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时代楷模观后感
2019学习时代楷模杜富国事迹心得精选5篇

2019学习时代楷模杜富国事迹心得精选5篇他的名字烙在人民心里,他的功勋祖国永远铭记。
他是祖国土地的守护者,他是保卫人们安全的英雄。
他就是扫雷英雄——杜富国。
2018年10月,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最后一个雷场进行扫雷作业。
组长杜富国及战友艾良发现一颗当量大,危险性极高的弹体,这时,杜富国命令艾良:”你退后让我来。
”当杜富国小心翼翼地趴在地上拨开泥土时,“轰”的一声,弹体爆了,而杜富国下意识的倒向两三米外的艾良,正是由于杜富国的舍生忘死,战友艾良仅受了皮外伤。
可杜富国自己呢,防弹衣被撕成碎片,全身血肉模糊。
经过了三天三夜的抢救才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可却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臂。
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关心战友如何。
杜富国用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说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
鲁迅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写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杜富国正是这样的英雄,从小家到大家,从自我到超我,他无私地坚守着岗位,完成了肩上背负的使命。
“你退后,让我来。
”六个字铁骨铮铮,毫不畏惧,完成最后一个扫雷作业后,战友们手拉手趟过雷场,完成土地的交接仪式。
可以杜富国再也无法与战友们一起执行任务,无法看见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他的精神永远都在,它勉励着战友们。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当杜富国站上《感动中国》的颁奖台,每个人的心中都是感动的,掌声传遍舞台。
扫过雷的雷场变成了农田,撒上种子,结出果实。
这样的男儿,顶起中国的一片天,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安心。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都应该向英雄奉献自己的敬意。
英雄们用血泪换来的安全、繁盛,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
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总有人把信仰放在利益上面,把大家放在小家之前,实现超我的精神。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类英雄,也不必让每个人都去做人类英雄,但我们应该尊敬人类英雄。
2019时代楷模杨春先进事迹优秀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2019时代楷模杨春先进事迹优秀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2019时代楷模杨春事迹学习心得身患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却为了工作先后3次推迟手术治疗,今年1月,他突发疾病,不幸因公牺牲,倒在了他全身心投入的警察岗位上,年仅49岁。
他就是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分局的杨春。
他嫉恶如仇、骁勇善战、一身正气、廉洁奉公,赢得了群众广泛赞誉。
8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杨春同志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杨春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广大民警一致表示,要以杨春为榜样,坚决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宁,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
2019时代楷模杨春事迹学习体会忠诚履职、勇于担当、淡泊名利、一心为民——连日来,”时代楷模”杨春的先进事迹在福建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广大党员干部表示,杨春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要接过”忠诚卫士、扫黑英雄”杨春的旗帜,坚守平凡岗位、争创一流业绩,在苦干实干中砥砺前行。
杨春生前是福建省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副局长,他28年如一日奋战在维护稳定、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屡破大案要案,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作出突出贡献。
今年1月23日凌晨,长年超负荷工作的杨春突发心梗,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9岁。
杨春是一名海军退役士兵,他的先进事迹在退役军人群体中口口相传。
福州市马尾区局交警大队民警林志川也是一名退伍军人。
”杨春同志对人民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群众的深切热爱,令我深受教育。
”他说,”我要以杨春为榜样,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扎根基层、保一方平安,是杨春同志孜孜不倦的追求,他是派出所民警学习的榜样。
”福州市局鳌峰派出所副所长陈雨说,”我们将努力实现精准服务和有效治理,不断提升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漳州市局巡特警支队政委吴荣辉说:”杨春同志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队友,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对群众、对民警开展和风细雨、细致耐心的工作,他无愧于英模、时代楷模的光荣称号。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
在全国上下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中央宣传部2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朱有勇的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
一道考题,促使他攀登农业科学高峰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
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蒙了。
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
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
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2019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5篇

2019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5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进入新时代,青年干部就要向时代楷模――黄文秀同志学习,用青春和生命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关于2019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先进事迹观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学习时代楷模黄文秀英雄先进事迹观后感奋斗是青春的底色,行动是最好的传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表示,黄文秀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黄文秀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青春展示着青年的担当精神。
“文秀花”之发芽――“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我从百色老区来到长治老区,时刻受到革命先烈精神的洗礼、浸润。
”大二时,黄文秀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对老师和同学们表白心迹。
她的人生方向明确而笃定,“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
”风华正茂的年纪,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黄文秀选择了告别繁华,扎根基层。
作为名校毕业生,她原本可以选择更安逸、轻松的生活,然而,当她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却做出了“回到贫穷的家乡,投身于艰苦的扶贫事业中”的决定。
她说:“百色是脱贫的主战场,我有什么理由不来呢?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
”作为一名党员,黄文秀从来不曾把自己的努力拔到太高的位置,她只是脚踏实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
“文秀花”之绽放――“我心中的长征”。
“理论来源于实践,更要应用于实践,我希望到一线去历练自己。
”在机关工作一年后,黄文秀主动申请到田阳县那满镇挂职,期满又到乐业县百坭村任第一书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驻村一年,她从“新手”到“熟路”,用两万五千公里的里程数,也是她心中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长征路程,真真正正地走入了村民的心里。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学习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一位“顶天立地”的农业科学家,一位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奋斗者,一位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共产党人。
一道考题,促使他攀登农业科学高峰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题,冥冥之中决定了朱有勇为农业科学奋斗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参加研究生面试。
后来成为他导师的段永嘉问道:“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虫害不足百年,在几千年传统农业生产中,人们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一问把他问蒙了。
那个年代,农作物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容易发生病虫害,致使农药用量大幅增加,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粮食生产构成潜在危险,水稻稻瘟病即为典型。
世界各国的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办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县田间考察,偶然发现“当地农民用杂交稻和糯稻间种,稻田很少发生稻瘟病”。
难道稻瘟病发病率跟水稻品种的多样性有关?循着这个思路,他开始了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的研究。
此后10多年,他边研究控病机理,边进行了近千次试验,最终确证了作物多样性时空优化配置是有效控制病害的新途径。
200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
朱有勇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在全国推广6000多万亩,并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在国内外应用3亿多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习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的心得体会感想5篇_3

学习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的心得体会感想5篇学习时代楷模陈立群事迹的心得体会感想5篇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央宣传部9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学习心得方便大家学习。
2019时代楷模陈立群学习心得陈立群是一名来自杭州的名校长,当了33年的校长退休后,面对民办中学开出的百万年薪,他选择不要一分钱,来到位于贵州省的国家级贫困县支教,在那里继续他一生的教育事业,帮助更多的苗族孩子走出大山。
新学期伊始,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陈立群就抓紧时间走村串寨,及时摸清高一新生中贫困生的家庭情况,提供必要的鼓励和帮助。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98%以上的人口是苗族。
台江县民族中学是县里唯一的一所普通高中。
过去,学生的高考成绩一直在黔东南州的各县中垫底。
2016年,在中组部台江工作组的推荐下,从杭州一所重点中学退休的陈立群,来到台江民族中学担任校长。
要改变,第一件事就是规范学习习惯,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
可是,3000多名学生只有一口锅。
在陈立群的努力下,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变成了三个食堂六口锅。
学生从过去一半住校到现在全部住校,实现了统一的寄宿制管理。
今年的高一新生毛进行同学因为交通事故导致右腿严重骨折,了解到他因为家庭贫困没钱手术时,陈立群校长到医院给他垫付了医药费,又帮他筹齐了2万多元的手术费。
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下一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名师,陈立群亲自指导教师们做教案,进行业务交流。
同时,还把他们送到杭州名校跟班学习。
除了制定新的教师考核管理制度,陈立群还拿出自己的国务院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金,建立了二十万元的奖教基金,用于表彰优秀教师。
今年高考,台江县民族中学包揽了全县文理科第一名,8名学生首次突破了学校十多年来没人考过600分的历史,901人参加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450人。
在支教结束前,陈立群希望培养当地的造血功能。
时代楷模观后感简短5篇

时代楷模观后感简短5篇时代楷模观后感简短【篇1】“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
30多年来,朱有勇潜心钻研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课题。
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在《自然》杂志封面全文发表,成为新中国植保界在这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
他构建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技术体系累计推广应用超过1000万亩,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推广应用超6000万亩,大面积应用累计3亿余亩,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被认为是国际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
他构建了冬季马铃薯优质高效技术体系,以来累计推广1131.2万亩,促进农民增收200多亿元。
朱有勇扶贫不为名。
一个多星期前,正在澜沧各个村寨基地指导农民种植冬季马铃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为时代楷模。
他依然平静地继续指导马铃薯种植,多方催促下,几天后他才不得不离开澜沧,前往北京领奖。
朱有勇扶贫也不为利。
长期跟随朱有勇在澜沧扶贫的云南农大博士黄惠川讲了个故事,在澜沧开始推广林下三七种植技术时,扶贫团队里起初有两种声音,有人认为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时间不容易,应该技术保密,通过技术转让盈利。
但朱有勇坚持免费给老百姓使用技术,他说:“不能我们发财了,老百姓用不上。
”12月,朱有勇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大特别奖励他200万元,他毅然决定把学校奖金作为原始基金成立云南农业大学“有勇奖学基金会”。
,他又将自己获得的“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0万元捐赠基金会,激励了更多师生学农爱农、服务三农。
时代楷模观后感简短【篇2】福建省宁德市局蕉城分局副局长杨春,从警28年,屡破大案要案,但获得的荣誉竟比一些普通民警还要少——这位扫黑英雄最令人崇敬的,是他殚精竭虑却淡泊名利,葆有一颗“人民为人民”的质朴初心。
对于荣誉和名利,杨春“拒绝是常态,接受是例外”。
2019时代楷模杜富国事迹学习的优秀心得精选5篇

2019时代楷模杜富国事迹学习的优秀心得精选5篇近日,中宣部通过CCTV-1《时代楷模发布厅》向全社会发布扫雷英雄杜富国的先进事迹,并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学习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时代楷模杜富国事迹学习21:00整,发布仪式正式播出。
仪式上,播放了反映杜富国先进事迹的短片,杜富国的战友们讲述了他在雷场的英勇故事,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杜富国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
杜富国在现场深情地说:“你们的富国,还在!”场面令人动容,当杜富国抬起他的手臂敬上军礼时,村民们感动不已。
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村民李万燕:“我还是非常感谢扫雷队的(官兵)为我们扫出一片净土,非常感谢他们。
感觉杜富国他也很顽强,为我们边疆做一系列的扫雷工作,作为我们边疆的老百姓也要像他学习这种顽强的精神。
”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村民李朝志:“我非常感动,杜富国为我们周边的村民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排过(地雷)的地方现在都安全了。
”在扫雷作业开始之前,坝子村因误触雷伤残的村民就有36人,雷区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
2015年11月,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行动展开,2018年11月16日,中越边境云南段已扫雷场移交仪式在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进行,中越边境云南段扫雷工作圆满结束。
3年来,扫雷部队共扫除雷区90块,面积约57.6平方公里,搜排地雷及各类爆炸物19.82万枚。
边境线上的群众有了一寸寸安全的土地,有了一步步的脚踏实地。
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李国发:“排雷出来的这些土地,我们主要是种植茶叶,砂木,草果等经济林木,农民这两年来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惠,经济收入也不断提高。
”2019时代楷模杜富国事迹心得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
近日,“时代楷模”杜富国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军和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大家纷纷表示,杜富国的故事之所以能够直击人心,引发全民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正因为它回应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一种力量,蕴含着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诠释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最伟大的理想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事迹观后感
3月29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感人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八步沙林场昔日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
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责任。
如何把理念体现到行动之中?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以治沙造林的奋斗业绩,以不畏艰苦建设生态家园的奋斗精神,给了世人以响亮的回应。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向他们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传承“时代楷模”的精神价值。
时代楷模是时代的标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同其他时代楷模一样,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也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奋斗精神。
面对风沙侵蚀家园的严峻形势,他们没有退缩,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发起和组建集体林场,积极投身治沙造林、守护家园的伟大事业。
38年来,“六老汉”
三代治沙人累计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们的事迹,令人震撼。
他们不畏艰苦、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治沙造林、改天换地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唯实创新、建设生态家园的奋斗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奋发有为、接续奋斗、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六老汉”精神的背后,是坚定的信念。
支撑六位老人、祖孙三代坚持38年治沙造林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责任担当。
这份责任担当就来源于对信念的坚守。
如果说信念是生命的灯塔,那么,只有敢于负责并为之奋斗的人,才能真正去拥抱梦想。
在八步沙林场,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中的四个相继离世,如今健在的两位老汉也都年事已高干不动了,而八步沙的治理工作却从未停止。
第二代、第三代的治沙人接过了治沙的担子。
如果没有对坚定的信念、对精神的传承,恐怕难以坚持下来。
正因为他们坚守理想信念,把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融为一体,才为他们的事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激发起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攻克难关的责任担当,在“苦”和“难”中历练人生,拥抱梦想。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精神,也是这些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各个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都需要传承“六老汉”三代人甘于奉献、顽强拼搏、治沙造林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以此转化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激发各行各业艰苦创业,不懈奋斗,实现梦想。
2019年4月2日。