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婚姻法律制度评析
唐代婚姻制度探析

这些方面共同作用,使得唐代婚姻关系相对稳定,但也存在变数。在特殊情 况下,如夫妻感情破裂、家族纷争等,离婚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离婚制度
在唐代,离婚制度被称为“和离”。根据史书记载,“和离”是指夫妻双方 在感情破裂或其他无法共同生活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程序解除婚姻关系。
1、离婚条件:唐代离婚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夫妻感情破裂、一方犯有重 大过失等。在特殊情况下,如夫妻双方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经双方协商一致, 也可离婚。
2、家风传承:唐代家庭重视家风传承,夫妻双方应共同维护家庭的良好传 统,教育子女孝顺、忠诚、贤良等良好品质。
3、经济共担:唐代夫妻需共同承担家庭经济责任,丈夫需努力耕织、经商 等,妻子也需参与劳动,协助丈夫维持家庭生计。
4、感情维系:尽管唐代夫妻间的爱情不如现代社会那样强调,但双方仍需 努力维系感情,遵守婚姻承诺,共同经历人生的喜怒哀乐。
1、血缘关系:唐代婚姻制度禁止近亲结婚,如姑表兄弟姐妹之间、姨表兄 弟姐妹之间等。同时,同姓不婚,以避免血脉混淆。
2、聘礼与纳采:婚姻关系的建立需要男方下聘礼、女方接受聘礼,以及男 方纳采(表示求婚)。聘礼与纳采是婚姻成立的必备条件之一。
3、父母之命:在唐代,子女的婚姻需经父母同意,未经父母同意的婚姻将 被视为不合法。
四、总结
唐代婚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婚姻家庭制度。虽然其中的某些规定在现代看来可能存在 不足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制度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家庭和谐发 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对唐代婚姻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伦理 道德观念、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唐代婚姻制度探析
目录
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

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婚姻制度在唐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代的婚姻制度由一系列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旨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家庭的和谐。
然而,这些婚姻制度也存在一些限制,对个体自由和平等权利构成一定的约束。
本文将探讨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
首先,唐代的婚姻制度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特点,婚姻往往是由家族和社会共同决定的。
按照唐代的法律规定,婚姻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和介绍,这意味着婚姻的自由度相对较低。
尤其是女性,在婚姻问题上更是没有话语权,她们往往被视为家族利益的筹码,被迫嫁人以维系家族的利益。
然而,唐代的婚姻制度并非完全没有保障个体的权益。
唐代的法律对于婚姻中的诸多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如男女双方必须自愿结婚,丈夫有责任供养妻子和子女等。
这些规定反映了婚姻制度对个体权益的保护,尤其是对妇女权益的保护。
然而,这些法律规定在实施中并不总能得到充分的保护,因为社会的观念和传统往往起着更大的决定性作用。
在法律层面上,唐代的婚姻制度存在着一系列的限制。
例如,唐代的法律规定,禁止通婚远亲,即禁止近亲结婚。
这个规定的目的是避免家族内部的权力过于集中,保持家族的平衡。
然而,这个规定也给个体自由权利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因为它剥夺了个体选择配偶的自由。
此外,唐代的法律还规定了年龄限制。
女性必须在14岁以上,男性必须在16岁以上才能结婚。
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过早婚姻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然而,这个规定也限制了个体自由选择婚姻的权利,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过早结婚可能会限制她们接受教育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在婚姻制度中,唐代的法律还规定了禁止一夫多妻制度,要求男方只能娶一位妻子。
这个规定的目的是保护女性的权益,防止男性滥用权力对妻子进行虐待和歧视。
然而,这个规定也给男性带来了限制,如果男方需要更多的生育子嗣或满足其他需求,他们必须依法离婚再娶,这对男性来说也是一种限制。
论唐代的离婚制度及其对现在的借鉴

论唐代的离婚制度及其对现在的借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社会制度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离婚制度作为家庭制度的一部分,在唐代也有着独特的表现。
本文将就唐代的离婚制度进行探讨,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唐代的离婚制度在唐代,离婚制度主要体现在婚姻法律和社会习俗两个方面。
首先在官方法律层面上,唐代的婚姻法律对离婚有明确的规定。
《唐律疏议》中规定:“妻子有十恶不从,男子有七恶不从者,可以离婚。
”这说明在唐代,当妻子或丈夫有严重的过错,致使夫妻感情破裂,对方可以提出离婚请求,法律会予以支持。
从社会习俗角度看,唐代的离婚制度也有其独特的表现。
在唐代社会,离婚主要以协议离婚和告状离婚两种形式存在。
协议离婚是指夫妻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提出离婚请求并得到法律的认可。
告状离婚是指一方夫妻向官府提出离婚诉讼,官府经过审理后做出判决。
无论是什么形式,离婚都是一种合法的方式来解除夫妻关系。
唐代的离婚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婚姻自由的尊重,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唐律疏议》对于离婚的条件仅限于“十恶不从”和“七恶不从”,而没有涉及到其他一些情况,比如重婚、嫖娼、家暴等,这也表明唐代的离婚制度还不够完善。
唐代的离婚制度对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唐代的离婚制度体现了对婚姻自由的尊重,这对于现代社会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离婚是一种解除婚姻关系的合法手段,婚姻应当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对于夫妻双方来说,如果出现了无法挽回的婚姻破裂,应当允许夫妻双方依法离婚,以便双方重新开始生活。
唐代的离婚制度强调了在离婚问题上夫妻双方应当平等的原则。
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告状离婚,都需要夫妻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或者在官府经过审理后做出判决,这强调了夫妻双方在离婚问题上应当平等地参与决策。
在现代社会,也应当倡导夫妻双方在离婚问题上平等协商,共同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唐代的离婚制度也强调了对于家庭暴力等行为的制裁,这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借鉴意义。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

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婚姻法律制度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唐代社会中,婚姻法律制度经历了多次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制度。
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一条法律是唐武德六年颁布的《唐律疏议》。
这一法律系统明确了婚姻关系的合法性和合同性,规定了各种婚姻形式的许可与禁止,以及离婚和再婚的程序和条件。
在唐代,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契约关系。
婚姻的基本内容包括男女双方的互相承诺和相互尊重,以及夫妻双方的财产和权益的继承问题。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在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应当保持忠诚和互助的原则,在家庭生活中相互尊重,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在唐代,婚姻形式非常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男女之间的婚姻外,还有同性婚姻和群婚等形式。
同性婚姻在唐代并不被认为是非法的,唐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同性婚姻的记录。
至于群婚,则是指一男多女或一女多男的情况,群婚多见于富贵人家。
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还规定了离婚和再婚的程序和条件。
根据《唐律疏议》的规定,在婚姻关系中出现严重矛盾而无法协调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可以提出离婚申请。
离婚的条件包括夫妻双方的主观意愿,以及相关证据的提供。
而再婚则需要按照相关程序来进行。
此外,在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中,还存在一些以妇女权益保护为目的的法律规定。
比如,《唐律疏议》规定,杀妻弃儿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女方在离婚后可以保留婚前的财产和权益。
综上所述,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完善。
在这一制度中,婚姻被看作是一种合法的契约关系,男女双方有权自主选择对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婚姻形式多样化,离婚和再婚也被规定得相对清晰。
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对后来的中国婚姻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论唐代婚姻法律制度

唐代婚姻的习俗和其发展的特点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法,也是后代各朝婚姻立法的典范,唐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在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所推崇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当代对唐代婚姻立法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局限性的认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也可使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
一、唐代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唐代的律令制度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阶段。
律疏是汉代以来法律学发展的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
唐律、疏律对后世法典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终南宋(1279年)之世,一直作为现行法延续实施。
因此,唐律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法典。
唐代的律令制度对于古代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相关响。
日本以及当时的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受唐代法律的影响更为深远。
笔者对唐律在婚姻方面的立法思想和相关规则进行探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最为成熟的时期,唐律是我国保留下来的较完备的古代成文法,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了礼与法的完美结合。
“礼教”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存留,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二、唐代婚姻法的主要内容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经过绵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和完备。
(一)结婚年龄的规定据记载,唐代曾先后有过两次关于结婚年龄的诏令,第一次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即下诏令:“其庶人男女之无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同类相求,不得抑取。
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命其好合。
”规定的年龄为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必须婚媾;第二次是在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发布了一条新的诏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律疏议》是唐代法律的专门解释和补充,是对《唐律》的注释和补充条文。
在《唐律疏议》的内容中,婚姻制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唐代婚姻制度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唐代的婚姻观念和法律制度。
我们需要了解唐代的婚姻观念。
在唐代,婚姻被视为一种家庭关系,是家族传承和延续的重要方式。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更是两个家庭之间的联姻关系。
在唐代社会中,婚姻的选择和安排往往受到家族和社会的重视和干涉。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唐代社会中十分盛行,因此婚姻中的地位和权力往往是不平等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婚姻制度。
在《唐律疏议》中,对婚姻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婚姻的订立、离婚的程序、再婚的限制、外配的地位、婚姻家暴的处理等。
关于婚姻的订立,《唐律疏议》规定了婚姻的条件和程序。
在婚姻的订立中,男女双方必须满足一定的年龄和身份要求,同时还需要经过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进行一定的礼仪程序。
这些规定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婚姻的严格管理和社会规范的要求。
关于离婚的程序,《唐律疏议》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离婚并不像现代社会那样自由,而是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条件。
夫妻双方必须经过法律程序,提出离婚的理由,并得到官方的批准,才可以解除婚姻关系。
对于再婚的限制,《唐律疏议》也作出了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离过婚的人再婚的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于女性而言,再婚的条件和限制更为严格。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社会对婚姻的稳定和家庭关系的重视。
关于外配的地位,《唐律疏议》也有相关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男性有权外娶,而女性则没有这样的权利。
外配女性的地位往往较低,而且在家庭中往往受到排斥和歧视。
《唐律疏议》中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代社会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关于婚姻家暴的处理,《唐律疏议》也有相关规定。
在唐代社会中,婚姻家暴并不被看作是一种犯罪行为,而是被视为家庭私事。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

唐律疏议中的婚姻制度研究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法律制度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唐律疏议》作为唐朝法律的集大成者,其中关于婚姻制度的规定,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对后世的婚姻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律中,婚姻的成立有着严格的条件和程序。
首先,婚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这意味着子女的婚姻大事由父母主导,通过媒人牵线搭桥来促成。
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父母会考虑门当户对、家族声誉等因素来为子女选择配偶。
同时,唐律还规定了婚姻成立的法定年龄。
男子十五岁、女子十三岁以上,便可成婚。
然而,实际的结婚年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家庭经济状况、社会风俗等。
在婚姻的形式上,唐律承认聘娶婚为合法的婚姻形式。
男方需要向女方提供聘礼,以表示对婚姻的诚意和尊重。
聘礼的多少和种类也有一定的规定,不得过于奢华或简陋。
关于婚姻的禁忌,唐律也有明确的规定。
首先,同姓不婚。
这一规定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和伦理道德的考虑,防止近亲结婚带来的不良后果。
其次,严禁良贱通婚。
良民和贱民之间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差异,通婚被视为违反社会秩序和法律。
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律规定了“七出”“三不去”的原则。
“七出”指的是妻子若有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七种情形,丈夫有权休妻。
但同时,又规定了“三不去”,即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在这三种情况下,丈夫不得休妻。
这样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妇女的权益,体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
唐律还对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
丈夫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较高的权威。
而妻子则需要遵守妇道,顺从丈夫,操持家务。
但在财产方面,夫妻双方也有一定的权利,比如妻子的嫁妆在婚姻解除时可以带回。
另外,唐律对于婚姻中的犯罪行为也进行了严厉的惩处。
例如,对于重婚、通奸等行为,都有明确的刑罚规定。
唐律中的婚姻制度,是唐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浅析我国唐代婚姻制度

浅析我国唐代婚姻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婚姻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唐代,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和演变,体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家族结构变化、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唐代,婚姻制度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宗族意识强烈。
宗族制度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以家族为单位的婚姻结构得到了维护和保护。
婚姻是家族之间的联姻,是维护宗族利益、扩大宗族势力的手段之一、婚姻是由家族长辈来决定,并由媒人和礼仪来进行配对,注重的是门第和姻亲的关系。
这种家族意识的观念也限制了妇女的婚姻自主权。
其次,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存在。
唐代是一个儒家思想盛行的时代,儒家思想中强调男尊女卑,男性主导社会、家庭和婚姻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婚姻中,男性具有主导地位,妇女要从属于男性,服从丈夫和婆家的安排。
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和权益相对较低,婚后妇女仍然需要依附于丈夫和其家族。
第三,地位较高的女性寻求婚姻自主权。
在唐代,有一部分地位较高的女性寻求婚姻自主,如公主和贵族女性。
她们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自主权,能够选择自己的配偶,并在婚姻中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一现象体现了妇女在特定社会地位和资源条件下寻求婚姻自主的意愿和行动。
第四,提倡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迁,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开始逐渐普及。
尽管宗族意识和儒家思想对婚姻仍然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在唐代,一些人开始注重夫妻之间的感情和爱情。
夫妻之间的感情成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夫妻关系也开始强调互敬互爱、共同成长和共同建立家庭。
总体来说,唐代婚姻制度在社会变革和思想观念的重要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虽然家族观念和儒家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依然存在,但是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妇女在婚姻中也有一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同时,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对唐代婚姻制度的分析只是对其部分方面的描述,并不能完全概括当时的婚姻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朝代婚姻法律关注 的中心 。唐 律继承 和发展 了 以往
礼 法 并 用 的 统 治 方 法 和 立 法 经 验 , 化 了引 礼 入 律 、 强 礼
奸论 ; , 妾 各减二 等 ; 并离之 ” 。这 主要是 出于礼教 的尊
卑 、 分 不 可 乱 的 原 则 , 然 祖 免 亲 之 妻 与 自 己并 无 血 名 虽 缘 关 系 , 辈 份 属 同宗 , 为 法 律 所 禁 止 。 但 也 ① ( ) 孙 无 忌 : 唐 律 疏 议 》 中 华 书 局 l8 唐 长 《 , 9 3年
一
等级特权 , 并进 而维 护 国家 的统 治秩 序 。唐 代婚 姻 法
律制度更是确 立 了“ 准乎 礼” 立法 思想 , 是将礼 一 的 或 的 内容 直 接 移 植 于 婚 姻 法 律 制 度 之 中 , 是 有 关 婚 姻 或 立 法 要 合 乎 礼 制 的 精 神 , 是 出 ̄ . 入 刑 , 接 以 犯 罪 或 LU M 直 进 行 处 置 。可 以 说 , 唐 代 各 项 具 体 的 婚 姻 法 律 制 度 在 中无处不显现 着“ 准乎 礼 ” 一 宗法 思想 , 透 着其 一 这 渗
者 , 尊 长 , 者 杖 一 百 。 可 见 , 从 违 ” 自西 周 以 来 就 已 成 为 - N 规 范 的 父 母 及 尊 长 对 子 女 的 主 婚 权 , 唐 朝 得 f L 在 到 了进 一 步 的 巩 固 和 发 展 , 最 终 目 的 在 于 维 护 父 权 其 在 家 族 中 的地 位 。 2、 同姓 、 宗 、 属 不 为 婚 ” 则 。 中 国 自西 周 以 “ 同 亲 原 来 就 有 “ 妻 不 取 同 姓 ” 传 统 , 不 仅 有 利 于 子 女 的 娶 的 这
、
严格 维 护封建 等级 特权 和 家族利
者 , 坐 主 婚 。 《 律 疏 议 》 明 文 规 定 :诸 卑 幼 在 外 , 独 ”唐 也 “
尊 长 后 为 定 婚 , 卑 幼 自娶 妻 , 成 者 , 如 法 ; 成 而 已 婚 未
益, 彰显 出唐代 婚姻 法律 制度 的封 建性
中 国 古 代 社 会 是 一 个 家 国 同 体 的 社 会 , 是 国 的 家 细胞 , 国是 家 的扩 展 和 延 伸 , 种 家 国 同构 的 特 征 决 定 这
唐 代 婚 姻 法 律 制 度 评 析
张文胜
唐 代 处 于 我 国 封 建 社 会 的 鼎 盛 时 期 , 是 我 国 古 也 代社 会 最 开 明 的 时 期 , 于 其 问 的 《 律 》 传 世 的 中 成 唐 是 国古 代 最 早 、 完 整 的一 部 法 典 , 称 我 国古 代 法 律 的 最 堪 典 范 , 中 华 法 系 中 最 完 美 的 一 部 封 建 法 典 。 而 作 为 是 《 律 》 要 内 容 之 一 的 婚 姻 法 律 制 度 , 呈 现 出 明 显 唐 重 则 的双 重 性 : 方 面 秉 承 了 西 汉 以来 形 成 的 “ 尊 ” “ 一 尊 、 亲 亲 ” 宗法 思想 和礼 法 结 合 的 立 法 经 验 , 格 维 护 封 建 的 严 等级特权 和家族利 益 , 有很 强 的封 建性 ; 一方 面 , 具 另 因受 各 民族 大 融 合 和 五 胡 文 化 及 婚 俗 的 影 响 , 呈 现 又 出开 放 性 的特 点 , 现 出 对 人 性 的 关 注 , 后 世 各 朝 望 闪 令 尘 莫 及 。可 以说 , 代 的 婚 姻 法 律 制 度 不 仅 是 我 国封 唐 建 法 律 制 度 史 上 而 且 也 是 当 时 世 界 上 最 先 进 的婚 姻 法 律制度 。
健康成长 ( 男 女同姓 , “ 其生不蕃 ” , 宗法礼教规范上 )从
看 也 可 以 “ 远 厚 别 ” 唐 代 继 承 了 这 一 礼 制 传 统 并 使 附 。
之 法律 化。《 户婚律》 定 : 诸同姓为婚者 , 规 “ 各徒 二年 ,
缌麻 以上 , 以奸 论 , 亦 然 ” “ 尝 为 袒 免 亲 之 妻 儿 嫁 妾 。 诸 娶 者 , 杖一百 ; 麻及 舅 甥妻 , 一 年 ; 功 以上 , 各 缌 徒 小 以
封建性。
( ) 于 婚 姻 缔 结 的 原 则 一 关
1“ 、 父母之命 , 妁之 言” 媒 是唐 代婚 姻缔 结首 先必 须遵循 的基本原则 。我 国古代 有“ 不 自专娶 , 男 女不 自
专 嫁 , 由父 母 , 媒 妁 ” 必 须 的礼 制 规 范 , 男 女 无 媒 不 交 ” “ 已成 为人 们 婚 娶 中 的 准 则 。《 律 》 力 维 护 我 国 古 代 唐 极 这 一 礼制 所 形 成 的 父 母 及 尊 长 的 主 婚 权 , 将 其 引 之 并 入 律 。《 婚 律 》 定 :诸 嫁 娶 违 律 , 父母 、 户 规 “ 祖 父母 主 婚
三唐代婚姻法律制度的积极意义及对当代婚姻制度的启示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沟通万邦四夷来朝各民族相互交流民族融合使得唐代婚姻法律制度深受五胡文化及婚姻习俗的影响在严格维护封建特权和家族利益的前提下呈现出开放性的一面不仅影响后世各朝代的婚姻立法而且对于当代的婚姻立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读 史 ̄ t ・族 既是社会 基本 的经
济单 位 和社 会 组 织 , 时 又 是 一 个 以 血 缘 为 纽 带 而 结 同 成 的 同盟 , 宗 共 祖 的 血 亲 意 识 便 当 然 地 成 为 家 族 结 同 合 的心 理 基 础 , 族 组 织 也 就 成 为 我 国 古 代 自西 周 以 家 后 历 朝 历 代 政 治 法 律 制 度 的 基 础 。 同 时 , 权 ( 长 父 家 权 ) 君 权 的缩 微 , 族 的兴 旺 与 和 谐 是 国家 强 盛 与 稳 是 家 定的基础 , 只有 维 护 了 家 族 的 伦 常 秩 序 , 能 实 现 对 国 才 的 统 治 秩 序 。 因 此 , 护 家 族 的 利 益 、 族 的 伦 理 秩 序 维 家 和 家 族 的 延 续 , 仅 是 古 代 社 会 礼 制 规 制 的 重 点 , 是 不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