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成仁之教

合集下载

浅谈孔子的“仁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仁学”思想

浅谈孔子的“仁学”思想摘要: 作为一个有拥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民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闪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

这种传统文化是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经沧桑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同时它也深深的影响着现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民本思想影响现代价值一、孔子及其“仁学”思想的渊源(一)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孔子民本思想的渊源。

“仁学”思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

上古社会就有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固国安邦作用的人文主义传统,并形成“爱民重民”的仁学思想,这是我国民本意识的萌芽。

到了商朝,统治者将其统治神化为“秉承天意”,认为“君权神授”。

西周统治者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之君才配享天命。

主张“以德配天”和“敬德保民”。

仁学思想在周代获得极大的发展。

孔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时期正值“礼崩乐坏”,社会激荡变革中,产生了“重民轻神”的仁政思想。

如郑国子产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为政必以德,毋忘所以立。

”管仲则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从而把施政的中心直接指向了民众。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对上古、商周至春秋时期仁政思潮的继承、发展与总结。

二、孔子“仁学”思想的体现(一)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统治者行“仁政”于天下。

《孔子家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

”《论语•为政》里也讲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从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深刻地认识到老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这种共存关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要求君主行“仁政”于天下,要做到“得民心”。

(二)强调以民生为本,做到节用而爱人。

《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

浅谈《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摘要】孔子思想的宗旨和核心是“仁”。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论语》较为系统地讲述了“仁”的内涵,使“仁”成为了一个具体的体系,为儒家道德伦理指明了基本路向。

【关键词】《论语》,仁《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该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记录编纂而成,因此该书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学说。

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贯穿于整本书。

在整本书中,“仁”字共出现了一百多次,但孔子每次在谈到“仁”的时候也因人而异、因场合而异,也正是对这些不同场合和不同人关于“仁”的论述,使得“仁”的思想包含了众多方面,从而能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一)《论语·学而》载: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大致如下: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

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这里讲到的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情感基础。

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孔子认为这种本质和崇高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朴素的感情——血缘亲情。

孔子认为实现人道之仁的心理情感基础是孝悌,孝顺爹娘,敬爱兄长。

从上述有子所讲述的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是很少犯乱的,而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道敬爱,怎么可能对其他人和社会有仁爱之心呢?这句话虽然出自有子之口,但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也反映了孔子对“孝”、“弟”等伦理情谊的重视,如孔子要求其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伦语·学而》),另外孔子还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论语·泰伯》)同时,孔子在谈及孝的时候,说道:“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

孔子论君子之道——仁孔子论君子之道——仁贾陆英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虽然是极而言之,但也说明他把学“道”和实现“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以“仁”为核心的人学。

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弘扬仁爱之道,培养具有健全完善人格的人,去担当天下兴亡的责任。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孝之放,爱天下之民。

”这就清楚地说明,孔子的仁爱之道,是从对父母的孝开始,延伸到对兄弟的悌,对朋友的信,以至于对天下民众广泛的爱,同时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有三条,“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者品行高尚,悲天悯人,胸怀坦荡,内省不疚,故而无所忧虑。

知(智)者勤学敏思,明道达义,故而无所迷惑。

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故而无所畏惧。

在君子必须具备的这三个条件中,“仁”是道德核心,思想境界;“知”是学问和智慧,“勇”是胆量和行为。

“仁”是体,“知”和“勇”是用。

关于“知”和“仁”的关系,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这就是说,一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只是学问和智慧达到了条件,而不能坚守仁德,即使得到天下,最终也必然会失去。

关于“勇”和“仁”的关系,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这就是说,仁者一定勇敢,仁者之勇是大智大勇,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而缺乏仁的精神的“勇”,是匹夫之勇,会干出许多伤害仁德的事,是不可取的。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君子把坚守仁德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是那种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又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的人。

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为什么能够持久、广泛、深入地传承和弘扬呢?因为它具有深厚的人性根基。

它主张以“孝”为出发点,抓住了人心中最深沉、最真挚的情感;主张把“亲亲”之情延伸扩展到“泛爱众”,激活了人心中最闪光、最宝贵的良知;主张推己及人,“能近取譬”,从自身做起,去实践“仁”的精神,既切合实际,又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推行;主张以“礼”作为“仁”的规范,实现人际之间的和谐,使“仁”的推行有了社会认同的准则,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也符合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

孔子的仁礼相成思想及人性观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己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己有差异。

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

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

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己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一降而为•自诸候出”,再降则•政在大夫”,三降则“陪臣执国命”,“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乱了套。

但是,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方而, 有识之士鉴于礼崩乐坏的混乱局而,竭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认为礼是•国之基”,:人之干”,•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左传》昭公五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

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

另一方面,那些越位逾分的大夫和陪臣,为了巩固其己经获得的地位权力,满足其高高在上的虚荣心,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追求的人格标准《论语》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它文字简约,义理深刻,影响深远,是中国古文化最重要的典籍。

它蕴涵着厚重的智慧和思想,浸润和涌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的命脉。

《论语》中论述了做人、治学、治国诸多方面的理论,其中孔子最重要的仁、礼思想、教育思想、人才观,是儒学的基本范畴,是探讨人生价值,追求高尚的道德人生的基本内容和人我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一、孔子学说中的仁”、礼”思想在孔子《论语》中,仁”、礼”思想是儒学的基本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中,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圣人”,在孔子看来,圣德之人是一种崇高博大的审美境界。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是说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无论是圣人、智者、勇者和仁者有着共同点,就是都贯之以仁,智者又叫知之者”知仁而求;勇者又叫好知者”好仁而行仁;仁者又叫乐之者”乐仁而安仁。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圣人之智(圣智)、圣人之勇(圣勇)、圣人之仁(圣德)是孔子对理想的仁”之追求。

他追求的仁” 是将心性升华至一种世界精神理性的境界。

可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追求一生的最高道德标准。

孔子对仁”的价值追求和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孔子对待人的态度是:任何人都应该成仁”和达仁”,若诚意地去求仁”就可达到仁”的境界。

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教育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求仁”,即追求自身道德的终极完善。

《论语》中更多地强调人的内在修养,达到仁”的境界,它是礼”的观念的一个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仁”的价值内涵,指的是仁”是情感的自得。

孔子强调人如何达到理想之仁”,仁的精神价值的重要体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倡导的仁”就是爱人” 由爱人”推导出孔子对社会与民众的关注,对整体人类与社会发展之间实现共同和谐的深深关切。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中国民族起了其他任何思想学说所难以比拟匹敌的巨大作用。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是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弟子多达三千多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

东方人文主义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作为东方人文主义核心内容的“民惟邦本”思想早在尧舜时代就已经产生。

“仁”是东方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规范,“克己”、“爱人”、“力行”是东方人文主义者“为仁”的三原则。

东方人文主义者的社会责任不是提倡“人权”反对“神权”,而是教育人成为“成人”,不是追求个性解放,而是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

东方人文主义者认为只有“成人”才能克服贪婪,才能张扬人性;只有以“礼”来提升人的人格品味,才能使人成为“成人”。

一、仁如何贯通天人仁本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又是当前争论较多的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仁是内心情感还是人格塑造?是心德还是人伦?是心理学的还是社会学的?自孟子以后直到宋儒,都主张前者(主流意识),即认为仁是心理情感、心之全德。

但也有人从外部的社会“角色”论仁的。

这里还有情与性、理的关系问题,不能细论,但其主流传统是主张情理统一的,即认为仁既有情感内容,又有理性形式,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孔子有知、仁、勇“三达德”之说,三者之中,仁德是其核心。

芬格莱特说仁只是“原始材料”和“潜能”,承认其来源于自然,这是对的。

但是,这所谓“潜能”,不只是具有存在意义,而且具有价值意义;不只是原始的情感才质,而且是普遍的道德情感,是一种潜在的德性。

“直心而行”谓之德,“德者得也”,即得于“生”道而为仁。

孔子并没有这样明确地给予说明,但是,在孔子的学说中,隐含着这样的思想,我们的任务,就是将其阐释出来。

二、仁与知仁与知的关系是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子杀身成仁事例

孔子杀身成仁事例

孔子杀身成仁事例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

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

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

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

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

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

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成仁之教作者:陈多旭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第01期摘要:孔子教学首重求仁,但对于是否能求得仁,则既有“欲仁仁至”之说,又不轻许人以仁。

这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是内在贯通的。

“欲仁仁至”说侧重于讲仁德能因人的自觉欲求而即其身体力行当下体现;不轻许人以仁,则是缘于仁德全体非经长期坚持不懈的德性修养而不能至。

基于此,学者应能近取譬,就力所能及处行仁,积仁至之得而又持续地推扩之,如此才能渐次趋于仁者之境。

这是孔子主张的成仁的过程和方法。

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对孔子的教化理念或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修养;能近取譬中图分类号:G40-09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1-0014-05近年来,国内有所谓“国学热”的兴起,“论语热”是其表现之一。

作为主要是结集“万世师表”孔子与诸弟子问答语录而成的典籍,《论语》中蕴含的教化思想,尤为人所关注。

但这些思想还需要做更多审慎的解读,才可能真正有资于今日。

孔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中庸》)后儒也总结说:“孔门教人,求仁为大。

” [1 ]仁德修养是孔子教学的首要内容。

本文兹由分析《论语》中仁之可至与不可至二说的关系切入,对仁德修养的过程、方法等问题略作探讨,希望借此能对孔子的教化理念有更深入一点的理解。

一、问题导入:仁的可至与不可至孔子为教,首重人性的教养和化成,由之达到的人格境界,最高者为圣,其次为仁。

孔子说圣是“尧舜其犹病诸”(《论语·雍也》),非常人所能及,实即将之虚悬一旁,而主张学者当致力于求仁。

但对于求仁的结果,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依此章的说法,仁者易至。

而据《公冶长》、《雍也》、《述而》等篇的记载,孔子对门下诸弟子及时贤均不轻许之以仁,连自己亦称不敢当仁之名。

照此来看,则似乎仁同圣一样为常人所难至。

两种态度在表面看是自相矛盾的,不过这显然并非孔子前言不搭后语或其思想内有抵牾之故。

我们知道,孔子因材施教,论说随人、事不同而有差异是很正常的,但其中自有会通之处,更何况孔子声明了“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

那么,两种如此不同的说法背后又会隐含什么样的一贯之道呢?这个问题朱子已经提出过。

他说:“且如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何故孔门许多弟子,圣人竟不曾以仁许之?虽以颜子之贤,而尚难不违于三月之后,圣人乃曰…我欲斯至‟!盍亦于日用体验,我若欲仁,其心如何?仁之至不至,其意又如何?”①依朱子之意,这等文字须“于身心上著切体认”,才能明悟其中道理,所以他并未给出具体的答案。

后来徐复观先生也曾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做过分析。

他认为,之所以能说“欲仁仁至”,缘于孔子认定仁乃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内,亦即以仁为人性,故能随要随有;而不许人以仁,在于仁是一无限的境界和责任,没有限界,也没有完成,如以仁自居,便是隔断了仁 [2 ]。

因为这并非徐先生关注的主题,所以他的分析颇简略,其间尚有不少精义待发挥。

而且,顺着《论语》展现的方向虽能推导出仁内在于人或仁即人性的人性论,以之为德性修养工夫的依据,但这种人性论的明确提出及完善,应该归功于《中庸》、孟子特别是宋儒,若如徐先生径直以此解释《论语》之仁说,恐怕未必准确。

今日我等于朱子所要求的切身体验之工夫容或不足,但可以结合文献资料,尝试着从理论上为这个问题探寻更细致、深入的解答。

二、从“欲仁仁至”到仁不可至:学习成仁的过程人之所以能够“欲仁仁至”,就《论语》本文来看,其依据在于仁是人不需要凭借外力就能自主抉择行之的,即仁是人“可欲”的。

皇侃注此章有“行之由我”一语 [3 ],此注与《颜渊》篇所记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语辞相似。

朱子注“为仁由己”曰:“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在我而无难也。

” [4 ]皇注与朱注都说明了同一个意思:为仁与否,全在自己的选择,而非他人所能干预。

业师李景林教授结合本章及其他材料,更进一步指出,孔子有一个引领和决定了此后两千余年中国文化人文的、内在超越的方向的发现,即他于周人传统的“天命”中,作义、命的区分,将须借外力才能获得的功利归诸命,而以行仁义“为人所唯一可凭其意志的抉择和自力,而不依凭外力所能决定之事。

或借用今日哲学家的话说,这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这正是人之意志“自由”的体现 [5 ]。

景林师揭示的这一点,还可以从《论语》的其他篇章中得到证实。

《述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朱子注云:“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

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哉?” [4 ]朱子此注正是基于对义与命的区分来作的。

依照这一说法,求富要受限于种种外在条件,非求之必得,而求仁则无此限制,是完全自由的,是人可以真正自主决定是否“欲”之的。

据此,人有欲仁之充分自由,仁亦是人真正可欲的,这正是《论语》展示出来的人之为仁的前提条件。

既然仁是人唯一“可欲”的,“欲仁”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或真正意志自由的体现,那么自觉、积极行仁也正是人由以证明和实现自身生命独特价值的方式。

其实“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句话更确切的解释是:为仁只能依靠人的自力,而不能仰仗他人。

也就是说,为仁需要人的自觉、自为。

人之为仁,意志自由只是充分条件,自觉则是必要条件。

人人都有“欲仁”的能力,关键还要看是否实际“欲”之。

《里仁》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雍也》篇:“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这个力,不是外在的体力或其他物质力量,而是意志力,是人皆有之的,但看是否用之而已。

孟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折枝犹或需要外力,欲仁则与外力无关,全系于意志。

欲仁与否是为不为的事情,而非能不能的事情。

故孔子要学者“志于仁”、“志於道”、“义之与比”(《里仁》),后世儒者亦每每强调为学须立志、学当期圣贤,正是以此。

意志的自由、自觉展现的只是为仁的方向或可能性,但“欲仁仁至”说的内涵并不止此,此说直接的意思,是由对仁之欲而能产生仁至的实际效果。

《述而》篇“求仁而得仁”和《尧曰》篇“欲仁而得仁”两个说法与此相似,但有区别。

“求仁而得仁”是讲伯夷、叔齐安然接受自己道义抉择的后果,“欲仁而得仁”是主张人应该欲所当欲(即仁),此处则是称仁因人之欲而即能至。

“仁至”当然也可以理解作仁因其可欲而最终能至,但这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这里则更多的是讲仁的实际能至、当下即至,就是说仁至不仅仅是可能的,更会因欲之力而成为现实的。

历代的注疏及引述此章者,一般也都看重其实际能至之义,宋儒更有很多从二程子解作“欲之则至” [6 ],这是对因“欲仁”即有“仁至”的肯认。

但仁如何就欲之则至了呢?这个问题却作答者不多。

朱子注云:“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

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 [4 ]朱子以仁内在于人性,故谓之反求即得,这是发挥宋儒的心性本体论思想,不可从。

焦竑《笔乘》云:“此孔氏顿门也。

欲即是仁,非欲外更有仁。

欲即是至,非欲外更有至。

当体而空,触事成觉,非顿门而何?” [7 ]焦氏以心学甚或禅学的顿悟说解经,从大处讲亦不可从,但他说“欲即是仁”、“欲即是至”,则有合理之处。

我们回到《论语》本文中去寻找相关材料来印证一下。

《里仁》篇:“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正如朱子提示的:“我若欲仁,其心如何?”此心若真志于仁、好仁,亦即欲仁,则自然好善恶恶;但这又不应该止于心意,其表诸行事,亦当自然趋善避恶。

好善恶恶、趋善避恶,不正是仁德的体现吗?故可谓之欲即是仁、即是仁至。

《颜渊》篇:“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训“能” [8 ];“天下归仁”,谓能通人我之隔阂,以仁爱之心应接天下事物 [5 ]。

这句话意即能自己回复到礼上就是仁。

能自己复礼,就是欲仁;欲仁要求或表现为在视、听、言、动诸方面一合于礼。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就是仁,就能依仁待人接物。

由此来看,欲仁不仅仅是动机,还是行动,而此动机与行动恰是仁的呈现与证成。

是故欲仁与仁至并非判然两截,仁至是欲仁的当然结果。

以上分析的“欲仁仁至”说的三层内涵,实质上是一体共生、互涵互证的。

仁之可欲,说明不同于富贵之类功利要求须受种种外在条件之限,仁能求之必至;反之,仁之至也证明了其可欲;而贯穿于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仁的自觉的欲求,仁之可欲及仁之至都赖之以证明和实现。

《皇疏》曰:“世人不肯行仁,故孔子引之也。

” [3 ]仁至只是孔子假以勉人进学的,重点乃在实地欲求的工夫,无此工夫,讲论再多也只是徒有虚文。

不过既然仁能因欲即至,为何孔子又不轻许人以仁呢?《公冶长》篇记载,或问冉雍、仲由、冉求、公西赤四弟子及楚令尹子文、陈文子二臣仁乎,孔子均辞以“不知”,实即不许。

《述而》篇:“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自己亦不敢当仁之名。

其实,这里所谓仁,是就整体立言,是总其成,与“欲仁仁至”之“仁”不同,后者是指仁的具体呈现。

前引焦竑以顿悟说解“欲仁仁至”,顿悟所得乃全体而非具体,所以不对。

朱子注“或曰雍也仁而不佞”章说:“仁道至大,非全体而不息者,不足以当之。

” [4 ]此注有两个要点:首先,这里所说的仁是全德之称。

既是全德,就不能因人具有某种或某些具体德行而遽称之为仁。

其次,仁是不息的,也即徐复观先生所言无限的,故而不能因一时的德性成就而以仁称之。

《雍也》篇:“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据此章,颜回及其余诸子虽然时或至仁,但因不能长葆此境,故亦不得许之以仁。

从《论语》的记载来看,被孔子称许为仁者的不过微子、箕子、比干三人而已,而这都是以其一生践行了仁德的古人②。

所以,“欲仁仁至”说与不轻许人以仁并不矛盾,二说有联系也有区别:一时一事所至之仁不等于仁德全体,但一时一事之仁之所以能称之为仁,在于其是仁德全体的具体表现,而仁德全体的最终实现,又依赖一时一事之仁的积累和推广。

人不能止步于具体的仁至,而应当追求仁德全体,这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实现而言具有根本的意义。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回到对“仁至”二字的解释。

二程子说:“至谓心存于仁,非能至于仁也。

” [6 ]张南轩说:“不曰至仁,而曰斯仁至矣,盖仁非有方所而可往至之也。

” [9 ]仁不是特定的待人去接近的外物,也不是由理性认知的知识,而是即身体力行而证显的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