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受众的认识角度梳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四、当今传媒对受众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 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对“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解: 狭义:大众传播媒介个体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体现出的受众本位意识和以受众为中心的运作状态。 广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系统即社会的决策层 和组织层都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受众本位意识。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传播学-传播效果

传播学-传播效果

第八章:传播效果传播效果的含义: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递的信息被传播者接受以后所产生的有效结果。

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现代传播学的起点。

两次含义: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起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1传播效果的显示主要在受众一方,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是对受众的研究。

2传播效果有短期和长期;隐形和显性;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的区别。

3信息在到达受众以后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分层次的,是有特定顺序的。

1认知面的效果(环境认知效果);2心理和态度的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行为层面的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4传播效果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所传播的信息作用的结果,传播的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都是形成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一、信息提供者与传播效果所谓可信度是指船舶媒介和传播者在受众中得到的接受、认可与信任程度。

即传播者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提出: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明效果越小,此概念说明。

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媒介和传播者的可靠性。

可靠性是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的提供和信息的真实、准确程度。

2.媒介和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

专业权威是指传播媒介或传播者特殊的身份在特定领域所表现出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洞察力对受众态度改变的政府能力和感染能力。

3. “休眠效果”。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表现出来。

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逆反、求新心理。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效果研究几种效果理论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1)从与人们的原有态度的关系来看,对原来就 持赞成态度的人来说,“一面提示”的说服效果 明显大于“两面提示”;而对原来持反对态度的 人来说,“两面提示”的效果则明显大于“一面 提示”。 (2)从与文化水平的关系来说,“一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低者说服效果较佳,而“两面提示”对 文化水平高者效果较佳。
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独特优势: ( 1 )受众广泛,接触时间最长 ( 2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 能力 ( 3 )拥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 4 )渗透性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 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 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 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 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 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毛主席在50 年代决定向经过挑选的人提供一 份四页的报纸(指《参考消息》),上面刊登的全 是译成中文的西方通讯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 路透社和法新社的消息。他后来解释他为什么要这 样做。就我们迄今所知,他并没有读过西方研究这 个问题的任何材料,但他使用了我们谈的“免疫” 这个词。他说,如果我们让人们为了防病打肪疫针,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危险的思想采取同样的办法呢?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一般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 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 低,说服效果越小。这说明,对 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 取受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 前提条件。
霍夫兰
(二)“休眠效果”
信源的可信 性对信息的短期 效果具有极为重 要的影响,但从 长期效果来说, 最终起决定作用 的是内容本身的 说服力。

受众观的梳理

受众观的梳理

总体上来说受众的地位是不断提升的过程,从消极被动走向积极主动。

一、精英视野下的受众1.大众社会理论下的受众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众社会理论提出了原子化的说法,即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动摇和侵蚀了过去的社会结构和价值结构,宗教、社群衰落了,大众社会的人们相互之间只有契约和经济上的联系,人们日益原子化、毫无个性、非常易于操纵。

大众社会理论其实是一种精英史观,它把权力精英作为批判对象,但是又把他们看作是历史的主导者,而大众则是软弱无力、一盘散沙的存在。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的受众就是大众本身,受众是被动存在的。

传播效果研究早期的“子弹论”“皮下注射论”或“靶子论”的观点,就是建立在这一受众观之上的。

2.法兰克福学派20世纪40、5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基于对资本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的立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于资本主义文化生产(包括媒介文化生产)对大众意识的控制方面。

其前提假设是:大众是铁板一块的,是被动的客体。

二、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

受众在大众传媒面前具有某种能动性,大众传媒没有随心所欲地支配和左右受众的力量。

20世纪40年代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IPP指数分析。

“使用与满足理论”“选择性接触”“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四十年代,把受众成员看成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是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它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虽然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

三、传受平等的理想受众观20世纪80年代,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理论交往理论把主客体划分建立在平等地位的基础上,把传播看作互主体性的过程,认为传受双方都具有互主体性。

四、平民视野下的受众1.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威廉斯和霍尔不是固守知识分子立场,而是站在民间、大众的立场来看待、评价大众文化,发掘受众在参与中所具有的能动解码作用,致力于发掘本真的工人阶级文化。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

大众传播学课程大众传播学课程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大众传播现象的学科。

它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本文将从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模型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众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大众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信息在大规模人群之间的传递过程,以及这种传递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二、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媒体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受众是接受和解读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的特征和行为对信息的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传播内容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新闻、广告、宣传等。

三、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传统线性模型认为信息是从媒体传递给受众,受众passively 接受信息。

双向模型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互动,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多向模型则更加关注受众的主动参与和社交媒体的影响。

四、大众传播学的实际应用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

广告是大众传播学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通过研究受众的需求和心理,设计有效的广告策略。

公关是另一个重要领域,通过研究受众的态度和反馈,制定有效的公关策略。

社交媒体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领域,大众传播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交媒体对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影响。

总结:大众传播学课程涉及到广告、公关、媒体、社交媒体、口碑营销等诸多领域。

通过研究大众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了解信息如何从传媒到受众,以及受众如何接受和解读信息。

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媒体、受众和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学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线性模型、双向模型和多向模型。

大众传播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领域,包括广告、公关和社交媒体等。

通过大众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传播环境中的挑战。

受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受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受众概述•受众的类型和特征•受众研究的主要成果•受众调查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看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看有体现为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归宿点。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中的受众,有很大的差异传者和受众是一对多的关系,传者占主导地位,信息反馈是间接的,延时的,分散和隐匿生的。

传者和受众通常是一对一的关系信息传播呈双向互动状态,信息反馈是直接的,及时的集中的和明显的。

大众社会理论•大众社会理论是19世纪以来兴起的,该理论认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只有通过正式的司法、契约和大众传播相互联系。

•美国学者康豪瑟提出的“大众社会理论”,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结构应该是三层结构:政治精英、中层组织、民众。

中层组织的功能保护民众免受政治精英的操控;防止政治精英的决策直接为大众压力所左右;对精英政治进行组织化和民主化控制;提供交往和讨论的平台从而使平民众对现实的感知更为真切;中层组织的多样性导致利益和认同感的多样化,从而降低民众被动员到大规模集行动中去的可能。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将大众传播看成一种重要的社会过程,受众作为构成社会大众的的主体,其信息接受行为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可将大众传媒介组织视为一类经营性团体,受众的信息接受活动由此被当做一种市场消费行为,受众则成为一种市场营销的对象。

从现代政治学的角度出发,受众无疑使市民社会的主体,应当享有各种各样的权利,通过大众媒介接受信息就构成受众的一种基本权利,受众则成为权利的主体。

由此,对受众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大众”到“市场消费者”再到“权利主体”的变化过程。

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大众传播内容分析

美国电视在20世纪50~60年代选择节目的原则 LCD(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最小公 分母原则,又称雅俗共赏原则,即节目应尽可能简 单明了,满足尽可能多观众的欣赏口味,尽量少设 置障碍; LOP(Least Objectionable Programming),最 低反对原则,即节目不能引起任何争论、任何麻烦 。
Q1:如何研究大众传播内容
两个方面的研究: 说什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怎么说
一、大众传播内容
大众传播的传播内容:
具体的说,就是媒介的各种产品,如新闻报道 、电视剧、电影、音乐节目等等。 抽象的说,就是经过符号再现的信息。
信息 人类能够接受和使用的信息 大众传播的信息
1、信息的概念
信息构成传播内容的基本要素。信息 译自英文“information”,中文意思 是音讯、通讯、消息、通知、情报等 ,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 传播过程是信息的流动过程。信息在 传播中无所不在、无处不有。 信息的传播依赖物质,信息的贮存也 只有借助于物质才能实现。信息是不 能脱离物质尤其不能离开媒介而独立 存在的。
娱乐性信息:娱乐性信息指的是大众 传播媒介为广大受众传播的、以消遣 和娱乐为目的的信息 。 服务性信息:服务性信息是指大众传 播媒介为社会各界、为社会广大公众 提供的各种服务类的信息,包括天气 预报、交通状况报道等。 服务性信息:服务性信息是指大众传 播媒介为社会各界、为社会广大公众 提供的各种服务类的信息,包括天气 预报、交通状况报道等。
西方大众传播内容:
1、大众传播媒介只能选取一部分信息进行传播,传 播内容只是媒介能够得到的大量信息中经过高度选 择而不是全盘加以反映的抽样。因此,传播内容所 反映的世界,并不是真正的完全的世界。 2、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相当大量的是娱乐 性的,而不是消息性的,他们更多是分散而不是集 中和增进人们对重要问题如社会经济政治等的注意 力。 3、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因此在内 容上是通俗的、平易的,在形式上是简单的,很少 传播意义不明确,可能被误解的复杂的材料。

大众传播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效果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农业生产中的创新技术(机械技术、良种等) 在社会成员中传播的过程
创新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
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 10%~25% 时,进 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 即所谓的 “ 起飞期 “ ;
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减缓。
“S”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 四个阶段
一、1920—1930年代 二、1940_1960年代 三、1960年代后期至1970年代 四、1970年代中期以后
“子弹论” 有限效果 适度效果 强大效果
一、1920—1930年代 “子弹论”
子弹论(bullet theory) : 如同子弹射中靶子,大众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第二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第三节 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介绍
第一节
传播的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一、传播的效果
1、基本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次 (1)认知 (2)观念 (3)行为
哪个层面的效果最为人们所重视?
二、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
1.霍夫兰的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
美国新兵研究(1942-1945)
1942年,美国利用电影教育新兵 好莱坞著名导演卡普拉(Capra)负责制作了七 集纪录片
《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七集系列 纪录片
观众:1500万美国新兵
效果如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卡尔·霍夫兰 Carl Iver Hovland 1912-1961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研究结果:
纪录片在对士兵传播战争信息方面,效果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对受众的认识角度梳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作者:耿延庭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4期
【摘要】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一直被“效果导向”主导,经历了“强-弱-强”模式,而“受众”作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核心与基点,不仅影响着传播效果研究的范围、指向及强度,也影响着研究的思路及对研究结果的解读。

本文尝试从对受众的认识角度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大众研究效果研究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播效果受众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一直被“效果导向”主导,传播效果经历了“强-弱-强”的研究模式,大体遵循了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到强效果论的理论发展过程。

然而,“受众”这个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核心概念直到近些年才被重视,“受众”是考察传播效果的基点与立足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不能脱离受众而独立存在,对受众的理解和认识差异从根本上影响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思路及结论,决定着效果的范围、指向和强度;另外,效果的“强弱”是基于对受众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以对“受众”的理解和认识为框架,能够深入地解释所谓“强”或“弱”效果的形成。

本文将尝试从对受众的理解和认识角度,对《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部分研究进行梳理。

一、聚焦于“孤立”受众个体的研究
第一阶段的研究是将受众作为被动的、相互隔离的孤立个体存在,考察媒介对其认知、态度、行为等各方面的影响,代表研究为佩恩基金会研究。

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在该研究中是作为“孤立个体”存在的。

例如心理学家彼得森等采用实验法研究电影是否能促成儿童的态度转变,即测量作为单一“个体”的儿童的“反应”;研究电影是否会引发儿童的情绪激动,也是给每位儿童装上实验设备,记录他们的脉搏与血压。

儿童在这里没有被考察到与其他人的互动情形,也没有考察电影是否作为他们之间的“互动”载体,这里“个人”似乎是不与他人联系的“个体存在”,是“孤立”的。

佩恩基金会研究的总体特征是将受众作为“孤立”的“个体”存在,并遵循“媒介刺激——受众反应”的线性过程。

传播作为媒介一端对受众一端输送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媒介只是社会中外在于人的存在,而不再作为人传播和互动的延伸。

二、存在“个体差异”的受众
第二阶段的研究认识到受众具有个人差异,以及因预设立场形成的选择性接触、理解与记忆,聚焦于受众的态度与行为,考察劝服信息是否会改变受众的态度。

代表研究为火星人入侵地球、霍夫兰的劝说与说服和寻找魔力要素研究。

1、火星人入侵地球实验
由坎特里尔指导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研究,是围绕着选择性影响观点进行的,“个体差异造成不同选择”是坎特里尔主要研究目的之一。

为什么有些人受到惊吓,而其他人则没有?不同的批判能力造成了不同的反应方式;人格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包括情感上的不安全感、病态性的恐惧、缺乏自信和宿命论等因素;此外,人们的社会阶层,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等因素也产生了影响。

该研究强调了个体差异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不再将受众视为孤立的个体,对“刺激-反应”模式提出了挑战,开创了选择性影响的理论研究。

2、电影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士兵的说服
霍夫兰等人的劝说与说服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受众成员的个体差异会对大众传播的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个体差异导致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

研究在对受众的认识上主要集中于个人差异,相比于坎特里尔,他们对于人格特质作了更细致的分析;他们对受众认识的另一个贡献是考虑到了“团体”的影响,受众所属的社会分类(如职业、收入、教育程度)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不过,研究者们还没有把实验对象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作为影响效果的一个变量进行研究。

3、传播与说服:寻找魔力要素
本研究运用控制实验的方法试图发现说服的“法则”,进而运用这些魔力要素改变人们的意见和态度,达到改变人们行为的目的。

研究发现,除了传播者(信源特征)、讯息的结构和内容起着很大作用外,受众本身的特征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众群体归属感的强弱、个性因素的影响(包括自尊心、攻击性、精神性神经症等),还有受众参与主动性等都影响了传播效果,即态度和意见的改变情况。

三、人际关系的视野与社会结构的介入
第三阶段的研究引入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因素,受众存在于社会团体、关系和规范中,考察了受众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如何与媒介效果发生互动。

代表研究为人民的选择、创新扩散、两级传播和里维尔项目研究。

1、人民的选择:政治宣传中的媒体
本研究的重点是“选民是如何在总统竞选中作出选择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的社会属性(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城乡差别),建立在社会分类上的政治既有倾向指数,对竞选的兴趣等因素对选民的选择产生影响。

在实际研究很久以后,人际影响的重要性才被认识到,人际交流对选民投票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在研究中受众频繁地提起“意见领袖”,研究者把这种传播形式称为“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一般作为没有特定目的的信息源或解释源而受到重视,少数意见领袖选择性地接受媒介的影响,而多数人根本不怎么接触媒介宣传,结果造成通过人际渠道产生的影响比媒体更大。

两级传播的假设为理论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次大规模调查发现,人们之间的联系是大众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艾奥瓦杂交玉米种研究:创新与扩散
瑞恩和格罗斯的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某项创新的扩散过程,研究重点包括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某种社会系统,以及在不同阶段上作出决定的不同类型的人。

此研究的重要之处在于,把采用创新的过程分为不同的阶段、对采用者进行分类、分析他们获得信息和不同影响的渠道。

在杂交玉米种的扩散研究中,由于研究环境是与传统社会很相似的农村,口头传播渠道比媒体渠道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中充分重视了人际传播的意义与价值,对理解人际传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

3、个人的影响:两级传播
迪凯特研究代表着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之前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大众传播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影响他们对媒体的反应等问题上,而其后不久,研究者们更加关注受众的社会属性,以及受众的社会分层对注意和反应模式的影响。

此研究第一次把关注点放在了大众传播过程中社会关系与其作用上,并认为,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个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不是讯息刺激的结构、被感知的传播者特点或信息接受者的心理结构。

研究者明确指出,初级群体具有一种意义赋予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两级传播思想,对创新的采用和人际传播信息失真研究都起到了研究定向作用。

4、里维尔项目:作为最后一种诉求媒介的传单
里维尔项目研究传单对于平民在紧急情况下(普通媒介无法使用时)的传播作用,传单的传播路径、速度、准确性和渗透性。

传单传播有两个环节:讯息的定向传送,第一级传送;讯息的人际扩散,多级口头传送。

研究结论是:任何一种媒介传播信息从媒介流向受众的过程中都经历两个主要阶段。

相比于“两级传播”和“意见领袖”,里维尔项目把注意力集中在口头传播在人际网络扩散式信息质量的问题。

此研究考虑到了人际网络的作用,将受众放置于社会人际网络之中,这也为其研究准确性及理论建构奠定了基础。

四、积极主动的“受众”
第四阶段强调受众主动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处理信息和讨论信息等积极行为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代表研究有使用与满足理论、儿童生活中的电视研究。

1、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听众:使用与满足
这项研究搜集了大量妇女听众在收听日间广播剧时产生的使用与满足方面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她们并不是处于社会孤立的状态,听众从其经验中获得了情感的释放,广播剧能使她们沉迷到大量愿望被满足的想象之中。

听众感到满足的原因是,剧中对社会的描述给她们提供了建议,她们认为这些建议在自己的生活中可能用得上。

此研究中发现,听众不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她们会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主动地选择、使用那些对她们有益的信息。

2、儿童生活中的电视研究
这一研究的核心角度是使用与满足理论,同时也采用了选择性影响理论。

在此研究中,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在强调智力对于电视影响的决定作用时,研究者引入了基于个体差异的选择性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分类和社会关系两方面。

社会分类,如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影响了孩子对电视的使用,从而影响孩子观看电视后的反应;而社会关系则是决定电视对孩子影响的关键性因素,在很多方面社会关系比社会分类更能决定电视对孩子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四个阶段,不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每一阶段积累的对于受众的理解和认识实际上都融入到后来的效果研究之中。

不难发现,就受众在社会中的位置而言,从“孤立”地作为信息接受和产生反应的个体,到考虑到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到将之作为首属群体、人际网络和社会结构中的一份子,再到关注受众的主动性。

随着对受众理解和认识的不断加深,
对受众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分析,拓宽了受众的研究空间,丰富和推进着大众传播效果研究。


参考文献
①[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著,刘海龙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②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
③张鑫,《大众传播效果研究新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3(1)
④[美]费雷德·菲德勒著,范东生编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J].《国际新闻界》,1981(03)
⑤周鸿铎,《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上)》[J].《现代传播》,2004(3)
⑥吴文虎,《对传播效果的深入探讨及其他——传播学漫话》[J].《新闻与写作》,1989(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学生)
责编:周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