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短歌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短歌行》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通用6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所流露出的曹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他曾经叱咤风云,几经起落,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无限风光。

作为军事家,官渡之战的辉煌难掩火烧赤壁,华容道败走的凄凉。

作为政治家,面对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他曾吟出“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千古悲音;但一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也让人看到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枭雄姿态。

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极度张扬的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他就是—曹操。

他多重性格,让我们难以给他的品行下一个准确的定论,到底曹公何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掀开她神秘面纱的一角,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短歌行》,走近曹操。

二、作者简介采用简历形式介绍作者主要文学成就,代表作品,诗歌风格。

三、吟咏诗作,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张开想象的翅膀,让自己的思绪回到1800多年前,想象自己就是一代枭雄曹操,入情入境的自由朗读。

(2)比较朗读生朗读,学生评价听录音,感受诗歌情感四、品析诗句,探寻情感诗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你能否用诗歌中的一个字概括诗人的情感?忧。

竟然是“忧”,这么一个具有豪迈气概,有着赫赫战功的人他到底因何而“忧”?你是从何处探知曹操心理的?人生苦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贤才难得(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从“青青……断绝”功业未就作者为了什么而“求贤”呢?“山不厌高……天下归心”(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问题探讨:1、诗人为何要感叹人生短暂?此时的曹操已54岁,忧人生短暂,是感慨自己的壮志没有实现,感叹得不到贤士来帮助自己实现统一霸业。

面对短暂的人生,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李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态度;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一种积极进取,为国效力的人生态度,曹操面对人生短暂,他想到的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广招贤士,为我所用,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短歌行》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选读是一项重要的课程内容。

其中,唐代辞赋《短歌行》是必修课程中的重要篇目,因为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瑰宝,而且具备深刻的社会和哲学意义。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短歌行》的授课进行详细阐述。

一、课程目标本节课程的目标如下:1、使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掌握该文本的基本思想和表达方式;3、使学生能够通过专题分析,深入剖析《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修辞手法和其它文学元素,进一步提高阅读解读能力;4、使学生能够通过文学鉴赏,深刻理解《短歌行》的社会背景与当代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5、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文学美感。

二、教学思路要达到以上目标,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前通过PPT展示、讲解课堂板书、提供阅读材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短歌行》的作者、背景和文学特征。

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热、教学案例、课堂辩论等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本的基本思想与表达方式。

最后,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学习能力和兴趣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配合阅读、课外文学碎片、文学鉴赏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内容《短歌行》是唐代辞赋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结构与形式都极为精妙。

探究这一文本必须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1、文本基础知识:课前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辞赋概述、作品特点及《短歌行》作者、背景等。

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阐述《短歌行》的文本结构、主题和表现手法,比如隐喻、比喻、对句等。

2、文本主题解析:强调“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浓缩了轻轻的相思之情,但更流露出唐代士人高洁兼有人文情怀的主题。

从诗歌表达手法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介绍唐朝兴废原因与士人精神追求。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

《短歌行》教案《短歌行》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歌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短歌行》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颠覆曹操作为奸臣逆贼的形象。

2、背诵诗歌的第一小节。

3、分析作者的忧思之情。

过程与方法:1、多朗读,从朗诵中感知诗歌的意思。

2、捉住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字如“忧”,进行赏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知曹操的远大志向和英雄形象。

2、培养高中的独立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美读法、讨论法、启发诱导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导入:同学们有看过三国演义的吗?在三国演义里曹操是什么样的形象?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这样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现在同学们看这幅图片,只这是京剧中曹操的形象,同学们曹操的脸有什么特点?白色的。

那位同学知道京剧中白色代表什么类型的人。

代表的是阴险奸诈的人。

展示《观沧海》的幻灯片。

二、学习文本。

带着对曹操诗歌的这种感受,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短歌行》。

1、朗读,先让学生朗读一遍,从朗读中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对诗歌的把握如何?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别人是如何朗读短歌行,注意感情的轻重舒缓。

预设:在让学生听完朗诵之后再读一遍。

小结朗读:同学们读得很流畅,但感情把握不到位,这是因为诗歌离我们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对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把握得不够到位,那我们就深入地了解一下诗歌,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首诗中,最能体现出作者心情的是什么词?预设回答:忧2、范仲淹登岳阳楼的时候为国为民,发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代丞相的情怀,那同学们看一下曹操他忧的对象是什么?先不着急回答,我们说这首诗总共有两段,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两段分为四节,所以我们先来齐读第一节(从开头至唯有杜康)女生读一句,男生读后一句,我们先把这一小节读一下,从中看作者“忧”什么?预设:忧的是人生苦短。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选优秀7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 (菁选优秀7篇

曹操《短歌行》优秀教案(菁选优秀7篇《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设计的说明《短歌行》是新课标高中语文第二模块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

在这之前,学生按照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先后学习了《诗经》两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已经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建安文学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应达到以下目标: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是了解魏晋诗歌的基本特征,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相应的表现手法,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现在过程和方法方面的是通过诵读、讨论、赏析、点拨,领悟诗人在作品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引发联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体现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是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节奏美,教育学生要自觉珍惜时间,要拥有宽广的胸襟,树立远大的志向。

基于上述“三维目标”,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主旨,揭示诗人的创作目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针对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表现手法掌握不好的现状,我们把难点定在探究这首诗的表现手法上。

教学方法:①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②讨论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探究,得出答案③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三、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常山赵子龙于曹营几十万大军中救出吴蜀后主刘禅,曹操在景山顶上看到赵云无比威猛,于是感慨道:“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正是曹操的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赵子龙单骑救主的义举。

这是小说中曹操爱惜人才的生动体现。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曹操的诗作,看看其内心深处是如何渴求贤士的,感受一下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2、曹操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横扫黄河两岸,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短歌行》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品味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2、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3、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鉴赏,讨论分析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分析讨论,体味《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具体教学步骤一、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

有《曹操集》。

二、写作背景赤壁大战前夕,在曹军用铁锁连舟之后,曹操看着大军威武的气势,以为不日就可扫平四海,统一中原,不禁喜从中来,于是备齐鼓乐,以歌舞壮军威,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意下抒发了自己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斗志,不禁令人感慨,可惜不久之后,曹操即被孙刘联军大败赤壁,然而这首不朽的乐府诗却被广为传唱。

三、文题理解《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

乐府又有《长歌行》。

长歌、短歌是指曲调长短而言。

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这大概是用于宴会的歌辞。

四、同学有感情朗诵示范朗诵五、整体感知、赏析全篇(一)解构诗句分节鉴赏分解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幽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在里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那么愁的是什么呢?格调(风骨)如何?“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短歌行教学设计3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3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3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曹操其人其文;2、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矛盾复杂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和分析讨论,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与价值:树立有担当、时不我待、及时建功立业的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短暂和求贤若渴、建立功业的矛盾复杂情感。

PPT课件、视频、黑板课前预习、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我所教授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还不错,而且学生已经背诵了这首诗,所以这一节课我是从整体感知着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这节课主要通过诵读与讨论探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并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本诗的思想感情还是比较明显的,但如何深入理解,却是个难点;在体会诗人复杂情感的环节中,学生对诗人“忧”的概括可能不全面或理解不到位,这里教师应根据诗文及相关资料进行引导,并明确诗人的“忧”是积极的。

最后联系实际,畅所欲言,不要限制学生的思路,但应作适时引导,可从待遇、环境、平台等方面作引导。

一、课前活动:1、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磅礴激昂的氛围,带领学生走进诗歌情境)2、导入:(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初识曹操)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曹操应该是三国时代留下了浓重一笔的人物: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曹操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画成白脸,印象中他也是阴险、奸诈、残暴的。

而《三国志》中曹操又是一个“忠臣贤相”、“杰出英雄”。

那么,你心中的曹操到底是奸雄还是英雄呢公正评价历史上的曹操:曹操生性狡诈多疑、残忍自私,然而功过持平,历史上的真实的曹操仍不失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文学家。

二、文题理解(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积累)“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

《短歌行》教学设计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9篇《短歌行》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短歌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短歌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曹操及其在诗歌发展的中的作用。

⑵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⑴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⑵培养学生借助注解,疏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3、德育目标:⑴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理想,珍惜学习时间,⑵使自己锻炼成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教学重点】1、品味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求贤若渴的思想。

2、学习诗中用典的流畅自然。

3、分析本诗构思上的深入细巧。

【教学难点】诗歌在用典上如何跟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教学方法】1、点拨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拨)2、朗读法(让学生通过听、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并由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4、综合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诗中的酒文化”)【教具准备】录音机和课文朗读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实施过程】师:中国古代有四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也就是我们后来经常说到的四大名著。

那么,这四部小说分别是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

)生:我国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

师:说得很好。

看来大家的文学常识还是挺扎实的。

那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多少人看过《三国演义》。

(学生纷纷举手,反应强烈。

)师:好。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特别是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相当成功的,如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

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曹操这一个人。

下面由哪位同学来介绍这一人物?(学生小声议论,陆续有人举手。

)生1:曹操乳名阿瞒,字孟德。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

《短歌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 能够分析和欣赏《短歌行》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诗歌创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2.1.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曹操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1.2 诗歌结构分析诗的格律和韵律特点诗的段落划分和主题变化2.1.3 诗歌内容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诗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2.2 修辞手法欣赏2.2.1 比喻和拟人诗中使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比喻和拟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2.2.2 对偶和排比诗中使用的对偶和排比手法对偶和排比手法的作用和效果2.2.3 象征和暗示诗中使用的象征和暗示手法象征和暗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曹操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解析通过分段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通过分析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3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短诗。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4.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4.3 学生创作能力通过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对诗意表达技巧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短歌行》的全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相关资料提供关于曹操和《短歌行》的相关资料,供学生参考和扩展学习。

5.3 写作练习提供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评价标准,供学生参考和自我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男子、大手笔的求贤歌
——《短歌行》品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体会曹操四言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2.分析、品读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

3.学习、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4.理解诗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背诵《短歌行》。

教学重点:1.分析、品读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

2.学习、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曹操的真挚感情与高尚情操。

2.丰富学生的诗歌积累与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品读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纷争不断,各路英雄各显神通,意欲荡平宇内,一统天下。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正值赤壁大战的前夕。

曹操带领文武将士,陈兵江上。

这天夜里,月光皎洁,风平浪静,澄江如练。

曹操与诸将士饮酒狂欢,纵论天下。

此情此景,曹操来了兴致,取槊立于船头,满饮三杯,在将士面前慷慨高歌,他所唱的就是后来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短歌行》。

二、老师范读:
(配乐朗诵,背景音乐《英雄的黎明》,老师亲自上场,如陶醉状,深情诵读)
三、学生齐读:
这《短歌行》本来是古乐曲的名称,属于汉乐府旧题。

曹操的《短歌行》,虽然借用了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自我的情感。

这种运用乐府旧题来补做新词的诗歌,就是所谓的“拟乐府”。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其中,这一首名气最大,流传最广。

全诗一共四节,每一节八句,层层递进,情感浓烈,含蓄婉转,意蕴深长。

下面有请同学们一起来品读一下。

四、分节品读:
1.品读第一节:
(教师点评并提问)诗人一开篇就表现出一副愁苦不堪的样子。

一边享用美酒佳肴,一边慷慨高歌。

此情此景,按理说应该让人感到快乐,可是曹操却以悲凉的情调发出了“人生几何”的感叹,情绪的这个陡转,好像有些突兀。

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八句的呢?
明确:其实,诗人的这种心理很好理解,因为越是快乐的时光,越容易让人产生时光易逝的感慨。

人生苦短,不经意中,日子一天天就过去了。

正如早晨的露珠,常常无声无息地消失。

(提问)这样的感情基调,乍一看去好像是在鼓励人们及时行乐,其实,诗人的目的并不在此,那么诗人这么写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他是在号召人们,要抓紧时间,及时建功立业。

然而,要建功立业,光靠一己之力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广纳贤才,为我所用。

曹操的忧愁,正是这种“求贤”之愁,渴望建功立业之愁。

(提问)诗歌前八句的主题就是一个“愁”字,这种忧愁无休无止,让人难以释怀,怎样才能将这种忧愁排解干净呢?
(明确)诗人认为只有依靠“杜康”○
幻。

“杜康”是一个人的名字,传说他是我国酿酒的第一人,是粮食酿酒的鼻祖,后来“杜康”就成了美酒的代称(借代)。

(提问)其实,曹操说可以靠美酒来解愁,恰好说明这种忧愁是无法排解的。

李白有诗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幻(引导生一起回答)
(提问)看来这个借酒浇愁是不可取的。

后文中有哪一句,也证明了这一点?
(明确)“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品读第二节:
(教师导入第二节)这首诗,心怀天下,唱出了一代政治家的求贤之歌;这首诗,沉雄豪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这首诗,回环往复,在质朴苍凉中蕴含着激越昂扬。

(教师点评)在第二节诗中,曹操接连用了两个典故(哪两个典故?生回答,教师明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之情,情味更加绵长深沉。

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幻(引导学生一起回答)的曹操,对人才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曹操多次下求贤令,作求贤诗,大力延揽人才。

第一个典故来自《诗经·郑风·子衿》,该诗第一章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衿”是古代人的衣领,诗中指代姑娘所思念的情人。

原意是说:“我深爱的人儿啊,你让我深深牵挂,虽然我不能去找你,可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个音信呢?”曹操引用这句诗(提问:曹操引用这句诗有什么作用?生回答,教师明确),表达的是对贤
第 1 页共2 页
才的渴慕,正是这些有才识的人,让他牵肠挂肚,思念到如今。

更为重要的是,曹操虽然只引用了原诗的前两句,却暗含了后两句的内容。

其实,曹操的意思很明显,他想告诉那些有才识的人:“即使我不去找你们,你们也应该给我个音信,主动投奔我。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这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

只不过说得十分委婉巧妙。

第二个典故来自《诗经·小雅·鹿鸣》。

曹操直接引用了原诗的前四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幻意思是说,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

要是有贤才来投奔我,我一定会鼓瑟吹笙,以“嘉宾”之礼来款待他。

曹操此言不虚,他赤脚迎接许攸的故事,就是一个明证。

(试引导学生回答出曹操赤脚迎接许攸的故事)○幻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臣许攸多次为袁绍献计,都不被采纳,袁绍甚至把他当成了曹操的奸细。

许攸一怒之下就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降,喜出望外,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就赤着脚奔出帐外迎接许攸。

这与“鼓瑟吹笙”之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攸也因为感激曹操的礼遇,归服以后立即献出奇计,让曹操夜袭乌巢,火烧袁绍的粮仓(引导学生回答),最终使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

这是我国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也是曹操求贤纳才的一段佳话。

3.品读第三节:
(教师点评)明亮得如同天上的月亮,什么时候我才能够摘取,忧伤正从中而来,连绵不绝从未停止。

越过田间交错的小路,屈就了您前来拜访,久别重逢长谈畅饮,心中重温着往日的恩情。

诗的第三节,曹操再次强调,他对求贤的忧愁,重申他对人才的礼遇,曹操清醒地认识到,要建功立业人才多多益善,尽管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曹操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士子和军事人才,如“建安七子”、钟繇、司马懿○幻等等(引导学生回答),都是当时的佼佼者。

但他仍嫌不够,对于“求贤之忧”和“礼遇人才”这两个主题,曹操在诗中再三强调、反复咏叹(提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生回答,教师明确),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还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做出了郑重承诺,他延揽人才的心不会停止,只要贤才前来投奔,无论何时,都一律给予优待。

这显然是为了让那些还在犹豫不决的人早日打消顾虑。

4.品读第四节:
(教师点评)诗的最后一节,呈现出这样一幅形象生动的写景画面(提问: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回答,教师明确“月夜鹊飞图”)○幻: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群乌鸦向南飞去,它们围绕大树飞了一圈又一圈,却找不到合适的栖身之所。

这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比喻(引导学生回答),那些绕树飞翔的乌鸦实际上是指犹豫不定的人才,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对三国鼎立的局面无所适从,不知道该依附于谁,曹操对这样的人才,是充满着同情和关心的,也是十分欢迎的。

曹操不光是欢迎这些犹豫不定的人才,就是那些已经依附别人攻击过自己的贤能之人,他也能容忍和欢迎,如“建安七子”中的陈琳,曾经为袁绍所用,写过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幻,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把曹操的祖宗三代都臭骂了一通,慷慨激昂,极富煽动力。

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看到陈琳的檄文,感到毛骨悚然,惊出一身冷汗,头风马上就好了。

后来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

面对当年的仇敌,曹操责问陈琳道:“你当初为袁绍作檄文,数骂我的罪状也就可以了,干嘛还要辱骂我的祖宗呢?”陈琳回答说:“我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左右的人都劝曹操将陈琳处死,可是曹操怜惜陈琳之才,不但赦免了他,还任命他为从事,这是多么宽广的胸襟啊!可见曹操对人才是多么的渴慕,他那因求贤而生发的忧愁是多么的深沉。

五、教师总结、学生试背○幻:
曹操一生礼遇人才、重用人才,曾三次下令求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

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真男子、大手笔的“求贤歌”。

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歌主旨。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当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

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生命能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痕迹!
六、板书
第一节:悲凉、愁苦不堪、忧愁、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节:求贤若渴、礼遇嘉宾、用典
第三节:思念贤才、反复咏叹、正反对照
第四节:虚心纳士、竭尽诚心、不遗余力、融情于景、比喻
七、教学后记
第 2 页共2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