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外植体

2.外植体的灭菌
第三:在无菌蒸馏水中冲洗3次; 第四:将材料封闭在无菌的培养皿中过夜,保 持一定温度; 第五:次日将叶片用2.6%次氯酸钠灭菌30min ,然后,用蒸馏水洗3次。 对层积过的种子也可用多次灭菌法,在种 子吸胀前后都要灭菌,在层积贮藏的第一周还 应增加1次灭菌处理。
(2)多种药液交替浸泡法
常规的表面灭菌处理方法
①把材料放进70%的酒精中约30s。 ②用0.1%的升汞(HgCl2)中浸泡10min。 或用10%的漂白粉上清液中浸10min~ 15min。 ③无菌蒸馏水冲洗3~5次。 ④灭菌时进行搅动,使植物材料与灭菌剂有良好 的接触。 ⑤在灭菌剂里滴入数滴0.1%的Tween20(吐温) 或Tween80湿润剂,则灭菌效果更好。
第四章 外植体
第一节 外植体的选择 第二节 外植体的消毒 第三节 污染原因和预防措施
第四节 外植体的接种
第五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第一节 外植体的选择
一、外植体的种类 二、外植体的来源 三、取材季节 四、外植体的的大小 五、外植体的生理状态和发育年龄
一、外植体的种类
无论是离体培养繁殖种苗,或者是进行 生物技术研究,培养材料的选择都要从主 要的植物入手,选取性状优良的种质,或 特殊的基因型。对材料的选择要有明确的 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提高成功机率, 增加其实用价值。
严格的灭菌,然后接入新鲜的培养基中重新培养。 要处理的污染培养瓶最好在打开瓶盖前,先集中 进行高压灭菌,再清除污染物,然后洗净备用。 现就根据污染途径,阐述污染的几个预防措施。
1.防止材料带菌的措施
(1)用茎尖作外植体时,可在室内或无菌条件下对
枝条先进行预培养。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3)光照时间
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决 定;每日光照12h-16h,
3 pH值
1) pH值5-6.5,一般为5.8,调整用1M的 NaOH和HCl溶液 。 2) pH影响培养基的硬度。 pH >6.0 培养基会变硬; pH <5.0 培养基不易凝固。
3) 灭菌之前,培养基的pH要比标准提高0.2- 0.3个单位。
第四章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第一节 外植体的接种 第二节 培养方法 第三节 培养条件 第四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第五节 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第四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防止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自身组织从表面向 培养基释放出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 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 有的材料愈伤组织的诱导需光或需暗; ★ 普通培养室要求光照强度1000lx-5000lx。
★ 光照强,幼苗生长健壮;光照弱,幼苗生长弱小,
容易徒长。
2) 光质
★不同波长的光对细胞的分裂和器官的分化 有影响。
如:①红光促进杨树愈伤组织的生长,蓝 光阻碍其生长。 ②白光促进小花天竺葵愈伤组织的生 长,蓝光则无作用。
2 影响褐变的因素
2.1.植物材料 2.2.培养条件 2.3.培养基 2.4.材料转瓶周期
2.1 植物材料
(1)基因型
不同种植物,同种植物不同类型、不同品种在 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都存在 很大差别。
木本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容易发生褐变。 木本植物木质素、单宁含量或色素含量高。而 酚类的糖苷化合物是木质素、单宁和色素的合 成前体。
5 气体(必要条件)
1)培养瓶内氧气的充 足与否与封口材料有 关。
• 可用棉塞或特制的封口 塑料。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四章:植物离体培养体系2

修剪外植体
接种
盖好瓶塞
外植体的灭菌处理
• 外植体灭菌流程 • 常用灭菌剂 • 灭菌关键性问题
– 适当的搭配 – 适当的浓度 – 适当的时间
外植体灭菌流程
材料的预处理 (剪切、清洗)
75%酒精 (20 s)
0.1%升汞 (15 min)
无菌水冲洗 (6次)
沥干
接种
外植体的预处理
对外植体进行修整,去掉不要的部分,在 流水下冲洗干净.
化的方法与技能。
一、外植体的种类与选择
1、外植体的种类
– 外植体是指植物离体培养中的各种接种材料。 包括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 体等。因此,可以作为培养对象的所有植物器 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均是可选择的对 象。
常见外植体类型
• 茎尖(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多,繁殖率高, 不易发生遗传变异,但取材有限)
消毒注意事项
1、表面消毒剂对植物组织是有害的,应正确选择消毒 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以减少组织的死亡。
2、在表面消毒后,必须用无菌水漂洗材料3次以上以 除去残留杀菌剂,但若用酒精消毒,则不必漂洗。
3、与消毒剂接触过的切面在转移到无菌基质前需将其 切除,因为消毒剂会阻碍植物细胞对基质中营养物质 的吸收。
第二节: 无菌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本节主要内容
• 外植体的种类与选择 • 外植体的消毒 • 外植体的接种 • 外植体的初代培养与观察
–培养条件 –外植体的污染及其防治 –外植体的褐化及其防治 • 外植体的继代培养 –培养物的分化诱导培养: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不
定芽的诱导与分化。 – 试管苗的增殖与生根诱导培养 – 试管苗的玻璃化与防治
4、若外植体污染严重则应先用流水漂洗1小时以上或 先种子培养得到无菌种苗,然后用其各个部分建立组 织培养。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四节 外植体褐变及防止
在组织培养中,常见到外植体由于褐变 (browning),产生致死性的褐化物, 不仅使培养基变褐,而且造成培养失败, 它已经成为组织培养中的一个棘手问题, 同时也成为植物快繁体系建立的一大障 碍。可以说褐变、菌类污染、和过度含 水(玻璃化)是组织培养中的三大难题, 尤其是褐变。
4.培养基:液体培养能有效减少褐变;初代培养 时降低无机盐的浓度可减少褐变;6-BA增加褐变, 2.4-D和NAA减少褐变;加入抗氧化剂(硫代硫酸 钠、抗坏血酸、苏糖二硫醇等)可减少褐变;加入 吸附剂活性炭、聚乙烯吡咯烷酮可减轻褐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液体培养
静止滤纸桥培养 震荡培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静止滤纸桥培养
这种方法主要 用于胚培养和 愈伤组织培养 等,目前此法 不很普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震荡培养
往复式摇床
自旋式培养架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不同的植物对光的要求不同,需不断的积累和 实验才能掌握不同植物的培养规律。
在一般的组织培养生产中,往往忽略光质的影 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光周期
光周期对试管苗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通常都选用一定的光周期来进行外植体 的组织培养,如一般都选用16h光照、 8h黑暗。这在组织培养前应搞清该植物 对光周期是否敏感。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二节 培养方法
一.固体培养 二.液体培养
外植体无菌接种课件

接种后无菌生长不良
如果在接种后无菌生长不良,可 能是由于菌种活力不足、培养基 不适宜或环境条件不佳等原因导 致的。此时需要对菌种、培养基 和环境等进行检查和调整,以确 保无菌生长的顺利进行。
06
CATALOGUE
实验案例与操作实践
实验案例分享
案例一
成功实施外植体无菌接种的烟草植物实验。通过详细描述实验过程、所用设备、 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分享成功案例,提供学习者参考。
问题解答 针对学习者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帮助学习者克服难关,提升实验技能。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指导三
接种后的培养与管理。指导学习者如 何对接种后的外植体进行妥善培养, 包括温度、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的 调控,以确保外植体的生长与繁殖。
实践操作与问题解答
操作一 现场演示外植体无菌接种的完整流程。通过实地 操作,展示实验的全过程,使学习者更直观地掌 握接种技术。
操作二 分组实践操作。将学习者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 行实践操作,提高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 精神。
根据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季 节,选择适当的采集时间, 避免在病虫害高发期采集。
采集工具
使用锋利、无菌的剪刀或 刀片进行采集,确保切口 平整、不损伤周围组织。
采集数量
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采 集足够数量的外植体,以 备后续处理和接种。
外植体的清洗和消毒
清洗方法
将采集的外植体立即放入无菌水中, 用软毛刷轻轻刷去表面杂质,然后用 无菌水反复冲洗数次。
环境不适宜
接种环境的洁净度、温度、湿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接种成功率。因此,在接种前需要对环境进行充分的准备和调整,确保其符合接种要求。
常见污染及防治方法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2)无机盐
在初代培养时,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过
高,酚类物质将会大量外溢,导致外植 体褐变。原因是无机盐中的有些离子, 如Mn2+、Cu2+是参与酚类合成与氧化酶类 的组成成分或辅因子,因此盐浓度过高 会增加这些酶的活性,酶又进一步促进 酚类合成与氧化。
(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有报道说,初代 培养处在黑暗条件下,生长调节物质的存 在是影响褐变的主要原因,此时去除生长 调节物质可减轻褐变。细胞分裂素6-BA或 KT不仅能促进酚类化合物的合成,而且还 能刺激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这一现象在甘 蔗的组织培养中十分明显。而生长素类如2, 4-D和IAA可延缓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减轻 褐变现象发生。
抑制作用。
第五章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第一节 外植体的接种 第二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第四节 外植体的接种
外植体的接种——是把经过表面消毒后的植物 材料切碎或分离出器官、组织、细胞,并将它
们转放到无菌培养基上的全部操作过程。整个
接种过程均须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引起的污
染,主要由空气中的细菌和工作人员本身引起
三、影响褐变的因素有哪些?
随着植物种类、基因型、外植体的部位及生理状 况等的不同,褐变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1.植物材料 (1)基因型 不同种植物,同种植物不同类型 、不同品种在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的频率、严重程 度都存在很大差别。人们已经注意到,木本植物( 木质素)、单宁含量或色素含量高的植物容易发生 褐变。这是因为酚类的糖苷化合物是木质素、单宁 和色素的合成前体,酚类化合物含量高,木质素、 单宁或色素形成就多,而酚类休合物含量高将导致 褐变的发生,因此,木本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容易 发生褐变。
基本是对应的,春季较弱,随着生长 季节的到来,酶活性逐渐增强,因而有 人认为取材时期比取材部位更加重要。 Chever报道,欧洲栗在1月15日-30日醌 类物质形成少,而在5月-6月醌类物质明 显提高。
第四章 外植体的选择、消毒和接种

接种材料预处理:
(1)接种材料预培养 (2)就地套袋 (3)接种材料修整 (4)冲洗
接种前准备:
1
2
3
456外植体 Nhomakorabea毒:外植体剪切:
1.叶片0.5cm×0.5cm 2.微茎尖0.2-0.5mm 3.带节茎段0.5-1.0cm 4.芽丛分离
六、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防止措施
褐变
•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体内的多 酚氧化酶被激后活,使细胞内的酚类物质 氧化成棕褐色醌类物质,这种致死性的褐 化物不但向外扩散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 色,而且还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严重影 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最后变褐 而死亡的现象
影响褐变的因素
• 植物种类:一般木本植物,单宁、色素含量 高的植物易发生褐变 。
(6)接种时,接种员双手不能离开工作台,不能说话、走动和 咳嗽等;
(7)接种完毕后要清理干净工作台,可用紫外灯灭菌30min。 若连续接种,每5天要大强度灭菌一次。
接种前外植体消毒顺序:
第三节 培养条件
在植物组织培养中温度、光照、湿度等各种环境条 件,培养基组成、PH值、渗透压等各种化学环境条件 都会影响组培苗的生长和发育。
污染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1、污染:植物组织培养 过程中培养基和培养材 料滋生杂菌,导致培养 失败的现象
2、污染的原因 • 一是病原菌污染(细菌、
真菌) • 二是外植体、培养基、
培养器皿带菌 • 三是操作人员未遵守操
作规程。
真菌污染
污染的预防措施
组织培养中降低污染率是工厂化生产中不可忽 视的技术环节。预防措施有: • 防止材料带菌------选择取材时间、材料与培养、 外植体灭菌等措施; • 防止用具带菌------器皿与金属器械灭菌; • 操作室要处于无菌状态------工作室、培养室灭菌 等; • 操作人员要按照操作程序进行。 •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菌素 • 分散接种
第四章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外植体的选择外植体灭菌方法外植体接种,培养培养物污染原因和预防措施外植体褐变及其防止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第一节外植体选择1、外植体部位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诱导条件反应不一致2、取材季节大多数植物,应在生长开始的季节采样3、器官或组织的生理状态,发育年龄幼年组织比老年组织具有较高的形态发生能力4、材料大小茎尖培养中,外植体越小成活率越高外植体的两种类型:A.带芽的外植体如茎尖和侧芽B.分化的组织:茎段,叶,根,花瓣等第二节外植体灭菌方法要去除材料上的微生物,又不能伤及材料。
1、常用灭菌剂:既要考虑具有良好的消毒、杀菌作用,同时又易被蒸馏水冲洗掉或能自行分解。
应当正确选择消毒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应尽量减少组织的死亡。
一些表面消毒剂的消毒效果。
乙醇(70%—75%)、次氯酸钠溶液(0.5%—10%)、升汞(0.1%—1%)、抗生素类杀菌剂等。
外植体消毒步骤如下:取外植体自来水冲洗70%酒精表面消毒30s后无菌水冲洗消毒剂处理(在消毒液中加入几滴表面活性剂)无菌水冲洗干净备用一般可将材料冲洗干净后,放入70%酒精中数秒,用无菌水冲洗后再放入升汞(1—10min)或次氯酸钠中(5—30min)消毒。
再用无菌水反复冲洗四、五遍,可达到灭菌目的。
不同植物不同部位都有各自的特点,即使同样的植物组织,由于栽培条件或季节不同,污染情况也不同。
灭菌方式也有所差异。
可参照相似植物的灭菌或是通过实验得到最适灭菌方式。
1.外植体表面灭菌从室外带回来的材料.除去一些不必要的部分.洗去泥土.然后用皂液或洗衣粉及消洗灵浸泡,冲洗,必要时可用软刷刷洗材料,然后剪成适宜的大小,再行深灭菌。
通过表面灭菌可清除许多杂菌,如在马蹄莲根茎的离体培养中,通过清洗根茎外植体的泥土,剥去外面几层包庇物,流水冲洗1小时,可把杂菌清洗掉60%左右(Merel LG, 1998)。
外植体的深灭菌通过外植体表面灭菌后,仍有一部分杂菌存在于材料表面或内部,必须经过更深层次的的灭菌处理如加消毒药剂、抗生素、水浴、灼烧等措施才能获得不带菌的外植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防止
褐变:是指外植体在培养过程,自身组织从表面向 培养基释放出褐色物质,以致培养基逐渐变成 褐色,外植体也随之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1 褐变的原因
褐变的发生与外植体组织中所含的酚类化合物和多 酚氧化酶有关。
通常酚类化合物和多酚氧化酶分隔存在,比较稳定。 当切割外植体后,切口附近的分隔作用破坏,酚类与多酚 氧酶接触,酚类迅速氧化成褐色的醌类物质和水, 醌类又会在酪氨酸酶等的作用下,与体内的蛋白质发生聚 合,进一步引起其他酶系统失活,从而导致代谢紊乱,生 长停滞,最终衰老死亡。
2)环境湿度: 过低会使培养基丧失大 量水分,渗透势升高, 影响材料对营养物质的 吸收,也会阻碍外植体 的生长。 70-80%。
5 气体(必要条件)
1)培养瓶内氧气的充 足与否与封口材料有 关。
• 可用棉塞或特制的封口 塑料。
• 通气最好的是棉塞,但 棉塞易使培养基干燥, 夏季易引起污染。
5) 控制好温度
培养温度要适宜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培养室的温度过低,应采取增温措 施。
热击处理,可防治玻璃化的发生。
6) 改善培养器皿的气体交换状况 如使用棉塞、滤纸片或通气好的封口膜 封口。
7) 在培养基中添加其它物质
如添加马铃薯法可降低油菜的玻璃苗的产生 频率, 0.5mg/L多效唑或10mg/L的矮壮素可减少重瓣 丝石竹试管苗玻璃化的发生;
呼吸所需的气体交换。
转床
第四章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第一节 外植体的接种 第二节 培养方法 第三节 培养条件 第四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第五节 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第六节 试管植物的驯化和移栽
第三节 外植体的培养条件
培养条件包括: 光照、温度、湿度、氧气和培养基的pH值等。
玻璃苗发生的机理
乙烯的作用
培养环境中的胁迫条件,如水势不当、通 气不畅(造成缺氧)及细胞分裂素量过高 等,导致乙烯产生。 乙烯产生后引发了其他激素质和量上的改 变及酶类的变化。 影响蛋白质、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叶 绿素分解黄化,逐渐形成玻璃化症状;
植物光呼吸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与玻璃苗的产生
根据培养对象采取相应合适的接种方法,具体 为: (1)种子和分生组织 (2)接种茎段 (3)接种带腋芽的茎段
(1)种子和分生组织:培养时通常将其贴放在培养基表面, 而不是插到培养基内部,以免供氧不足。
正 确
错 误
(2)接种茎段:注意形态学下端插入培养基内,而形态 学上端露于空气中
正
确
错
误
(3)接种带腋芽的茎 段:将茎段平放在培
1.5 g/L~2.5g/L的聚乙稀醇也成为防治苹果砧 木玻璃化的措施。 0.3% 的活性炭还可降低玻璃苗的产生频率, 对防止产生玻璃化有良好作用。
第四章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玻璃化苗的危害性
由于其组织畸形,吸收养料与光合器官 功能不全,分化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很
难继续用作继代培养和扩大繁殖的材料;
加上生根困难,很难移栽成活。
2 玻璃化的原因
玻璃化的起因是细胞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变化。 产生因素:主要有激素浓度、琼脂用量、温 度、离子水平、光照时间、通风条件等。
量外溢。 原理:无机盐中的有些离子,如Mn2+、Cu2+ 是参与酚类合成与氧化酶类的组成成分或辅 因子。
(3)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黑暗条件下,生长调节物质的存在会影响褐变。
细胞分裂素6-BA或KT不仅能促进酚类化合物 的合成,而且还能刺激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生长素类如2,4-D和IAA可延缓酚类化合物的 合成,减轻褐变现象发生。
(4)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可改变外植体周围氧化还原电 势,从而抑制酚类氧化,减轻褐变。
常用抗氧化剂:半胱氨酸、VC、硫代硫
酸钠等。
(5)吸附剂
活性碳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吸 附剂可以去除酚类氧化造成的毒害效应。 0.1%~0.5%活性炭吸附酚类氧化物。
(6)pH值
培养基的pH值较低时,可降低多酚氧化 酶活性和底物利用率,从而抑制褐变。
密封瓶口、高温、高浓度细胞分裂素等因子加快了生 长速度,加剧了瓶中气体组成的改变。
1)抑制光呼吸途径,减弱了光呼吸对光合的保护作用, 过剩的同化物损坏了光合细胞器,不仅降低了光合作 用,同时也阻碍了乙醇酸的转化,加重了乙醇酸对植 物的毒害作用,从而导致玻璃化的产生。 2)磷酸戊糖途径的中间步骤与戊糖化合物代谢有关(如 核酸合成),也与木质素形成有关。
2 外植体的接种
接种:把经过表面消毒后的植物材料切 碎或分离出器官、组织、细胞,并将它 们转放到无菌培养基上的全部操作过程。
无菌操作
A接种前4h接种室灭菌
B接种前20min打开紫外灯和风机 C接种员洗手,在缓冲间换鞋、穿好实验服
D关紫外灯,开日光灯,擦双手及台面 E擦拭接种工具并反复灼烧, 烘烤培养皿 F接种完,清理台面并标识
接种器皿、用具的灭菌:用具先用95%酒精浸泡后,
于酒精灯外焰灼烧或使用消毒器消毒
灭菌关键性问题
适当的灭菌剂搭配 适当的灭菌剂浓度
注意接种操作
防止污染 分布均匀 注意对象
适当的灭菌时间
分布均匀
外植体必须与培养基紧密接触,且在培养容器内均
匀分布,以保证营养的充分利用,以及光照条件均匀一
致
正
确
错
误
注意对象
1 温度
1)25±2º C。 2)植株种类及外植体的不同, 其最适温度也是不同的。 如百合20℃;月季25-27℃; 番茄28℃。 低于15C或高于35C,对生长 都是不利的。
△
2 光照
1)光强 ★ 影响外植体细胞的增殖、组织和器官的分化。
★ 不同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需光或需暗;
★ 光照强度1000lx-5000lx。
外植体插入培养基后,气体交换不畅及排泄物质积累, 影响组织吸收和造成毒害。
受光不均匀,生长不一致。
2.液体培养
分静止培养和振荡培养:
2.1 静止液体培养
优点:培养基中不出现营养物浓度差异的现象, 用来进行许多营养方面的研究工作。 静止培养不需增添专门设备,适合于某些原 生质体培养;
2.2 振荡液体培养 (1) 连续浸没
第一节 外植体的接种 第二节 培养方法 第三节 培养条件 第四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第五节 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第六节 试管植物的驯化和移栽
第五节 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 预防措施
1
外植体的玻璃化
指组培苗出现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叶、 嫩梢呈水晶透明或半透明、发生异常的现象。 植株矮小肿胀,失绿,叶片皱缩成纵向卷曲, 脆弱易碎;叶表皮缺少角质层蜡质,没有功能 性气孔,不具有栅栏组织,仅有海绵组织; 体内含水量高,但干物质、叶绿素、蛋白质、 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低。
2 影响褐变的因素
2.1.植物材料 2.2.培养条件 2.3.培养基 2.4.材料转瓶周期
2.4.材料转瓶周期
对于易褐变的材料,转瓶时间长,伤口周围
积累醌类物质增多,褐变加重,以致全部死
亡。
间隔12~24小时培养后,再转移到新的培养 基上,连续处理7~10天后,褐变现象减轻。
第四章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2)材料年龄
幼龄材料一般都有比成龄材料褐变轻的趋势。 原理:与其酚类化合物含量少有关。
(3)取材部位
分生部位醌类物质积累少;
分化部位相反。
(4)取材时期
原理: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酚类含量基本对应, 酶活性在生长季节增强。
(5)外植体大小及受伤害程度
2 影响褐变的因素
2.1.植物材料 2.2.培养条件 2.3.培养基 2.4.材料转瓶周期
2)培养基内氧气充足与否与培养基的 种类和培养方式有关。 ◆固体培养基可加进活性炭来增加通气 度,以利于发根。 ◆液体培养时,采取振荡培养,增加通 气性。
第四章 外植体的接种和培养
第一节 外植体的接种 第二节 培养方法 第三节 培养条件 第四节 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第五节 试管植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第六节 试管植物的驯化和移栽
2 褐变的防治
2.1 植物材料 2.2 培养条件 2.3 培养基 2.4 材料转瓶周期
2.1 植物材料
(1)基因型
不同种植物,同种植物不同类型、不同品种在 组织培养中褐变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都存在 很大差别。
木本植物一般比草本植物容易发生褐变。 原理:木本植物木质素、单宁含量或色素含量 高。
2.2.培养条件
光照与温度
温度过高或光照过强,诱导多酚氧化 酶的活性提高,从而加速外植体的褐 变。
2.3 培养基
(1)培养基状态
液体培养基可有效克服外植体褐变。
原理:在液体培养基中,外植体溢出的 有毒物质可以很快扩散,因而对外植体 造成的伤害较轻。
(2)无机盐
培养基中无机盐浓度过高,酚类物质将会大
低铵态氮浓度,提高硝态氮浓度,可减少玻
璃化苗的比例。
大多数植物在MS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玻璃化 苗的比例较低,主要是由于MS培养基的硝态 氮、钙、锌、锰的含量较高的缘故。
4)增加自然光照,控制光照时间
玻璃苗放在自然光下几天后茎、叶变红,玻 璃化逐渐消失。这是因为自然光中的紫外线 能促进试管苗成熟,加快木质化。 光照时间不宜太长,大多数植物以8h~12h为 宜; 光照强度在1000lx~1800lx之间,就此可以 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