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剧”的动、形活用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学号:13121230 姓名:成李英内容摘要: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

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

主要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悲剧论主要集中的《诗学》的文化审美内涵,及对“卡塔西斯”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后,在探讨今天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关键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卡塔西斯当代审视引文: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

在人类的历史上,他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西方哲学,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直到今天,悲剧评论家和学生们仍然十分关注他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模仿的就是本质的东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表象;在于他不但给出了文艺理论史上的第一部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还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给出悲剧定义,列出悲剧六要素,讨论悲剧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提出悲剧的布局方式等等。

正文内容: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它们只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

在柏拉图认为史诗比悲剧优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哥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爱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

尼采也曾严肃地指出:悲剧属于献媚艺术之列,它只描写娱乐之事,不描写有用之事。

苏哥拉底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

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还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

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它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

自-论鲁迅小说的悲喜混合形态和现代性

自-论鲁迅小说的悲喜混合形态和现代性

结合《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悲喜混合形态及现代性摘要:要真正认识《阿Q正传》这部作品就要从喜——悲——喜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的思考。

鲁迅还以冷静、清醒的主观理性思维,以拿来主义的眼光吸取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养分,使得他小说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力更具神奇魅力。

关键词:悲剧喜剧现代性悲剧与喜剧历来被认为是两个对立的美学范畴,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类型,但是我们在鲁迅的小说里会隐约感觉到这种悲喜混合的艺术元素,尤其是以《阿Q正传》最为典型。

大多数人认为阿Q的身上体现出的是外喜内悲的形式。

而在我们看来,要真正认识这部作品就要从喜——悲——喜三个层次由浅入深的思考,作品已经摆在那儿了,有人看到了作品表面的喜剧元素,也有人更深入一些看到了喜剧人物自身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结局的悲剧形式,而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的喜剧心理。

首先,从读者的角度看阿Q形象具有喜剧性。

阿Q最先吸引读者注意的是他所表现出滑稽,可笑,无知,愚昧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个人行为和心理活动。

这些行为和心理我们在作品中随处可见。

事实上被别人打了,但是又不想输的那么彻底,为了维持内心的平衡,硬说是“儿子打老子”。

认为自己人生最得意的事实摸了小尼姑的脸,等。

阿Q身上不能正视失败和衰落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的健忘症、甚至以偷(偷静修庵菜园里的四个萝卜)糊口还自鸣得意的形象总是让人忍俊不禁的笑。

而另一方面,阿Q的身上却又带有浓浓的悲剧色彩。

首先,我们在笑之余却又不禁同情他的生存现状。

从阿Q身上我们印证了尼采说过“生存就是悲剧”这句话的正确性。

他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他没有家,没有住所,没有姓名,什么都没有,但是他勤劳、善良、甚至向往革命,但是他也自私、无赖,自大,他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方式在有些时候也是挺令人厌恶的。

由于他职业的不固定和收入的微薄,只要是人都看不起他,还经常挨打,一直处于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存状态。

其次,他的悲剧性体现在他的精神领域,无知愚昧,麻木不仁。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词类活用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词类活用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词类活用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想想就让人心里一阵发凉。

这种感觉像是冬天的风,吹得你浑身发抖。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大大的舞殿,里面灯火辉煌,然而外面却是狂风骤雨,真是有种“风雨如晦”的感觉。

你知道吗,舞殿里的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笑声不断,但在这个寒冷的天气里,心里却难免有点儿忐忑。

就像一块冰淇淋,外表光鲜亮丽,内心却在默默融化。

有时候我就在想,这样的场景其实挺讽刺的。

想当初,大家盛装打扮,风风火火,恨不得整个舞殿都沸腾起来。

可一转眼,外面的冷风就把这种热情全给吹走了。

是不是就像人生啊,明明一切都在上升,结果却被突如其来的风雨打得七零八落?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这舞殿外的雨,简直就是一个意外的搅局者。

舞殿里的人,各种各样的故事,真是精彩纷呈。

有人在角落里窃窃私语,讲着八卦;有人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像是置身于云端;还有人坐在酒吧台上,神情恍惚,仿佛在思考人生的意义。

哈哈,我就忍不住想起一句老话:“人心隔肚皮。

”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旁边那个微笑的人,心里藏着什么秘密。

说到秘密,舞殿的墙壁估计也听了不少故事。

那些低语和笑声,在这个喧闹的地方,交织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每一段旋律都像是诉说着一段青春岁月,夹杂着爱恨情仇。

你瞧,那些热情的舞者,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简直是“千姿百态”。

可你要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每个人的笑容后面,似乎都有一丝淡淡的忧伤,像是风雨过后的天空,总有些阴云不散。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在舞殿里,大家都在尽力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有人演绎着浪漫,有人则在追求刺激。

可是,当外面的雨声越来越大,舞殿里的喧闹却似乎更加浓烈。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试图用欢笑掩盖内心的脆弱。

毕竟,谁不想在别人面前展现出最光鲜的一面呢?不过,有时候我也会想,这样的坚持到底值不值得。

是啊,外面风雨凄凄,内心却依然想要热闹。

这种对比,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就像是在拍戏,明明是一场悲剧,却偏偏要用喜剧的方式去演绎。

人们在舞殿中嬉笑打闹,表面上好像风轻云淡,实际上却都在默默对抗着生活的风雨。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悲剧和喜剧的定义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悲剧和喜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反映了人类存在的各种情感和命运的起伏。

鲁迅先生对悲剧的定义是:悲剧是一种通过揭示人类内心的痛苦和悲伤来引起观众共鸣的戏剧形式。

在悲剧中,主人公通常经历了命运的不公和悲惨的结局。

悲剧通过展示人类的弱点和命运的残酷性,使观众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思考。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是一种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揭示人类的脆弱性和命运的无常性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悲剧中,人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思考自己的命运,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

鲁迅先生对喜剧的定义是:喜剧是一种通过揭示人类生活中的笑料和荒谬来引起观众笑声的戏剧形式。

在喜剧中,主人公通常经历了一系列滑稽可笑的事件和误会。

喜剧通过展示人类的愚蠢和荒谬,使观众产生欢乐和轻松的情绪。

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一种让人忘记痛苦和压力的艺术形式,它通过揭示人类的荒诞和笑料来引起观众的笑声。

在喜剧中,人们可以暂时摆脱现实的束缚,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轻松。

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和喜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人类的生活中,既有悲剧的痛苦和悲伤,也有喜剧的欢乐和笑声。

悲剧和喜剧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鲁迅先生对悲剧喜剧的定义是具有深刻见解的。

他认为,悲剧和喜剧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通过展示人类的痛苦和欢乐,引起观众的思考和笑声。

悲剧和喜剧的存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观看悲剧和喜剧,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

余华《活着》中的死亡叙事及修辞处理《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贫苦农民福贵为主人公,通过他经历的一系列人生起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与人类困境。

在小说中,死亡被视为一种普遍存在,它不仅是福贵个人命运的反映,同时也承担了表达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社会冷酷现实的讽刺揭示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余华在小说中对死亡叙事和修辞处理的精髓。

首先,余华运用细腻的叙事手法来揭示死亡对个人生命的冲击和意义。

小说开篇,福贵亲眼目睹了妻子家春的死亡,这是他第一次直接面对死亡,感受到了死亡的残酷和无情。

余华从福贵的视角描绘了妻子生前和死后的形象,通过对福贵内心的描写和反思,展现了死亡对福贵的巨大打击。

福贵不仅承受了妻子的离世之痛,还得面对家庭的破裂和贫困的现实。

通过福贵的亲身经历,余华向读者传递了死亡对个体生命带来的冲击和压迫感。

其次,余华在小说中运用了独特的修辞手法,将死亡与其他主题相结合,以强化对死亡的叙事效果。

在小说中,余华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社会现实的细致描写,将死亡与农村生活、家庭关系、历史变迁等主题相互渗透、相互映衬。

例如,福贵的儿子孙生出生时,整个村庄正值饥荒期,婴儿们接连夭折。

这种对比极强烈的生死对照,使得孙生的出生更显得珍贵和脆弱,同时也揭示了饥荒和社会动荡对个体生存的考验。

此外,余华还通过对个体命运的铺陈,将死亡作为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批判。

小说中,福贵亲眼目睹了无数亲人和亲友的死亡,其中包括儿子孙生、女儿兰花等。

这些死亡并非自然的消亡,而是由于战争、饥荒等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的。

通过描绘这些悲剧性的死亡,余华暗示了中国社会中个体命运的无奈和生存的艰辛。

他通过死亡对社会冷漠和不公的讽刺,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余华还通过对死亡叙事的不同层面的处理,强化了死亡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福贵在年老体衰之际,开始对自己的经历和生命进行深刻的反思。

他意识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不是拥有财富和地位,而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人间的温情。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下的《活着》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下的《活着》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下的《活着》作者:王琪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0年第07期内容摘要:《活着》是余华先生于1992年完成的一篇家庭悲剧小说,他运用日常化的语言,近乎克制地将福贵一家误导的命运、悲惨的生存境遇铺陈在世人面前,笔触无不浸透着苦难的因子。

本文通过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中的情节整合论以及情节论中的“突转”“发现”分析《活着》中福贵亲人接踵而至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活着》《詩学》悲剧情节论自《活着》发表以来,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探讨内容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其主题思想的挖掘,包括苦难意识、悲剧意识、救赎意识。

如昌切,叶李《苦难与救赎—余华90年代小说两大主题话语》中认为《活着》体现出坚韧的生存态度可使人在沉沦中得到救赎。

二是对女性性格与形象上的研究。

女性作为被遮蔽的群体,在《活着》中闪现着人性光辉,女性作为暴力的牺牲品、苦难的承担者仍然有着坚韧、顾家、抗争的伦理美德。

如林华瑜《暗夜中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

三是《活着》在国外的解读和影响。

如林政径(韩)的《韩国对“苦难”母题的接受特点——以余华<活着>为中心的考察》分析韩国人眼中的苦难意识基于“苦难的社会性因素”,而福贵面临的集体社会改革与当时的90年代韩国人所经历的的危机有着相似之处。

四是与同名电影《活着》的比较研究。

如姚佩的《从小说<活着>到影像改编的审美转换》认为张艺谋通过皮影戏体现人生如戏以及各种场面的视觉冲击对比文本《活着》更体现其悲剧效果。

五是从《活着》的叙事策略上,包括叙述视角的切换、叙事张力、死亡的荒诞、重复死亡的叙述风格以及暴力叙述等。

如王侃的《论余华小说的张力叙事》。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探讨展现出他卓越的见解,本文以其悲剧理论中的情节整合论和情节论中的“突转”“发现”,来揭示余华笔下福贵一家的悲惨命运。

一.《活着》中情节的整合性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为悲剧作了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

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

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

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 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5篇范文)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5篇范文)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5篇范文)第一篇: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

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

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

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

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

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

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

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

《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芜崧,李雅倩(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名词“悲剧”可以后附助词“了”活用为动词,成为一种新潮的流行语,义谓悲剧(突发的、悲惨的、不幸的、不如意的、十分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悲剧了”与“NP 了”的语义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具有“[+突发性]”“[+意外性]”,后者具有“[+顺序性]”“[+推移性]”“[+必然性]”的语义特征。

“悲剧”也可以受各种程度副词的修饰活用为形容词。

这两种功能都是古汉语的沿用。

关键词:悲剧;活用;动词;形容词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92(2019)05-0078-04收稿日期:2019-03-10作者简介:芜崧,男,湖北江陵人,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研究;李雅倩,女,湖北石首人,长江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

从现有的大量语料得知:“悲剧”既可活用为动词,也可活用为形容词,以下分别观察:一、活用为动词的“悲剧”语法知识告诉我们,只有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才可以后附助词“了”,如“读了、写了;红了;胖了”,名词不能后附“了”,如不说“桌子了、树木了、儿子了、孩子了”。

但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悲剧了”的新潮流行语,如:(1)一个吻引发命案!男子接受陌生女子献吻悲剧了(《广州日报》2017-01-18)(2)英国一哥们忘带钥匙决定从烟囱爬进去,了(搜狐2016-10-19)(3)快递哥牙膏改车牌,将5改为8剧了(搜狐网2017-11-20)(4)了:打新忘了交钱,这9只基金产品被拉黑(《中国基金报》2017-05-04)(5)女孩刚入职就收到“男领导”好友申请,了(《钱江晚报》2017-11-10)(6)男子带1万多元现金坐高铁,上车就睡着了(《重庆时报》2017-11-14)(7)重磅!21冠欧洲巨星悲剧了,飞踹自家球迷惨遭开除(今日爆点2017-11-05)(8)彪悍大姐作死,用生肉挑逗老虎悲剧了!(北青网2017-11-14)(9)楼市一旦崩盘,买了以下12种房子的人了。

(郑房在线2017-11-21)(10)杯具用不好当心“悲剧”了(《江苏卫生保健》2016-12)上述“悲剧了”都表达的是动词性的语义———“悲剧发生了”或“发生(引发)悲剧了”,“悲剧”所指都是突发的、人们不希望发生的、悲惨的、不幸的、不如意的、十分意外的事情,都带有程度不同的悲剧色彩。

如在(1)中指人被刀捅死;(2)指身体被卡住4小时(所幸被救);(3)指被处以5000元罚款,扣12分,并处拘留;(4)指基金被拉黑;(5)指被诈骗80万;(6)指贵重物品被盗;(7)指被开除;(8)指被老虎扑倒(所幸未受伤,一场虚惊);(9)指商品房价高、质劣,噪音和电辐射污染等;(10)指塑料杯具存在安全隐患。

有些情况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有点“小题大做”,如(8)按传统的说法是“险些酿成悲剧”,带有夸张的色彩,所以,作者有时将“悲剧”打上引号,如(10);即便是标题不打,正文也打,如:(11)出师不利,170号段悲剧了?(《中国消2019年10月安康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kang UniversityOct .2019DOI :10.16858/j.issn.1674-0092.2019.05.01678费者报》2014-06-25)正文说:就在虚拟运营商的170号段开始大规模放号之际,首批用户中却曝出了网站验证短信接收不到、运营商标识在手机上不显示、银行客服系统不识别等服务“悲剧”。

此处的“悲剧”相当于“问题”。

由于“了”是表新情况出现的助词,所以“悲剧了”一般都是叙述已经发生的意外事件,但也有表“未然”态的“悲剧”,如(10),又如:(12)明沟未加盖板,一不小心掉进去就悲剧了!(《阳江日报》2017-11-09)后分句是个表虚拟假设的紧缩复句,义谓“如果一不小心掉进去就发生悲剧了”。

从语法功能来说,“悲剧了”能够充当谓语,如(7)(11);亦可作宾语,如(10);也可充当被状语(由“又”“就”“瞬间”“真的”“彻底”等副词或形容词充当)修饰的谓语中心语,如(4)(8)(9);还可充当连动短语的后项,表示由前项的原因导致的结果,如(1)。

多构成因果或承接复句中的后分句,如(2)(3)(5)(6)中由连词“于是”“结果”“然后”引出的分句;甚至还能在句群中单独成句———名词性非主谓句,如:(13)悲剧了!女子驾考合格车内尬舞被直播,影响安全成绩取消(《成都商报》2017-08-07)(14)悲剧了!交6万多的出国游,签证没办成行程泡汤(《重庆晨报》2017-03-08)(15)悲剧了!雷蛇三屏游戏本CES展会现场被偷(《中国日报》2017-01-10)“悲剧了”无论是用于句群中的始发句,还是复句的前分句,如(4),都与后续句或后分句构成解说关系,后者解说“悲剧”的状况或程度。

“悲剧了”中的“悲剧”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是个艺术领域的专业词,具有书面语(科技语体)色彩,含贬义。

“悲剧”的比喻义———“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已经稳定,但“悲剧了”中的“悲剧”活用为动词,其语义为“悲剧(突发的、人们不希望发生的、悲惨的、不幸的、不如意的、十分意外的事情)发生”,并且还是临时的。

这种流行语与汉语的一种语法传统有关,即古汉语中的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如:甲: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鞍之战》)乙: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潍水。

(《吕氏春秋·察今》甲中的“肘”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表示动词义:用胳臂肘触动;乙中的“表”的名词义是标志,在这里表达的是动词义:用标杆做标志。

这种传统用法传承至今,对现代汉语中的名词必然产生影响。

如鲁迅小说《药》中的“老栓,就是运气了你”和柳青小说《创业史》中的“咱们朱家门里穷倒是真的,可也志气了一辈子”,句中的“运气”和“志气”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同理,“悲剧”后附助词“了”也活用为动词。

“悲剧了”还受到传统的“NP了”格式的影响,如:夏天了,还穿这么多衣服?/工人了,要有组织纪律性!/小伙子了,还哭鼻子?/夫妻了,还分那么清干什么?邢福义先生指出:“凡是能进入‘NP了’句式的名词,都具有推移性语义特征。

即名词所表示的概念是由相对的概念推移而来的。

”[1]如夏天是由春天推移而来的。

“悲剧了”与“NP了”相比,二者具有相同点,即都具有“[+移动]”的语义特征,但情况又不甚一样。

“NP了”在数轴上有明显的节点(NP),由一个节点移动到另一个节点,都可以说“NP(节点)了”,如火车从郑州移动到武汉,可以说“武汉了(该下车了)”。

在隐喻的作用下,时间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移动,如从秋天发展到冬天,可以说“冬天了(该穿棉袄了!)”;“元月二十号了(该买车票了)”,这是一种明确或具体的移动。

但“悲剧了”是模糊或抽象的移动,不知道前一个“点”是什么,两“点”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一定要说“悲剧了”之前有一个“点”的话,那就是“正常状态”,但“悲剧”与“正常状态”是没有明确的分界的,不像“郑州—武汉”“秋天—冬天”。

而且,“NP了”的移动具有“[+顺序性]、[+必然性]”的特征(按顺序,秋季过了必然是冬季),而“悲剧了”没有,倒是具有“[+突发性]”“[+偶然性]”“[+意外性]”的特征,它常受短时副词“瞬间(就)”的修饰就是明证,如(8)。

值得注意的是,其一,“NP了”也有表模糊或抽象移动的,如从群众(平民)发展到党员(干部),可以说“党员(干部)了(该以身作则了)”,79但“群众(平民)”和“党员(干部)”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这种“移动”,我们姑且称为“隐喻式移动”。

其二,既然“NP了”表示从某一旧节点推移到了NP这个新节点,那么都可以换成“已经是(到)NP了”的说法,如武汉(夏天/党员或干部)了—→已经到(是)武汉(夏天)了/已经是党员(干部)了。

而“悲剧了”不能说成“已经是(到)悲剧了”(因为“悲剧”不是必然要“到达”的一个点),单独成句的(13)(14)(15)不能这样说,其他没有独立成句的例句更不能这样说。

之所以不能这么说,是因为“悲剧了”表达的是“悲剧发生了”的意思,如果受“又”“就”等副词修饰或充当谓语时就表达“发生了悲剧”的意思,如(4)(7)(8)(11)。

同一新闻,(1)用的是流行语“悲剧了”,而《湖北日报》和新华网转发时则用的是传统的说法:“男子街头遇陌生女献吻,欣然接受后却发生悲剧”;“……欣然接受后悲剧发生了”,这足以证明“悲剧了”表达的是“发生了悲剧”或“悲剧发生了”的意思。

而“夏天(干部)了”之类不能理解为“夏天(干部)发生了”或“发生夏天(干部)了”。

当“悲剧”受形容词“彻底”修饰时表达的是上当受骗的意思,如(9)。

其三,“NP了”常用作始发句或前分句,表达的是“原因”,后续句或后分句表达的则是“结果”,如“党员(干部)了(因),该以身作则了(果)”。

这种因果句表达的句义是“已经到了某个节点或阶段,可是某人还处于此前的旧节点的状态(或:某人该换一种新节点的状态了)”,如“夏天了,你还穿这么多衣服(春季的状态)?(或:你该穿单衣服了)”。

而“悲剧了”无论出现在始发句还是后续句,总是表“结果”或被解说对象的,“悲剧”常受“结果”或“于是”的修饰就是明证,如(2)(3)(5);“NP了”多用于祈使句和疑问句,“悲剧了”多用于感叹句和陈述句。

其四,“悲剧了”既能单独充当单句,也能充当复句的分句;而“NP了”只能充当复句的分句;“NP了”是一种口语句式,因而常常受语气或强调副词“都”的修饰,如“都大姑娘了,还哭鼻子?”“都武汉了,还不下车?”“都干部了,还这么吊儿郎当?”“都冬天了,该穿棉袄了”。

而“悲剧了”是书面语句式,不能受“都”的修饰,如几乎不说“都悲剧了,还(该)……”。

需要说明的是,单独成句的“NP了”和“悲剧了”都是隐含动作的动词性非主谓句。

二、活用为形容词的“悲剧”现如今,“悲剧”并没有满足于活用为动词,还受各种程度副词的修饰,活用为形容词,如:(1)50后是中国的群体!(价值中国2017-07-01)(2)今被人撞了,保险杠加大灯罩有刮擦(腾讯网2016-12-11)(3)的车祸———恐怖死神汽车致命撞击路人(优酷播放2014-06-18)(4)鳄鱼偷吃渔民钓到的电鳗结悲剧(被电死)(搜狐视频)(5)!英男子钓到大鱼亲一口:结果给吞了(今日爆点2017-10-17)(6)明星大咖辛酸打工史:刷厕所送快递悲剧的是,在医院搬死尸(今日爆点2017-11-24)(7)家有糊涂女,停车挂1档。

结(车子·车友2012-04-06)“悲剧”还可以充当定语修饰名词,如书名《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王江松),张敬轩演唱的歌曲《悲剧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