奴隶制度的存在和滥用,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1.阶级分化在唐朝社会中,阶级分化极为严重。

统治者和富裕阶层享有特权和财富,而广大的农民和奴隶则处于贫困和压迫之中。

奴隶制度正是这种阶级分化的结果之一。

2.政治体制唐朝是一个封建帝国,皇帝和贵族掌握着全面的政治权力。

奴隶制度使得奴隶主有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进一步巩固了统治者的地位。

历史学历年真题

历史学历年真题

历史学历年真题南京大学95年中国古代史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有什么作用?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要内容及其意义。

2、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推行了哪些措施?各4、什么是牛李党争?他们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评析其优劣。

5、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进行过哪些重大斗争?南京大学96年中国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任择5题,每题5分)1、殷墟2、四书五经3、吐谷浑 4侨洲郡县 5、淝水之战6、庆历新政7、乡度会试8、土木之变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任择3题,每题10分)1、何谓“十通”2、唐朝的三省制3、元朝统一的意义4、“嘉靖倭难”的前因后果5、明清小说的代表作举要三、论述下列问题(1——2题必做,3——5题任择其一,每题15分)1、东汉、唐、明三朝宦字擅权及其特征。

2、唐以来我国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

3、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4、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阶段。

5、明清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001年南京大学综合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良渚文化2、叶尔羌汗国3、马丁。

路德4、恒逻斯之战5、孔雀王朝6、新文化运动7、汉谟拉比法典8、汉尼拔二、问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2、试述明清一条鞭法的实施过程及相关内容和意义。

3、简述蒙古西征的具体过程及其对中亚等地区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一. 名词解释:(5分*10个)古德诺公车上书租界“进北攻南”“重点进攻”胡适国民参政会《中国之命运》二二八起义国粹派二. 论述题:(20分*5个)1. 列强干涉中国近代政治的主要方式。

2. 1927-1937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脉络及其影响。

3. 抗战到解放时期中国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其影响。

4. 1854-1861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天京上游的主要阶段及战局特征。

5.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世界近代史(记不太全了)一. 名词解释:(5分*10个)阿拉伯主义中立法航海条例拿破仑十二月党人《共产党宣言》国际联盟普法战争二. 简答题(10分*3个)1. 工业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唐代唐制的形成与演变

唐代唐制的形成与演变

唐代唐制的形成与演变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和创新的时代之一。

唐朝制度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唐制是唐朝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制的形成和演变相对较为复杂,需要我们分别从历史背景、制度变化和文化传承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历史背景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改革开放的时代之一。

唐初,从隋朝遗留下来的旧制全部被废止,新旧制度的交替进入到新的阶段。

随着贞观之治的开创,唐制逐渐稳定并他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

唐制的形成和演变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

1、政治影响唐代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在唐朝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官员的选拔标准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通过贞观之治的推行,以科举考试为选拔官员的途径被广泛接受并大力发展,这使得唐代官员越来越多地从平民百姓中选拔而出。

2、经济影响唐代经济的繁荣,为唐制的形成和演变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支撑。

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土地兼并、人口迁移、城市扩展和货币发行,这为唐制的演变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3、文化影响唐代文化的繁荣,在唐制的形成和演变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为唐制的演变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和制度理念。

例如,唐代诗歌的顺应自然、讲求清新、追求自由的主题,为唐代社会的发展和唐制的演变埋下了文化基础。

二、制度变化唐制从唐初的混乱时期到唐朝中期的繁荣时期再到唐末的灭亡时期,经历了各种变化和演化。

1、唐初的制度混乱唐朝建立之初,各种旧制度混杂在一起,秩序混乱,造成了难以维护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唐制和隋朝制度的混合体难以适应唐朝的政治需要,也妨碍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内部协调和稳定。

2、贞观之治的开创唐朝贞观之治的出现,标志着唐制的形成和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贞观之治时期,唐制逐渐趋于完善,政治制度进一步细化,官员选拔制度明确化,其中科举考试的引入被广泛接受,成为整个唐朝政治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3、中后期制度繁荣唐朝中后期,政治体制的繁荣,带动了唐制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唐代法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唐代社会的安定和正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2)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唐代(2)三、唐代经济制度(一)唐代的租庸调制唐代的田赋制度称为“租”“庸”“调”。

1、租(1)唐代实行的是一种均田制度,承北魏而来。

政府配给人民以耕种的田地,年老仍缴还政府。

在其授田期间,令其负担相当的租额。

在唐代,租额仅为四十税一,较之汉代三十取一,更为优减。

(2)唐代均田制与古代井田制不同之处在于:井田分属于封建贵族,而均田则全属中央政府,即国家。

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则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

2、庸即是役,乃人民对国家之义务劳役。

唐制每人每年服役二十天,较之汉代每人每年服役三十天又减轻了。

3、调是一种土产贡输。

各地人民须以其各地土产贡献给中央,大体上只是征收丝织物和麻织物。

4、租庸调制之用意(1)孟子书里即有粟米之征,布帛之征,力役之征三项目。

租即是粟米之征,庸是力役之征,调是布帛之征。

(2)中国是农业国家,人民经济主要仰赖土地。

政府实行均田制,务使大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耕种田地的自然是壮丁,农忙余暇时,为国家义务服役;有丁有田,自然有家,农业社会里的家庭工业,最要的是织丝织麻,国家征收他一部分的赢余,也不为病。

唐代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始有庸,有家始有调。

租庸调制的最高用意,为民制产。

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额,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唐代租庸调制大体比汉代定额更轻,说得上是一种轻徭薄赋的制度。

这是唐制较胜于汉制之所在。

(二)唐代账籍制度1、账籍制度保障租庸调制推行均田制是从北魏至初唐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时间维持得并不久,而且推行也并不彻底。

这是因为北朝乃及初唐,全国各地还分布着大门第豪族,他们拥有大量土地。

即使是不彻底的均田制度,推行了一时期,便完全破坏了。

依照历史来讲,租庸调制之所以能推行,全靠账籍之整顿。

2、账籍制度(1)唐初人口册是极完密的。

自小孩出生,到他成丁,以至老死,都登载上。

(2)当时的户口册就叫籍,全国户口按照经济情况分列九等。

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原因

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原因

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唐朝的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但各级官员职责明确、层次分明,尚书省、侍中省、中书省成为唐朝政治制度中的核心机构,直接向皇帝汇报,使唐朝的行政更加集中、统一。

2.中央集权:唐朝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央集权。

在唐朝政治制度中,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各级官员职责明确、层次分明。

尚书省、侍中省、中书省成为了唐朝政治制度中的核心机构,直接向皇帝汇报,使唐朝的行政更加集中、统一。

3.官僚制度:唐朝的官僚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又一重要特点。

唐太宗采取了“三省六部制”,打破了原有的世族势力,人才得以更好地脱颖而出。

随后唐朝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官员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了官僚制度的功能和地位。

唐初政治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皇权之下的民主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出现,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2.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完善:唐太宗采取了“三省六部制”,打破了原有的世族势力,人才得以更好地脱颖而出。

随后唐
朝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推行科举制度、加强官员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了官僚制度的功能和地位。

总的来说,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背景、皇帝个人品质、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完善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唐朝独特的政治制度。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概括唐代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朝代,这得益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其中科举制度是尤为重要的一项。

在这一制度下,唐朝选拔出了大批优秀的治国人才,进而推动了一个时代的繁荣。

任何制度都有其两面性,唐代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本文拟从利与弊两方面对唐代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

它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官员,确保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法、明经、明算等多个科目,涵盖了文学、法律、哲学、数学等多个领域,使得各种人才都能找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唐代科举制度还促进了社会公平,因为不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都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从而提升了社会的流动性。

唐代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

过于注重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用性。

进士科是最为重要的科目,而进士科主要考察的是文学才能。

这导致了很多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无法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而一些只会吟诗作赋的人却能够高居要位。

唐代科举制度存在舞弊现象。

由于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一些人会动用各种关系来作弊,影响了科举制度的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对考生的束缚较大。

考生需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身份验证,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

这使得一些有才能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参加考试,从而限制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范围。

1. 唐代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唐代(公元618年 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繁荣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发达,文化艺术更是独领风骚。

在这个背景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成为了选拔官员和拓展文人阶层的主要途径。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既继承了前朝的选拔制度,又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势力的衰退和庶族地主阶级的逐渐崛起,原有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隋朝实行科举制度,采用分科取士,让人才能够更好地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从唐太宗(公元598年 649年)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取代了之前的九品中正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 百 川 的开 放 精 神 。 这 是 民族 文 化 的分 水 岭 。 而 这 一 切 的 形 成 , 与 唐 代 的 文 化 制 度 有 都
着 密 切 的关 系 。


唐 代 诱 导 型 文化 专 制 制 度 的 由来
传 统 史 学 认 为 , 代 文 化 制度 总体 上 呈 现 出 开 放 的 态 势 , 教 并 举 , 容 并 包 。佛 教 唐 三 兼 的 中 国化 、 域 文 化 的融 合 , 不 证 明 了这 种 开 放 的特 点 。但 是 我们 应 对 这 种 开放 的 表 象 西 无 进 行 历 史 的分 析 。 的 确 , 与先 秦 垄 断 型 的 文 化 政 策 和 始 皇 帝 暴 力 型 的 焚 书 坑 儒 相 比 , 代 唐 的文 化 制 度 确 实 要 宽 松 得 多 , 代 知识 分 子 所 处 的 社 会 环 境 也 是 先 秦 和 秦 代 知 识 分 子 所 唐 无法企及 的 , 即使 与 两汉 的 独 尊 儒 术 相 比 , 代 的 文 化制 度 仍 显 出 自由的 特 点 。 问题 是 这 唐 种 开 放 政 策 是 不 是 表 示 国家 不 采 取 文 化 专 制 或 者 说 放 松 了 对 知 识 分 子 的 控 制 ?答 案 显 然 是 否 定 的 。历 史 证 明 , 始 皇帝 的 焚 书 坑 儒 开 始 , 从 到汉 代 的 党 锢 之 祸 , 朝 统 治 者 都 以控 历 制 知 识 分 子 为 统 治 的 重 要 内容 , 只是 方 法 不 同而 已 。 因此 说 , 代 统 治 者 也 决 不 会 超 出这 唐
[ 关键 词 ] 唐 代 ; , e 度 ; 导 型 ; I l 诱 J c 三教 并举 ; 举 制 科 [ 中图 分 类号 ] 2 2 D 9 . [ K 4 ; 6 13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0704 (0 2 0 -0 50 文 10 -8 22 0 】40 5 -5
个 规 律 。 代 的 文 化 专 制 政 策 是 隐 藏 于 开 放 的 表 象 之 下 的 , 与 先 秦 的 垄 断 型 和 秦 汉 的 唐 是
[ 稿 日期 ] 2 0 .9 1 收 0 1 .8 0
[ 1 简 介 】 辛 田 (9 7 ) 男 , 西 清 涧 人 , 史 学 硕 士 , 西 榆 林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政 史 系 讲 师 ; 乍者 16 一 , 陕 历 陕 高 谋 洲 (9 o一) 男 , 西 米 脂 人 , 西 榆 林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政 史 系 讲 师 。 17 , 陕 陕
诱 导 型 文 化 专 制 制 度 形 成 的 原 因。
作 为 一 个 阶级 , 国古 代 知 识 分 子 的 最 初 形 成 应 在 战 国时 期 。 当 然 , 中 当时 的 士 并 不 完 全等 同 于 知识 分 子 . 中 既 有 击 剑 抗 鼎 、 呜 狗 盗 的武 士 , 有 谈 天 雕 龙 、 白 同 异 的 文 其 鸡 也 坚 士 。 私 学 的 兴 起 、 术 下 移 无 疑 对 知识 分 子 的 形 成 起 到 了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今 天 , 我们 学 当 在 缅怀战国知识分 子可以和君主分庭抗礼 , “ 顾左右 而言它” 使 王 的伟 业 时 , 不 由感 叹 他 也
维普资讯
汉 中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会 科 学 ・0 2年 第 3期 ( 第 7 社 20 总 1期 )
V 12 N . o.0 o3
试 论 唐 代 诱 导 型 文 化 专 制 制 度 的 成 因 及 后 果
辛 田 , 高谋 洲
( 林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政 史 系 ,陕 西 榆 林 7 90 ) 榆 10 0
隋 唐 时 期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的 重 要 历 史 时 期 。 以 唐 代 为 界 , 国 封 建 文 化 的 总 体 精 神 可 中 分 为 前 后 两 个 时 期 , 期 体 现 为进 取 、 收 和 开 拓 ; 期体 现 为 内缩 、 闭 和 保 守 。正 是 由 前 吸 后 封
于 有 这 样 的差 异 , 以在 唐 代 以后 , 们 虽 然 有 了理 论 精 深 、 辑 严 谨 的理 学 , 没 有 了 大 所 我 逻 却 气磅 礴 、 严 慈 祥 的卢 舍 那 ; 了天 朝 大 国 , 所 不 有 的踌 躇 满 志 , 失 去 了兼 容 并 包 、 庄 有 无 却 海
们 是 一 群 无 根 的 游 士 . 能 最 终 形 成 势 力 。 所 以 , 秦 始 皇 横 扫 六 合 、 统 天 下 以 后 , 种 不 当 一 这
以政 治 为 “ 天下 之 公 器 , 人 得 而议 之 、 之 ” 人 非 的时 代 便 一 去 不 复 返 了 。焚 书 坑 儒就 是 专 制 政 权对 文 化 的 第 一 次沉 重 打 击 , 尊 儒 术 则 可 以说 是 另 一 类 文 化 专 制 , 对 焚 书坑 儒 的修 独 是 正 。 因 为 , 尊 儒 术 虽 然 在 表 面 上 是对 文 化 发 展 的 肯 定 , 它 的 实 质 却 是 专 制 政 权 对 文 化 独 但 发展 的 规 定 和 限制 . 以说 , 唐 的 科 举 制 度 便 发 端 于此 。 可 隋 但 就 当 时 来 说 , 尊 儒 术 使 知 识 分 子 获 得 空 前 的发 展 。 中 国 传 统 的 政 治 理 论 中一 直 独 有 政 教 不 分 的 原 则 . 育 和现 实 政 治 在 制 度 上 必 须 有 所 衔 接 。具 体 到西 汉 时 期 , 教 与独 尊 儒 术 相 匹 配 的 选 官 制 度 就 是 察 举 制 。 政 府 通 过 察 举 、 召 和 考 试 等 方 式 使 部 分 知 识 分 子 走 征 上 仕 途 , 统 的 “ 而优 则 仕 ” 了 更 实 际 的意 义 , 是 出 现 了“ 文 之 徒 , 于 时 矣 ” 的 传 学 有 于 守 盛 现 象 。读 书 成 了 飞 黄腾 达 、 步 青 云 的重 要 途 径 , 越 来 越 多 的 人 们 所 认 可 , 自此 以 来 , 平 被 “ 公 卿 大 夫 士 吏 , 彬 多 文 学 之 士 矣 。 L 种 发 展 , 终 导 致 了在 魏 晋 时期 形 成 了 与 战 国游 彬 ” 这 最

5 ・ 5
维普资讯
暴力 型 有 很 大 区 别 的诱 导 型 。这 种 方 式 的形 成 是 有其 历 史 原 因 的 。
众 所周知 , 知识 分 子 是 文 化 的 承 载 者 和 传 播 者 , 朝 统 治 者 的 文 化 专 制 制 度 也 都 具 体 历 体 现 在 知 识 分 子 身上 , 因此 , 们 可 以通 过 考 察 唐 代 知 识 分 子 性 格 形 成 的 历 史 , 我 了解 唐 代
[ 要 ] 唐 代 的 文 化 制 度 从 表 象上 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 出开 放 的 特 点 , 实质 却 是 一 种 诱 导 型 的 摘 但
文化 专 制 , 先 秦 垄 断型 、 汉 暴 力 型 文 化 专 制 制 度 的发 展 和 演进 。 这 种 文 化 专 制 制 度 以 是 秦
科举 制 和 三 教 并 举 为 主要 表 现 形 式 , 导知 识 分子 出仕 干 禄 , 而达 到控 制 思 想 的 目的 。 诱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